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高原生态对比考察的第三个年头,我们把行踪定向为第二级台阶—西南高原。地处西南的云、贵、川山系高原,由于基带位于亚热带范畴,气候条件优越。我们乘越野车,从北京出发,经华北平原,越中原,过黄河,翻秦岭,上西南川滇高原,行程1.3万千米。
经华北平原后,真正的考察行程始于黄河大桥风陵渡口。我们面对浊浪滔滔的黄河水,只见两岸土地龟裂,一片干荒萧瑟的秋景。我还想,后面的行程应是为寻绿而去,情况应有所改观,而当我们翻越秦岭太白山东西坡,次生林保存基本完好,与我以往所见的针阔叶混交林的组分与生长没有明显差异。而群峰中的西坡,气候的湿润度与植物的生长明显优于东坡。
进入秦岭腹地之后,道路崎岖蜿蜒,一路上汉水流域的水灾痕迹随处可见,长串的汽车受阻,修路工程正在进行。我们眼见前方山体出现大塌方,数百方大石块夹着泥土将正在清障的装载机砸在下面,这一险情与我们只有两车之隔。我们只好改道而行,向张良庙方向前进。当时已是晚上9点多,林中小道,倒也安静,正值秋风细雨,杨树和悬铃木的落叶在车头前回旋,在车灯的照射下金光闪烁,这般夜景和意境的确美极了。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只可惜边上没有“不尽长江滚滚来”!
正在陶醉之际,在弯道处,车的右前轮突然出了路基,全车人为之一惊,司机眼疾手快,把车打回到路中,避免了一场恶性事故。事后大家说,司机阿栋可能是被夜景夺了神吧!到达前方小镇,我们得知张良庙近在咫尺,就在小店住下。
翌日晨,山风阵阵,寒气逼人。原来就在我们入睡后,绵绵秋雨变成了鹅毛大雪,张良庙和周围的森林都笼罩在白雪中。记得我以往经过张良庙时,山地温带针阔混交林郁郁葱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次的雪盖森林更给我以洁净的美感。
出秦岭,跨汉江,由川东南下,穿贵州西北角。西南山地多民族地区的地貌风情越来越浓郁,我想起20世纪60年代初,也是由川、黔进入云南。
途经黄果树瀑布区,未见其景,先闻其声,而且如雷贯耳。黄果树瀑布位于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地带,宽81米,落差74米,是我国最大的瀑布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植被和飞溅的水雾。我们乘着水雾,穿过茂盛的常绿阔叶树和竹林,到达瀑布下碧绿的深潭。而当近年再去时,旅游的氛围和商品的销售完全破坏了领略大自然的心境,瀑布的水量也因上游水坝工程而明显减小了。
在贵州我还考察过梵净山林区,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海拔2570米,是贵州境内一处森林保护较好的山体,被认为是我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典型分布地域之一。
山麓地带,我调查了生长在河滩砾石上的枫杨林。枫杨的树形十分美丽,它既非“枫”,也非“杨”,而是胡桃科的一种树木,与化香更接近一些,但有独特的翅果序,树干基部还生长着须状的气生根,以适应水量的涨落。在海拔1400米以下的低山地带,分布着以丝栗栲、西南米槠、贵州润楠、细叶青冈、硬斗石栎等树种为主的典型常绿阔叶林。海拔1400~2100米,分布着大面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成分以水青冈为主,常绿成分有青冈、石栎、润楠等,局部与铁杉混交。由于降水丰沛,加之森林对水源的涵养作用,沿途可见多处瀑布与涓涓细流。
混交林内栖息着珍稀的动物——黔金丝猴。金丝猴这一珍贵的动物在我国有三种:普通金丝猴、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普通金丝猴分布稍广,其他两种则为分布区狭小的特有种。滇金丝猴仅分布于云南与西藏交界处的亚高山森林中。黔金丝猴仅分布于贵州境内,是研究灵长类动物演化的珍贵物种,观赏价值也很高。梵净山中山地带气候湿润凉爽,一些地段水青冈与常绿阔叶树组成的混交林接近原始状态,为黔金丝猴提供了宝贵的栖息环境。
海拔2100米以上,阔叶树逐渐减少,植被以杜鹃矮林为主,林地和树干上布满了苔藓,是我国亚热带山顶常见的类型。空气湿度比山下更大,雾气中很难看清山形,道路朦胧,在同行的扶持下,我登上了向往已久的梵净山。
