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们经常问我“什么是一节好的科学课”,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不过我倒是有一个小经验可以转告给教师们,请记住:当课堂上学生开始做实验了,你可以在不打扰学生的情况下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做这个实验?”
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多次,一般会得到这样的回答:
A:“老师让我们做的。”
B:“组长让我们做的。”
C:“……”(呆呆地看着我,什么也不说)
听到这样的回答,能够说明这节课不是一节好的科学课。
假如听到学生D这样回答:“因为要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合理的,所以才要做这个实验。”可以确定,这节科学课具备好课的条件了,值得一听。
为什么凭借这样一个问题就能对一节课作出初步的判断?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科学课上学生是不是在对自己关注的话题展开科学探究。很明显,A、B、C的回答中学生没有表达出这个实验与自身研究的联系,而D的回答中明确表达了实验与自身研究的关系。
要上好科学课,教师至少要明确两点。
学生是科学家,而不是实验员
基于科学探究的科学课已经将学生的身份做了明确的定位——“像科学家一样做科学”,学生就是“科学家”。尽管学生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家,但是模仿也要神似。科学家的基本工作方式就是“科学探究”,并且研究的是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猜想与假设,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展开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在这样的工作过程中,科学家逐渐形成了这个群体所特有的素养——探寻谜团的好奇心和解开谜团的创造力。科学家的这种素养恰恰是科学教育要赋予学生的东西,达成这个目标的关键是科学家有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并为之努力求证。
反观前面的ABC三位学生,他们并没有为自己的观点付出努力,甚至于连研究的是什么都还不清楚,他们不是“科学家”,只能是为科学家工作的实验员而已。这种工作不需要自己的想法,只需要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操作流程就可以了。没有了思想和观点的研究者,完全处于被动之中,兴趣仅仅停留于动手操作之中,而非实证中的快感。“探寻谜团的好奇心和解开谜团的创造力”在这样的过程中,似乎难以达成。
怎样能够让我们的学生说出“因为要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合理的,所以才要做这个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很多,但有一点是必须解决的,那就是科学课教师。
科学课教师不是科学家,而是科学家的指导者
伴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们渐渐都理解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关系,但像ABC这样的学生,在为科学教师的研究“打工”的课堂还是非常常见的。科学教师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所改观?最为直接的方法是,改变科学教师的课堂组织语言,让语言更多地起到保护学生观点、指导学生研究的作用。
在几个常规教学环节上,我们可以尝试使用这样的语言——
集中话题环节:“大家对这个现象的产生有怎样的看法?”这个环节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看法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在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要有相匹配的活动要求,以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观点的交流当中。如提出这样的要求:在他人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自己要认真倾听并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不对他人进行任何评判;当自己没有明确观点的时候,可告诉大家我暂时没有想法。
在这样的要求中,学生既能够从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够认真地收集他人的想法,特别是对暂时没有明确观点的学生又是一种保护,避免不安全感所带来的抵触情绪。
探索与调查环节:“如果要证明你们观点的合理性,在实验过程中哪些现象或者数据需要被关注?”这是在即将进行实验活动前教师的叮嘱,也可以认为是对学生观点延续发展下去的一种支撑。小科学家们总是会沉迷于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之前自己提出的观点和研究的目标,教师作为指导者,要利用语言对随时可能失去方向的小科学家们进行指引。
回顾与解释环节:“实验结束的时间快到了,在最后的几分钟里,请大家整理自己的观察笔记,将能够证实自己观点的现象或数据组织起来,进行汇报交流。”实验就要结束了,面对自己努力观察实验得来的信息,学生首先要关注,其次要知道怎样使用。而教师此时的语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再次关注他们的观点,并为之继续努力。
教师的语言调整会使得自己完全处于一个小科学家的指导者的角色中,所有的语言都在支撑学生对自己观点的关注,在这样的指导中,说出“因为要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合理的,所以才要做这个实验”的D学生就有了出现的可能。
