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园教育中的儿童早期学习品质培养
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彭杜宏在《学前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上撰文,提出了针对儿童早期学习品质培养的家园教育建议:高度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表现,从关注儿童的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包括情绪情感表现、学习品质表现、能力增长表现等;保护和发展儿童的学习品质,使之成为幼儿园教育、入学准备以及0—3岁家庭养育与早教机构教育的重点;密切关注各阶段儿童学习品质的连续性发展状况、变化轨迹以及发展中的个体差异,根据系统的观察记录以及时为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或必要的干预;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园教育早期环境,关注亲子、师幼互动中的情绪支持质量,关注成人自身成长、亲密和信任关系的建立以及相互尊重教育环境的营造等。
中学化学“四层四环”综合教学模式中的课程与教学文化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正高级教师刘英琦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年第6期上撰文认为,教学模式的建构应超越知识技能的表层学习训练和狭义的教学操作程序,直达课程与教学文化,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要求,并据此建构了“四层四环”综合教学模式。“四环”指的是单元主题教学研究、教学目标与评价设计(前测)、任务分析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师生教与学的反思(后测)4个教学环节。所谓单元主题教學研究,重点是确定学习单元,提炼学科大概念,实现知识教学的结构化、素养化;所谓教学目标与评价设计,重点是依据学情研制教学目标和达标评价;所谓任务分析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重点是将目标进行内容任务化和活动多样化设计,把评价镶嵌于教学全过程;所谓师生教与学的反思,重点是在真实反馈证据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反思跟进。“四层”指的是经验性理解、本质性理解、结构化理解、文化性理解4个理解层次。所谓经验性理解,指的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前理解”;所谓本质性理解,指的是学生随着对某个知识的学习、整理、概括与重新表征,逐步摆脱认识中的非本质属性,达到本质性理解,掌握相应的认识视角与思路;所谓结构化理解,指的是在更广的关系脉络中把握相关知识的内涵与本质,实现对知识、认识视角与认识思路的结构化理解;所谓文化性理解,指的是超越认知,对蕴藏在知识内核中的思想、情感、观念、方法、行为和价值追求的深度理解。
历史课程中的“魂—构—魂”整体设计逻辑
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副校长、博士丁林兴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年第6期上撰文,提出历史教学“一课一魂”主张,倡导“魂—构—魂”教学的整体设计逻辑(课前确立“课魂”—围绕“课魂”设计教学结构—课尾凝练“课魂”),旨在让课堂教学在历史事件的深耕与探寻中、在当代语境的链接与思考中、在史学意蕴的凝练与升华中完美演绎教学过程,为学生立魂。首先须知,所谓“课魂”应体现历史精神,确立所谓“课魂”有三个基本方向:一是让人性走向真,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人类让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探索;二是让人性走向善,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人性的向善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必然;三是让人性走向美,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享受人之美、物之美,激发潜能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其次须知,教师应围绕“课魂”进行“课构”,有三种结构方法:一是时间结构法,针对历时性教学内容。譬如“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课魂”为“时代成就思想,思想引领时代”,课堂结构为“大碰撞下的思想微澜—大变局下的中体西用—大危亡下的变法强音”。二是空间结构法,针对共时性教学内容。譬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的“课魂”为“汲取中国智慧,解决世界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课堂结构为“欧洲一体化(面‘合’心不‘合’)—日本的崛起(面‘和’心不‘和’)—不结盟运动兴起(路在‘合’方)”。三是逻辑结构法,针对较为复杂的历史内容。譬如“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课的“课魂”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课堂结构为“分封制(天下归周)—宗法制(天下归宗)—礼乐制(天下归心)”。
数学史融入教材及课堂教学的四种基本形式
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博士潘丽云在《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6期上撰文,推荐了数学史融入教材及课堂教学的四种基本形式——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和重构式。附加式可通过追溯历史起源、补充历史知识、提供辅助材料等,促进学生对概念思想和数学文化的理解;复制式直接提供历史中的数学问题及历史背景,促进学生在历史真实情境中对数学的理解,获得思想方法的创新启迪;顺应式通过提供多文化背景中的数学问题、增加探究机会、再现历史思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构式通过把握学生认知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来促进概念理解。教学实践中,以上四种方式可组合使用,以充分发挥数学史在知识、方法、能力、德育及文化方面的教育价值。