梵净山的地貌山形独特,岩层多水平分布,垂直节理显著,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岩体,如“蘑菇石”、“万卷书”、“鹰嘴岩”等。尤其是“万卷书”,看起来似数百页的大书,展现于苍穹之下,这对我们知识分子来讲,的确备感亲切。而金顶则似一块擎天的“石碑”,被巨斧劈成两半,形成大、小金顶,与垂直的窄沟——剪刀峡“一线”相望,和宽1米、长3米的“天仙桥”相连。登金顶需沿缝隙而上,跨桥而过。我当时年过半百,不但登顶,还登上了一块独立的岩石,在浓雾的包围中驻足良久,深为西南大山中蕴藏的丰富物种和历史文化所触动。
进入云南后,我们直向西缘,首先考察滇西一线的高黎贡林区。高黎贡山北起西藏的伯舒拉岭,逶迤南下,山脉长600余千米,延伸至保山腾冲之间,是低纬度、高海拔、陡峭褶皱的巨大山体。南北向的纵谷,使西南季风北向深入,尤其西坡受到印度洋暖湿气流的浸润。我们由南向北,攀坡进沟。在老泸水县城的对坡,只见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遍坡及沟,直至海拔2600~2800米。硬叶常绿栎类和樟树、山茶科的一些种类组成的阔叶混交林,树冠宽阔、枝叶繁茂深绿,构成波状起伏的林冠,林中还有高10米左右的杜鹃小乔木。时值深秋,林缘点缀着几株桦木、槭树及花椒等,叶色或红或黄。这就是高黎贡山亚热带的典型森林群落,保存得较为完好,令人庆幸。
在我们行至海拔1800米左右后,再盘山而上,进入针叶林和暗针叶林带,直至海拔3150米的片马垭口。这是高黎贡东坡的一处山脊垭口。我们停车纵览,阳坡多为云南松或松栎混交林,阴坡主要为铁杉成熟林,山脊处则是疏生的冷杉和丛生竹丛。我们很为这绵亘的林海而陶醉。此时西坡润泽的气团拂面而来,提醒我们高黎贡西坡水湿条件的优越。我们驱车而下,只见喜冷湿的冷杉,无论幼树、成林,生长得都优于东坡,挺拔滋润,而且林下箭竹葱绿,草被茂密,石上苔藓遍布。
此次高黎贡南北段的林区踏查,心中较为踏实和宽慰,感到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山地森林垂直带像一座高高的(南端峰高为3374米,北端嘎阿戈普峰高为5128米)绿色的山墙,纵列在边陲邻界处,在“绿色王国”中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王冠上厚重而鲜亮的绿丝带”。
独龙江林区是高黎贡北端担当力卡山分支的一处半封闭、相对独立的林区,北与西藏东南端的察隅察瓦龙相通,西邻中缅的界河恩梅开江,承接着温润的气流,是滇藏交汇、蕴宝藏珍的独特之处,吸引着我们深入探访。
我们沿高黎贡东坡攀升,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以上,海拔2600~2800米范围,生长有云南铁杉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我们欣喜地调查到胸径2.1米的铁杉大立木,古树森森,成丛成层,林内还点缀着叶色斑斓的桦木、槭树和乔木状的杜鹃。海拔再上至3000~3400米,则是冷杉箭竹疏林,并间有叶色变黄的落叶松树丛。而在山脊两侧的古冰蚀地貌十分发达,“凹”形冰谷的湿地中点点冰池,积雪覆盖,山脊线上角峰起伏,又是另一种景观了。
沿西坡而下,沟谷的常绿阔叶林粗壮高大,胸径80~100厘米、树高30~40米的栎树、樟树等伴着瀑布、跌水滋润地生长。而林中还分布着温性乔松林,这使我仿佛见到西藏喜马拉雅山南坡的乔松林延居于此,备感亲切。当海拔下至1800~1600米范围时,独龙江在峡谷深沟中有数处湾流跌水。流水湛蓝,映衬着两坡浓绿的树冠,而下游的谷口就是缅甸邻邦了。
独龙江的边寨小村位于海拔1538米的独龙江畔,我们临江眺望,竹木搭建的吊脚楼、芭蕉丛在江水滔滔、雾霭沉沉中宁静地耸立着。夜晚,我就听着独龙江的涛声,在这边陲幽谷、绿树清流的怀抱中悄然入睡,做起了林海绿色之梦。
我们怀着绿色的美感,告别了高黎贡与独龙江,来到西南高原面的滇中地区。以往我曾经南抵西双版纳,往返于思茅、景东、元江等林区,既欣赏南亚热带的异域种群,也对滇中地区的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颇为钟情。滇中地带原本是“风、花、雪、月”的地方,尤其是点苍山周边地区最具特点。点苍山的雪、昆明的花、下关的风、洱海的月,是当时最有意境的旅游景区。记得45年前,我途宿于洱海的旅社,夜晚在临湖的走廊上,仰视树冠森森的点苍山,俯瞰波光粼粼的洱海,一弯新月倒映在湖中,那种静谧高远的景观至今恍若眼前。而当今滇中一带由于长期的人口增长和开荒种地,昔日的密林大树在村坝和低中山地带几乎消失殆尽,森林多为零散分布的次生中幼林或人工林。滇中林区可以说是绿得依稀、绿得惨淡了。
