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拉丁美洲仿佛是我少年时代的故乡,我对它亲切而迷恋,怀思之情时时涌现。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在年少时就与拉丁美洲的文学大师相识,并无条件地热爱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对于这些大师的文学珍宝,我是从新大陆最南边的阿根廷这个尖角写起呢,还是从最北边的墨西哥写起?墨西哥从来就不是我文学心灵的故乡,我在这里寻找不到我童年的珍贵记忆,那么我还是从阿根廷这个地方开始吧。除了那些叫国的地域,比如德国、法国、美国,我都不会在这些地域的名字后面加上“国”这个字。在我的思想宇宙里没有国这个概念,有的只是地域,我们的地球,東半球和西半球,这个洲那个洲。拉丁美洲是个国家吗?不是。这个地理名称多么美好。我在评说钦努阿·阿契贝的《荒原蚁丘》时表示过对于权力占有的厌恶,没有对于这个魔鬼的贪爱,南极洲就永远不会被分成这个国那个国。
《蜘蛛女之吻》是阿根廷作家曼努埃尔·普伊格备受争议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初——也就九一、九二年吧——阅读过的。《蜘蛛女之吻》使我联想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天下小说是一家,随着你的阅读量的不断扩展,这个家族甚至不是一个真正的家族,而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家庭。《蜘蛛女之吻》中的同性恋者在监牢里与一个革命者相遇了。同性恋者是男性,革命者也是男性,同性恋者对革命者表达了他的情感,但遭到了革命者的拒绝。同性恋者的爱情难以抑制,最终感化了革命者,于是两个男性之间发生了性行为。同性恋者充当的是女性角色,革命者是男性,同性恋者把他的全部身心献给革命者,并因此失去自我,成了革命者的享乐品。从这部长篇小说的结尾,你会发现,同性恋者莫利纳的命运将会与喀秋莎·玛丝洛娃的命运惊人的相似。喀秋莎成了西蒙松的爱人,全身心热爱西蒙松,她不但为他奉献身体,还奉献灵魂,也成了西蒙松的享乐品。
在阿根廷,与博尔赫斯、科塔萨尔相比,曼努埃尔·普伊格是个小字辈。我还是先谈谈科塔萨尔吧。他把博尔赫斯叫老师的,他比后者小十五岁。我最早开始读他的作品是:《被占领的房间》《美西螈》《仰望星空》等短篇小说。《被占领的房间》应该与爱伦·坡的《厄舍古屋的倒塌》有着渊源关系。假如把后者的小说内容进一步延伸,就会得到前者的小说。当然必须得有科塔萨尔的才华才行。《美西螈》从观看者的角度,来写里面的化石鱼类,写到最后,鱼缸外的观察者变成了里面的美西螈了——这种写法,应该算是对变形文学的发展与丰富。《仰望星空》与博尔赫斯的《南方》无疑有父子关系。小说中的主人公受了伤,一会儿意识清醒,一会儿陷入昏迷。昏迷状态中,他参加了与印第安部落的战斗,被古老的部落战士追杀。意识清醒过后,他看到的是医院病房里的情景。就这样清醒与昏迷交替,也就完成了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结构组成:现在时与过去时的交替。现在时是基础,过去时是高楼大厦。主人公被野人一样的部落战士抓获,把他押到了山顶上的神坛,按计划把他作为献给神明的祭品宰杀。主人公在恐惧中流落到遥远的古代,他的灵魂再也回不到现实世界了,他是作为古代的野蛮部落的俘虏死去的。
科塔萨尔的长篇小说《彩票》和《跳房子》应该在二十年前就有了中译本。我觉得《彩票》的内容设计过于机械化,过于人工智能化了,像是进入到了一个纯粹由人工建造的空间,自然成分太少。这是位杰出的作家,像秘鲁的略萨、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都把他叫老师的,他比略萨年长二十二岁,比马尔克斯大十三岁。他比博尔赫斯小十五岁,应该算是后者的徒弟。他们同是阿根廷人,接触交往的条件比他人优越,接受的影响应该更多。在小说创作的漫漫长路上,一个真正称得上导师的人的出现对后来者来说是福音,他会叫你节省更多的时间,把时间全部花在对于金子的提炼上。
博尔赫斯过于庞大了,尽管他没有长篇小说,可他的短篇小说,你要论述它,就得整整一本书。博尔赫斯的《圆形废墟》,对中国作家马原影响至深,他有一个短篇几乎与这篇小说一模一样。我有一篇叫《白毛女》的短篇小说,也是学习了这篇小说的神妙方法的结果。虚拟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是你的人物想象的,或者是他梦境里的他自己,这个虚拟中的人物的行动与心灵都得按照真实小说的情境去写,写到结尾处才可揭露真相。当然中间可以多次出现叫读者怀疑的破绽,或者叫路标。这种方法我是在博尔赫斯的小说里发现的。后来在导演大卫·林奇的电影《穆赫兰道》和《内陆帝国》中,这种虚拟手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应用与发扬。《另一次死亡》可以说是对《双重人格》《化身博士》的思维方式的拓展性应用。这些小说杰作似乎来源于更早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英国人马洛的杰作。这样的杰作又来源于德国的民间传说。博尔赫斯最长的小说似乎是《议会》,有译为《代表大会》。这篇最长的小说只有两万字左右。小说里的一群人鼓动一个阿根廷邦巴斯草原的牧场主把他的积累的钱拿出来,他们组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组织,十足的堂吉诃德味道。我曾经十分迷醉这篇小说,它叙述的口气高扬壮阔,它的故事有英雄史诗的气味,充满了人类梦想破碎的幻影。《阿莱夫》是篇值得再三翻阅的小说。小说主人公把他的幻想、他的世界,甚至宇宙浓缩凝结为一个小光球。这个处在深深地窖里的叫阿莱夫的光点,是人类所有的未来和过去。这样的想象也算是博尔赫斯对于人类的不可估价的贡献吧。《南方》开创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对于他之后的文学影响很大。
博尔赫斯的好朋友卡萨雷斯有一部长篇小说《莫雷尔的发明》,与三大反乌托邦小说《我们》《美丽的新世界》和《一九八四》属于同一类作品。我对这类作品的人工痕迹一直耿耿于怀,不管怎么说,这部小型的反乌托邦小说也是值得一读的,它毕竟可以使你探知这类小说的发展走向,并增强你对于自由的憧憬。据说博尔赫斯与这位朋友合作了许多小说,我对此类合作起初不太理解。后来想到博尔赫斯只写短篇小说、诗歌,不写长篇小说,就有了剩余时间。我十分羡慕诗人和只写散文的作家,羡慕只写短篇小说的作家,他们时间有余,可以享受文学创作之外的人生乐趣。
阿根廷还有一位学物理出身的小说家,他就是《关于英雄与坟墓》的作者萨瓦托。他的这部将近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让我惊讶折服的是《关于瞎子的报告》这一部分。这一部分把父亲对于女儿的乱伦行为通过噩梦变形,完全变成了一部迷茫的历险记,是在利维坦的肚肠里的历险记。《悲惨世界》中冉阿让扛举着未来人类的始祖亚当——马吕斯从街垒战场上出来,钻进了巴黎的地下排污隧道——这样的悲壮旅程在萨瓦托的《英雄与坟墓》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萨瓦托对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新手法的应用,幻化出令你的想象力吃惊的新景象。 阿根廷的西边是智利,另外一边是乌拉圭。我想起了乌拉圭的奥内蒂,我买的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请听轻风倾诉》,买下了有二十五六年了吧,还没有读。《造船厂》是我居住在西安后买的。这部长篇小说有一点叫我纠结难忘,心里想着哪一天还是要把它细心读完。这一点是,小说里的人物全都知道一切都是假的,但他们依旧在这种谎言下运转。他们并不相信这种假,可他们却在假的运转中活着。
智利这块长条形的地域得承受太平洋多大的风浪吹打,在这种长久的考验之下,智利的文学也就坚强壮大起来了。面对滔天海浪,诗人就得发出更响亮的声音才能盖过浪涛,叫全世界的人听见。米斯特拉尔和聂鲁达两位诗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青睐。我对诗歌应该说是外行,最好不要不负责任地发声。我还是谈小说吧。何塞·多诺索是我读了三十多年的一个智利小说家。他的《污秽的夜鸟》讲的是奴隶主与奴隶。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角是主子堂赫罗尼莫与他的秘书温贝托·佩尼亚洛萨。温贝托逃到了修道院深处,变成了“小哑巴”,没有语言,只有想象。小说主体就是这个小哑巴的幻想世界的呈现。他追随主子多年,完全成了行尸走肉。堂赫罗尼莫是大权在握的人,他的秘书的一切都被他剥夺了。温贝托所受的血伤也成了堂赫罗尼莫的伤,为他赢得了民众的喝彩。堂赫罗尼莫的妻子伊内丝多年没有生育,这是因为他失去了性能力,温贝托被迫代替主子播种,结果他的这一行为也被剥夺。何塞·多诺索想象了一个颠倒性的乐园,类似于古希腊神话里克里特岛上弥诺斯国王为他的牛怪儿子建造的迷宫。现在这个迷宫里生活的是博埃,他是堂赫罗尼莫的儿子。这个儿子是人间所有丑陋集大成者,他是一个怪物。秘书温贝托成了这座怪物乐园的管理者,一园的怪物,只有他是正常的人,他被怪物围攻,就因为他在怪物们看来是异常的。这部小说还贯穿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传说:一个有钱有势的庄园主有九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排行老幺,最得宠爱。平时儿子们去工作,老幺女儿由一位老年女仆照看。小女与老仆都是巫婆变的,她们经常变形后跑到村镇里去祸害百姓。老主人与儿子们逮住了一条黄狗,把它杀死了,这条黄狗就是那老女仆。没有了黄狗陪伴的小女儿被监禁到了一座修道院里。二百年后,到了堂赫罗尼莫成为昔日繁茂的德·阿斯科伊蒂家族最后一个独苗时,他竟然丧失了生育能力。他的妻子伊内丝是二百年前那小巫女的化身,她美丽得像是古代女神,小哑巴在修道院与她相遇了……这样一个穿插始终的传说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为它增色颇多。联想到《复活》中聂赫留朵夫与喀秋莎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仍旧是现代人类关系的主要构成形式,在这样的关系主宰之下,人类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心灵永远处于屈辱之下。人类的心灵的真正解放还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这种生存的前景不能不叫人身心撕裂,备受痛楚。何塞·多诺索在1970年创作的这部长篇小说,再一次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这个重大难解问题的范式。
