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巧妙运用好导入设计,振奋学生学习的精神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设计清晰、巧妙就能给课堂增色,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眼球,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期待着课堂还会有什么更新颖的“花招”。此时教师只要把握住这个好的态势,课堂的成功已胜券在握了。
在对《木瓜恰恰恰》一课教学设计时,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轻松欢快的特点,可以设计欢快愉悦的师生律动导入,以印度尼西亚民歌中“恰恰恰”为主动作,为新授做好铺垫。学生们兴致极高,满额的参与率;当在律动音乐的间奏时,笔者当即改变了以往单纯跟教师律动的情景,而是提示学生要随乐曲灵活表现、自我创编,避免部分学生产生无趣的心理状态,有的群魔乱舞、体态百出,有的创编得体、舞姿优雅……在稍加提示下,整体的律动规范了些,学生们自信的笑容还是溢于言表,贴切地体现了音乐与“恰恰恰”舞蹈相结合的艺术魅力。再如,《八只小鹅》是一节歌唱为主的综合课,笔者在执教时用学生喜爱的动物小故事导入,将先前录音制作好的音诗画和故事旁白娓娓道来。在有情有景的氛围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故事中乐器的演奏、动物对话鸣叫的有趣场面以及音乐速度与力度上的变化,令学生一会儿陷入静思、一会儿喜笑颜开;尤其是故事之后的提问,参与答题人数明显变多,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学生们爽朗、踊跃的回答场面令教师无比欣慰。
二、转变惯用的歌曲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学习的专注力
在日常的歌曲教学时,有这样一个小环节:一般采用整个歌曲直接呈现的形式,学生马上能听到乐曲的长短、结构及曲风等,这是一种普遍而常用的方式,似乎并没有不妥之处。但是瑞士著名的儿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各种概念是通过环境的探索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儿童早期,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来进行学习的。基于这样的观点,笔者致力于在音乐课堂中创设各种特殊的学习方式,目的是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来快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渗透。
在教《八只小鹅》一课时,边泛唱边张贴每一句“歌词条”,虽然课前需要教师做好手工制作的准备,但是在课堂活动中发现,学生目不转睛。因为学生不但视觉上一直有新“歌词条”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立即清晰地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节奏、音高等,不断加强新旋律的记忆。同时脑海里也会产生一个个生动的想象,就如身临其境一般,着实提高了学习效果。在教学另一首印尼歌曲《包子、剪子、锤》这一课时,为使学生深刻把握节奏,笔者先用琴声表达不同的节奏,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行跑、走、跳,学生们特别喜爱这一方式,虽然个别学生一开始未“摸清情况”,但经过两三次的反复训练后,终于明白了节奏之间的差异,从而掌握了各种节奏的特点。再出现歌词,学生就有种驾轻就熟的感觉,为准确、快速地学会歌曲作了很好的铺垫。
以上环节的创设,主要是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一直怀有兴奋喜悦的自信心。诸如这类学习歌曲的方式,在常规实践中值得推广的。课堂就该有勇于突破创新、善于改进固有惯用的想法,勤于动手动脑,用微行动实践出好的方式方法来使课堂高效。
三、恰当融入游戏,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
心理学表明:部分学生不学习或学不好,并非智力低下,而是没有激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要抓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实践,动手操作,特别是发挥好小组协同合作精神。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游戏环节,会使学生阶段性疲劳的状况有所调整,甚至转换到另一个兴奋点,帮助学生闯过思维低谷,这无疑对缓和调节学生学习压力能起着非常好的作用。如“找朋友”“斗牛”“歌词接力赛”“拍电报”等游戏,以备学生出现疲倦状态时适时出击,既能使学生身心放松、消除疲劳,又能起著复习旧知巩固新知的作用。
