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不结合学生实际、脱离学生学习需要的文本解读情况。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教学的成败,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到了什么。因此,这就必然要求老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认知需求。
关键词 文本解读 学生主体 情感 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ext Reading to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
——With the Text "Cats" for Example
LI Min
(College of Arts, Xi'nan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Now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teaching, there has been no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with students in life situations and learning need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s the objective of teaching. Success or failure of teaching is not on what teachers teach, but what students learn. So this requires that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the text should be student-centered, respect for the students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demand.
Key wordstext reading; the student main body; emotional; cognitive
基于学生主体的文本解读,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尊重学生情感、认知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的分析。下面就以课例《猫》为例来分析基于学生主体的文本解读的意义。
文本解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接受过程。要有效地完成这个过程,学生必须对文本所传达的信息有足够的感知和注意。因此就情感方面来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是语文教学有效进行的关键,因此,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应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公开赛课,学生大多数是“借用”的,新的老师、新的学生,师生间无形中会有一种隔膜的存在。因此,课前的交流显得尤为必要。考虑到“借用”的学生在会场会紧张,石老师在上课前为学生放了一首关于猫的音乐,并鼓励学生可以跟着音乐哼唱,这要比有的老师在课前要学生不要紧张、要自信等的苍白说教要能为学生接受的多。
其次,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石老师还精心设计了导入环节。也就是“从多角度(外貌、性情、遭遇等)”为三只猫起名字,并依据文章内容说明起名的原因。给文中的小猫起名字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致,还可以以此“迫使”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最主要的是三只小猫的遭遇等等。并且石老师让学生把大家认为给小猫取得贴切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因为文中小猫的名字是学生取的,就更增加了学生对小猫们命运的关注,激起他们对小猫悲惨命运的同情,以此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试想如果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就不能引发学生对文本足够的兴趣,那么老师又怎能保证在接下来的讲授过程中学生能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呢?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入要精心设计,从导入环节中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或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兴趣激发之后最重要的是要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课堂上问题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十分的必要。石老师在讲《猫》一文的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认为是第三只小猫吃了珍珠鸟的原因之一就是第一天主人把小鸟带回家时,小猫“凝望着”珍珠鸟,为什么小猫会“凝望着”珍珠鸟呢,如果你是那只小猫,那一刻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们众说纷纭,有学生说只是对珍珠鸟感兴趣,还有的说是想保护那只小鸟……最后,石老师总结大家的发言说:“可能当时小猫是爱屋及乌,看到主人特别喜欢珍珠鸟就想替主人看护,以此来讨主人欢心,希望能得到主人的爱。”这时第三只小猫可爱而惹人怜爱的形象被凸显出来。再结合第三只小猫遭主人无辜毒打,被赶出家门,最后死在邻居家的屋脊上的悲惨结局,更唤起学生对第三只小猫的同情,进而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对第三只小猫的愧疚心情了。
成功是激励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动力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石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你是否也在三只小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你们是否也有过如本文的猫或主人相似的经历?从作者身上,你是否得到一些做人的启示?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很多学生都不情愿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到自己伤心的往事,面对学生的沉默,石老师鼓励大家说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大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你说的都是正确的。并且在整个讲课过程中,注诸如“你真是一个善良的小朋友。”“你的观点很新鲜,说来听听”等鼓励的话语随时都可以听见。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探究的过程,老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老师的评价要出于真心、真诚的鼓励,要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保护、激励学生一切创造的欲望与尝试,让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氛围中。
文本解读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个体差异,还应力求从他们原有知识和经验背景出发,由他们去寻找知识,提出问题,建构自己的模式、概念、策略。同时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就认知方面来说,要逐层解读文本,构建一个有序的情感序列。要把课文内容有效地转化为教学内容,其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解教学目标。学生地文本的解读一般遵循一个有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情感体验过程,老师只有遵循学生的这种认知规律,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深入地体会到文本的人文内涵。以下是石老师对《猫》一文的解读分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1)小组交流你给猫取的名字,并说明理由。(2)分别找出描绘三只猫失去时带给“我”情感体验的关键语句,品读体会“我”的内心。(3)想想作者仅仅是自我反思、自我解剖吗?为什么要以三只猫来表达其意图呢?(4)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你是否也在三只小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你们是否也有过如本文的猫或主人相似的经历?从作者身上,你是否得到一些做人的启示?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从石老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很明显的情感脉络线索即:概括—体验—情感—思辨,这种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的教学流程,在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中的情感的基础上,又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引向了深入。同时还有“入”有“出”,在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又让学生走出课文,联系现实生活,让文本体现现实意义。在循序渐进、出入之中解读文本,不仅让文本焕发出它应有的张力,还能够有效拓展、深化对文本的解读。只有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才能使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地学。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特点设计切合学生水平的文本内容,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讲学习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在循序渐进中统整所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崔国明.文本解读的四大误区[J].中国教师,2006(8).