何塞·多诺索的小说《没有界限的地方》,有个译名叫《奇异的女人》,我当年在阅读它时,是把它和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上看待的。这两部小说有相同的崇高价值,都把人物放置到炼狱样的境地里烧烤熔炼。没有界限的地方是地狱,佩德罗是石头,巴拉莫是荒野,科马拉是火上的饼铛——毫无疑义何塞·多诺索接受了胡安·鲁尔福的影响,创作出了一部韵味上可能辨认其基因父祖来源的杰作。这位作家的风格接受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较大,从他的众多长篇小说里可以辨认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骨干,他虽然亲身经历了二十世纪的拉美文学爆炸运动,但他所受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并不深重。所以,他的小说给你的是扎实牢固的感觉,而不像阿斯图里亚斯、马尔克斯的作品那样,里面充斥了魔幻的色彩。
玛丽亚·路易莎·邦巴尔的《最后的雾》是一篇超现实主义杰作,小说充满浓烈诗意,情感张力巨大。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由于得不到她的丈夫(也是她的表哥,他沉湎于死去的前妻的情感世界中)的爱,而与一个死去了十五年的盲人美男子的鬼魂有了一夜情,从此她沉陷在对他的期盼与思念之中不能自拔。特别是夏日的傍晚,她在清澈的池塘游泳时,迷雾中驶来了一辆载客马车,她终于看到了她日思夜想的情人,可那男子只是在车窗里向她挥手致意,马车很快重新消失到了迷雾深处——那是最后的雾……
写情感的小说多如瀚海沙粒,但这一篇的情感强度却是超强的。《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目写的都是人鬼、人狐之恋,《白蛇传》是人蛇之爱,但邦巴尔的抒情笔调给你的是诗的感受,音乐旋律的张弛,心灵的波浪荡天回地。
我还看过邦巴尔的《穿裹尸布的女人》,感觉上就逊色好多了。总之,这位女作家是靠激情写作的,她有的是文学的天才。据说她因为爱情失意而向自己的肩膀开了一枪,几年后回到故乡“海上的葡萄園”又向她的情人——一个有妇之夫——开了一枪,好在伤势轻微,没有闹出人命。她的小说过于沉溺于情感与诗意,局限性很大,没有广阔的社会运动背景,更没有把社会变革与战争作为人物情感发展与性格形成的炼狱,这样的小说无法与雨果和梅尔维尔的小说相提并论。
二
巴拉圭这块小小的地域居然诞生了罗亚·巴斯托斯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小说家,这叫我不得不对巴拉圭产生崇高的敬意。我最早阅读的是他的《人子》,那应该是三十年前了。小说有七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独立的人物故事,但七部分都通过某个人物相连接。这便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爆炸时代的“连通器”,它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方法。回溯一下这种方法的来源,我首先想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小说通过安娜听到别人说列文的事的方法把她的部分与列文的部分连接起来,这种方法在《人子》中得到了最大的应用。令我难以忘怀的是这部长篇小说里的超现实情节,阅读过后三十年了,依然清晰如新。农民起义队伍开着一列火车向首都进军,路上被政府军迎面开来的一列装满炸药的火车炸毁。大爆炸炸出的一个大坑,几十万工人、农民二十年都没有把它填平。起义军被镇压消灭之后,农民陷入更为深重的劳役之中,一对夫妻被马黛茶园主扣留,成了如同判了无期徒刑的犯人,在茶园里除了永远服苦役,丝毫没有出路。夫妻俩九死一生逃出茶园,只剩一口气、一条命。夫妻俩露宿旷野,发现了被大爆炸的气流抛到了几百米之外的一节火车车厢。他们捉了无数萤火虫,把它们粘到火车轮子上,车轮滚动起来了,萤火的光芒照亮了黑夜里的旷野。火车车厢驶过泥泞的田野,驶到了远离铁轨路基的远山山脚。这节车厢成了夫妻俩的新房…… 在沿着安第斯山脉进入神秘古老的秘鲁之前,我岔开话题,也许是因为觉得秘鲁这块地域产生的作家过于沉重,有了畏惧心理。说起我对于秘鲁小说的阅读,话题实在太长了。巴尔加斯·略萨这位小说家的长篇小说叠加到一起真的比他的身体还要高,著作等身这样的夸赞已经对他没有什么意义了。略萨是拉美结构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绿房子》是结构现实主义的样本,五条线索齐头并进,五条线索上的人物推进着他们自己的故事,五条线索之间由略萨创造的连通器相连。这部长篇小说约有三十万字,我读了不下三四遍,留下的记忆是它的技法与结构,人物与故事却淡漠了。也许是因为小说不是由一个整体故事构成的,有五个故事主体,众多人物,什么都多,记忆就丧失了作用。我只记得有一个姑娘从修道院逃跑了,警长带领着部下到深山里去寻找,同时去的还有修道院的几个嬷嬷。秘鲁的原始森林可真是深啊,你进去了感觉就可能永远出不来。《城市与狗》写的是秘鲁的军事院校,一个学生,由于他的特立独行,他的不合群,他的奇谈怪论,他的异见,被大多数军校学生所痛恨,于是这种集体意识要除掉这不合群的人。军事训练的黎明,蒙蒙晨雾中,一个学生执行了集体意识,在操练中,真的开枪把这位特殊的学生枪杀了。这样的惊天事件在这个不起眼的早上、在这个无声无息地校园里不可逆转地发生了。校方掩盖了真相,轻松地处理了这件必然会发生的杀人事件……
巴尔加斯·略萨的多产是他作为一个优秀小说家的最大优势,五十万字的《酒吧长谈》你可以不读,但他还有五十多万字的《世界末日的战争》,光是这个小说标题就够叫我迷惑了。解惑解谜——这是阅读的推动力。阅读这样的大篇幅小说,一是需要时间,二是需要体力,脑力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我看到了巴西内陆腹地卡奴杜斯地区的农民如何生活在远古崇拜的荒漠里,他们对于一个叫劝世者的原始信仰与崇拜,激发着他们体内的原始力量,他们以及他们的世代祖先对于神明的原始恐惧凝结成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化作对于这个人、这个劝世者的崇拜,这种崇拜的力扭结到一起,农民起义军的力量强大得惊天地泣鬼神。巴西共和国的政府军连续五六次向卡奴杜斯进军,围剿这支农民军,结果都被打得大败而逃。共和国倾注了更大的军力终于把卡奴杜斯这个愚昧信仰的小王国包围到了最小的范围之内。起义军面临灭亡,劝世者也患了重病,奄奄一息,卡奴杜斯岌岌可危。信仰者们预感到了大祸临头的噩梦,他们把他们信仰的劝世者完全当成了下凡的神灵,连他在重病中的肠道排出物都当成圣物吃了下去,以求他们进入天堂而永生。略萨概括得真好,这真的是世界末日的战争。劝世者早已把世界末日的观念灌输到了农民们的心脑深渊,也把人间最大的恐惧感传递到了他们的感觉深处。人类的纪元无论转动到哪个世纪,蒙昧依旧像死神一样不可能远离,它会紧紧地贴着人类的身体,随时会钻进皮肤,钻进五脏六腑,危及生命。这场战争是巴西共和国与古代亡灵的战争,是与古代原始神灵的战争——这部长篇小说写出了人类的不幸与可怜,写出了人类灰暗的未来前景。英雄与神灵还会回来,还会附丽到某个疯子身上回来,那个时候,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与知识科学是没有力量阻挡的。人距离他的死更近,距离永生的神更近,科学与知识解决不了这样的终极问题。
在论述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前,我插进一段对于《拉德茨基进行曲》的补充解读。这部长篇小说是奥地利的约瑟夫·罗特于一九三九年完成并出版的。罗特生于一八九四年,殁于一九三九年,享年四十五岁。罗特的这部小说是在卡夫卡病逝十年之后的一九三二年出版的,罗特当时三十八岁。读了这部长篇,我对奥匈帝国和弗朗兹·约瑟夫一世皇帝、被刺杀的接班人斐迪南大公和卡尔一世有了近距离的直观认识。卡夫卡在创作其伟大长篇小说《城堡》之时,他还没有对这个没落的奥匈帝国的衰亡进行思考,他书写的还是这个帝国的高高在上与极度神秘。他把它象征化了,把这个帝国微缩为一座城堡,一心想进入者必须经过炼狱般的考验。卡夫卡的“城堡”是上帝之国,是天堂,是经历过黑暗深渊的地狱。约瑟夫·罗特的这部小说里的特罗塔家族三代单传,第一代是索尔弗里诺战役的英雄,这位上尉在战场上,当弗兰兹·约瑟夫皇帝拿起望远镜朝远处敌方阵地观察时,他迅速扑过去把皇帝按倒了,与此同时,一颗枪弹穿透空气呼啸而来,打碎了上尉的肩胛骨。他因救了皇帝的命被封为男爵。这位上尉成了人上人之后就与他的父亲——一个有残疾的卫队长——拉远了距离,从战场上退役之后,他只见了父亲一面,一直到父亲去世他才再次出现在老人家的遗体旁。这位新晋男爵与和皇帝有亲缘关系的某个大臣的女儿结婚,生下了特罗塔家族的第二代——弗兰兹·约瑟夫·封·特罗塔·齐波尔耶男爵。男爵执意不让儿子与军队沾边,把他培养成了一个文官。这位特罗塔家族的第二代在索尔弗里诺英雄死后,当上了地方长官,他与另外一个贵族的女儿结合有了第三代。他给这个男孩取名卡尔·约瑟夫。这位第二代男爵没有理解他的父亲为何叫他学法律与军队拉开距离的良苦用心,他反而怀着对于皇帝的忠诚把他的儿子送进了军队。小说的主体内容是这位第三代男爵在骑兵营与步兵营里的成长过程。军队营地像是古罗马的斗兽场和妓院,军人们醉生梦死,一派暮日景象。皇帝老得连他的记忆也衰老了,不努力回想就找不到昔日的影子。大战爆发了,卡尔·约瑟夫随军队开赴边境战场,他为渴得将要毙命的连队去井里取水,结果被爆头而亡。特罗塔家族的唯一继承人消失到了尘土的地平线之下,第二代的特罗塔男爵——地方长官——垂垂老矣,他去看望病入膏肓的耄耋皇帝,回到他的任地之后,他与皇帝几乎是同一时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第二代特羅塔男爵在得知皇帝将不久于世之后,他的心理上做好了殉葬的准备。他的生命力过于脆弱,大气中的一丝气息就足够使他面见死神了。这之前描写了皇帝的继承人斐迪南大公被刺杀身亡的消息传到军营时的场面。死亡灭绝的气息笼罩覆盖了世界。特罗塔家族随着帝国一起灭亡了,断绝了。这是一曲哀婉的挽歌,写尽了将亡事物的悲凉气氛。
