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材料
2010年10月2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说明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务:一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要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二是推进文化创新。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但随着现代经济与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同时,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理论分析
1.经济生活角度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市场合理配置资源需要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积极引导,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4)推动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政治生活角度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制定《建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
(2)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建议》起草和提出的过程中,广泛征求党内同志和十七大代表的意见,听取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建议》提出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我国政府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政府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
(5)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我国提高综合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3.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振兴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振兴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4.生活与哲学角度
(1)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推动全社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正确而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3)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
(4)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推进文化创新,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S]
2010年10月2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说明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务:一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要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二是推进文化创新。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但随着现代经济与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同时,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理论分析
1.经济生活角度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市场合理配置资源需要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积极引导,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4)推动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政治生活角度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制定《建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
(2)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建议》起草和提出的过程中,广泛征求党内同志和十七大代表的意见,听取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建议》提出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我国政府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政府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
(5)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我国提高综合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3.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振兴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振兴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4.生活与哲学角度
(1)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推动全社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正确而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3)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
(4)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推进文化创新,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