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也应当是最大限度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当让学生主动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在情境中激起学生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在小组合作中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本文将围绕“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小学数学的教育意义是十分广泛的,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本身,更是在各个方面中影响着学生的思维逻辑发展,影响着学生们的日常生活,重要意义不言自明。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广大教师在在教学探索中也有了新的发现,即数学教学不能只为了应试教育而“服务”,不可以为了考试而教育,而是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角度出发,最终还是要落脚在学生的个人成长上。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数学学科乃至终身学习中的重要一环,自然是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呢?接下来,笔者将从情境创设、实践探究与小组合作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情境教学则是更具创新、更具创造性的。一方面,它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它可以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加以优化配置。现如今,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多媒体教学方法已深入到我国教育领域的各个教学阶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即可充分挖掘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将其创新性的优势应用到知识教学中,以多媒体中直观的图片或视频等要素的呈现来弥补学生思维意识、想象力、判断力中的不足,以此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利用自己的生活实践及生活经验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校园——认识方向》这一单元课程时,在基本方向知识讲解完毕后,教师即可借助多媒体来创设一个真实的校园情境。首先,教师可以将校园的简易分布图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以“上帝视角”来对校园中的各个建筑进行观察。而后进行提问:“若是新生小A此时人在教学楼,想请求大家的帮助前进到体育馆,你们认为小A应该怎样走?请结合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方向知识来为小A同学带路吧!”。提问完毕,学生便会开始思考。在校园结构“互通”性的特征下,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导向答案。基于此,教师即可引導学生一起对每一条路线进行复述学习。如此一来,在“导航”帮助的过程中,学生即可自主完成方向知识的巩固,于此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二、实践操作,丰富体验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关注与重视。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为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则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独自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将知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避免出现单纯知识灌输的情况,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操作中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由此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因素的不同发展情况,则需教师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出与学生各方面发展相契合的实践活动。
例如,在学习《我锻炼 我健康——平均数》这一单元课程时,教师即可以“平均数”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教师提问:“同学们,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吗?,学生回答:“我们愿意!”。教师继续提问:“老师手里一共有十二张贴纸,现在老师想把这十二张贴纸分给我的四位好朋友,我应该给每个人分几张才能保证大家得到的贴纸数量一样多呢?,请大家利用手中的纸片教具,帮老师想一想办法。”提问完毕,学生即可利用手中的纸片进行分贴纸实践,最后得出结论,十二张贴纸,每个人分三张即可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在分贴纸的实践操作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还可以在操作中无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学生是非常活泼、非常好动的。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即可抓住学生这一学习、成长的发展特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的口头授课与直白的知识灌输等教学桎梏,以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习需求为切入点,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如此一来,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下,即可帮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点,进而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随处可见的形体——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课程时,教师即可采取以下教学形式:首先,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而后,教师即可根据学生日常学习情况,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请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物品,讨论完毕,与其他小组的成员共同分享讨论成果。最后,在小组的问题讨论与成果分享下,方可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进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增强学生学科素养。
总结
总而言之,与其说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不如说它是一种学习习惯。因此,为帮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则需教师将自主学习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甚至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相信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中,定能使得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练习中得到熏陶,逐渐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将自主学习的这一习惯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带来无尽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刘改香.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2019(13):63.
[2]周太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7):68-69.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小学数学的教育意义是十分广泛的,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本身,更是在各个方面中影响着学生的思维逻辑发展,影响着学生们的日常生活,重要意义不言自明。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广大教师在在教学探索中也有了新的发现,即数学教学不能只为了应试教育而“服务”,不可以为了考试而教育,而是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角度出发,最终还是要落脚在学生的个人成长上。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数学学科乃至终身学习中的重要一环,自然是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呢?接下来,笔者将从情境创设、实践探究与小组合作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情境教学则是更具创新、更具创造性的。一方面,它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它可以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加以优化配置。现如今,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多媒体教学方法已深入到我国教育领域的各个教学阶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即可充分挖掘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将其创新性的优势应用到知识教学中,以多媒体中直观的图片或视频等要素的呈现来弥补学生思维意识、想象力、判断力中的不足,以此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利用自己的生活实践及生活经验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校园——认识方向》这一单元课程时,在基本方向知识讲解完毕后,教师即可借助多媒体来创设一个真实的校园情境。首先,教师可以将校园的简易分布图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以“上帝视角”来对校园中的各个建筑进行观察。而后进行提问:“若是新生小A此时人在教学楼,想请求大家的帮助前进到体育馆,你们认为小A应该怎样走?请结合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方向知识来为小A同学带路吧!”。提问完毕,学生便会开始思考。在校园结构“互通”性的特征下,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导向答案。基于此,教师即可引導学生一起对每一条路线进行复述学习。如此一来,在“导航”帮助的过程中,学生即可自主完成方向知识的巩固,于此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二、实践操作,丰富体验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关注与重视。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为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则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独自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将知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避免出现单纯知识灌输的情况,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操作中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由此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因素的不同发展情况,则需教师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出与学生各方面发展相契合的实践活动。
例如,在学习《我锻炼 我健康——平均数》这一单元课程时,教师即可以“平均数”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教师提问:“同学们,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吗?,学生回答:“我们愿意!”。教师继续提问:“老师手里一共有十二张贴纸,现在老师想把这十二张贴纸分给我的四位好朋友,我应该给每个人分几张才能保证大家得到的贴纸数量一样多呢?,请大家利用手中的纸片教具,帮老师想一想办法。”提问完毕,学生即可利用手中的纸片进行分贴纸实践,最后得出结论,十二张贴纸,每个人分三张即可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在分贴纸的实践操作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还可以在操作中无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学生是非常活泼、非常好动的。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即可抓住学生这一学习、成长的发展特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的口头授课与直白的知识灌输等教学桎梏,以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习需求为切入点,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如此一来,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下,即可帮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点,进而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随处可见的形体——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课程时,教师即可采取以下教学形式:首先,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而后,教师即可根据学生日常学习情况,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请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物品,讨论完毕,与其他小组的成员共同分享讨论成果。最后,在小组的问题讨论与成果分享下,方可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进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增强学生学科素养。
总结
总而言之,与其说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不如说它是一种学习习惯。因此,为帮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则需教师将自主学习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甚至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相信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中,定能使得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练习中得到熏陶,逐渐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将自主学习的这一习惯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带来无尽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刘改香.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2019(13):63.
[2]周太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