“你为什么做这个实验?”是一个简单的问句,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需要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像科学家那样拥有“探寻谜团的好奇心和解开谜团的创造力”。
编辑 付江泓
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多次,一般会得到这样的回答:
A:“老师让我们做的。”
B:“组长让我们做的。”
C:“……”(呆呆地看着我,什么也不说)
听到这样的回答,能够说明这节课不是一节好的科学课。
假如听到学生D这样回答:“因为要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合理的,所以才要做这个实验。”可以确定,这节科学课具备好课的条件了,值得一听。
为什么凭借这样一个问题就能对一节课作出初步的判断?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科学课上学生是不是在对自己关注的话题展开科学探究。很明显,A、B、C的回答中学生没有表达出这个实验与自身研究的联系,而D的回答中明确表达了实验与自身研究的关系。
要上好科学课,教师至少要明确两点。
学生是科学家,而不是实验员
基于科学探究的科学课已经将学生的身份做了明确的定位——“像科学家一样做科学”,学生就是“科学家”。尽管学生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家,但是模仿也要神似。科学家的基本工作方式就是“科学探究”,并且研究的是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猜想与假设,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展开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在这样的工作过程中,科学家逐渐形成了这个群体所特有的素养——探寻谜团的好奇心和解开谜团的创造力。科学家的这种素养恰恰是科学教育要赋予学生的东西,达成这个目标的关键是科学家有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并为之努力求证。
反观前面的ABC三位学生,他们并没有为自己的观点付出努力,甚至于连研究的是什么都还不清楚,他们不是“科学家”,只能是为科学家工作的实验员而已。这种工作不需要自己的想法,只需要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操作流程就可以了。没有了思想和观点的研究者,完全处于被动之中,兴趣仅仅停留于动手操作之中,而非实证中的快感。“探寻谜团的好奇心和解开谜团的创造力”在这样的过程中,似乎难以达成。
怎样能够让我们的学生说出“因为要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合理的,所以才要做这个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很多,但有一点是必须解决的,那就是科学课教师。
科学课教师不是科学家,而是科学家的指导者
伴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们渐渐都理解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关系,但像ABC这样的学生,在为科学教师的研究“打工”的课堂还是非常常见的。科学教师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所改观?最为直接的方法是,改变科学教师的课堂组织语言,让语言更多地起到保护学生观点、指导学生研究的作用。
在几个常规教学环节上,我们可以尝试使用这样的语言——
集中话题环节:“大家对这个现象的产生有怎样的看法?”这个环节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看法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在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要有相匹配的活动要求,以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观点的交流当中。如提出这样的要求:在他人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自己要认真倾听并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不对他人进行任何评判;当自己没有明确观点的时候,可告诉大家我暂时没有想法。
在这样的要求中,学生既能够从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够认真地收集他人的想法,特别是对暂时没有明确观点的学生又是一种保护,避免不安全感所带来的抵触情绪。
探索与调查环节:“如果要证明你们观点的合理性,在实验过程中哪些现象或者数据需要被关注?”这是在即将进行实验活动前教师的叮嘱,也可以认为是对学生观点延续发展下去的一种支撑。小科学家们总是会沉迷于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之前自己提出的观点和研究的目标,教师作为指导者,要利用语言对随时可能失去方向的小科学家们进行指引。
回顾与解释环节:“实验结束的时间快到了,在最后的几分钟里,请大家整理自己的观察笔记,将能够证实自己观点的现象或数据组织起来,进行汇报交流。”实验就要结束了,面对自己努力观察实验得来的信息,学生首先要关注,其次要知道怎样使用。而教师此时的语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再次关注他们的观点,并为之继续努力。
教师的语言调整会使得自己完全处于一个小科学家的指导者的角色中,所有的语言都在支撑学生对自己观点的关注,在这样的指导中,说出“因为要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合理的,所以才要做这个实验”的D学生就有了出现的可能。
“你为什么做这个实验?”是一个简单的问句,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需要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像科学家那样拥有“探寻谜团的好奇心和解开谜团的创造力”。
编辑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