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审计成果利用严重滞后、审计任务重与力量不足等问题,笔者提出:先审后离,广泛开展任中审计;突出重点,进行定期审计;提高质量,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等对策。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与对策
一、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先审后离”难以实行,审计成果利用严重滞后。
“先审后离”制度在全国来说普遍难以实行,针对这个问题各地不断探索创新审计方法,如黑龙江、江西、福建等省的一些地方针对“先离后审”的弊端,探索了对拟调任的领导干部实行“待审制”、“试用期制”以及“离岗考察”等方法。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地区和单位还做不到“先审后离”。在一些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较多,但由于人已调离、提拔,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结果起不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对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除了解其经济责任外,还应评价其任期内的工作业绩,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和使用提供依据,如果审计成果长期得不到很好的应用,对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和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经济责任审计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2、审计任务重与力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这个问题省、地、县三级审计机关反映都很强烈,地县更为突出。据对全国236个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占审计项目总量的比重逐年递增,2002年平均达到37%,有些已经达到60%至70%。据了解,甘肃省地县审计机关每年要调用一半的力量搞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的县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占到全年工作量的70%以上;省审计厅每年也要拿出三分之一的力量去完成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急、时间紧,审计人员少,审计质量就难以保证。特别是在政府换届和集中调整干部时这一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有的地方为了完成数量上的任务,不得不采取突击应付的办法,审计的结果上升不到宏观的层面,审计评价、审计结果往往是组织上不满意,被审计对象也不满意,不能达到党委、政府的要求。
二、 相关对策
1、先审后离,广泛开展任中审计
针对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监督滞后、审计结果难以有效运用以及审计任务相对集中等问题,今后应认真贯彻“先审后离”制度,积极推行任中审计。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开展任中审计后,可以科学确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审计哪些行业、部门(单位),审计哪些内容,审计哪些重点事先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了离任审计被动、盲目的弊端。而且,按照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将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审计调查等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避免了重复审计,实现了审计成果互用和资料共享节约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效率。
2、突出重点,进行定期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情况复杂、要求很高,审计机关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一个地区、行业、部门(单位)和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重要指标进行审核和作出评价。因此,必须突出重点,对其进行定期审计。有重点地对重点行业部门(单位)、企业进行定期审计。对财政财务收支数额大的地区和部门,有财政资金分配权和行政审批权的部门,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重要国有骨干企业的领导人员定期安排经济责任审计,掌握这些地区、单位(部门)、企业的基本情况。建立重点行业及部门的资料库。通过定期审计,将重要行业和部门的基本情况、基础数据和有关的财政、财务数据等进行分类汇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实施监控,使审计人员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流向和基本情况,分析审核其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并对照检查其内控制度、行业政策和发展状况、执行财经纪律等情况,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动态管理。
3、提高质量,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
通过离任审计、任中审计和重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应在促进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其特殊作用,而这些最终都体现在审计成果的运用上。充分运用审计成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因此,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重视审计结果利用工作,把审计结果作为宝贵的资源加以利用。要坚持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结合起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深入;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考核评价结合起来,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成为科学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重要依据之一;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审计整改工作结合起来,督促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落实审计意见和决定,并跟踪检查整改情况,切实纠正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综合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剖析原因,特别是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注意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研究解决和预防的措施;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结合起来,让社会各界通过关注审计结果,参与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来;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结合起来,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与对策
一、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先审后离”难以实行,审计成果利用严重滞后。
“先审后离”制度在全国来说普遍难以实行,针对这个问题各地不断探索创新审计方法,如黑龙江、江西、福建等省的一些地方针对“先离后审”的弊端,探索了对拟调任的领导干部实行“待审制”、“试用期制”以及“离岗考察”等方法。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地区和单位还做不到“先审后离”。在一些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较多,但由于人已调离、提拔,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结果起不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对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除了解其经济责任外,还应评价其任期内的工作业绩,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和使用提供依据,如果审计成果长期得不到很好的应用,对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和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经济责任审计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2、审计任务重与力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这个问题省、地、县三级审计机关反映都很强烈,地县更为突出。据对全国236个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占审计项目总量的比重逐年递增,2002年平均达到37%,有些已经达到60%至70%。据了解,甘肃省地县审计机关每年要调用一半的力量搞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的县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占到全年工作量的70%以上;省审计厅每年也要拿出三分之一的力量去完成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急、时间紧,审计人员少,审计质量就难以保证。特别是在政府换届和集中调整干部时这一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有的地方为了完成数量上的任务,不得不采取突击应付的办法,审计的结果上升不到宏观的层面,审计评价、审计结果往往是组织上不满意,被审计对象也不满意,不能达到党委、政府的要求。
二、 相关对策
1、先审后离,广泛开展任中审计
针对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监督滞后、审计结果难以有效运用以及审计任务相对集中等问题,今后应认真贯彻“先审后离”制度,积极推行任中审计。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开展任中审计后,可以科学确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审计哪些行业、部门(单位),审计哪些内容,审计哪些重点事先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了离任审计被动、盲目的弊端。而且,按照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将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审计调查等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避免了重复审计,实现了审计成果互用和资料共享节约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效率。
2、突出重点,进行定期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情况复杂、要求很高,审计机关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一个地区、行业、部门(单位)和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重要指标进行审核和作出评价。因此,必须突出重点,对其进行定期审计。有重点地对重点行业部门(单位)、企业进行定期审计。对财政财务收支数额大的地区和部门,有财政资金分配权和行政审批权的部门,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重要国有骨干企业的领导人员定期安排经济责任审计,掌握这些地区、单位(部门)、企业的基本情况。建立重点行业及部门的资料库。通过定期审计,将重要行业和部门的基本情况、基础数据和有关的财政、财务数据等进行分类汇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实施监控,使审计人员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流向和基本情况,分析审核其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并对照检查其内控制度、行业政策和发展状况、执行财经纪律等情况,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动态管理。
3、提高质量,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
通过离任审计、任中审计和重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应在促进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其特殊作用,而这些最终都体现在审计成果的运用上。充分运用审计成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因此,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重视审计结果利用工作,把审计结果作为宝贵的资源加以利用。要坚持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结合起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深入;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考核评价结合起来,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成为科学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重要依据之一;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审计整改工作结合起来,督促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落实审计意见和决定,并跟踪检查整改情况,切实纠正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综合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剖析原因,特别是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注意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研究解决和预防的措施;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结合起来,让社会各界通过关注审计结果,参与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来;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结合起来,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