在执教《八只小鹅》这一课的中段时间,笔者就采用了学生喜欢的网络游戏——“大家来找茬”,学生们立即精神焕发、神采奕奕,纷纷参与竞答。而其实这游戏在娱乐的同时,更是为接下来的教学新授搭桥铺路,因为类似的思维方式随后就要在教学中出现。游戏能启迪学生聪明才智,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把“金钥匙”,是促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游戏这一生动活泼的形式,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是受学生喜欢的一个学习方式。
四、选择角色PK作为激励,提升学生合唱学习的素养
二声部学习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重难点,是初步学习合唱的起始阶段。因此学得如何、兴致高否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学习合唱的兴趣与效果。为此在课堂中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二声部合唱的技巧以建立自信。比如,采用生生、师生角色分工PK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角色点评,整体和声比例调配点评等等,来提升二声部学习质量,最好再加入即兴合唱的现场录音,以便共同聆听反思合唱的弱点,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二声部合唱的兴趣,促使合唱教学达到和谐统一、层次分明的效果。
在练习二声部合唱歌谱时,首先会给A组学生训练演唱一声部,指导并调整好音色、力度、情绪等要素,同时会让B组学生用手捂住耳朵,以不受A组演唱的干扰;再来训练B组学生演唱二声部,同样引导他们把握好音色、音准、速度、力度、情绪等,此时同样让A组学生用手捂住耳朵,保持自己的声部不受干扰。紧接着会告诉学生接下来将是两个声部的成果PK赛,请各自发挥好水平,演绎好本声部,为自己声部的和谐统一出一份力。学生们一听来劲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轮唱下来,因为两组的荣耀感很强,合唱效果还算令人满意,但是为了避免他们骄傲自满,促使他们向着更佳的演唱状态努力,就故意使了点“小坏”,告诉他们:刚才的表现总体虽然可以,但就是A组在音色、力度、情绪上欠缺了些,B组在音准、节奏、情绪、整齐度上还可提升,所以两组均需进一步努力啊。学生们一听这样的评判,一般还是比较能接受的,只见每个学生立即调整了一下自己,针对各队的缺点,前后左右窃窃私语,议论纷纷,都在商量对策。第二轮两个声部小心翼翼地把握好每个乐句、乐段,只听得和谐饱满的声响效果,不断从教室里飘了出来,还不时引来一些老师驻足欣赏。◆(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设计清晰、巧妙就能给课堂增色,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眼球,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期待着课堂还会有什么更新颖的“花招”。此时教师只要把握住这个好的态势,课堂的成功已胜券在握了。
在对《木瓜恰恰恰》一课教学设计时,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轻松欢快的特点,可以设计欢快愉悦的师生律动导入,以印度尼西亚民歌中“恰恰恰”为主动作,为新授做好铺垫。学生们兴致极高,满额的参与率;当在律动音乐的间奏时,笔者当即改变了以往单纯跟教师律动的情景,而是提示学生要随乐曲灵活表现、自我创编,避免部分学生产生无趣的心理状态,有的群魔乱舞、体态百出,有的创编得体、舞姿优雅……在稍加提示下,整体的律动规范了些,学生们自信的笑容还是溢于言表,贴切地体现了音乐与“恰恰恰”舞蹈相结合的艺术魅力。再如,《八只小鹅》是一节歌唱为主的综合课,笔者在执教时用学生喜爱的动物小故事导入,将先前录音制作好的音诗画和故事旁白娓娓道来。在有情有景的氛围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故事中乐器的演奏、动物对话鸣叫的有趣场面以及音乐速度与力度上的变化,令学生一会儿陷入静思、一会儿喜笑颜开;尤其是故事之后的提问,参与答题人数明显变多,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学生们爽朗、踊跃的回答场面令教师无比欣慰。
二、转变惯用的歌曲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学习的专注力
在日常的歌曲教学时,有这样一个小环节:一般采用整个歌曲直接呈现的形式,学生马上能听到乐曲的长短、结构及曲风等,这是一种普遍而常用的方式,似乎并没有不妥之处。但是瑞士著名的儿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各种概念是通过环境的探索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儿童早期,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来进行学习的。基于这样的观点,笔者致力于在音乐课堂中创设各种特殊的学习方式,目的是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来快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渗透。
