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传记之魂的当代书写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china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张新科著,人民出版社,2012
  程千帆先生在与青年学生座谈时曾指出:“在研究古代作家之时,你心目当中应该有现代人的生活在里面。……研究古代是为了现代,甚至于要有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其实文学与其他学科一样,研究和探索问题的终极目标都在于引导当代人认识世界,拓展当代人的心灵空间,因此,文学研究应始终以关注现实人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张新科教授撰写的《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一书,正依循了关注现实人生的学术方向,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是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现代性研究的一部力作。
  一部有深度的理论著作的产生,首先必然与深植其中的文化渊源和价值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古典传记文学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的今天,能够从“生命价值”的角度观照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重大意义,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研究古典传记的生命价值,首先要对古典传记的发展、研究、特色等做一番梳理。作者凭借多年来对中国古典传记的潜心研究和深厚积淀,举重若轻,驾轻就熟,对中国古典传记作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总结与阐释。他将中国古典传记的发展历程分先秦、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展开介绍,分述各阶段古典传记发展的主要特点、新变及代表作品,更结合各历史时期人学思想的发展变迁,向古典传记的纵深处挖掘,勾勒出一幅中国古典传记从无到有、从古到今的发展图景。在此基础上,作者归纳出中国古典传记的六个基本特征并结合大量实例予以阐释,对古典传记与经学、史学、文学的关系进行辨析,在大的人文学科背景下对中国古典传记做了准确的定位。
  文学理论的走向问题一直是文学研究者们关注的大命题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在大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生命意识愈发强烈,从“生命”的角度来探讨文学的本质也成为文学研究的一大诉求。尤其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来说,“生命”的内涵几乎潜藏于每一篇诗作、每一章散文中,而在本来就以“人”为载体的传记文学身上,“生命”的意义无疑将体现得更为明显。张新科教授正是抓住了“‘文学’即‘人学’”这一内在关联,从“生命价值”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人性魅力。全书以“传记,从本质上说,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记载,是人类生命的一种特殊载体”为基本观点,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典传记中传主的生命特征、生命价值及其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并论述了传记文本的审美价值和古典传记文学的当代意义。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作者在研究《史记》的基础上,进而提出的“优秀的传记作品所表现的个体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然而它却走向了永恒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因为它已转化为道德生命,犹如燃烧的火柱、飞涌的激流,充满活力,生生不息,不断地扩展、张扬,汇聚成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力量和精神”。这一高屋建瓴并兼具历史性与前瞻性的观点。因此在这本书中,作者立足个体生命价值,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传记作品中去粗取精,既选取了高唱昂扬、奋进的生命之歌的生命个体,也表现了追求富贵、及时行乐的消极生命观念。该书从正反两方面研究了古典传记中的人性问题,具体而深入地探讨了传主的生命观、生命追求、生命意志、天人观、入世观、生死观、价值观、道德观等问题,引导读者客观地认识古典传记。
  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来源于作者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深厚的哲学思想以及丰富的民族心理的准确把握与深入钻研。我国传统文化就十分强调生命。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说的就是宇宙万物、大千世界由无到有,由一而多,由简而繁,相因相续,生生不息的演化过程。正因为源出于生命,才有言志、缘情、载道,才有意象、意境、风骨、神韵、滋味、境界等概念范畴。因此可以说,我国传统文学的核心精神,是“生命”;我国传统文艺学,本质上也是生命论的文艺学;而我国古典文学的理论阐释,也必然要从生命价值的角度打开突破口。《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一书就在学术上首先从生命现象的层面来评述中国古典传记,基本上构建起传记文学的生命理论,从中国古典传记的基本特征、生命内涵、生命价值的体现、忧患意识、悲剧精神、哲学意蕴、民族心理、道德生命的张扬等方面,多角度多方位地揭示了古典传记文学的本质内涵。从文化意义来看,古典传记的生命价值研究关注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生命历程,有着非常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从哲学层面来说,关注古典传记的生命价值,目的在于对人的内在本质进行深刻认识和反思,并且进一步挖掘个体与集体、社会之间的生命关系。因此,探讨古典传记的生命价值,为研究“人”的学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也是作者视野开阔、立足现实、力求创新的重要体现。
