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活动的全息性看科学学会功能的扩展

来源 :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of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会是社会知识活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社会知识活动各主体间交流合作越来越强,科学学会以知识转移为主,具有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培养等功能,日益需要深化和扩展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应用职能。本文结合辽宁造船工程学会发展实践,基于社会知识活动系统全息性理论,分析了科学学会职能扩展的特殊规律和实现机理。
  [关键词]知识活动 科学学会 功能扩展
  科学学会作为从事科技活动的成员群体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突出特点是具有科技性和学术性,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同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相比,科学学会在促进科技知识的生产、转移和应用方面发挥的作用相对来说不够直接和明显。近年来,关于科学学会应该承担何种功能存在不同的认识。归纳来看,部分人士认为学会“功能有限”,即科学学会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学术交流促进知识转移;也有人认为科学学会应该“功能扩展”,学会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承担知识转移功能的同时,应加强知识创造、知识应用功能,服务社会和产业发展。本文采用纵向探索性案例研究,考察了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近20年来功能演变的历程,分析了科学学会功能扩展的特殊规律和实现机理。
  一、文献综述
  科学家之间频繁的信息交流,促成了学会的诞生,科学发展也需要科学家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学术交流也成为学会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1]。通过学术交流,进而促进知识转移是科学学会的主要功能,这一点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科学学会是促进科技知识和信息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传播与扩散的桥梁和枢纽。
  随着科学学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科学学会不仅在“沟通知识流动”的环节,还是在科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学会对知识创造活动的促进也得到认可。例如,有学者将学会界定为互益性的社会团体,这种互益性是指成员之间学术方面的互相帮助,显然这种互助有利于科学知识的发展[2]。有学者提出科学学会在某些方面也与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一样具有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是科技知识的生产者之一[3]。
  随着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提出科学学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来说,欧美国家更早地关注了科学学会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有专门的制度法规明确科学学会的法律地位和相关功能,促进科学学会的发展[4]。德国的学会组织与本国工业企业紧密联系,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德国柏林学会承接工业企业提供的科研项目;德国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协会通过举办与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有关的工业展会为工业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王忠提出,科学学会与创新体系中的各个主体保持联系,在各个主體间的互动中发挥作用[5]。国家创新体系中,仅仅将科学学会视为促进知识交流的机构是将其功能简单化了,必须看到学会在促进知识创造和应用方面发挥了更为丰富的作用[6]。蔡瑞娜强调了科学学会等应该加强面向知识应用的服务活动[7],通过开展科技服务,可以更好地加快科技系统与经济系统间的知识流动,从而提升国家经济增长的实绩。王春法认为[8],从促进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学会主要功能除科技交流外,还包括原来政府承担的科技评估等功能。近年来,在中国科协发布的文件中,更是明确鼓励科学学会在原有功能外,要承接政府转移的科技项目立项审查、后评价等功能。2015年又提出学会(协会、研究会)是科协的主体,要挺进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总体上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科学学会功能与作用的期望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政府功能的转移,要求学会发挥更多、更直接的作用。客观来看,界定科学学会所承担的功能,一是要有“动态观”。 学会在不同历史阶段, 应切合所处环境和社会需要合理定位其功能,因此学会的功能在新时期的确应该有所扩展。二是要充分考虑科学学会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即作为科学学会同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等其他科教机构的功能,应该是差别化和特色化的,学会所能发挥的功能应该有限和有所侧重。
