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3月的最后一天,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天链二号01星”送入太空,卫星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我国“天链”中继卫星系统就此拉开了更新换代的序幕。即便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相信还有很多人对“天链”中继卫星很陌生,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们吧。
关于中继卫星的那些事
在介绍今天的主角“天链二号01星”之前,咱们先花点时间来了解一下中继卫星。
啥是中继卫星
中继卫星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通信卫星,只是和那些在卫星地面接收站之间转发数据的通讯卫星不同,中继卫星是在中低卫星、飞船等飞行器之间转发信息。因为工作对象的特别,中继卫星也被形象地称为“卫星中的卫星”。
为啥需要中继卫星
地面明明有卫星接收站,为什么还需要中继卫星来帮忙转发信号呢?简单来说是因为大多数卫星都处在低地球轨道,它们的运动速度非常快,用几个小时就可以绕地球一圈;而地面接收站因为人类活动区域、领土限制、资金成本等原因没办法一直接收卫星信号,它们只能和大多数卫星保持每圈大约十几分钟的联系,这样的情况显然是置身于太空中的宇航员和地面的工作人员所不想看到的。中继卫星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般只需要3颗中继卫星就可以实现对地球的全覆盖。有中继卫星存在,卫星只要把天线对准它就可以和地面接收站取得联系啦。
中继卫星发展史
世界上第一顆中继卫星是美国于1 983年发射的“TDRS-1”,它被“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送上太空后,由一枚太空火箭推入印度洋地区上空的地球同步轨道。“TDRS-1”是世界上首颗同时采用S、C、Ku这3个频段的通讯卫星,据说它的能力超过了美国当时所有地面监测网的通讯能力,第一次让人们见识到了中继卫星的实力。
1985年,世界上第二颗中继卫星从苏联升空,这颗编号为“宇宙1700”的中继卫星.设计寿命为5年,主要服务于“和平”号空间站,在它的帮助下, “和平”号空间站每绕地球一周可与地面通信40分钟。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2008年,我国的第一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发射成功,我国航天正式迈入太空中继时代。随着2011年“天链一号02星”、2012年“天链一号03星”的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覆盖全球的太空中继卫星网络的国家。
“天链二号”:新—代中继卫星代表
和其他中继卫星一样,中国的“天链”同样需要更新换代,在“天链一号04星”升空的3年后,作为新一代中继卫星代表的“天链二号01星”成功升空。如果说“天链一号”实现了我国中继卫星从无到有,那么“天链二号01星”便是我国中继卫星从有到强的开始。作为我国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第一颗卫星, “天链二号01星”将为载人航天器、卫星、运载火箭、空间技术实验室等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相比于“天链一号”,“天链二号01星”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提升。比如,在性能上,采用能力更强的“东方红四号”平台研制的“天链二号01星”,相比采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研制的“天链一号”系列中继卫星,在设计寿命和载荷承载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另外,在传输速率、服务目标、覆盖范围等方面, “天链二号01星”都表现得更加出色。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但“天链二号01星”并没打算让“天链一号”中继卫星集体“下岗”。“天链二号01星“能够和“天链一号”卫星系统相互兼容,未来它们将会相互配合,共同发力,为我国数据中继和测控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
“天链”中继卫星的贡献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还是不太清楚,“天链”中继卫星的贡献究竟有哪些。也难怪,谁让这个家族的“工作者”总是默默付出,下面咱们就从载人航天的角度去真实感受一下它们的价值所在。
相信很多人都会记得,在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了太空,让中国航天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杨利伟和地面人员通话的不易可能很多人都忘记了。那时中国天地通话技术才刚刚起步,通话的时候不仅画质差、只能单向视频通话,每一次的通话时长还受到严格的限制。在杨利伟飞行到第8圈的时候,他与家人进行了通话,然而整个通话时长只持续了4分50秒。而随着“天链”家族的壮大,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天链”中继卫星的默默帮助下,2013年, “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给全国中小学生进行了长达51分钟的太空直播。到了2016年,在执行“天宫二号 神舟十一号”的任务时,在空间实验室的景海鹏和陈冬更是把观看《新闻联播》当成了每天必做的“娱乐”项目。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 “天链”中继卫星所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据说,“天链一号05星”“天链二号02星”“天链二号03星”还在研制当中,相信未来的“天链”家族一定会更加强大,地球和太空之间的沟通在这些桥梁的联通下一定会更顺畅。(责任编辑:司明婧 责任校对:曹伟)