这部长篇小说在法国贝·皮沃、皮·蓬塞纳编写的《理想藏书》的德语文学中排名第十,在美国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著作《西方名典》中也名列前茅,可见东半球与西半球对这部小说的英雄所见略同。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我开始接触欧美现代文学时最早阅读的几部小说之一,那应该是1985年前后吧,最迟也就是1986年,我刚刚二十出头,就读《百年孤独》,我的记忆力比较好,尽管读了一遍就把霍塞·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和表妹乌苏拉·伊瓜兰繁衍的七代人名字弄清楚了,可我还是把它连续读了好几遍。霍塞·阿卡迪奥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长子,奥雷良诺上校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次子,阿玛兰塔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女儿,庇拉·特内拉是霍塞·阿卡迪奥的情妇。第三代阿卡迪奥是霍塞·阿卡迪奥之子,奥雷良诺·霍塞是奥雷良诺上校之子,17个奥雷良诺是奥雷良诺上校的儿子。第四代俏姑娘雷梅苔丝是阿卡迪奥之女,霍塞·阿卡迪奥第二是阿卡迪奥之子,奥雷良诺第二是阿卡迪奥之子,这是一对双胞胎兄弟。第五代霍塞·阿卡迪奥是奥雷良诺第二的长子,梅梅是奥雷良诺第二的长女,阿玛兰塔·乌苏拉是奥雷良诺第二的小女儿。第六代的奥雷良诺·布恩地亚是梅梅的私生子。第七代的长猪尾巴的孩子是第六代的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后代。第一代表兄妹生下的第二代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两个男性分别繁衍了19个孩子,第三代只留下三个后代,双胞胎兄弟和一个女儿。第五代还是三个人,一个男性,两个女性。到第六代就只剩下一个男性了,第七代便是预言中的长猪尾巴的孩子了。这个近亲结婚的家族从开始到结束,时间是一百年,总共是七代,最后一代已经变形了,长了猪尾巴,说他不是人了,也能说得过去。《拉德茨基进行曲》里的特罗塔家族是三代单传,由第一代的索尔弗里诺英雄在战场上救了皇帝的性命,到第三代的卡尔·约瑟夫在奥俄边境战场上把青春生命献给了王朝帝国,第二代的地方长官在皇帝弗朗兹·约瑟夫一世去世后的殉死,到这个家族的彻底灭绝。《百年孤独》也是这样的一部家族命运小说,从有到无的历程中,生发出无数人物的悲剧与喜剧。哈布斯堡家族的纯血统繁殖,一代不如不一代,直到灭绝。《百年孤独》这部小说中对于时间的描述使我当时就认为它是一部有关时间哲学的小说。人无论是家庭、家族,还是个人,他们在时间之海里的渺小与无奈,没有希望。马贡多不就是一座镜子城吗?他们全生活到了镜子里面那个世界了。这样的马贡多的厄运是注定了的,只配被大旋风刮走,什么也不会留下。
我在三十多年前读到过一篇有关长篇小说《桑古里马家族》的评论性文章,是刊载在《外国文学》(1988年6期)杂志上的。这篇文章的作者经过研究对照,认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在前者的影响下产生的。何止是影响,几乎可以说是重写的结果。《桑古里马家族》里面的人物与故事情节后者都用了,还不是用了一次,早在马尔克斯写《枯枝败叶》时就用过。《桑古里马家族》也是三部分,以三个主要人物自述,《枯枝败叶》亦步亦趋,没有给马尔克斯的文学事业带来辉煌,但是到了《百年孤独》这部小说里,作者改用了讲故事的上帝角度,尽管这个技法在马尔克斯这里有了改进,加了限制,成了一种限知的或者说上帝故意假装有限的角度进行讲述,于是这部马尔克斯1967年出版的长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由此看来,一部成功的小说其中一定掺杂了人类共有的智慧,甚至不是一代两代人的智慧,像马尔克斯这样的善于融汇他人智慧的小说家,他的大红大紫是迟早的事。这也从反面证明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的来之不易,他不是一个人的天才就能够完成的。汇合他人的才华,接受人类共同的智慧,应该说没有什么羞耻可言。《桑古里馬家族》成书于1934年,比《百年孤独》早问世33年,同样是西班牙文,马尔克斯绝对不会否认他阅读过这部小说。同样是写新大陆的家族小说,《桑古里马家族》没有得到像《百年孤独》那样的传播,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可能是关键的:这就是便于阅读,通俗性,阅读的无障碍性,一读就懂的文字与故事。内容可以是五花八门的,奇谈怪论,甚至荒诞不经,都没有关系。这样的话,似乎可以把《百年孤独》归为通俗家族小说,而把《桑古里马家族》就应归为实验探索小说了,它毕竟用了三部分,分别以三个人物自述的方法完成小说——这样就打乱了读者的思维,使阅读有了难度。
《迷宫中的将军》写的是拉丁美洲的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生命的最后旅程,他身经百战浴血赶走了西班牙人,却使新大陆陷入到了武力的混乱的迷宫之中。赶走了异族压迫者,野蛮武力众生,把这块地域变成了炼狱,平民百姓的奴隶地位没有改变,还要流血,献出生命。新生的本民族的野蛮力量的代表比以前的异族统治者还要残暴邪恶——玻利瓦尔深深陷进这样的迷宫之中,走进了时间的永恒迷宫中去了。他这个解放者是怀着不解的迷惑死去的。他浴血战斗的47年,赶走了西班牙人,却营造了一个混乱的地狱,他的死亡之旅中浸淫着沉郁的懊悔之意。这使我联想到了《维吉尔之死》,维吉尔患了热病,徘徊在死亡的门口,躺在船上,在海上航行。维吉尔的死前意识里涌动的是他这一生与皇帝的关系,他成了皇帝的变相奴隶,在他的不情愿里面却有着愿望,甚至愿望是主要的,他愿望成为那样的奴隶。望着倒映海洋的蓝天,他否定了自己的一生,遗嘱焚烧颂唱罗马的史诗《伊尼德》。玻利瓦尔的一生也是一部史诗,是血与火的一生,但在他死前对于这样的一生做出的是否定性的结论。《百年孤独》中的奥雷良诺上校转战南北的历程无疑借用了玻利瓦尔的事迹,这两个人物一个在他的虚构世界里思考他起义战斗的无意义,一头栽倒到树根下,死了,直到兀鹰飞来才被人发现;一个是在现实的世界里冥想迷宫里的虚无。在这个自然进化的地球上,造化之力创造了一切,时间的无限中,造化之力创造的早期生命进化到了神明阶段,神明创造了我们现在的人类。神明远去了,人独立了。每个人都是地球和宇宙的中心,个人的心是整个世界,一旦被释放,人人都会成为权力的巅峰——西蒙·玻利瓦尔解放的就是这样的新大陆的人心。他是波澜壮阔的解放者,权力在他的心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创建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创造了拉丁美洲的新结构,被他解放的被解放者人人都要成为他那样的解放者,对于武力的要求是天地开辟以来最强烈的——新大陆的武装林立、混乱的秩序是不可避免的。这似乎进入到了荷马史诗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要完成他的英雄梦想。他们生命的意义是成为英雄,青史留名,他们不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奋力一搏,似乎就是懦夫。西班牙人被赶走了,魔鬼被释放出来了,从此以后,新大陆的魔鬼不断地变着身份登上权力的舞台…… 我不能不说的是,《迷宫中的将军》这部小说最初的构思与设想是马尔克斯的一位朋友的,多年之后,那位朋友不但没有完成这部作品,依旧还要把它拖延下去,他就请求这位朋友把这样的题材让给他写。那位朋友痛快地同意了。假如一个作家具有马尔克斯这样的才华,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写作题材与构思,不妨也向身边的朋友请求一下,看他有没有多余的,让一个出来。这一点儿也不会贬低自己。劳动是崇高美丽的,只要你创造了一个新事物,便是神明对你的回报和奖赏。
我买过两种版本的基罗加的小说集,一个叫《独粒钻石》,一个叫《基罗加作品选》,我怎么也不记得有一篇叫《胡安·达里恩》的小说。我看过《独粒钻石》,主人公用这粒钻石刺进了心脏——结尾叫人心寒胆战。《胡安·达里恩》的童话色彩浓烈,说它是一篇变形的童话也未尝不可。这类童话是黑色的。胡安·达里恩是个小虎崽,一个寡妇的最后一个小儿子死了之后,它填补了那孩子的位置。它虽然得到寡妇百般保护,村子里的人还是不允许它存在的。它历尽艰难,最后回归到了丛林里。把这篇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你会发现这是另外一种变形记。这篇小说是1910年写的,而《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年才首次在《白色书刊》10月号上公开发表,不能说两者之间有影响和继承关系。
玻利维亚的阿尔西德斯·阿格达斯有一部叫《青铜的种族》的长篇小说。一对印第安青年相爱了,姑娘是一朵山花,美丽的光芒照亮了山川,照到了劣绅潘托哈的眼睛里,成了梁木,拔不出来了。他与他的狗腿子与姑娘在山野相遇,命令狗腿子把姑娘拖进山洞,实施强奸。姑娘反抗,被用石块击昏了。有人看见了这一暴行,连忙通知姑娘的丈夫。那个印第安青年赶到时,姑娘已经死去。全村的印第安人得知姑娘被害的消息后,义愤填膺,多年积压的怒火冲破障碍,涌进庄园,把庄园主和他的打手绞死了。这就是“青铜的种族”,青铜的烈火洪流。这样的小说看起来好像是《白毛女》和《暴风骤雨》什么的。应该反过来说是《白毛女》《暴风骤雨》之类像是人家的《青铜的种族》,因为这部长篇小说于1919年就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问世了。厄瓜多尔的霍尔赫·依卡萨的《养身地》发表于1934年,也叫《瓦西蓬戈》,也属这类反抗压迫文学。
危地马拉和古巴都有世界顶级的小说家,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196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古巴的阿莱霍·卡彭铁尔甚至比二十世纪的那一百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的任何一位还要优秀,他的长篇小说《消失了的足迹》《光明世纪》和《这个世纪的王国》都是世界文学园地里的珍品。我记忆里难以忘怀的是《这个世纪的王国》中的受压迫受奴役的黑人通过起义夺取了政权之后,对于黑人同胞的统治比以前的白人对他们的统治要残暴无数倍。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他的长篇小说《迷宫中的将军》中通过垂死的西蒙·玻利瓦尔将军的意识反映的也是这类严重命题。海地的白人被消灭了,被赶走了,黑人自己统治起自己种族了,这跟在玻利瓦尔将军领导下赶走了西班牙人的情况是一样的。白人走了,留下了这块新大陆,他们实行的对于同胞的统治更加疯狂与残暴,西蒙·玻利瓦尔将军陷入的便是这样的“迷宫”。这迷宫比古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上弥诺斯王豢养他的王后与公牛结合所生的怪物陶诺弥诺斯的迷宫还要复杂而没有希望。权力进入到新人手中,新人被权力所掌握,变成了权力的魔鬼。旧的主人死了,走了,奴隶们人人解放,人人都被权力施魔,力量最大的便对弱者进行消灭——权力之战便是迷宫,这便是将军的迷宫,迷宫中的将军。
顺着宽阔的河流倒溯,进入到了原始热带雨林,在那人类之初的村庄里,有人建造了未来都市的雏形。这个雏形是一座小小的茅屋,它是未来城市的核心,是最原始的中心点,它在时间里生长,会变成大都市。未来的日子,有人也许会通过这个中心点回到城市的原初时间里去,寻找治愈大都市进行性腐烂的不治之症的灵丹妙药——这便是阿莱霍·卡彭铁尔的长篇小说《消失了的足迹》的闪亮线路。城市在它雏形之时,在它还只是一个小茅屋时,残酷的镇压就同时诞生了。一位患了麻风病的男人奸污了村里一位姑娘,未来都市的设计者便用手枪把这位男子枪毙了。这是都市的普通法则吗?是以铁与血为标志的?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的肉体接触,一个肉体进入到了另外一个肉体之中——这样的现象是未来都市的设计者不能允许的,违犯者要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那么造物主会怎么说呢?未来城市还处于雏形之中,铁就成了这座城市的真正主人。铁大概就是魔鬼吧。《光明世纪》中的商人维克多·雨格带着埃斯特万远离古巴到了大革命时代的法国巴黎,经受了法国大革命的洗礼,把大革命之经带回到了拉丁美洲。航船上高高飘扬的解放奴隶的旗帜之下是铁的阴冷的断送机。维克多·雨格把革命的断头机运输到了新大陆,他在法国本土之外发动的革命把自己逐渐变形成了暴君,他占领了瓜德罗普岛,又成为法属圭亚那的实权领袖,卡宴变成了他自己的家。埃斯特万的表妹索菲亚在她的丈夫豪尔赫患热病死后,离开古巴前往卡宴去投奔雨格。雨格曾经追求过她,鬼迷心窍要强奸她,遭到她的反抗,束手了。她成了年轻的寡妇,从未婚姑娘变成了已婚女性,又变成了寡妇,她的到来给卡宴的新的统治者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他们疯狂地做爱,弥补多年前的损失,想把所有的感受都从肉体里挤压出来。当索菲亚認识清楚了维克多·雨格的新的奴隶主的真面目就离开了他,前往大洋的那岸的西班牙寻找埃斯特万。他被押解到了马德里接受审判。此时拿破仑大军占领西班牙,两个相爱的表兄妹参加到了抗议的民众之中,结果双双死于非命……