  在有关学会功能的认识上,我们认为比较有启发意义的理论视角有“跨边界组织论”和“全息知识活动论”。崔永华、李正风等认为[9],科学学会等科技社团是跨越国家创新系统中不同行为主体边界的“跨边界组织”,学会的人员构成多元,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单位界限、地区界限、国别界限。刘则渊[10]提出“全息知识活动论”。社会整体就是一个由知识生产、知识转移和知识应用构成的知识活动系统,任何社会机构所从事的活动,均可视为知识活动并且知识活动具有全息性,即系统局部与整体之间都是相似的,局部是整体的缩影。例如研究院所、高校、企业分别以知识生产、知识转移和知识应用作为其主要活动或功能,但是同时也承担其他知识活动环节,比如高校以知识转移的功能为主,但是也需要从事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活动。
  本文认为,科学学会作为“跨边界组织”,在功能上应该表现出更多的“全息性”。学会区别于高校、研究院所等组织,具有比较强的社会联结功能,跨越知识生产、传播及应用多个环节,因此学会的组织特性决定该组织不仅仅具有知识转移的功能,应该具备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的功能,而且能够发挥有效整合知识生产、知识转移和知识应用三方面活动的优势。
  二、扩展科学学会功能的原因分析
  基于知识活动视角,任何社会机构所从事的活动,均为知识活动(知识的生产、知识的转移、知识的应用),社会整体就是一个知识活动系统[10]。高校、科研院所等是知识、生产、活动系统的主体,三个子系统彼此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人类知识活动系统的立体空间网格结构。
  科学学会是科技人员基于共同的意愿、志趣自主组成的社会组织,基于知识活动视角,科学学会是社会知识活动系统的主体之一。它是嵌入到知识生产系统和社会应用系统之间的主要环节,是知识转移系统。科学学会由于其会员多元化和组织网络化的属性,使其联系着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其他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大众。它们通过与科学学会联系,获取信息和其他资源,也可通过科学学会向外提供信息和服务。也就是说,在科技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科学学会担负着桥梁和枢纽的功能,通过科学学会,不同的科技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部门,可以实现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实现科技知识在全社会的循环流转和有效应用[11]。因此,科学学会作为知识活动的子系统并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主体间相互联系,彼此依赖。   自相似性和分形理论认为,系统局部与整体之间都是相似的,部分是整体的缩影和浓缩。体系内相对独立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整体的再现和缩影,基本上包含或完全包含整体的信息和性质[12]。对于人类知识活动系统也是一样,即作为人类知识活动系统的三大子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知识创造系统、知识传播系统)既是整体的一部分,也都包括整体的全部信息,这就是人类活动系统的全息结构特征。作为知识转移子系统的科学学会,基于知识活动全息性特点,也应不仅仅拥有以学术交流为主的知识转移功能,应兼具科技攻关为主的知识生产和以技术服务为主的知识应用功能为一体的联合体。
  另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工使社会知识活动子系统之间知识差异增大,同时也使各知识主体之间构建知识联盟的必要性加大。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间,由于知识分工不同、知识互补性存在,产生了对知识的需求和供给,因此各主体间知识的转移和互动就成为可能,其结果带来了知识的聚合、知识的重组和知识的激活效应,实现了各知识主体的共赢。这种知识流动与主体合作,使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的边界在不断模糊,打破了知识和经济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产学研协同,使知识的生产、转移、应用联系起来。当今,知识生产、转移、应用已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循环往复和多项交互的,这种现实需求更需要科学学会发挥其特殊优势,在产学研的协同创新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现实中由于科学学会知识生产和应用的功能是缺失的,作用发挥得還不明显,因此科学学会功能需要前后向扩展。
  三、辽宁造船工程学会功能扩展案例
  (一)辽宁造船工程学会基本情况
  辽宁造船工程学会是由辽宁省船舶与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工作者以及造船、修船、船舶配套系统中有关单位自愿组成,具有公益性、地方性、行业性、学术性的法人社会团体,成立于1978年。学会的主要功能是: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继续教育等工作。设有组织、学术、科普、咨询、编辑等5个工作委员会和船舶建造、船舶设计与计算机、修船、渔船、玻璃钢船艇、防腐防污、标准化、轮机、船电、焊接、热加工、机加工、船史、企业管理等15个专业委员会,由秘书处组织开展日常工作。截至2013年年底,学会共有团体会员96个,个人会员1800多人,其中高级会员198人。
  (二)辽宁造船工程学会功能扩展历程
  辽宁造船工程学会自成立以来,随着产业发展需求和学会自身发展的需要,功能不断扩展,现已形成了兼具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开展科技攻关等知识生产功能,开展学术交流、出版论文集等知识转移功能和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的知识应用功能的学会,是三项功能相对比较均衡的科学学会。
