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系中医院为群众免费义诊、多方筹集6万元资金、安装39盏太阳能路灯、申请配备变压器……”连日来,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朱往驿村村民们谈到两年来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无不对扶贫书记郑学勇挑起大拇指。
群众交口称赞的“扶贫书记”郑学勇是衡水市人社局干部。2016年3月,在确定帮扶朱往驿村后,他带领扶贫帮扶工作队按照上级明确的工作任务,第一时间入驻村里。郑书记带着扶贫帮建工作队挨家挨户地深入走访,掌握了基本情况:该村是省级扶贫工作重点村,位于三县交界地区,交通不便,环境闭塞;人少荒地多,作物种植全凭经验,靠天吃饭,树挺大挂果却不多,还易受病虫害困扰,收成一直不高;全村有200多个贫困户,留守老人和妇女仅靠种地养家糊口。
“摸清困难底数,把群众需求搞清楚、把贫困原因分析透、把发展优势弄明白……”带着这些宝贵资料,加上从乡亲们口中了解到的情况,工作队耐心细致地分析了村里不同类型、不同人群的贫困状况,拟制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整体规划”。
“脱贫得从根上抓,提高土地收入是关键,转变传统种植观念和方式迫在眉睫。”去年一开春,郑学勇就把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农林专家请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村民们果树修剪、施肥除虫等技术。村支书焦云霄说,“专家来讲课”是30年来头一回。村民们感慨道 :“种果树离不开科学,专家就是科学代表,好多不懂的问题,专家一讲我们就清楚了。”
村民们的积极响应为我们的工作开了个好头。扶贫帮建工作队乘势而上,协调上级争取了20万元基础建设资金,建成了50多亩、14个种植大棚,帮助种植户联系种植品种,多方协调销路。东恒农场主刘焕美种植香瓜和西红柿,3个月就见到了经济效益。谈到一年多来的感受,她激动地说 :“都是托了扶贫书记的福,我才走上了致富路!”
随着一项项工程起步,乡亲们也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但在具体帮扶中郑学勇发现,村支部成员和党员队伍普遍文化素养较低、眼界较窄、缺乏创新理念。“不建强支部,致富哪能有门路?”他将提高支部成员和党员队伍理论思维层次、认知技能水平作为帮扶重点,自费购买了理论书籍和致富光盘,定期组织书记、支委、党员间的“捆绑结对”帮扶活动,引导大家放宽眼界、广开思路。
在郑学勇的协调下,村委会整体翻新,建起了“党员活动室”,面對面地开展党建工作,传授村干部依靠组织开展工作、解决矛盾的办法,鼓励党员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去。他在全村推广“1+10”党员联系户制度,即每个党小组联系10名党员,每名党员联系10户群众,把工作落实到每家每户。去年以来,他和党支部推行“化零为整,集中入股”的方式,鼓励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组织,获取股份分红、务工工资双向收入。支部扶持起来的养殖户宫魁和韩占城两家养驴合作社,先后有115户贫困群众入股,合作组织和贫困户都得到了实惠,“支部带头奔小康”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看着支部建设“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支书焦云霄感慨道 :“送啥都不如送一个好支部!”
扶贫帮困显本色,誓让旧貌换新颜。谈到近期的扶贫计划,郑学勇说,当前,村里与东、西、北方向均无硬面道路相通,唯一一条向南通往乡政府的公路也年久失修、不能使用。道路不通,出行就不畅。我们和村里一起拟制了“村交通发展三年规划”,已经得到县乡两级的大力支持,现在正在协调交通部门铺设公路,力争在年底前打通向南的经济主命脉,明后两年实现“北通西联”,既方便村民出行,又打通致富通道。
群众交口称赞的“扶贫书记”郑学勇是衡水市人社局干部。2016年3月,在确定帮扶朱往驿村后,他带领扶贫帮扶工作队按照上级明确的工作任务,第一时间入驻村里。郑书记带着扶贫帮建工作队挨家挨户地深入走访,掌握了基本情况:该村是省级扶贫工作重点村,位于三县交界地区,交通不便,环境闭塞;人少荒地多,作物种植全凭经验,靠天吃饭,树挺大挂果却不多,还易受病虫害困扰,收成一直不高;全村有200多个贫困户,留守老人和妇女仅靠种地养家糊口。
“摸清困难底数,把群众需求搞清楚、把贫困原因分析透、把发展优势弄明白……”带着这些宝贵资料,加上从乡亲们口中了解到的情况,工作队耐心细致地分析了村里不同类型、不同人群的贫困状况,拟制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整体规划”。
“脱贫得从根上抓,提高土地收入是关键,转变传统种植观念和方式迫在眉睫。”去年一开春,郑学勇就把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农林专家请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村民们果树修剪、施肥除虫等技术。村支书焦云霄说,“专家来讲课”是30年来头一回。村民们感慨道 :“种果树离不开科学,专家就是科学代表,好多不懂的问题,专家一讲我们就清楚了。”
村民们的积极响应为我们的工作开了个好头。扶贫帮建工作队乘势而上,协调上级争取了20万元基础建设资金,建成了50多亩、14个种植大棚,帮助种植户联系种植品种,多方协调销路。东恒农场主刘焕美种植香瓜和西红柿,3个月就见到了经济效益。谈到一年多来的感受,她激动地说 :“都是托了扶贫书记的福,我才走上了致富路!”
随着一项项工程起步,乡亲们也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但在具体帮扶中郑学勇发现,村支部成员和党员队伍普遍文化素养较低、眼界较窄、缺乏创新理念。“不建强支部,致富哪能有门路?”他将提高支部成员和党员队伍理论思维层次、认知技能水平作为帮扶重点,自费购买了理论书籍和致富光盘,定期组织书记、支委、党员间的“捆绑结对”帮扶活动,引导大家放宽眼界、广开思路。
在郑学勇的协调下,村委会整体翻新,建起了“党员活动室”,面對面地开展党建工作,传授村干部依靠组织开展工作、解决矛盾的办法,鼓励党员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去。他在全村推广“1+10”党员联系户制度,即每个党小组联系10名党员,每名党员联系10户群众,把工作落实到每家每户。去年以来,他和党支部推行“化零为整,集中入股”的方式,鼓励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组织,获取股份分红、务工工资双向收入。支部扶持起来的养殖户宫魁和韩占城两家养驴合作社,先后有115户贫困群众入股,合作组织和贫困户都得到了实惠,“支部带头奔小康”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看着支部建设“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支书焦云霄感慨道 :“送啥都不如送一个好支部!”
扶贫帮困显本色,誓让旧貌换新颜。谈到近期的扶贫计划,郑学勇说,当前,村里与东、西、北方向均无硬面道路相通,唯一一条向南通往乡政府的公路也年久失修、不能使用。道路不通,出行就不畅。我们和村里一起拟制了“村交通发展三年规划”,已经得到县乡两级的大力支持,现在正在协调交通部门铺设公路,力争在年底前打通向南的经济主命脉,明后两年实现“北通西联”,既方便村民出行,又打通致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