(责编 白聪敏)
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彭杜宏在《学前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上撰文,提出了针对儿童早期学习品质培养的家园教育建议:高度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表现,从关注儿童的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包括情绪情感表现、学习品质表现、能力增长表现等;保护和发展儿童的学习品质,使之成为幼儿园教育、入学准备以及0—3岁家庭养育与早教机构教育的重点;密切关注各阶段儿童学习品质的连续性发展状况、变化轨迹以及发展中的个体差异,根据系统的观察记录以及时为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或必要的干预;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园教育早期环境,关注亲子、师幼互动中的情绪支持质量,关注成人自身成长、亲密和信任关系的建立以及相互尊重教育环境的营造等。
中学化学“四层四环”综合教学模式中的课程与教学文化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正高级教师刘英琦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年第6期上撰文认为,教学模式的建构应超越知识技能的表层学习训练和狭义的教学操作程序,直达课程与教学文化,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要求,并据此建构了“四层四环”综合教学模式。“四环”指的是单元主题教学研究、教学目标与评价设计(前测)、任务分析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师生教与学的反思(后测)4个教学环节。所谓单元主题教學研究,重点是确定学习单元,提炼学科大概念,实现知识教学的结构化、素养化;所谓教学目标与评价设计,重点是依据学情研制教学目标和达标评价;所谓任务分析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重点是将目标进行内容任务化和活动多样化设计,把评价镶嵌于教学全过程;所谓师生教与学的反思,重点是在真实反馈证据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反思跟进。“四层”指的是经验性理解、本质性理解、结构化理解、文化性理解4个理解层次。所谓经验性理解,指的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前理解”;所谓本质性理解,指的是学生随着对某个知识的学习、整理、概括与重新表征,逐步摆脱认识中的非本质属性,达到本质性理解,掌握相应的认识视角与思路;所谓结构化理解,指的是在更广的关系脉络中把握相关知识的内涵与本质,实现对知识、认识视角与认识思路的结构化理解;所谓文化性理解,指的是超越认知,对蕴藏在知识内核中的思想、情感、观念、方法、行为和价值追求的深度理解。
历史课程中的“魂—构—魂”整体设计逻辑
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副校长、博士丁林兴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年第6期上撰文,提出历史教学“一课一魂”主张,倡导“魂—构—魂”教学的整体设计逻辑(课前确立“课魂”—围绕“课魂”设计教学结构—课尾凝练“课魂”),旨在让课堂教学在历史事件的深耕与探寻中、在当代语境的链接与思考中、在史学意蕴的凝练与升华中完美演绎教学过程,为学生立魂。首先须知,所谓“课魂”应体现历史精神,确立所谓“课魂”有三个基本方向:一是让人性走向真,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人类让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探索;二是让人性走向善,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人性的向善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必然;三是让人性走向美,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享受人之美、物之美,激发潜能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其次须知,教师应围绕“课魂”进行“课构”,有三种结构方法:一是时间结构法,针对历时性教学内容。譬如“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课魂”为“时代成就思想,思想引领时代”,课堂结构为“大碰撞下的思想微澜—大变局下的中体西用—大危亡下的变法强音”。二是空间结构法,针对共时性教学内容。譬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的“课魂”为“汲取中国智慧,解决世界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课堂结构为“欧洲一体化(面‘合’心不‘合’)—日本的崛起(面‘和’心不‘和’)—不结盟运动兴起(路在‘合’方)”。三是逻辑结构法,针对较为复杂的历史内容。譬如“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课的“课魂”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课堂结构为“分封制(天下归周)—宗法制(天下归宗)—礼乐制(天下归心)”。
数学史融入教材及课堂教学的四种基本形式
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博士潘丽云在《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6期上撰文,推荐了数学史融入教材及课堂教学的四种基本形式——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和重构式。附加式可通过追溯历史起源、补充历史知识、提供辅助材料等,促进学生对概念思想和数学文化的理解;复制式直接提供历史中的数学问题及历史背景,促进学生在历史真实情境中对数学的理解,获得思想方法的创新启迪;顺应式通过提供多文化背景中的数学问题、增加探究机会、再现历史思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构式通过把握学生认知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来促进概念理解。教学实践中,以上四种方式可组合使用,以充分发挥数学史在知识、方法、能力、德育及文化方面的教育价值。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