滇西北林区海拔2800~4100米的亚高山森林,是云南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源流地区。分布有亚高山寒温带针叶林,主要树种多为长苞冷杉、丽江云杉、大果红杉等,树冠高耸,立木粗壮,绵亘成苍绿的林海,并与西藏、四川的林区相连,组成川西、滇北、藏东南整体的亚高山寒温带暗针叶林,是我首次考察和对比考察的重点地区。
记得45年前,在中缅海拔2800~4100米的云杉林内,胸径1米以上的立木比比皆是,我们的考察工作往往陶醉于独特的亚高山暗针叶林雄伟的林分中,但是工作过程中也遇到过险情。
在一次考察过程中,突然天降冰雹,其大如拳,我们避入林下,借着浓密树冠的庇护,不但器材丝毫未损,人员连衣服也未湿。而后得知在高原草甸上的牛羊,有被冰雹砸伤的,可见森林庇护之功。
此次重访中缅林区,只见一片片的新老采伐迹地,高1米以上的伐桩残破耸立。地表裸露,侵蚀沟显著,一片狼藉景象。滇西北林区绿得伤残而枯瘠了。
而更令我震惊的是高原湖泊——纳帕海的基本消亡。记得45年前我们由丽江北上,峰回路转,豁然呈现出一片湛蓝的水域,像一块碧玉镶嵌于暗针叶林中。那蓝天、绿树、碧水和湖滩阶地、小小的村落以及晾晒庄稼的木架,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观。但此次看到的却是一片近乎干涸的洼地。据说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近年来气候反常、水体退缩,二是周边林区伐木,三是在湖区下方修筑了涵洞,引水灌溉。如此三种因素,约有两个半是人为因素。因为天气的旱化和大面积砍伐森林还是有关系的。到如今,纳帕海几乎名存实亡,由原来的绿色转为皲裂的枯黄色,而黑颈鹤又少了一块栖息的家园。
我们由滇西北东向跨“三江”并流区,这是著名的山高、坡陡、干荒的生态脆弱区。原本就绿得稀疏,绿得浅薄,而当今显著的问题是毁林开荒、陡坡耕作,更增加了绿色王国的累累伤痕、黄色斑秃。只见旱作梯田几乎遍及各山系坡面,甚至由沟及岭,仅存的小丛树木或孤立木惨淡地反映出毁林的痕迹。在海拔2500米以下,阔叶林地常有成片的农耕地,尤其是在澜沧江、金沙江河谷,由于湿润气团被层层南北向山岭所阻,干旱程度大于怒江河谷。但一些地段却有大面积的旱作耕地,有呈水平梯田的,更有顺坡的“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
时值深秋,刈后的旱作地呈现出土地的原色,或黄或红的斑块,悬挂在绿色王国的高原和山体上。所以虽生长季节是绿色,但也只是季节性的绿,是不稳定的绿,而且是潜伏着危机的绿。
至于云南,由于山地、高原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4%,盆地缓坡(10度以内)等宜耕地的面积不足10%,因此在历代的移民和近代的人口增长情况下,扩大农耕地是山区人民生活和生产的现实举措。但在陡坡地段生态脆弱区,任意开垦土地是只顾眼前、恶化环境、贻害子孙的行为,目前已经造成了多处、多起泥石流灾害,许多村落沦为生态难民村,有些已经被迫迁往他乡。
我们来到滇川交界处的泸沽湖。泸沽湖属于断层溶蚀陷落湖。湖面海拔2609.7米,水域面积48.4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0米,最深处可达93.6米,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温带高原深水湖泊,故而湖水透明碧蓝,是黑颈鹤在云南、四川高原越冬的栖息地之一。 泸沽湖四周群山环抱,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垂枝柏林和云冷杉林层层分布,而且保存得比较完好。我联想到湖区原住民摩梭人世代以农耕、渔业为生,是闻名于世的“女儿国”。不禁有感于摩梭人原始古朴的文化习俗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生存的格局。如此难能可贵之地,本应悉心维护,但令人焦虑的是:集市贸易式的旅游来势正猛,各式粗陋的旅游食宿、纪念品的摊贩旅店拥挤在湖边,湖岸自然景观正在黯然失色。而更有危机的是泸沽湖南岸的沼泽湿地(被称为草海)正在退缩,大片的新耕地使草海减褪了绿色。面对美景与伤残,怎不令人肃然深思呢?