波澜壮阔的海,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波澜壮阔的人物命运的波浪——与巴洛克式的文风相得益彰。法国大革命的壮丽背景给予埃斯特万、索菲亚和维克多·雨格这些人物的命运装饰上的是金箔玉片,但是这部小说的情感结构还算不得新奇。由此可见创造一个人类情感的新结构将是多么困难,在二十世纪的小说星空里想要找到一部可以与雨果的《悲惨世界》这样的人类情感结构相媲美的小说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三
危地马拉是个小小的地方,可我在年轻时就对这块地域充满了敬仰之情,这一切全是由于我记住了这个小地方的阿斯图里亚斯,我读了他的小说。我这个人对神话童话一直偏爱,对于把神话童话作为主体结构的小说更是神往不已。《玉米人》这部长篇小说我读了好几遍,几乎可以说是我小说创作最初道路上的启蒙树,我在它的阴凉下度过了火热如蒸的夏天。印第安女性不堪生活的苦难重负,逃往更深的山峦,自己变成了硬化了的山峰——玛丽娅·特贡山峰,她的丈夫是个瞎子,自从走上寻妻的不归之路,就注定了他死亡的宿命。他听见了妻子的声音,朝山峦扑去,掉下深涧,与虚无拥抱了。还有一会儿是人,一会儿又变成了狼的邮差,奔跑在莽莽苍苍的群山里。这部小说对于印第安神话传说的开掘应用,使我耳目一新。但它的意义似乎不够远大深厚。印第安原始部落一样的村子里,人们过着好像几万年前就过的这样的生活,外来人的进入,打破这里的沉寂。传说中的原始神明,还有众多妖怪,都与外来人展开了斗争。说的似乎也不是野蛮与文明之间的较量。外来人并不代表文明,部落村子也不落后野蛮,他们的原始信仰似乎与更为遥远的远古世界相通,他们生活在以原始信仰为核心的迷幻里。也许世界就该如此,没有开发,没有文明,没有人为的、人造的世界的侵入,这个世界也就不会遭到破坏。不坏的世界应该是永恒的。进一步发挥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不要科学,不要炸药与子弹,不要机械与物质的力量,这个世界就会永远不坏…… 《危地马拉的传说》是《玉米人》的开端,这部薄薄的小说,我找了许多年,读到了像《文身女》这样的单篇,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启发。后来终于买到了新版的书,却失去了当初盼望时的阅读热情。一部书与一个人的相遇是受星辰时间影响的,如果在你最渴望的充满激情的时候,你没有与它相遇,那么你与它的缘分有限,它便不是你生命里的书。迟到了的阅读不会产生惊雷和地震,也就不会有茫茫黑夜大海里的灯塔,你也就不会朝某个方向前进,也就不会与你生命中的“爱”遇合,产生你们的优秀后裔……
按照顺序,下来应该回忆对于委内瑞拉的小说《堂娜芭芭拉》的阅读感受了。我读完小说的前一百页时,被其中的野蛮气息慑服了,想象力的粗粝,似乎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它的尖刺划伤的痛楚。大地的精灵与人的融合,造就的主人公堂娜芭芭拉,她自身便是大地的化身,原始、野蛮、广阔、母性的强大全在她的身上。一头公牛死了,它就会化为这块土地上的力量之灵,守卫着这块地域……我对于这部小说的后半部颇有微词,把人物关系处理成了简单的斗争双方,丧失了神秘原始的力量感。
墨西哥的小说对我来说是一块巨大如山峦的西绪福斯之石,凭我之力把它推上山顶,我感到十分吃力,问题是我还要把它安装在山顶之上,不能叫它滚下山谷,这就有了额外的难度,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技巧。
我还是从卡洛斯·富恩特斯的小说说起吧。从我开始接触外国现代派、后现代派文学的第一天起,我就阅读这位小说家的作品了。我最初看的是《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我对于其中的“我”“你”及第三人物叙述方法并不感到惊奇,却对其中描写的主人公与一个姑娘的爱情十分入迷。战斗空隙,他去看她,与她有了人类古老的云雨之欢。富恩特斯把那个爱情之夜描述得犹如身临其境,把爱情之美尽情歌唱。
一个小说家的思维是延续性的,思考的问题还会再思考,处理过的人物还会再处理,直到这个人物长大成熟成为不可替代的典型。从《最明净的地区》到《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可以辨别出人物成长发展的脉络,而从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地洞》可以研究出一种形而上思考的发展成熟的历程。邱华栋写的《静夜高颂》中有对墨西哥这位大作家的详细研究。
墨西哥还有一位世界级的重要小说家,他的名字叫胡安·鲁尔福。我在最初接触外国现代派小说时,并没有读他的小说。随着我对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神奇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阅读上的深入扩展,很快就发现了墨西哥這片海洋,发现了胡安·鲁尔福这座海拔高及蓝天的岛屿。我先是读了富恩特斯的《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之后就认识到了胡安·鲁尔福的小说的非同寻常。有关介绍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文章没有不提到这位文学大师的。他是略萨、马尔克斯、富恩特斯、何塞·多诺索的前辈,也是他们的文学导师,要提到他们就必得先提到他。这位小说巨擘的小说总共也只有30万字,最长的是约10万字的《佩德罗·巴拉莫》,其他的都是一些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比较好读,除了其内容的惊世骇俗之外,形式上倒没有什么难度。可他的《佩德罗·巴拉莫》除了内容惊天动地之外,形式同样响遏云天。我阅读这部小说至少不下三遍,有位朋友说他读了四遍。我说读到了中间部分才知道小说从开始到中间的第一人物自述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胡安·普雷西亚多这个人物来到科马拉村寻找他的父亲,在村子的广场上热死了,被埋到了土坑里与躺在旁边的多罗脱阿的鬼魂在对话。小说到这儿之后,第一人称完成了其任务,也就隐退了,其他人、其他鬼魂的声音纷纷出场,倾诉这个炼狱世界的变革与生命故事。佩德罗是如何演变为这块地域的暴君的?他的父亲是个庄园主,被雇工杀害了,还在少年阶段的他把仇恨算到了整个世界头上。他的长子成了欺压周围村庄姑娘的魔王,一天夜里骑马飞越高墙时落马摔死了,佩德罗的仇恨里又多了一重。他少年时就爱的女子苏萨娜嫁给了另外一个男人,那男人死了,她成了寡妇,回到她父亲那里,父女两人发生了乱伦关系,这位命运多舛的女子的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佩德罗把这父女俩接回来,像国王的岳父那样隆重招待,设计把这位父亲除掉后,他与心爱的女人终于成婚,可她的神志彻底丧失了,成了一个疯子,死了。佩德罗为他心爱的女人敲响丧钟,村子里的人听到钟声,以为是什么庆贺活动,跳舞欢唱,遭到佩德罗的痛恨,发誓报复,致使村庄凋落,变成了一座荒村。我不明白的是,佩德罗喜爱的女子苏萨娜为何嫁给了另外一个男子?是佩德罗的父亲不同意他娶她吗?还是苏萨娜的父亲看不上佩德罗这个女婿?那时的佩德罗几乎还没有什么权势,不能把自己心爱的梦想变成现实。墨西哥革命的到来给予这位野心家莫大的际遇,他派人参加起义队伍,暗中操纵了革命,起义非但没有给他的大庄园造成损失,反而有了机会与借口吞并周围的庄园,他一举变成了这片大地上最大的庄园主。他在大革命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富恩特斯在1962年出版的《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的主角可以说是佩德罗·巴拉莫这个角色的发展。自从我阅读了这部小说之后,就在思索它的来源,也就是说胡安·鲁尔福是如何构思这部小说的?他所受到的启发是从哪儿来的?半年前我在读意大利撒丁岛小说家黛莱达的《风中芦苇》时有所感悟,惊喜地捕捉到了《佩德罗·巴拉莫》的源头。我想到的是,胡安·鲁尔福在阅读《风中芦苇》时一定会产生《佩德罗·巴拉莫》的最初构思,因为黛莱达的这部小说无疑会把胡安·鲁尔福大脑中积存的对于他的凋敝的故乡的记忆激活。后来经过反复思索,我发现这部小说的来源可能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但丁的《神曲》也可以作为它的来源,还有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中的平面地狱,过了河就到了地狱地界,过河入林,树木地带便是亡魂的世界——进一步回溯的话,便到达了荷马的《奥德修纪》中的奥德修斯的地狱之行了。更多的相似成分是胡安·普雷西亚多与忒勒玛科斯的寻父之旅,还有《奥德修纪》这部古希腊史诗在人类二十世纪最有成效的复制与发展成果——詹姆斯·乔依斯的《尤利西斯》。这种寻父模式原型在人类的文学中不断重现,这个现象本身就证明了它在人类情感关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胡安·普雷西亚多遵照母亲临终前的遗嘱返乡寻父,这位青年没有料到的是他的父亲原来是个暴君,为霸一方,到处播种,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有多少儿子,因为他的积怨仇恨把生他养他的故乡科马拉变成了炼狱,变成了没有人只有鬼的荒村。据评论家说科马拉还有三个活人:成了夫妻的兄妹俩和一个叫多罗脱阿的老太太。躺在地下与死去的胡安交谈的是多罗脱阿老头,是多罗脱阿老太太的丈夫。从短篇《卢维那》《教母坡》可以看到《佩德罗·巴拉莫》的雏形,寸草不生的卢维那和荒凉的教母坡是胡安·鲁尔福思想中早期的科马拉。用一个匪徒的身份讲述的《烈火平原》这个较长的短篇中,作家把墨西哥大革命的混乱写得淋漓尽致。起义的农民军逐渐滑向土匪的演变过程,与政府军的不断对抗,最终的毁灭命运——讲述者比乔恩因盗窃入狱,只判了三年徒刑,小罪掩盖了大罪。这个讲述者仿佛是以实玛利,是《白鲸》中最后一个从海洋活着回来的人,也就成了唯一的讲述者。
从阿根廷到墨西哥,我的拉丁美洲的文学归乡之旅,就此结束。每一次对自己阅读过的作品的回忆与复述,是我的思乡之举,也是我的文学乡愁的絮语——阅读之爱的絮语。