  1.学会知识转移功能的扩展。知识转移功能在科学学会成立之初就有,是科学学会最本质的功能。改革开放使我国船舶工业迈入国际市场,亟需提升造船产业核心竞争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需要互相了解与帮助,同时也需要掌握国内外最新专业领域的信息,而这一平台的建立,恰好是学会的优势,为此学会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其变化特点如下:
  一是从综合到专业。学会创设了一批新的专业技术学术委员会,使学会学科配置得到完善和加强,学术活动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例如,在这期间,举办了大型规模的“转换造船模式研讨会”“辽宁船舶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国大连国际船艇产业发展论坛”等。
  二是从国内到国际。为了解国际信息,使辽宁造船行业顺利打入国际市场,学会抓住改革开放的契机,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广泛交流世界船舶业先进技术。如与英国轮机工程及海事科技学会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与美国船级社联合举办“最新船舶技术学术报告会”等。1992年,创办了两年一届的“中国大连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暨展览会”,集中汇聚、展示了国内外海事产业高层信息动态及先进造船技术和配套设备产品,不仅拓展了国际技术与商贸合作渠道,而且对辽宁省,乃至我国造船技术发展、适应国际船舶市场的需求,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
  三是从点到面。在此期间,学会拓宽了知识转移和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创办了《辽宁造船》会刊。学会科普和再教育、培训等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发展。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初步满足了高校、院所对生产一线问题和世界船业发展前沿的了解,也使企业科研人员在交流中对攻克技术难题起了一定作用。这种需求和满足,促进了学会知识转移功能的不断加深和扩展,使知识在造船产业各知识主体间快速流动,使整个产业知识总量倍增。这期间,大连船舶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中国第一艘2.7万吨散装货轮、中国第一艘15万吨级大型原油轮与散货轮、中国第一艘登陆艇、第一艘弹道导弹潜艇、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第一艘远洋油水补给船等多项领先业绩,使造船科研水平和产业发展都有很大提升。
  2.学会知识生产功能的扩展。学会的知识生产功能形成较晚,在不断扩展过程中体现由随机趋向稳固的特点。辽宁造船工程学会拥有96个会员单位,其中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渤海船舶职业学校、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大连船舶技术学校、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等9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其他都是造船及其配套产业企业。随着科技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这些高校和院所面临着科研出成果及转化的压力,寻求资金和应用的伙伴是他们的需求,而企业也需要更新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他们在学会的交流活动中一拍即合,达成合作协议。
  2012年,辽宁造船工程学会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连连船重工有限公司(原名大连连船钢结构有限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成立了以大连连船重工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大连船舶制造工艺装备技术研发中心。在造船工装设备型分巨段平移、抬升、下降、合拢及造船新工艺等领域深入合作,以分段平移装置等8项国家专利(其中5项已投入生产)的合作研发运用,使这些专利技术能继续深化和提高,创造出更新的造船工艺。这种合作很快见到效果,第二年就开发出新产品,开拓了新市场。自三方合作后的3年时间里,已开发出三维定位车7种类型,其他运输车、试验仪7种类型,三维定位车已经先后与26家企业签订订单130台,LCYY-100/80- I脱胎运输车等其他型号的设备也与9家单位签订了19个订单,这种合作使新产品快速产出,新工艺快速应用,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3.学会知识应用功能的扩展。学会的知识应用功能也在后期逐渐形成,且在扩展过程中体现出先广度、后深度的特点。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航运市场萎缩,使原本就身处困境的造船业雪上加霜,大连造船产业无疑也受到影响,企业订单变少、价格变小 ,政府部门尚无好的办法,这时就需要有一个既了解关键技术、产业市场、企业经营,又了解科技前沿、发展方向的部门来进行全面的研判。辽宁造船工程学会以其会员多元、学术权威、联系广泛等优势,承担了这个责任,学会邀请中国工程院沈闻孙院士作组长,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大连造船厂等企业的41人组成课题组,深入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调研,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编辑出版了两部专集——《辽宁船舶工业应对危机方略调研》和《后危机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为政府部门出台引导和支持造船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从2009年至今,又先后组织调研组形成了《辽宁船舶配套产业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辽宁船舶业应对产能过剩方略的调研报告》《船舶业化解产能过剩的探索与建议》《由“海工热”引发的思考与建议专题调研》,此项功能得到了稳定发展和强化。这些功能虽然对推动造船产业有积极作用,但对企业来说,却不能马上解决眼前的问题。