这次云南高原的生态对比考察,心中有宽慰,也有震惊。我们既看到了横断山区独特的山河之壮,高黎贡、独龙江的青山和泸沽湖的绿水;体会到云南高原毕竟是绿色王国,大自然优惠有加,使这块气候温润、类型众多的宝地上有“绿”有“王”。也看到了现实中大地上的累累伤痕和斑驳的黄色。而原有的、厚重的绿色只是成点成线,范围在缩小,颜色在减褪。而黄色(包括红土地)斑块却在蔓延与扩大。其成因既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云南的山高和坡陡造成的塌坡、泥石流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人为因素则是过度采伐森林、毁林开荒和一些急功近利的开发经营行为。
我们怀着对西南高原、高山深深的忧虑和期盼,穿行于巴山夜雨、冰凌浓雾中,下了高原面,完成了第三年西部大高原的生态对比考察行程。回顾三年的野外考察,虽然是点线式的,但却有半个世纪的断续联系,今昔的景观资源,历历在目,对比鲜明。我们深感我国高原的生态与资源的变化消长,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不但影响本国,而且涉及东南亚乃至全球。所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中国大高原的生态与资源,如实反映,呼吁社会性的保护,实践我的“一息尚存,梦回不断,尊崇生态,启迪后继”的专业目标。
(责编:英子)
经华北平原后,真正的考察行程始于黄河大桥风陵渡口。我们面对浊浪滔滔的黄河水,只见两岸土地龟裂,一片干荒萧瑟的秋景。我还想,后面的行程应是为寻绿而去,情况应有所改观,而当我们翻越秦岭太白山东西坡,次生林保存基本完好,与我以往所见的针阔叶混交林的组分与生长没有明显差异。而群峰中的西坡,气候的湿润度与植物的生长明显优于东坡。
进入秦岭腹地之后,道路崎岖蜿蜒,一路上汉水流域的水灾痕迹随处可见,长串的汽车受阻,修路工程正在进行。我们眼见前方山体出现大塌方,数百方大石块夹着泥土将正在清障的装载机砸在下面,这一险情与我们只有两车之隔。我们只好改道而行,向张良庙方向前进。当时已是晚上9点多,林中小道,倒也安静,正值秋风细雨,杨树和悬铃木的落叶在车头前回旋,在车灯的照射下金光闪烁,这般夜景和意境的确美极了。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只可惜边上没有“不尽长江滚滚来”!