拉丁美洲仿佛是我少年时代的故乡,我对它亲切而迷恋,怀思之情时时涌现。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在年少时就与拉丁美洲的文学大师相识,并无条件地热爱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对于这些大师的文学珍宝,我是从新大陆最南边的阿根廷这个尖角写起呢,还是从最北边的墨西哥写起?墨西哥从来就不是我文学心灵的故乡,我在这里寻找不到我童年的珍贵记忆,那么我还是从阿根廷这个地方开始吧。除了那些叫国的地域,比如德国、法国、美国,我都不会在这些地域的名字后面加上“国”这个字。在我的思想宇宙里没有国这个概念,有的只是地域,我们的地球,東半球和西半球,这个洲那个洲。拉丁美洲是个国家吗?不是。这个地理名称多么美好。我在评说钦努阿·阿契贝的《荒原蚁丘》时表示过对于权力占有的厌恶,没有对于这个魔鬼的贪爱,南极洲就永远不会被分成这个国那个国。
《蜘蛛女之吻》是阿根廷作家曼努埃尔·普伊格备受争议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初——也就九一、九二年吧——阅读过的。《蜘蛛女之吻》使我联想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天下小说是一家,随着你的阅读量的不断扩展,这个家族甚至不是一个真正的家族,而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家庭。《蜘蛛女之吻》中的同性恋者在监牢里与一个革命者相遇了。同性恋者是男性,革命者也是男性,同性恋者对革命者表达了他的情感,但遭到了革命者的拒绝。同性恋者的爱情难以抑制,最终感化了革命者,于是两个男性之间发生了性行为。同性恋者充当的是女性角色,革命者是男性,同性恋者把他的全部身心献给革命者,并因此失去自我,成了革命者的享乐品。从这部长篇小说的结尾,你会发现,同性恋者莫利纳的命运将会与喀秋莎·玛丝洛娃的命运惊人的相似。喀秋莎成了西蒙松的爱人,全身心热爱西蒙松,她不但为他奉献身体,还奉献灵魂,也成了西蒙松的享乐品。
在阿根廷,与博尔赫斯、科塔萨尔相比,曼努埃尔·普伊格是个小字辈。我还是先谈谈科塔萨尔吧。他把博尔赫斯叫老师的,他比后者小十五岁。我最早开始读他的作品是:《被占领的房间》《美西螈》《仰望星空》等短篇小说。《被占领的房间》应该与爱伦·坡的《厄舍古屋的倒塌》有着渊源关系。假如把后者的小说内容进一步延伸,就会得到前者的小说。当然必须得有科塔萨尔的才华才行。《美西螈》从观看者的角度,来写里面的化石鱼类,写到最后,鱼缸外的观察者变成了里面的美西螈了——这种写法,应该算是对变形文学的发展与丰富。《仰望星空》与博尔赫斯的《南方》无疑有父子关系。小说中的主人公受了伤,一会儿意识清醒,一会儿陷入昏迷。昏迷状态中,他参加了与印第安部落的战斗,被古老的部落战士追杀。意识清醒过后,他看到的是医院病房里的情景。就这样清醒与昏迷交替,也就完成了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结构组成:现在时与过去时的交替。现在时是基础,过去时是高楼大厦。主人公被野人一样的部落战士抓获,把他押到了山顶上的神坛,按计划把他作为献给神明的祭品宰杀。主人公在恐惧中流落到遥远的古代,他的灵魂再也回不到现实世界了,他是作为古代的野蛮部落的俘虏死去的。
科塔萨尔的长篇小说《彩票》和《跳房子》应该在二十年前就有了中译本。我觉得《彩票》的内容设计过于机械化,过于人工智能化了,像是进入到了一个纯粹由人工建造的空间,自然成分太少。这是位杰出的作家,像秘鲁的略萨、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都把他叫老师的,他比略萨年长二十二岁,比马尔克斯大十三岁。他比博尔赫斯小十五岁,应该算是后者的徒弟。他们同是阿根廷人,接触交往的条件比他人优越,接受的影响应该更多。在小说创作的漫漫长路上,一个真正称得上导师的人的出现对后来者来说是福音,他会叫你节省更多的时间,把时间全部花在对于金子的提炼上。
博尔赫斯过于庞大了,尽管他没有长篇小说,可他的短篇小说,你要论述它,就得整整一本书。博尔赫斯的《圆形废墟》,对中国作家马原影响至深,他有一个短篇几乎与这篇小说一模一样。我有一篇叫《白毛女》的短篇小说,也是学习了这篇小说的神妙方法的结果。虚拟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是你的人物想象的,或者是他梦境里的他自己,这个虚拟中的人物的行动与心灵都得按照真实小说的情境去写,写到结尾处才可揭露真相。当然中间可以多次出现叫读者怀疑的破绽,或者叫路标。这种方法我是在博尔赫斯的小说里发现的。后来在导演大卫·林奇的电影《穆赫兰道》和《内陆帝国》中,这种虚拟手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应用与发扬。《另一次死亡》可以说是对《双重人格》《化身博士》的思维方式的拓展性应用。这些小说杰作似乎来源于更早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英国人马洛的杰作。这样的杰作又来源于德国的民间传说。博尔赫斯最长的小说似乎是《议会》,有译为《代表大会》。这篇最长的小说只有两万字左右。小说里的一群人鼓动一个阿根廷邦巴斯草原的牧场主把他的积累的钱拿出来,他们组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组织,十足的堂吉诃德味道。我曾经十分迷醉这篇小说,它叙述的口气高扬壮阔,它的故事有英雄史诗的气味,充满了人类梦想破碎的幻影。《阿莱夫》是篇值得再三翻阅的小说。小说主人公把他的幻想、他的世界,甚至宇宙浓缩凝结为一个小光球。这个处在深深地窖里的叫阿莱夫的光点,是人类所有的未来和过去。这样的想象也算是博尔赫斯对于人类的不可估价的贡献吧。《南方》开创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对于他之后的文学影响很大。
博尔赫斯的好朋友卡萨雷斯有一部长篇小说《莫雷尔的发明》,与三大反乌托邦小说《我们》《美丽的新世界》和《一九八四》属于同一类作品。我对这类作品的人工痕迹一直耿耿于怀,不管怎么说,这部小型的反乌托邦小说也是值得一读的,它毕竟可以使你探知这类小说的发展走向,并增强你对于自由的憧憬。据说博尔赫斯与这位朋友合作了许多小说,我对此类合作起初不太理解。后来想到博尔赫斯只写短篇小说、诗歌,不写长篇小说,就有了剩余时间。我十分羡慕诗人和只写散文的作家,羡慕只写短篇小说的作家,他们时间有余,可以享受文学创作之外的人生乐趣。
阿根廷还有一位学物理出身的小说家,他就是《关于英雄与坟墓》的作者萨瓦托。他的这部将近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让我惊讶折服的是《关于瞎子的报告》这一部分。这一部分把父亲对于女儿的乱伦行为通过噩梦变形,完全变成了一部迷茫的历险记,是在利维坦的肚肠里的历险记。《悲惨世界》中冉阿让扛举着未来人类的始祖亚当——马吕斯从街垒战场上出来,钻进了巴黎的地下排污隧道——这样的悲壮旅程在萨瓦托的《英雄与坟墓》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萨瓦托对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新手法的应用,幻化出令你的想象力吃惊的新景象。 阿根廷的西边是智利,另外一边是乌拉圭。我想起了乌拉圭的奥内蒂,我买的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请听轻风倾诉》,买下了有二十五六年了吧,还没有读。《造船厂》是我居住在西安后买的。这部长篇小说有一点叫我纠结难忘,心里想着哪一天还是要把它细心读完。这一点是,小说里的人物全都知道一切都是假的,但他们依旧在这种谎言下运转。他们并不相信这种假,可他们却在假的运转中活着。
智利这块长条形的地域得承受太平洋多大的风浪吹打,在这种长久的考验之下,智利的文学也就坚强壮大起来了。面对滔天海浪,诗人就得发出更响亮的声音才能盖过浪涛,叫全世界的人听见。米斯特拉尔和聂鲁达两位诗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青睐。我对诗歌应该说是外行,最好不要不负责任地发声。我还是谈小说吧。何塞·多诺索是我读了三十多年的一个智利小说家。他的《污秽的夜鸟》讲的是奴隶主与奴隶。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角是主子堂赫罗尼莫与他的秘书温贝托·佩尼亚洛萨。温贝托逃到了修道院深处,变成了“小哑巴”,没有语言,只有想象。小说主体就是这个小哑巴的幻想世界的呈现。他追随主子多年,完全成了行尸走肉。堂赫罗尼莫是大权在握的人,他的秘书的一切都被他剥夺了。温贝托所受的血伤也成了堂赫罗尼莫的伤,为他赢得了民众的喝彩。堂赫罗尼莫的妻子伊内丝多年没有生育,这是因为他失去了性能力,温贝托被迫代替主子播种,结果他的这一行为也被剥夺。何塞·多诺索想象了一个颠倒性的乐园,类似于古希腊神话里克里特岛上弥诺斯国王为他的牛怪儿子建造的迷宫。现在这个迷宫里生活的是博埃,他是堂赫罗尼莫的儿子。这个儿子是人间所有丑陋集大成者,他是一个怪物。秘书温贝托成了这座怪物乐园的管理者,一园的怪物,只有他是正常的人,他被怪物围攻,就因为他在怪物们看来是异常的。这部小说还贯穿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传说:一个有钱有势的庄园主有九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排行老幺,最得宠爱。平时儿子们去工作,老幺女儿由一位老年女仆照看。小女与老仆都是巫婆变的,她们经常变形后跑到村镇里去祸害百姓。老主人与儿子们逮住了一条黄狗,把它杀死了,这条黄狗就是那老女仆。没有了黄狗陪伴的小女儿被监禁到了一座修道院里。二百年后,到了堂赫罗尼莫成为昔日繁茂的德·阿斯科伊蒂家族最后一个独苗时,他竟然丧失了生育能力。他的妻子伊内丝是二百年前那小巫女的化身,她美丽得像是古代女神,小哑巴在修道院与她相遇了……这样一个穿插始终的传说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为它增色颇多。联想到《复活》中聂赫留朵夫与喀秋莎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仍旧是现代人类关系的主要构成形式,在这样的关系主宰之下,人类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心灵永远处于屈辱之下。人类的心灵的真正解放还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这种生存的前景不能不叫人身心撕裂,备受痛楚。何塞·多诺索在1970年创作的这部长篇小说,再一次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这个重大难解问题的范式。