  随着产业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掌握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根本出路。此时,学会应企业邀请,开始组织相关高校、院所的专家会员到企业现场指导,这种指导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还促成了长期合作。2014年 7月,辽宁造船工程学会分别与大连船舶重工船业有限公司和大连造船厂工具实业公司签订“企会协作创新计划”协议,建立起“企会创新协作联盟”。学会与大连船舶重工船业有限公司联手协作,共同承担“国内首台单点系泊装置的设计与建造”项目;与大连造船厂工具实业公司联手协作,承担“海洋平台陆地推移设备”研发。双方协议约定,学会发挥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和智力优势,组织专家团队,在项目攻关过程中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上述两项目,在大连发改委立项,获得9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这种合作,大大缩短了项目周期,使“国内首台单点系泊装置的设计与建造”项目和“海洋平台陆地推移设备”研发项目提前完成。
  四、辽宁造船工程学会功能扩展的特征
  (一)知识资源互补是科学学会功能扩展的前提
  辽宁造船工程学会的知识活动,从最初以学术交流为主的知识转移,发展到学会、院所、企业的技术合作协议和企会合作创新联盟,都是因为学会、院所、企业、高校知识、资源能力上的优势互补,在与各自需求相匹配的合作期望上達成一致的。在造船学会中,大连理工大学知识扩散的需要与造船企业技术创新知识源的需要,构成了协同创新的供需市场。大连理工大学的能力优势是基础研究、专业人才、科研仪器设备、知识及技术信息、研究方法和经验,资源的需求是资金和实践信息。造船企业的能力优势是技术的快速商业化和相对充足的创新资金、生产试验设备和场所、市场信息及营销经验,资源需求是基础性原理知识和科技人力资源,这种需求的匹配、优势的互补,激发了会员单位合作的期望,促进了由学会牵头为会员单位搭建合作的平台。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辽宁造船工程学会的专业特点利于产业化,因此工程专业类科学学会更适宜功能扩展。
  (二)知识主体全息结构奠定了科学学会功能扩展的基础
  辽宁造船工程学会作为知识活动主体,其自身也包括知识生产的主体、知识转移的主体和知识应用的主体,因此为其在内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成为可能。
  如前所述,造船学会共有团体会员96个,其中大连船舶工业公司等造船企业14家、修船企业32家、大连金航船机公司等船舶配套企业65家、大连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院校9所。会员每年都有机会参加常务理事会、全会、论坛、交流、专业委员会活动等,这些活动中会员双方物理距离拉近和密集接触有利于双方对彼此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熟识,减少因为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差异而形成的障碍,使各知识主体的传递与吸收能力增强,甚至嵌于产品和流程中的隐性知识也能得到有效理解和传递,为会员间更紧密地合作创造了条件。
  另外,温新民、左金风认为,富含亲近感、相容性、认同感的隐性界面有利于“技术共同体”的形成。在参加学会前,各知识主体由于知识的互补,期望合作或者已有过科研项目的合作,但双方都不是很了解,合作的进行也是由于一些偶然因素,是一种在不完全信任条件下相对选择的结果。但加入学会后,在学会中建立了共同的目标和文化,加上在同时参加学会活动中,双方了解更加深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机制。这样,当有项目需要进行合作时,企业或高校自然就会选择了解的、信任的合作伙伴,即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绝对选择,从而形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界面,因此这种知识主体的全息结构,就为全息功能奠定了基础。相反,由于科学学会功能不断扩展,使社团更具吸引力,社团外的高校、院所、企业更愿意加入社团,得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结识和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因此使科学学会不断发展壮大。可见,全息功能的扩展,也促进了知识主体全息结构的进一步夯实。
  (三)功能扩展过程中三项功能的协同
  科学学会知识生产、知识转移、知识应用职能是三位一体的,三者并不是静态和线性的过程,而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交叉相融的,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知识的转移是核心。如前所述,科学学会通过科技交流会、专业研讨会、学术论坛、科技工作者沙龙、创办会刊、出版论文集等形式促进知识在会员和会员企业间转移和流动。这种转移和流动,一方面促进了各知识主体的知识增量,同时也促成了各知识主体的紧密合作,在主体间知识互补、资源资金整合的情况下,达到知识外溢的效果,从而促进了知识的生产和应用。