正在陶醉之际,在弯道处,车的右前轮突然出了路基,全车人为之一惊,司机眼疾手快,把车打回到路中,避免了一场恶性事故。事后大家说,司机阿栋可能是被夜景夺了神吧!到达前方小镇,我们得知张良庙近在咫尺,就在小店住下。
翌日晨,山风阵阵,寒气逼人。原来就在我们入睡后,绵绵秋雨变成了鹅毛大雪,张良庙和周围的森林都笼罩在白雪中。记得我以往经过张良庙时,山地温带针阔混交林郁郁葱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次的雪盖森林更给我以洁净的美感。
出秦岭,跨汉江,由川东南下,穿贵州西北角。西南山地多民族地区的地貌风情越来越浓郁,我想起20世纪60年代初,也是由川、黔进入云南。
途经黄果树瀑布区,未见其景,先闻其声,而且如雷贯耳。黄果树瀑布位于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地带,宽81米,落差74米,是我国最大的瀑布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植被和飞溅的水雾。我们乘着水雾,穿过茂盛的常绿阔叶树和竹林,到达瀑布下碧绿的深潭。而当近年再去时,旅游的氛围和商品的销售完全破坏了领略大自然的心境,瀑布的水量也因上游水坝工程而明显减小了。
在贵州我还考察过梵净山林区,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海拔2570米,是贵州境内一处森林保护较好的山体,被认为是我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典型分布地域之一。
山麓地带,我调查了生长在河滩砾石上的枫杨林。枫杨的树形十分美丽,它既非“枫”,也非“杨”,而是胡桃科的一种树木,与化香更接近一些,但有独特的翅果序,树干基部还生长着须状的气生根,以适应水量的涨落。在海拔1400米以下的低山地带,分布着以丝栗栲、西南米槠、贵州润楠、细叶青冈、硬斗石栎等树种为主的典型常绿阔叶林。海拔1400~2100米,分布着大面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成分以水青冈为主,常绿成分有青冈、石栎、润楠等,局部与铁杉混交。由于降水丰沛,加之森林对水源的涵养作用,沿途可见多处瀑布与涓涓细流。
混交林内栖息着珍稀的动物——黔金丝猴。金丝猴这一珍贵的动物在我国有三种:普通金丝猴、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普通金丝猴分布稍广,其他两种则为分布区狭小的特有种。滇金丝猴仅分布于云南与西藏交界处的亚高山森林中。黔金丝猴仅分布于贵州境内,是研究灵长类动物演化的珍贵物种,观赏价值也很高。梵净山中山地带气候湿润凉爽,一些地段水青冈与常绿阔叶树组成的混交林接近原始状态,为黔金丝猴提供了宝贵的栖息环境。
海拔2100米以上,阔叶树逐渐减少,植被以杜鹃矮林为主,林地和树干上布满了苔藓,是我国亚热带山顶常见的类型。空气湿度比山下更大,雾气中很难看清山形,道路朦胧,在同行的扶持下,我登上了向往已久的梵净山。
梵净山的地貌山形独特,岩层多水平分布,垂直节理显著,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岩体,如“蘑菇石”、“万卷书”、“鹰嘴岩”等。尤其是“万卷书”,看起来似数百页的大书,展现于苍穹之下,这对我们知识分子来讲,的确备感亲切。而金顶则似一块擎天的“石碑”,被巨斧劈成两半,形成大、小金顶,与垂直的窄沟——剪刀峡“一线”相望,和宽1米、长3米的“天仙桥”相连。登金顶需沿缝隙而上,跨桥而过。我当时年过半百,不但登顶,还登上了一块独立的岩石,在浓雾的包围中驻足良久,深为西南大山中蕴藏的丰富物种和历史文化所触动。
进入云南后,我们直向西缘,首先考察滇西一线的高黎贡林区。高黎贡山北起西藏的伯舒拉岭,逶迤南下,山脉长600余千米,延伸至保山腾冲之间,是低纬度、高海拔、陡峭褶皱的巨大山体。南北向的纵谷,使西南季风北向深入,尤其西坡受到印度洋暖湿气流的浸润。我们由南向北,攀坡进沟。在老泸水县城的对坡,只见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遍坡及沟,直至海拔2600~2800米。硬叶常绿栎类和樟树、山茶科的一些种类组成的阔叶混交林,树冠宽阔、枝叶繁茂深绿,构成波状起伏的林冠,林中还有高10米左右的杜鹃小乔木。时值深秋,林缘点缀着几株桦木、槭树及花椒等,叶色或红或黄。这就是高黎贡山亚热带的典型森林群落,保存得较为完好,令人庆幸。