关于中继卫星的那些事
在介绍今天的主角“天链二号01星”之前,咱们先花点时间来了解一下中继卫星。
啥是中继卫星
中继卫星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通信卫星,只是和那些在卫星地面接收站之间转发数据的通讯卫星不同,中继卫星是在中低卫星、飞船等飞行器之间转发信息。因为工作对象的特别,中继卫星也被形象地称为“卫星中的卫星”。
为啥需要中继卫星
地面明明有卫星接收站,为什么还需要中继卫星来帮忙转发信号呢?简单来说是因为大多数卫星都处在低地球轨道,它们的运动速度非常快,用几个小时就可以绕地球一圈;而地面接收站因为人类活动区域、领土限制、资金成本等原因没办法一直接收卫星信号,它们只能和大多数卫星保持每圈大约十几分钟的联系,这样的情况显然是置身于太空中的宇航员和地面的工作人员所不想看到的。中继卫星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般只需要3颗中继卫星就可以实现对地球的全覆盖。有中继卫星存在,卫星只要把天线对准它就可以和地面接收站取得联系啦。
中继卫星发展史
世界上第一顆中继卫星是美国于1 983年发射的“TDRS-1”,它被“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送上太空后,由一枚太空火箭推入印度洋地区上空的地球同步轨道。“TDRS-1”是世界上首颗同时采用S、C、Ku这3个频段的通讯卫星,据说它的能力超过了美国当时所有地面监测网的通讯能力,第一次让人们见识到了中继卫星的实力。
1985年,世界上第二颗中继卫星从苏联升空,这颗编号为“宇宙1700”的中继卫星.设计寿命为5年,主要服务于“和平”号空间站,在它的帮助下, “和平”号空间站每绕地球一周可与地面通信40分钟。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2008年,我国的第一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发射成功,我国航天正式迈入太空中继时代。随着2011年“天链一号02星”、2012年“天链一号03星”的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覆盖全球的太空中继卫星网络的国家。
“天链二号”:新—代中继卫星代表
和其他中继卫星一样,中国的“天链”同样需要更新换代,在“天链一号04星”升空的3年后,作为新一代中继卫星代表的“天链二号01星”成功升空。如果说“天链一号”实现了我国中继卫星从无到有,那么“天链二号01星”便是我国中继卫星从有到强的开始。作为我国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第一颗卫星, “天链二号01星”将为载人航天器、卫星、运载火箭、空间技术实验室等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相比于“天链一号”,“天链二号01星”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提升。比如,在性能上,采用能力更强的“东方红四号”平台研制的“天链二号01星”,相比采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研制的“天链一号”系列中继卫星,在设计寿命和载荷承载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另外,在传输速率、服务目标、覆盖范围等方面, “天链二号01星”都表现得更加出色。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但“天链二号01星”并没打算让“天链一号”中继卫星集体“下岗”。“天链二号01星“能够和“天链一号”卫星系统相互兼容,未来它们将会相互配合,共同发力,为我国数据中继和测控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
“天链”中继卫星的贡献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还是不太清楚,“天链”中继卫星的贡献究竟有哪些。也难怪,谁让这个家族的“工作者”总是默默付出,下面咱们就从载人航天的角度去真实感受一下它们的价值所在。
相信很多人都会记得,在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了太空,让中国航天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杨利伟和地面人员通话的不易可能很多人都忘记了。那时中国天地通话技术才刚刚起步,通话的时候不仅画质差、只能单向视频通话,每一次的通话时长还受到严格的限制。在杨利伟飞行到第8圈的时候,他与家人进行了通话,然而整个通话时长只持续了4分50秒。而随着“天链”家族的壮大,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天链”中继卫星的默默帮助下,2013年, “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给全国中小学生进行了长达51分钟的太空直播。到了2016年,在执行“天宫二号 神舟十一号”的任务时,在空间实验室的景海鹏和陈冬更是把观看《新闻联播》当成了每天必做的“娱乐”项目。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 “天链”中继卫星所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据说,“天链一号05星”“天链二号02星”“天链二号03星”还在研制当中,相信未来的“天链”家族一定会更加强大,地球和太空之间的沟通在这些桥梁的联通下一定会更顺畅。(责任编辑:司明婧 责任校对: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