  2.知识的生产是基础。如前所述,辽宁造船工程学会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连连船重工有限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实质上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但它是科学学会内部会员间的合作,显著异于其他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合作各方在文化和价值观念趋同,相互信任上已经有一定基础,加上找准了“利益-风险”均衡点,建设战略性伙伴关系,使原来的专利技术继续深化和提高,创造出更新的造船工艺,并应用于生产中,给企业带了可观的利润。这种合作促进知识的生产,同时也促进了知识的应用。另外,也促进了知识在辽宁造船工程学会、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连连船重工有限公司间的转移, 甚至在大学内部,由于造船涉及机械、力学、材料等多个专业原本在校内这些专业很少交流,通过技术合作协议,使他们能够经常沟通和探讨,从而为知识的转移创造了条件。   3.知识的应用是目标。在技术合作协议中,大连连船重工有限公司由于在合作中尝到了甜头,就更加愿意參加学会的活动,甚至拿出经费支持学会的发展,同时也愿意在学会中与更多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的企业建立友好关系,寻求合作伙伴。“会企合作创新联盟”也起到了同样的效果,因此知识的应用同时也促进了知识的转移和生产。
  由此可见,在学会中知识的生产、转移、应用三种功能是协同的,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彼此的边界是模糊的,这种模糊也使相互之间结合得更加紧密,而每一项知识活动的边界扩展,都会使活动转变成另外两种形式。因此,科学学会功能的扩展,实际也是知识活动边界扩展的结果。
  五、结束语
  科学学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自然产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科学学会已经成为社会知识活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存在空间是巨大的。科学学会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转移, 其内容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宽, 纵向参与越来越深, 已经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知识生产、 社会知识应用活动过程中。同时,科学学会的运行方式也越来越灵活, 在整个社会知识活动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科学学会发展迅速, 但还不够成熟。基于知识活动的视角,则不难发现, 目前科学学会功能大多是集中在知识转移上, 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功能的发展较为欠缺。此外, 在运行机制方面, 绝大多数科学学会仍然存在受制于政府部门管理和依靠的惯性, 其开拓创新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不高。尤其要指出的是, 科学学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柔性组织, 其自身必须具备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服务意识,加上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才能使科学学会充分发挥知识生产、 知识转移和知识应用的功能。如何发挥好上述功能,是我国科学学会发展最迫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姜维,李磊.现代科学学会的新功能[J].科学管理研究,2004,22(6):36-38.
  [2]王名.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科学学会改革创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张国玲,田旭.欧美国家科学学会发展的机制与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1(4):24-27.
  [5]王忠.科学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J].知识经济,2011(1):6.
  [6]钟荣丙.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构成及建设重心[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3):59-63.
  [7]蔡瑞娜.科学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促进知识流动的积极作用[C]//科学学会发展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07中国科协年会第十五分会场论文集,2007.
  [8]王春法.充分发挥科学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学会,2008(4):17-19.
  [9]崔永华,李正风,尹雪辉,等.跨边界组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及路径选择:以学会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1(6):101-106.
  [10]刘则渊.关于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构建——一种人类活动系统的全息结构图像, 论科学技术与发展[M].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1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科学学会改革创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2]刘洪.科学发展的自然增长分形论[J].科学学研究,1998(4):19-25.