何塞·多诺索的小说《没有界限的地方》,有个译名叫《奇异的女人》,我当年在阅读它时,是把它和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上看待的。这两部小说有相同的崇高价值,都把人物放置到炼狱样的境地里烧烤熔炼。没有界限的地方是地狱,佩德罗是石头,巴拉莫是荒野,科马拉是火上的饼铛——毫无疑义何塞·多诺索接受了胡安·鲁尔福的影响,创作出了一部韵味上可能辨认其基因父祖来源的杰作。这位作家的风格接受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较大,从他的众多长篇小说里可以辨认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骨干,他虽然亲身经历了二十世纪的拉美文学爆炸运动,但他所受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并不深重。所以,他的小说给你的是扎实牢固的感觉,而不像阿斯图里亚斯、马尔克斯的作品那样,里面充斥了魔幻的色彩。
玛丽亚·路易莎·邦巴尔的《最后的雾》是一篇超现实主义杰作,小说充满浓烈诗意,情感张力巨大。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由于得不到她的丈夫(也是她的表哥,他沉湎于死去的前妻的情感世界中)的爱,而与一个死去了十五年的盲人美男子的鬼魂有了一夜情,从此她沉陷在对他的期盼与思念之中不能自拔。特别是夏日的傍晚,她在清澈的池塘游泳时,迷雾中驶来了一辆载客马车,她终于看到了她日思夜想的情人,可那男子只是在车窗里向她挥手致意,马车很快重新消失到了迷雾深处——那是最后的雾……
写情感的小说多如瀚海沙粒,但这一篇的情感强度却是超强的。《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目写的都是人鬼、人狐之恋,《白蛇传》是人蛇之爱,但邦巴尔的抒情笔调给你的是诗的感受,音乐旋律的张弛,心灵的波浪荡天回地。
我还看过邦巴尔的《穿裹尸布的女人》,感觉上就逊色好多了。总之,这位女作家是靠激情写作的,她有的是文学的天才。据说她因为爱情失意而向自己的肩膀开了一枪,几年后回到故乡“海上的葡萄園”又向她的情人——一个有妇之夫——开了一枪,好在伤势轻微,没有闹出人命。她的小说过于沉溺于情感与诗意,局限性很大,没有广阔的社会运动背景,更没有把社会变革与战争作为人物情感发展与性格形成的炼狱,这样的小说无法与雨果和梅尔维尔的小说相提并论。
二
巴拉圭这块小小的地域居然诞生了罗亚·巴斯托斯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小说家,这叫我不得不对巴拉圭产生崇高的敬意。我最早阅读的是他的《人子》,那应该是三十年前了。小说有七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独立的人物故事,但七部分都通过某个人物相连接。这便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爆炸时代的“连通器”,它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方法。回溯一下这种方法的来源,我首先想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小说通过安娜听到别人说列文的事的方法把她的部分与列文的部分连接起来,这种方法在《人子》中得到了最大的应用。令我难以忘怀的是这部长篇小说里的超现实情节,阅读过后三十年了,依然清晰如新。农民起义队伍开着一列火车向首都进军,路上被政府军迎面开来的一列装满炸药的火车炸毁。大爆炸炸出的一个大坑,几十万工人、农民二十年都没有把它填平。起义军被镇压消灭之后,农民陷入更为深重的劳役之中,一对夫妻被马黛茶园主扣留,成了如同判了无期徒刑的犯人,在茶园里除了永远服苦役,丝毫没有出路。夫妻俩九死一生逃出茶园,只剩一口气、一条命。夫妻俩露宿旷野,发现了被大爆炸的气流抛到了几百米之外的一节火车车厢。他们捉了无数萤火虫,把它们粘到火车轮子上,车轮滚动起来了,萤火的光芒照亮了黑夜里的旷野。火车车厢驶过泥泞的田野,驶到了远离铁轨路基的远山山脚。这节车厢成了夫妻俩的新房…… 在沿着安第斯山脉进入神秘古老的秘鲁之前,我岔开话题,也许是因为觉得秘鲁这块地域产生的作家过于沉重,有了畏惧心理。说起我对于秘鲁小说的阅读,话题实在太长了。巴尔加斯·略萨这位小说家的长篇小说叠加到一起真的比他的身体还要高,著作等身这样的夸赞已经对他没有什么意义了。略萨是拉美结构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绿房子》是结构现实主义的样本,五条线索齐头并进,五条线索上的人物推进着他们自己的故事,五条线索之间由略萨创造的连通器相连。这部长篇小说约有三十万字,我读了不下三四遍,留下的记忆是它的技法与结构,人物与故事却淡漠了。也许是因为小说不是由一个整体故事构成的,有五个故事主体,众多人物,什么都多,记忆就丧失了作用。我只记得有一个姑娘从修道院逃跑了,警长带领着部下到深山里去寻找,同时去的还有修道院的几个嬷嬷。秘鲁的原始森林可真是深啊,你进去了感觉就可能永远出不来。《城市与狗》写的是秘鲁的军事院校,一个学生,由于他的特立独行,他的不合群,他的奇谈怪论,他的异见,被大多数军校学生所痛恨,于是这种集体意识要除掉这不合群的人。军事训练的黎明,蒙蒙晨雾中,一个学生执行了集体意识,在操练中,真的开枪把这位特殊的学生枪杀了。这样的惊天事件在这个不起眼的早上、在这个无声无息地校园里不可逆转地发生了。校方掩盖了真相,轻松地处理了这件必然会发生的杀人事件……
巴尔加斯·略萨的多产是他作为一个优秀小说家的最大优势,五十万字的《酒吧长谈》你可以不读,但他还有五十多万字的《世界末日的战争》,光是这个小说标题就够叫我迷惑了。解惑解谜——这是阅读的推动力。阅读这样的大篇幅小说,一是需要时间,二是需要体力,脑力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我看到了巴西内陆腹地卡奴杜斯地区的农民如何生活在远古崇拜的荒漠里,他们对于一个叫劝世者的原始信仰与崇拜,激发着他们体内的原始力量,他们以及他们的世代祖先对于神明的原始恐惧凝结成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化作对于这个人、这个劝世者的崇拜,这种崇拜的力扭结到一起,农民起义军的力量强大得惊天地泣鬼神。巴西共和国的政府军连续五六次向卡奴杜斯进军,围剿这支农民军,结果都被打得大败而逃。共和国倾注了更大的军力终于把卡奴杜斯这个愚昧信仰的小王国包围到了最小的范围之内。起义军面临灭亡,劝世者也患了重病,奄奄一息,卡奴杜斯岌岌可危。信仰者们预感到了大祸临头的噩梦,他们把他们信仰的劝世者完全当成了下凡的神灵,连他在重病中的肠道排出物都当成圣物吃了下去,以求他们进入天堂而永生。略萨概括得真好,这真的是世界末日的战争。劝世者早已把世界末日的观念灌输到了农民们的心脑深渊,也把人间最大的恐惧感传递到了他们的感觉深处。人类的纪元无论转动到哪个世纪,蒙昧依旧像死神一样不可能远离,它会紧紧地贴着人类的身体,随时会钻进皮肤,钻进五脏六腑,危及生命。这场战争是巴西共和国与古代亡灵的战争,是与古代原始神灵的战争——这部长篇小说写出了人类的不幸与可怜,写出了人类灰暗的未来前景。英雄与神灵还会回来,还会附丽到某个疯子身上回来,那个时候,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与知识科学是没有力量阻挡的。人距离他的死更近,距离永生的神更近,科学与知识解决不了这样的终极问题。
在论述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前,我插进一段对于《拉德茨基进行曲》的补充解读。这部长篇小说是奥地利的约瑟夫·罗特于一九三九年完成并出版的。罗特生于一八九四年,殁于一九三九年,享年四十五岁。罗特的这部小说是在卡夫卡病逝十年之后的一九三二年出版的,罗特当时三十八岁。读了这部长篇,我对奥匈帝国和弗朗兹·约瑟夫一世皇帝、被刺杀的接班人斐迪南大公和卡尔一世有了近距离的直观认识。卡夫卡在创作其伟大长篇小说《城堡》之时,他还没有对这个没落的奥匈帝国的衰亡进行思考,他书写的还是这个帝国的高高在上与极度神秘。他把它象征化了,把这个帝国微缩为一座城堡,一心想进入者必须经过炼狱般的考验。卡夫卡的“城堡”是上帝之国,是天堂,是经历过黑暗深渊的地狱。约瑟夫·罗特的这部小说里的特罗塔家族三代单传,第一代是索尔弗里诺战役的英雄,这位上尉在战场上,当弗兰兹·约瑟夫皇帝拿起望远镜朝远处敌方阵地观察时,他迅速扑过去把皇帝按倒了,与此同时,一颗枪弹穿透空气呼啸而来,打碎了上尉的肩胛骨。他因救了皇帝的命被封为男爵。这位上尉成了人上人之后就与他的父亲——一个有残疾的卫队长——拉远了距离,从战场上退役之后,他只见了父亲一面,一直到父亲去世他才再次出现在老人家的遗体旁。这位新晋男爵与和皇帝有亲缘关系的某个大臣的女儿结婚,生下了特罗塔家族的第二代——弗兰兹·约瑟夫·封·特罗塔·齐波尔耶男爵。男爵执意不让儿子与军队沾边,把他培养成了一个文官。这位特罗塔家族的第二代在索尔弗里诺英雄死后,当上了地方长官,他与另外一个贵族的女儿结合有了第三代。他给这个男孩取名卡尔·约瑟夫。这位第二代男爵没有理解他的父亲为何叫他学法律与军队拉开距离的良苦用心,他反而怀着对于皇帝的忠诚把他的儿子送进了军队。小说的主体内容是这位第三代男爵在骑兵营与步兵营里的成长过程。军队营地像是古罗马的斗兽场和妓院,军人们醉生梦死,一派暮日景象。皇帝老得连他的记忆也衰老了,不努力回想就找不到昔日的影子。大战爆发了,卡尔·约瑟夫随军队开赴边境战场,他为渴得将要毙命的连队去井里取水,结果被爆头而亡。特罗塔家族的唯一继承人消失到了尘土的地平线之下,第二代的特罗塔男爵——地方长官——垂垂老矣,他去看望病入膏肓的耄耋皇帝,回到他的任地之后,他与皇帝几乎是同一时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第二代特羅塔男爵在得知皇帝将不久于世之后,他的心理上做好了殉葬的准备。他的生命力过于脆弱,大气中的一丝气息就足够使他面见死神了。这之前描写了皇帝的继承人斐迪南大公被刺杀身亡的消息传到军营时的场面。死亡灭绝的气息笼罩覆盖了世界。特罗塔家族随着帝国一起灭亡了,断绝了。这是一曲哀婉的挽歌,写尽了将亡事物的悲凉气氛。
这部长篇小说在法国贝·皮沃、皮·蓬塞纳编写的《理想藏书》的德语文学中排名第十,在美国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著作《西方名典》中也名列前茅,可见东半球与西半球对这部小说的英雄所见略同。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我开始接触欧美现代文学时最早阅读的几部小说之一,那应该是1985年前后吧,最迟也就是1986年,我刚刚二十出头,就读《百年孤独》,我的记忆力比较好,尽管读了一遍就把霍塞·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和表妹乌苏拉·伊瓜兰繁衍的七代人名字弄清楚了,可我还是把它连续读了好几遍。霍塞·阿卡迪奥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长子,奥雷良诺上校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次子,阿玛兰塔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女儿,庇拉·特内拉是霍塞·阿卡迪奥的情妇。第三代阿卡迪奥是霍塞·阿卡迪奥之子,奥雷良诺·霍塞是奥雷良诺上校之子,17个奥雷良诺是奥雷良诺上校的儿子。第四代俏姑娘雷梅苔丝是阿卡迪奥之女,霍塞·阿卡迪奥第二是阿卡迪奥之子,奥雷良诺第二是阿卡迪奥之子,这是一对双胞胎兄弟。第五代霍塞·阿卡迪奥是奥雷良诺第二的长子,梅梅是奥雷良诺第二的长女,阿玛兰塔·乌苏拉是奥雷良诺第二的小女儿。第六代的奥雷良诺·布恩地亚是梅梅的私生子。第七代的长猪尾巴的孩子是第六代的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后代。第一代表兄妹生下的第二代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两个男性分别繁衍了19个孩子,第三代只留下三个后代,双胞胎兄弟和一个女儿。第五代还是三个人,一个男性,两个女性。到第六代就只剩下一个男性了,第七代便是预言中的长猪尾巴的孩子了。这个近亲结婚的家族从开始到结束,时间是一百年,总共是七代,最后一代已经变形了,长了猪尾巴,说他不是人了,也能说得过去。《拉德茨基进行曲》里的特罗塔家族是三代单传,由第一代的索尔弗里诺英雄在战场上救了皇帝的性命,到第三代的卡尔·约瑟夫在奥俄边境战场上把青春生命献给了王朝帝国,第二代的地方长官在皇帝弗朗兹·约瑟夫一世去世后的殉死,到这个家族的彻底灭绝。《百年孤独》也是这样的一部家族命运小说,从有到无的历程中,生发出无数人物的悲剧与喜剧。哈布斯堡家族的纯血统繁殖,一代不如不一代,直到灭绝。《百年孤独》这部小说中对于时间的描述使我当时就认为它是一部有关时间哲学的小说。人无论是家庭、家族,还是个人,他们在时间之海里的渺小与无奈,没有希望。马贡多不就是一座镜子城吗?他们全生活到了镜子里面那个世界了。这样的马贡多的厄运是注定了的,只配被大旋风刮走,什么也不会留下。