在我们行至海拔1800米左右后,再盘山而上,进入针叶林和暗针叶林带,直至海拔3150米的片马垭口。这是高黎贡东坡的一处山脊垭口。我们停车纵览,阳坡多为云南松或松栎混交林,阴坡主要为铁杉成熟林,山脊处则是疏生的冷杉和丛生竹丛。我们很为这绵亘的林海而陶醉。此时西坡润泽的气团拂面而来,提醒我们高黎贡西坡水湿条件的优越。我们驱车而下,只见喜冷湿的冷杉,无论幼树、成林,生长得都优于东坡,挺拔滋润,而且林下箭竹葱绿,草被茂密,石上苔藓遍布。
此次高黎贡南北段的林区踏查,心中较为踏实和宽慰,感到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山地森林垂直带像一座高高的(南端峰高为3374米,北端嘎阿戈普峰高为5128米)绿色的山墙,纵列在边陲邻界处,在“绿色王国”中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王冠上厚重而鲜亮的绿丝带”。
独龙江林区是高黎贡北端担当力卡山分支的一处半封闭、相对独立的林区,北与西藏东南端的察隅察瓦龙相通,西邻中缅的界河恩梅开江,承接着温润的气流,是滇藏交汇、蕴宝藏珍的独特之处,吸引着我们深入探访。
我们沿高黎贡东坡攀升,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以上,海拔2600~2800米范围,生长有云南铁杉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我们欣喜地调查到胸径2.1米的铁杉大立木,古树森森,成丛成层,林内还点缀着叶色斑斓的桦木、槭树和乔木状的杜鹃。海拔再上至3000~3400米,则是冷杉箭竹疏林,并间有叶色变黄的落叶松树丛。而在山脊两侧的古冰蚀地貌十分发达,“凹”形冰谷的湿地中点点冰池,积雪覆盖,山脊线上角峰起伏,又是另一种景观了。
沿西坡而下,沟谷的常绿阔叶林粗壮高大,胸径80~100厘米、树高30~40米的栎树、樟树等伴着瀑布、跌水滋润地生长。而林中还分布着温性乔松林,这使我仿佛见到西藏喜马拉雅山南坡的乔松林延居于此,备感亲切。当海拔下至1800~1600米范围时,独龙江在峡谷深沟中有数处湾流跌水。流水湛蓝,映衬着两坡浓绿的树冠,而下游的谷口就是缅甸邻邦了。
独龙江的边寨小村位于海拔1538米的独龙江畔,我们临江眺望,竹木搭建的吊脚楼、芭蕉丛在江水滔滔、雾霭沉沉中宁静地耸立着。夜晚,我就听着独龙江的涛声,在这边陲幽谷、绿树清流的怀抱中悄然入睡,做起了林海绿色之梦。
我们怀着绿色的美感,告别了高黎贡与独龙江,来到西南高原面的滇中地区。以往我曾经南抵西双版纳,往返于思茅、景东、元江等林区,既欣赏南亚热带的异域种群,也对滇中地区的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颇为钟情。滇中地带原本是“风、花、雪、月”的地方,尤其是点苍山周边地区最具特点。点苍山的雪、昆明的花、下关的风、洱海的月,是当时最有意境的旅游景区。记得45年前,我途宿于洱海的旅社,夜晚在临湖的走廊上,仰视树冠森森的点苍山,俯瞰波光粼粼的洱海,一弯新月倒映在湖中,那种静谧高远的景观至今恍若眼前。而当今滇中一带由于长期的人口增长和开荒种地,昔日的密林大树在村坝和低中山地带几乎消失殆尽,森林多为零散分布的次生中幼林或人工林。滇中林区可以说是绿得依稀、绿得惨淡了。
滇西北林区海拔2800~4100米的亚高山森林,是云南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源流地区。分布有亚高山寒温带针叶林,主要树种多为长苞冷杉、丽江云杉、大果红杉等,树冠高耸,立木粗壮,绵亘成苍绿的林海,并与西藏、四川的林区相连,组成川西、滇北、藏东南整体的亚高山寒温带暗针叶林,是我首次考察和对比考察的重点地区。
记得45年前,在中缅海拔2800~4100米的云杉林内,胸径1米以上的立木比比皆是,我们的考察工作往往陶醉于独特的亚高山暗针叶林雄伟的林分中,但是工作过程中也遇到过险情。
在一次考察过程中,突然天降冰雹,其大如拳,我们避入林下,借着浓密树冠的庇护,不但器材丝毫未损,人员连衣服也未湿。而后得知在高原草甸上的牛羊,有被冰雹砸伤的,可见森林庇护之功。
此次重访中缅林区,只见一片片的新老采伐迹地,高1米以上的伐桩残破耸立。地表裸露,侵蚀沟显著,一片狼藉景象。滇西北林区绿得伤残而枯瘠了。
