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课程,要落实课程改革精神,就必须把《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贯穿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做到科学教学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科学启蒙的目的。在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我对“激趣、探究、应用”三步教学法进行了尝试。
一、激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形成发展的。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始于好奇,进而产生求知欲望,直到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和献出。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在教学“溶解”一课时,我出示谜语:“放在盒里像粉面,到了水中就不见,烧菜烧汤离不了,无它味道就不鲜。”让学生猜谜底(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轻松地探求“溶解”的意义。又如,教学“磁铁的性质”时,我表演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我首先竖放着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上放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放磁铁,然后慢慢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走动。这一“神奇”的现象激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走动的回形针,流露出急切想探求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翻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控制着回形针的移动。设计好新课的导入,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的动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二、探究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小学科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更有着特殊的优势,但创新精神不能仅靠讲授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它必须在创新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没有创新的实践便没有创新精神。只有通过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自行探索大自然秘密、自行研究应用知识的基础上,实施自主的、合作的、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实践创造能力。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壶里的水烧开后的变化,然后带着“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变多了”这一问题独立思考,并提出假设:可能是加热后水的体积增大了。这个假设是否正确呢?指导学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思考,逐步了解和掌握各种仪器的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动脑筋想问题的学习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又如教学“茎的作用”一课时,为让学生发现并认识“树瘤”的形成,我先设置悬念,在学校树木有“树瘤”的地方做上标记,让学生课前先去寻找这些标记,并想想为什么在这些地方做标记,教师将探究的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寻找并认识“树瘤”,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它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促使学生认识茎的作用。
三、应用
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简单地重复书本知识,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究空间,让学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教学就是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动手、动脑,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探求科学知识,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大自然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天然课堂,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要重视开展好课外活动,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做到“课外做准备,课内收效果;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如在教学“土壤的成分”一课时,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让他们分别到农田、菜地和花园里观察,并各取回一小包土壤,课堂上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认识土壤是由水、空气、砂、粘土、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学习区分土壤的类别。课后,组织学生到田地里实际考察土壤对植物生长情况的影响。实践证明,科学教学中的“激趣、探究、应用”三步曲,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
师宗县高良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李瑞龙◇
一、激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形成发展的。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始于好奇,进而产生求知欲望,直到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和献出。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在教学“溶解”一课时,我出示谜语:“放在盒里像粉面,到了水中就不见,烧菜烧汤离不了,无它味道就不鲜。”让学生猜谜底(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轻松地探求“溶解”的意义。又如,教学“磁铁的性质”时,我表演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我首先竖放着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上放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放磁铁,然后慢慢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走动。这一“神奇”的现象激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走动的回形针,流露出急切想探求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翻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控制着回形针的移动。设计好新课的导入,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的动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二、探究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小学科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更有着特殊的优势,但创新精神不能仅靠讲授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它必须在创新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没有创新的实践便没有创新精神。只有通过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自行探索大自然秘密、自行研究应用知识的基础上,实施自主的、合作的、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实践创造能力。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壶里的水烧开后的变化,然后带着“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变多了”这一问题独立思考,并提出假设:可能是加热后水的体积增大了。这个假设是否正确呢?指导学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思考,逐步了解和掌握各种仪器的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动脑筋想问题的学习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又如教学“茎的作用”一课时,为让学生发现并认识“树瘤”的形成,我先设置悬念,在学校树木有“树瘤”的地方做上标记,让学生课前先去寻找这些标记,并想想为什么在这些地方做标记,教师将探究的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寻找并认识“树瘤”,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它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促使学生认识茎的作用。
三、应用
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简单地重复书本知识,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究空间,让学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教学就是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动手、动脑,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探求科学知识,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大自然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天然课堂,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要重视开展好课外活动,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做到“课外做准备,课内收效果;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如在教学“土壤的成分”一课时,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让他们分别到农田、菜地和花园里观察,并各取回一小包土壤,课堂上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认识土壤是由水、空气、砂、粘土、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学习区分土壤的类别。课后,组织学生到田地里实际考察土壤对植物生长情况的影响。实践证明,科学教学中的“激趣、探究、应用”三步曲,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
师宗县高良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李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