我在三十多年前读到过一篇有关长篇小说《桑古里马家族》的评论性文章,是刊载在《外国文学》(1988年6期)杂志上的。这篇文章的作者经过研究对照,认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在前者的影响下产生的。何止是影响,几乎可以说是重写的结果。《桑古里马家族》里面的人物与故事情节后者都用了,还不是用了一次,早在马尔克斯写《枯枝败叶》时就用过。《桑古里马家族》也是三部分,以三个主要人物自述,《枯枝败叶》亦步亦趋,没有给马尔克斯的文学事业带来辉煌,但是到了《百年孤独》这部小说里,作者改用了讲故事的上帝角度,尽管这个技法在马尔克斯这里有了改进,加了限制,成了一种限知的或者说上帝故意假装有限的角度进行讲述,于是这部马尔克斯1967年出版的长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由此看来,一部成功的小说其中一定掺杂了人类共有的智慧,甚至不是一代两代人的智慧,像马尔克斯这样的善于融汇他人智慧的小说家,他的大红大紫是迟早的事。这也从反面证明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的来之不易,他不是一个人的天才就能够完成的。汇合他人的才华,接受人类共同的智慧,应该说没有什么羞耻可言。《桑古里馬家族》成书于1934年,比《百年孤独》早问世33年,同样是西班牙文,马尔克斯绝对不会否认他阅读过这部小说。同样是写新大陆的家族小说,《桑古里马家族》没有得到像《百年孤独》那样的传播,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可能是关键的:这就是便于阅读,通俗性,阅读的无障碍性,一读就懂的文字与故事。内容可以是五花八门的,奇谈怪论,甚至荒诞不经,都没有关系。这样的话,似乎可以把《百年孤独》归为通俗家族小说,而把《桑古里马家族》就应归为实验探索小说了,它毕竟用了三部分,分别以三个人物自述的方法完成小说——这样就打乱了读者的思维,使阅读有了难度。
《迷宫中的将军》写的是拉丁美洲的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生命的最后旅程,他身经百战浴血赶走了西班牙人,却使新大陆陷入到了武力的混乱的迷宫之中。赶走了异族压迫者,野蛮武力众生,把这块地域变成了炼狱,平民百姓的奴隶地位没有改变,还要流血,献出生命。新生的本民族的野蛮力量的代表比以前的异族统治者还要残暴邪恶——玻利瓦尔深深陷进这样的迷宫之中,走进了时间的永恒迷宫中去了。他这个解放者是怀着不解的迷惑死去的。他浴血战斗的47年,赶走了西班牙人,却营造了一个混乱的地狱,他的死亡之旅中浸淫着沉郁的懊悔之意。这使我联想到了《维吉尔之死》,维吉尔患了热病,徘徊在死亡的门口,躺在船上,在海上航行。维吉尔的死前意识里涌动的是他这一生与皇帝的关系,他成了皇帝的变相奴隶,在他的不情愿里面却有着愿望,甚至愿望是主要的,他愿望成为那样的奴隶。望着倒映海洋的蓝天,他否定了自己的一生,遗嘱焚烧颂唱罗马的史诗《伊尼德》。玻利瓦尔的一生也是一部史诗,是血与火的一生,但在他死前对于这样的一生做出的是否定性的结论。《百年孤独》中的奥雷良诺上校转战南北的历程无疑借用了玻利瓦尔的事迹,这两个人物一个在他的虚构世界里思考他起义战斗的无意义,一头栽倒到树根下,死了,直到兀鹰飞来才被人发现;一个是在现实的世界里冥想迷宫里的虚无。在这个自然进化的地球上,造化之力创造了一切,时间的无限中,造化之力创造的早期生命进化到了神明阶段,神明创造了我们现在的人类。神明远去了,人独立了。每个人都是地球和宇宙的中心,个人的心是整个世界,一旦被释放,人人都会成为权力的巅峰——西蒙·玻利瓦尔解放的就是这样的新大陆的人心。他是波澜壮阔的解放者,权力在他的心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创建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创造了拉丁美洲的新结构,被他解放的被解放者人人都要成为他那样的解放者,对于武力的要求是天地开辟以来最强烈的——新大陆的武装林立、混乱的秩序是不可避免的。这似乎进入到了荷马史诗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要完成他的英雄梦想。他们生命的意义是成为英雄,青史留名,他们不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奋力一搏,似乎就是懦夫。西班牙人被赶走了,魔鬼被释放出来了,从此以后,新大陆的魔鬼不断地变着身份登上权力的舞台…… 我不能不说的是,《迷宫中的将军》这部小说最初的构思与设想是马尔克斯的一位朋友的,多年之后,那位朋友不但没有完成这部作品,依旧还要把它拖延下去,他就请求这位朋友把这样的题材让给他写。那位朋友痛快地同意了。假如一个作家具有马尔克斯这样的才华,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写作题材与构思,不妨也向身边的朋友请求一下,看他有没有多余的,让一个出来。这一点儿也不会贬低自己。劳动是崇高美丽的,只要你创造了一个新事物,便是神明对你的回报和奖赏。
我买过两种版本的基罗加的小说集,一个叫《独粒钻石》,一个叫《基罗加作品选》,我怎么也不记得有一篇叫《胡安·达里恩》的小说。我看过《独粒钻石》,主人公用这粒钻石刺进了心脏——结尾叫人心寒胆战。《胡安·达里恩》的童话色彩浓烈,说它是一篇变形的童话也未尝不可。这类童话是黑色的。胡安·达里恩是个小虎崽,一个寡妇的最后一个小儿子死了之后,它填补了那孩子的位置。它虽然得到寡妇百般保护,村子里的人还是不允许它存在的。它历尽艰难,最后回归到了丛林里。把这篇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你会发现这是另外一种变形记。这篇小说是1910年写的,而《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年才首次在《白色书刊》10月号上公开发表,不能说两者之间有影响和继承关系。
玻利维亚的阿尔西德斯·阿格达斯有一部叫《青铜的种族》的长篇小说。一对印第安青年相爱了,姑娘是一朵山花,美丽的光芒照亮了山川,照到了劣绅潘托哈的眼睛里,成了梁木,拔不出来了。他与他的狗腿子与姑娘在山野相遇,命令狗腿子把姑娘拖进山洞,实施强奸。姑娘反抗,被用石块击昏了。有人看见了这一暴行,连忙通知姑娘的丈夫。那个印第安青年赶到时,姑娘已经死去。全村的印第安人得知姑娘被害的消息后,义愤填膺,多年积压的怒火冲破障碍,涌进庄园,把庄园主和他的打手绞死了。这就是“青铜的种族”,青铜的烈火洪流。这样的小说看起来好像是《白毛女》和《暴风骤雨》什么的。应该反过来说是《白毛女》《暴风骤雨》之类像是人家的《青铜的种族》,因为这部长篇小说于1919年就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问世了。厄瓜多尔的霍尔赫·依卡萨的《养身地》发表于1934年,也叫《瓦西蓬戈》,也属这类反抗压迫文学。
危地马拉和古巴都有世界顶级的小说家,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196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古巴的阿莱霍·卡彭铁尔甚至比二十世纪的那一百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的任何一位还要优秀,他的长篇小说《消失了的足迹》《光明世纪》和《这个世纪的王国》都是世界文学园地里的珍品。我记忆里难以忘怀的是《这个世纪的王国》中的受压迫受奴役的黑人通过起义夺取了政权之后,对于黑人同胞的统治比以前的白人对他们的统治要残暴无数倍。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他的长篇小说《迷宫中的将军》中通过垂死的西蒙·玻利瓦尔将军的意识反映的也是这类严重命题。海地的白人被消灭了,被赶走了,黑人自己统治起自己种族了,这跟在玻利瓦尔将军领导下赶走了西班牙人的情况是一样的。白人走了,留下了这块新大陆,他们实行的对于同胞的统治更加疯狂与残暴,西蒙·玻利瓦尔将军陷入的便是这样的“迷宫”。这迷宫比古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上弥诺斯王豢养他的王后与公牛结合所生的怪物陶诺弥诺斯的迷宫还要复杂而没有希望。权力进入到新人手中,新人被权力所掌握,变成了权力的魔鬼。旧的主人死了,走了,奴隶们人人解放,人人都被权力施魔,力量最大的便对弱者进行消灭——权力之战便是迷宫,这便是将军的迷宫,迷宫中的将军。
顺着宽阔的河流倒溯,进入到了原始热带雨林,在那人类之初的村庄里,有人建造了未来都市的雏形。这个雏形是一座小小的茅屋,它是未来城市的核心,是最原始的中心点,它在时间里生长,会变成大都市。未来的日子,有人也许会通过这个中心点回到城市的原初时间里去,寻找治愈大都市进行性腐烂的不治之症的灵丹妙药——这便是阿莱霍·卡彭铁尔的长篇小说《消失了的足迹》的闪亮线路。城市在它雏形之时,在它还只是一个小茅屋时,残酷的镇压就同时诞生了。一位患了麻风病的男人奸污了村里一位姑娘,未来都市的设计者便用手枪把这位男子枪毙了。这是都市的普通法则吗?是以铁与血为标志的?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的肉体接触,一个肉体进入到了另外一个肉体之中——这样的现象是未来都市的设计者不能允许的,违犯者要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那么造物主会怎么说呢?未来城市还处于雏形之中,铁就成了这座城市的真正主人。铁大概就是魔鬼吧。《光明世纪》中的商人维克多·雨格带着埃斯特万远离古巴到了大革命时代的法国巴黎,经受了法国大革命的洗礼,把大革命之经带回到了拉丁美洲。航船上高高飘扬的解放奴隶的旗帜之下是铁的阴冷的断送机。维克多·雨格把革命的断头机运输到了新大陆,他在法国本土之外发动的革命把自己逐渐变形成了暴君,他占领了瓜德罗普岛,又成为法属圭亚那的实权领袖,卡宴变成了他自己的家。埃斯特万的表妹索菲亚在她的丈夫豪尔赫患热病死后,离开古巴前往卡宴去投奔雨格。雨格曾经追求过她,鬼迷心窍要强奸她,遭到她的反抗,束手了。她成了年轻的寡妇,从未婚姑娘变成了已婚女性,又变成了寡妇,她的到来给卡宴的新的统治者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他们疯狂地做爱,弥补多年前的损失,想把所有的感受都从肉体里挤压出来。当索菲亚認识清楚了维克多·雨格的新的奴隶主的真面目就离开了他,前往大洋的那岸的西班牙寻找埃斯特万。他被押解到了马德里接受审判。此时拿破仑大军占领西班牙,两个相爱的表兄妹参加到了抗议的民众之中,结果双双死于非命……