而更令我震惊的是高原湖泊——纳帕海的基本消亡。记得45年前我们由丽江北上,峰回路转,豁然呈现出一片湛蓝的水域,像一块碧玉镶嵌于暗针叶林中。那蓝天、绿树、碧水和湖滩阶地、小小的村落以及晾晒庄稼的木架,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观。但此次看到的却是一片近乎干涸的洼地。据说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近年来气候反常、水体退缩,二是周边林区伐木,三是在湖区下方修筑了涵洞,引水灌溉。如此三种因素,约有两个半是人为因素。因为天气的旱化和大面积砍伐森林还是有关系的。到如今,纳帕海几乎名存实亡,由原来的绿色转为皲裂的枯黄色,而黑颈鹤又少了一块栖息的家园。
我们由滇西北东向跨“三江”并流区,这是著名的山高、坡陡、干荒的生态脆弱区。原本就绿得稀疏,绿得浅薄,而当今显著的问题是毁林开荒、陡坡耕作,更增加了绿色王国的累累伤痕、黄色斑秃。只见旱作梯田几乎遍及各山系坡面,甚至由沟及岭,仅存的小丛树木或孤立木惨淡地反映出毁林的痕迹。在海拔2500米以下,阔叶林地常有成片的农耕地,尤其是在澜沧江、金沙江河谷,由于湿润气团被层层南北向山岭所阻,干旱程度大于怒江河谷。但一些地段却有大面积的旱作耕地,有呈水平梯田的,更有顺坡的“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
时值深秋,刈后的旱作地呈现出土地的原色,或黄或红的斑块,悬挂在绿色王国的高原和山体上。所以虽生长季节是绿色,但也只是季节性的绿,是不稳定的绿,而且是潜伏着危机的绿。
至于云南,由于山地、高原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4%,盆地缓坡(10度以内)等宜耕地的面积不足10%,因此在历代的移民和近代的人口增长情况下,扩大农耕地是山区人民生活和生产的现实举措。但在陡坡地段生态脆弱区,任意开垦土地是只顾眼前、恶化环境、贻害子孙的行为,目前已经造成了多处、多起泥石流灾害,许多村落沦为生态难民村,有些已经被迫迁往他乡。
我们来到滇川交界处的泸沽湖。泸沽湖属于断层溶蚀陷落湖。湖面海拔2609.7米,水域面积48.4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0米,最深处可达93.6米,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温带高原深水湖泊,故而湖水透明碧蓝,是黑颈鹤在云南、四川高原越冬的栖息地之一。 泸沽湖四周群山环抱,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垂枝柏林和云冷杉林层层分布,而且保存得比较完好。我联想到湖区原住民摩梭人世代以农耕、渔业为生,是闻名于世的“女儿国”。不禁有感于摩梭人原始古朴的文化习俗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生存的格局。如此难能可贵之地,本应悉心维护,但令人焦虑的是:集市贸易式的旅游来势正猛,各式粗陋的旅游食宿、纪念品的摊贩旅店拥挤在湖边,湖岸自然景观正在黯然失色。而更有危机的是泸沽湖南岸的沼泽湿地(被称为草海)正在退缩,大片的新耕地使草海减褪了绿色。面对美景与伤残,怎不令人肃然深思呢?
这次云南高原的生态对比考察,心中有宽慰,也有震惊。我们既看到了横断山区独特的山河之壮,高黎贡、独龙江的青山和泸沽湖的绿水;体会到云南高原毕竟是绿色王国,大自然优惠有加,使这块气候温润、类型众多的宝地上有“绿”有“王”。也看到了现实中大地上的累累伤痕和斑驳的黄色。而原有的、厚重的绿色只是成点成线,范围在缩小,颜色在减褪。而黄色(包括红土地)斑块却在蔓延与扩大。其成因既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云南的山高和坡陡造成的塌坡、泥石流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人为因素则是过度采伐森林、毁林开荒和一些急功近利的开发经营行为。
我们怀着对西南高原、高山深深的忧虑和期盼,穿行于巴山夜雨、冰凌浓雾中,下了高原面,完成了第三年西部大高原的生态对比考察行程。回顾三年的野外考察,虽然是点线式的,但却有半个世纪的断续联系,今昔的景观资源,历历在目,对比鲜明。我们深感我国高原的生态与资源的变化消长,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不但影响本国,而且涉及东南亚乃至全球。所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中国大高原的生态与资源,如实反映,呼吁社会性的保护,实践我的“一息尚存,梦回不断,尊崇生态,启迪后继”的专业目标。
(责编: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