其他文献
8月29日,长沙市第二届“三社(社区、社会组织、社工)联动”社区服务供需对接会举行。社区和社会组织经过洽谈,有865个社会服务项目初步达成签约意,并由双方进行后续考察与商谈,以确定项目是否最终落地社区。  这次对接会上,发布了1800余项社会服务需求和社会组织9大类服务项目,为社会组织和社区之间搭起了桥梁,方便社会组织找到有需求的社区。浏阳万众学雷锋志愿服务大队负责人彭显说:“过去对社区需要的服务
期刊
潍坊市科技馆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展览展示面积1.49万平方米,设有六大主题展区和五大体验区域,是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单位。2015年10月免费开放以来,共接待社会公众突破120万人次,特别是2017年以来,市科技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个城市”建设的战略部署和目标任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普人人、人人科普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人才支撑,统筹推进改革建设和发展各项工作,注重“工
期刊
[摘 要]各级农技协在科技兴农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强化农技协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实践命题。在新的发展时期,农技协要与科研院所与农业高校紧密合作,创立新的集成推广模式与新的工作机制,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本文总结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福建省农技协多年合作的工作经验与成效,分析了典型事例与工作机制,提出了今后协同推广的工作思路与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技协 优化转型 创新发展 对策思
期刊
[摘 要]科技社团是科技领域的社会组织,它所能发挥作用的场域,必须充分定位于社会治理同科技运作相交集的核心领域。不同类型的科技社团所承载的权责功能、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与途径、发挥作用的机理与绩效存在一定差异。创新型城市社会治理,就是要使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中的各种要素,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配置与整合,发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大效能。在这一过程中,科技社团是联结创新主体与环境的最有效纽带,具备其他
期刊
[摘 要] 在推动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工作行业组织被寄予厚望。虽然全国各地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但它们在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发展中发挥的整体促进作用十分有限。本文通过对A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开展实地调研,发现自主性问题、积极性问题、技术性问题和代表性问题是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建设中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继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分别是重塑职能角色、完善激励机制、加强能力建设、
期刊
[摘 要]各级农技協是乡村科技兴农的主力军,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发展时期,基层农技协将面临优化升级与转型发展的任务。通过调研,本文阐述了建设“三型”农技协的意义与作用,分析了农技协转型升级主要因素与途径,提出了基层农技协优化转型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农技协 优化升级 转型发展 对策思考 工作建议  纵观乡村科技兴农的发展,人们业已深刻认识到:我国农村专业技
期刊
党的十九大以新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社会组织改革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中,突出强调要充分发挥好社会组织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积极作用。  全国学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抓手,应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十九大精神指引学会改革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思想要求我们以全球和比较的视野观察各国各地区的科学普及实践,取长补短,对做好新时代科普工作具有根本指导意义。两岸科学传播工作系出同源,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各自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主导观念、基本体制、主要机制、方法方式等渐趋定型,通过比较,显现出彼此的优长不足,为新时代科学传播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视角。  [关键词]科学普及 两岸科普论坛 科普供给侧改革 
期刊
中国科协围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2014年正式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两年多来,组织各级科协及学会,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学谋划,主动作为,在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中主动作为,在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生力军作用,取得显著成效和积极进展。  经过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的共同努力,中国科协助力工程“点状分布、链状延伸、面状辐射”的工作布局初步形成,服务国家重点
期刊
古琴曲《风云际会》最初载于清同治三年出版的《琴学入门》下卷。编者上海邑庙玉清宫道人张鹤,是当时闽派琴家浦城祝桐君的弟子。张鹤在《琴学入门》凡例中这样介绍内容:(一)是谱(指《琴学入门》)分上下二卷,上卷摘录《与古斋琴谱》(祝桐君著名琴论著作,以后将另文介绍)。(二)下卷专列琴曲“分为五调,别以五音,共计二十曲。在这二十曲中,他特别提到“风云际会”、“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阳关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