波澜壮阔的海,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波澜壮阔的人物命运的波浪——与巴洛克式的文风相得益彰。法国大革命的壮丽背景给予埃斯特万、索菲亚和维克多·雨格这些人物的命运装饰上的是金箔玉片,但是这部小说的情感结构还算不得新奇。由此可见创造一个人类情感的新结构将是多么困难,在二十世纪的小说星空里想要找到一部可以与雨果的《悲惨世界》这样的人类情感结构相媲美的小说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三
危地马拉是个小小的地方,可我在年轻时就对这块地域充满了敬仰之情,这一切全是由于我记住了这个小地方的阿斯图里亚斯,我读了他的小说。我这个人对神话童话一直偏爱,对于把神话童话作为主体结构的小说更是神往不已。《玉米人》这部长篇小说我读了好几遍,几乎可以说是我小说创作最初道路上的启蒙树,我在它的阴凉下度过了火热如蒸的夏天。印第安女性不堪生活的苦难重负,逃往更深的山峦,自己变成了硬化了的山峰——玛丽娅·特贡山峰,她的丈夫是个瞎子,自从走上寻妻的不归之路,就注定了他死亡的宿命。他听见了妻子的声音,朝山峦扑去,掉下深涧,与虚无拥抱了。还有一会儿是人,一会儿又变成了狼的邮差,奔跑在莽莽苍苍的群山里。这部小说对于印第安神话传说的开掘应用,使我耳目一新。但它的意义似乎不够远大深厚。印第安原始部落一样的村子里,人们过着好像几万年前就过的这样的生活,外来人的进入,打破这里的沉寂。传说中的原始神明,还有众多妖怪,都与外来人展开了斗争。说的似乎也不是野蛮与文明之间的较量。外来人并不代表文明,部落村子也不落后野蛮,他们的原始信仰似乎与更为遥远的远古世界相通,他们生活在以原始信仰为核心的迷幻里。也许世界就该如此,没有开发,没有文明,没有人为的、人造的世界的侵入,这个世界也就不会遭到破坏。不坏的世界应该是永恒的。进一步发挥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不要科学,不要炸药与子弹,不要机械与物质的力量,这个世界就会永远不坏…… 《危地马拉的传说》是《玉米人》的开端,这部薄薄的小说,我找了许多年,读到了像《文身女》这样的单篇,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启发。后来终于买到了新版的书,却失去了当初盼望时的阅读热情。一部书与一个人的相遇是受星辰时间影响的,如果在你最渴望的充满激情的时候,你没有与它相遇,那么你与它的缘分有限,它便不是你生命里的书。迟到了的阅读不会产生惊雷和地震,也就不会有茫茫黑夜大海里的灯塔,你也就不会朝某个方向前进,也就不会与你生命中的“爱”遇合,产生你们的优秀后裔……
按照顺序,下来应该回忆对于委内瑞拉的小说《堂娜芭芭拉》的阅读感受了。我读完小说的前一百页时,被其中的野蛮气息慑服了,想象力的粗粝,似乎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它的尖刺划伤的痛楚。大地的精灵与人的融合,造就的主人公堂娜芭芭拉,她自身便是大地的化身,原始、野蛮、广阔、母性的强大全在她的身上。一头公牛死了,它就会化为这块土地上的力量之灵,守卫着这块地域……我对于这部小说的后半部颇有微词,把人物关系处理成了简单的斗争双方,丧失了神秘原始的力量感。
墨西哥的小说对我来说是一块巨大如山峦的西绪福斯之石,凭我之力把它推上山顶,我感到十分吃力,问题是我还要把它安装在山顶之上,不能叫它滚下山谷,这就有了额外的难度,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技巧。
我还是从卡洛斯·富恩特斯的小说说起吧。从我开始接触外国现代派、后现代派文学的第一天起,我就阅读这位小说家的作品了。我最初看的是《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我对于其中的“我”“你”及第三人物叙述方法并不感到惊奇,却对其中描写的主人公与一个姑娘的爱情十分入迷。战斗空隙,他去看她,与她有了人类古老的云雨之欢。富恩特斯把那个爱情之夜描述得犹如身临其境,把爱情之美尽情歌唱。
一个小说家的思维是延续性的,思考的问题还会再思考,处理过的人物还会再处理,直到这个人物长大成熟成为不可替代的典型。从《最明净的地区》到《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可以辨别出人物成长发展的脉络,而从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地洞》可以研究出一种形而上思考的发展成熟的历程。邱华栋写的《静夜高颂》中有对墨西哥这位大作家的详细研究。
墨西哥还有一位世界级的重要小说家,他的名字叫胡安·鲁尔福。我在最初接触外国现代派小说时,并没有读他的小说。随着我对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神奇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阅读上的深入扩展,很快就发现了墨西哥這片海洋,发现了胡安·鲁尔福这座海拔高及蓝天的岛屿。我先是读了富恩特斯的《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之后就认识到了胡安·鲁尔福的小说的非同寻常。有关介绍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文章没有不提到这位文学大师的。他是略萨、马尔克斯、富恩特斯、何塞·多诺索的前辈,也是他们的文学导师,要提到他们就必得先提到他。这位小说巨擘的小说总共也只有30万字,最长的是约10万字的《佩德罗·巴拉莫》,其他的都是一些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比较好读,除了其内容的惊世骇俗之外,形式上倒没有什么难度。可他的《佩德罗·巴拉莫》除了内容惊天动地之外,形式同样响遏云天。我阅读这部小说至少不下三遍,有位朋友说他读了四遍。我说读到了中间部分才知道小说从开始到中间的第一人物自述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胡安·普雷西亚多这个人物来到科马拉村寻找他的父亲,在村子的广场上热死了,被埋到了土坑里与躺在旁边的多罗脱阿的鬼魂在对话。小说到这儿之后,第一人称完成了其任务,也就隐退了,其他人、其他鬼魂的声音纷纷出场,倾诉这个炼狱世界的变革与生命故事。佩德罗是如何演变为这块地域的暴君的?他的父亲是个庄园主,被雇工杀害了,还在少年阶段的他把仇恨算到了整个世界头上。他的长子成了欺压周围村庄姑娘的魔王,一天夜里骑马飞越高墙时落马摔死了,佩德罗的仇恨里又多了一重。他少年时就爱的女子苏萨娜嫁给了另外一个男人,那男人死了,她成了寡妇,回到她父亲那里,父女两人发生了乱伦关系,这位命运多舛的女子的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佩德罗把这父女俩接回来,像国王的岳父那样隆重招待,设计把这位父亲除掉后,他与心爱的女人终于成婚,可她的神志彻底丧失了,成了一个疯子,死了。佩德罗为他心爱的女人敲响丧钟,村子里的人听到钟声,以为是什么庆贺活动,跳舞欢唱,遭到佩德罗的痛恨,发誓报复,致使村庄凋落,变成了一座荒村。我不明白的是,佩德罗喜爱的女子苏萨娜为何嫁给了另外一个男子?是佩德罗的父亲不同意他娶她吗?还是苏萨娜的父亲看不上佩德罗这个女婿?那时的佩德罗几乎还没有什么权势,不能把自己心爱的梦想变成现实。墨西哥革命的到来给予这位野心家莫大的际遇,他派人参加起义队伍,暗中操纵了革命,起义非但没有给他的大庄园造成损失,反而有了机会与借口吞并周围的庄园,他一举变成了这片大地上最大的庄园主。他在大革命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富恩特斯在1962年出版的《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的主角可以说是佩德罗·巴拉莫这个角色的发展。自从我阅读了这部小说之后,就在思索它的来源,也就是说胡安·鲁尔福是如何构思这部小说的?他所受到的启发是从哪儿来的?半年前我在读意大利撒丁岛小说家黛莱达的《风中芦苇》时有所感悟,惊喜地捕捉到了《佩德罗·巴拉莫》的源头。我想到的是,胡安·鲁尔福在阅读《风中芦苇》时一定会产生《佩德罗·巴拉莫》的最初构思,因为黛莱达的这部小说无疑会把胡安·鲁尔福大脑中积存的对于他的凋敝的故乡的记忆激活。后来经过反复思索,我发现这部小说的来源可能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但丁的《神曲》也可以作为它的来源,还有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中的平面地狱,过了河就到了地狱地界,过河入林,树木地带便是亡魂的世界——进一步回溯的话,便到达了荷马的《奥德修纪》中的奥德修斯的地狱之行了。更多的相似成分是胡安·普雷西亚多与忒勒玛科斯的寻父之旅,还有《奥德修纪》这部古希腊史诗在人类二十世纪最有成效的复制与发展成果——詹姆斯·乔依斯的《尤利西斯》。这种寻父模式原型在人类的文学中不断重现,这个现象本身就证明了它在人类情感关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胡安·普雷西亚多遵照母亲临终前的遗嘱返乡寻父,这位青年没有料到的是他的父亲原来是个暴君,为霸一方,到处播种,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有多少儿子,因为他的积怨仇恨把生他养他的故乡科马拉变成了炼狱,变成了没有人只有鬼的荒村。据评论家说科马拉还有三个活人:成了夫妻的兄妹俩和一个叫多罗脱阿的老太太。躺在地下与死去的胡安交谈的是多罗脱阿老头,是多罗脱阿老太太的丈夫。从短篇《卢维那》《教母坡》可以看到《佩德罗·巴拉莫》的雏形,寸草不生的卢维那和荒凉的教母坡是胡安·鲁尔福思想中早期的科马拉。用一个匪徒的身份讲述的《烈火平原》这个较长的短篇中,作家把墨西哥大革命的混乱写得淋漓尽致。起义的农民军逐渐滑向土匪的演变过程,与政府军的不断对抗,最终的毁灭命运——讲述者比乔恩因盗窃入狱,只判了三年徒刑,小罪掩盖了大罪。这个讲述者仿佛是以实玛利,是《白鲸》中最后一个从海洋活着回来的人,也就成了唯一的讲述者。
从阿根廷到墨西哥,我的拉丁美洲的文学归乡之旅,就此结束。每一次对自己阅读过的作品的回忆与复述,是我的思乡之举,也是我的文学乡愁的絮语——阅读之爱的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