在教《八只小鹅》一课时,边泛唱边张贴每一句“歌词条”,虽然课前需要教师做好手工制作的准备,但是在课堂活动中发现,学生目不转睛。因为学生不但视觉上一直有新“歌词条”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立即清晰地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节奏、音高等,不断加强新旋律的记忆。同时脑海里也会产生一个个生动的想象,就如身临其境一般,着实提高了学习效果。在教学另一首印尼歌曲《包子、剪子、锤》这一课时,为使学生深刻把握节奏,笔者先用琴声表达不同的节奏,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行跑、走、跳,学生们特别喜爱这一方式,虽然个别学生一开始未“摸清情况”,但经过两三次的反复训练后,终于明白了节奏之间的差异,从而掌握了各种节奏的特点。再出现歌词,学生就有种驾轻就熟的感觉,为准确、快速地学会歌曲作了很好的铺垫。
以上环节的创设,主要是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一直怀有兴奋喜悦的自信心。诸如这类学习歌曲的方式,在常规实践中值得推广的。课堂就该有勇于突破创新、善于改进固有惯用的想法,勤于动手动脑,用微行动实践出好的方式方法来使课堂高效。
三、恰当融入游戏,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
心理学表明:部分学生不学习或学不好,并非智力低下,而是没有激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要抓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实践,动手操作,特别是发挥好小组协同合作精神。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游戏环节,会使学生阶段性疲劳的状况有所调整,甚至转换到另一个兴奋点,帮助学生闯过思维低谷,这无疑对缓和调节学生学习压力能起着非常好的作用。如“找朋友”“斗牛”“歌词接力赛”“拍电报”等游戏,以备学生出现疲倦状态时适时出击,既能使学生身心放松、消除疲劳,又能起著复习旧知巩固新知的作用。
在执教《八只小鹅》这一课的中段时间,笔者就采用了学生喜欢的网络游戏——“大家来找茬”,学生们立即精神焕发、神采奕奕,纷纷参与竞答。而其实这游戏在娱乐的同时,更是为接下来的教学新授搭桥铺路,因为类似的思维方式随后就要在教学中出现。游戏能启迪学生聪明才智,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把“金钥匙”,是促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游戏这一生动活泼的形式,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是受学生喜欢的一个学习方式。
四、选择角色PK作为激励,提升学生合唱学习的素养
二声部学习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重难点,是初步学习合唱的起始阶段。因此学得如何、兴致高否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学习合唱的兴趣与效果。为此在课堂中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二声部合唱的技巧以建立自信。比如,采用生生、师生角色分工PK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角色点评,整体和声比例调配点评等等,来提升二声部学习质量,最好再加入即兴合唱的现场录音,以便共同聆听反思合唱的弱点,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二声部合唱的兴趣,促使合唱教学达到和谐统一、层次分明的效果。
在练习二声部合唱歌谱时,首先会给A组学生训练演唱一声部,指导并调整好音色、力度、情绪等要素,同时会让B组学生用手捂住耳朵,以不受A组演唱的干扰;再来训练B组学生演唱二声部,同样引导他们把握好音色、音准、速度、力度、情绪等,此时同样让A组学生用手捂住耳朵,保持自己的声部不受干扰。紧接着会告诉学生接下来将是两个声部的成果PK赛,请各自发挥好水平,演绎好本声部,为自己声部的和谐统一出一份力。学生们一听来劲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轮唱下来,因为两组的荣耀感很强,合唱效果还算令人满意,但是为了避免他们骄傲自满,促使他们向着更佳的演唱状态努力,就故意使了点“小坏”,告诉他们:刚才的表现总体虽然可以,但就是A组在音色、力度、情绪上欠缺了些,B组在音准、节奏、情绪、整齐度上还可提升,所以两组均需进一步努力啊。学生们一听这样的评判,一般还是比较能接受的,只见每个学生立即调整了一下自己,针对各队的缺点,前后左右窃窃私语,议论纷纷,都在商量对策。第二轮两个声部小心翼翼地把握好每个乐句、乐段,只听得和谐饱满的声响效果,不断从教室里飘了出来,还不时引来一些老师驻足欣赏。◆(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