[2]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3]冯献东.文本解读与唤醒教育初探[J].语文教学研究,2005(6).
关键词 文本解读 学生主体 情感 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ext Reading to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
——With the Text "Cats" for Example
LI Min
(College of Arts, Xi'nan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Now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teaching, there has been no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with students in life situations and learning need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s the objective of teaching. Success or failure of teaching is not on what teachers teach, but what students learn. So this requires that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the text should be student-centered, respect for the students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demand.
Key wordstext reading; the student main body; emotional; cognitive
基于学生主体的文本解读,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尊重学生情感、认知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的分析。下面就以课例《猫》为例来分析基于学生主体的文本解读的意义。
文本解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接受过程。要有效地完成这个过程,学生必须对文本所传达的信息有足够的感知和注意。因此就情感方面来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是语文教学有效进行的关键,因此,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应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公开赛课,学生大多数是“借用”的,新的老师、新的学生,师生间无形中会有一种隔膜的存在。因此,课前的交流显得尤为必要。考虑到“借用”的学生在会场会紧张,石老师在上课前为学生放了一首关于猫的音乐,并鼓励学生可以跟着音乐哼唱,这要比有的老师在课前要学生不要紧张、要自信等的苍白说教要能为学生接受的多。
其次,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石老师还精心设计了导入环节。也就是“从多角度(外貌、性情、遭遇等)”为三只猫起名字,并依据文章内容说明起名的原因。给文中的小猫起名字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致,还可以以此“迫使”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最主要的是三只小猫的遭遇等等。并且石老师让学生把大家认为给小猫取得贴切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因为文中小猫的名字是学生取的,就更增加了学生对小猫们命运的关注,激起他们对小猫悲惨命运的同情,以此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试想如果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就不能引发学生对文本足够的兴趣,那么老师又怎能保证在接下来的讲授过程中学生能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呢?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入要精心设计,从导入环节中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或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兴趣激发之后最重要的是要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课堂上问题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十分的必要。石老师在讲《猫》一文的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认为是第三只小猫吃了珍珠鸟的原因之一就是第一天主人把小鸟带回家时,小猫“凝望着”珍珠鸟,为什么小猫会“凝望着”珍珠鸟呢,如果你是那只小猫,那一刻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们众说纷纭,有学生说只是对珍珠鸟感兴趣,还有的说是想保护那只小鸟……最后,石老师总结大家的发言说:“可能当时小猫是爱屋及乌,看到主人特别喜欢珍珠鸟就想替主人看护,以此来讨主人欢心,希望能得到主人的爱。”这时第三只小猫可爱而惹人怜爱的形象被凸显出来。再结合第三只小猫遭主人无辜毒打,被赶出家门,最后死在邻居家的屋脊上的悲惨结局,更唤起学生对第三只小猫的同情,进而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对第三只小猫的愧疚心情了。
成功是激励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动力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石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你是否也在三只小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你们是否也有过如本文的猫或主人相似的经历?从作者身上,你是否得到一些做人的启示?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很多学生都不情愿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到自己伤心的往事,面对学生的沉默,石老师鼓励大家说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大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你说的都是正确的。并且在整个讲课过程中,注诸如“你真是一个善良的小朋友。”“你的观点很新鲜,说来听听”等鼓励的话语随时都可以听见。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探究的过程,老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老师的评价要出于真心、真诚的鼓励,要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保护、激励学生一切创造的欲望与尝试,让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氛围中。
文本解读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个体差异,还应力求从他们原有知识和经验背景出发,由他们去寻找知识,提出问题,建构自己的模式、概念、策略。同时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就认知方面来说,要逐层解读文本,构建一个有序的情感序列。要把课文内容有效地转化为教学内容,其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解教学目标。学生地文本的解读一般遵循一个有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情感体验过程,老师只有遵循学生的这种认知规律,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深入地体会到文本的人文内涵。以下是石老师对《猫》一文的解读分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1)小组交流你给猫取的名字,并说明理由。(2)分别找出描绘三只猫失去时带给“我”情感体验的关键语句,品读体会“我”的内心。(3)想想作者仅仅是自我反思、自我解剖吗?为什么要以三只猫来表达其意图呢?(4)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你是否也在三只小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你们是否也有过如本文的猫或主人相似的经历?从作者身上,你是否得到一些做人的启示?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从石老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很明显的情感脉络线索即:概括—体验—情感—思辨,这种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的教学流程,在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中的情感的基础上,又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引向了深入。同时还有“入”有“出”,在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又让学生走出课文,联系现实生活,让文本体现现实意义。在循序渐进、出入之中解读文本,不仅让文本焕发出它应有的张力,还能够有效拓展、深化对文本的解读。只有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才能使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地学。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特点设计切合学生水平的文本内容,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讲学习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在循序渐进中统整所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崔国明.文本解读的四大误区[J].中国教师,2006(8).
[2]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3]冯献东.文本解读与唤醒教育初探[J].语文教学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