  除此之外,相较于传统的古典传记研究,本书的创新之处还体现在作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独到的理论探求上。在“复活升华:中国古典传记中道德生命的张扬”一章中,作者首创了“复活”理论。无论在中国的价值体系中,还是在西方的文化观念里,对于生命的永恒期待都是热烈而经久不息的。生与死给予中国文人无法回避的困惑、忧惧、思考与感喟无奈,使之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主题之一。正因为有了对死亡的审美观照与哲学思考,有识之士们才得以展示其对于人、人生和生命价值的集中思索、热切关注与深沉浩叹,从而用特定的多元化的民族心理去解悟、把握这一宇宙人生的规律事实。因而在中国古典传记文学中,在传主们的身上所体现出的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对“生命不灭”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永生”,即意志的永远延续,精神生命的不朽。本书作者正是把握住了这一点,才独具匠心地提出“复活”的理论———入世进取、奋发有为精神在后代的张扬与延续。作者认为,古典传记中传主生命复活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记载阶段、认可阶段和复活阶段,这种复活要经过各个时代道德的净化,才能升华成为更高层次、服务于本时代的新的生命,才能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使前人的生命激情得到再现,生命价值得到增大。岁月的长河将传主们的铅华洗尽,让他们的“灵魂从对身体死亡的恐惧中破茧而出,从‘让身体不灭’的愿望中得到永生”。
  该书的创新之处还在其他章节处处可见。如在“消费接受:古典传记终极目标的实现”一章中,作者就从中国文学阅读理论的角度出发,阐释了传主展现生命价值并使其走向永恒的时间和无穷的空间的最终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作者探讨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却不仅仅把目光锁定在传主的身上,还观照到读者的因素,不仅扩大了文学“生命”的外延,更为古典传记的当代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为该书的当代意义指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又如“活力释放:中国古典传记的生命内涵”一章中,“生命时针”“活力释放”“内在激情”三部分内容,从概念的提出到内部要点的剖析都充满了作者对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个性化的解读。
  本书的另一要义在于其重要的人文意义。首先,研究古典传记的生命价值,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传主们的生命价值具体表现在积极进取、顽强不屈、革新、革命、奉献、爱国等方面,面对挫折,他们百折不挠,在痛苦地蛰伏之后,依然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他们的人生信仰和生命活力早已凭借传记这种形式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注重现实、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留名后世等等,这样的民族心理促使古典传记作者记录下我们民族人性中最宝贵的一面,也使得中华民族崇尚一种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其次,研究古典传记的生命价值,为今天的生命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优秀的古典传记作品虽然只是给个人立传,却反映了我们民族集体的生命和精神。它给读者以历史的教益、美的享受,以及一种生命方式的指导,一种精神和信仰的追求:古典传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个榜样,用实例教育我们,先人如何看待生命,如何追求生命的价值,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所有这些可贵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最终又如何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第三,研究古典传记的生命价值,最直接的现实意义还在于为当代传记创作提供指导。作者认为,求真、求深、求美,是当代传记创作在汲取古典传记精华的基础上应着重努力的方向。对古典传记的生命价值进行研究,更有利于当代传记的创作者们从古典传记中汲取养分,丰富当代的传记创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大连工人大学
  (责任编辑洪滔)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探索了水权交易现阶段需求以及水权交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揭示了现阶段我国水权市场通用的交易模式,构建了基于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水权交
防洪治理工程中,无论是河道疏浚,还是新建堤防,或是穿堤建筑物施工都不可避免需要进行土方开挖、土方回填等,甚至土方工程是防洪工程施工质量好坏的基本影响因素。本文以杨圩镇防
追溯那已热闹近30年的关于中国现代性的话语,我们会发现,尽管随着社会语境以及全球理论话语与框架的变化,其方向不断发生转移———从上世纪80年代对启蒙现代性的呼唤,到90年对“中华性”的强调,再到以后解构主义角度质疑一元化的现代性模式,提出现代性替代方案,再到从中国模式中推衍出普遍性的尝试。然而,争论的焦点似乎始终围绕中/西方、特殊性/普遍性打转。美国学者史书美发表于2001年的《现代的诱惑:书写半
志丹县位于陕北石油开采的中心区域,地下水资源是区域内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主要水源,近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供水量不断增长,区域内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导致水资源配
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平台软件系统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主要由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库、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服务子系统等监测预警应用软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胶囊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住院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脑心通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剐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对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