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发展模式已走到极限,新发展模式还未建立起来。未来几年,广东经济转型将非常艰难。”11月底,在两年一届的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上,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说。
作为全国经济总量居首的外贸大省,广东未来五年如何打算,各界瞩目。
“十二五”末期,广东人均GDP已超1万美元,城市化率亦近70%。今年以来,其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相对平稳。但在国际经济复苏之路坎坷、新型贸易体系崛起、改革进入深水区等内外因素掣肘下,广东是否仍能保住经济总量及改革领头羊地位,答案并不确定。
“要打造新时期竞争新优势,唯有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广东省省长朱小丹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改革,成为广东未来五年发展方法论的核心。
按照朱小丹的预判,广东未来五年发展将有六条主线:一、把握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二、找准中高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三、动力转换;四、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五、把握金融创新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六、绿色化发展。出口外贸大省广东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发展,将对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继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之后,11月29日至12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亦前往广东,调研其“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等工作。
此前不久,包括中财办主任刘鹤、工信部部长苗圩等在内的至少五位部长级官员,亦曾到广东调研。
因处于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后的关键时点,决策层此番频密调研,被普遍解读为要给“十三五”规划铺垫。作为中国经济风向标及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涉及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外贸不振等全局性问题时,广东均堪称最佳样本。
被调研的企业,一类是美的集团、科达洁能、申菱环境、凯得控股等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代表;二来是凯格精密、广州数控、博创智能装备等智能制造业方向的代表;三类是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科技等新技术领域的翘楚企业。
“要大力推进市场取向改革,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完善商业法制,切实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着力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刘鹤在调研后的座谈会上表示。
而工信部部长苗圩主要关心如何稳增长防下滑、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制造2025”等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全省GDP达5.25万亿元,虽仍同比增长7.9%,但在“三驾马车”中,除投资增速达标外,消费及出口均未达到预设值。
海关广东分署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广东进出口同比下降4.3%,9月进出口更同比下降18.6%,其中出口下降10.6%,进口下降30.2%。
在历经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对步入转型新阶段的广东而言,上述数据有的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反映,但更多则折射出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
按照朱小丹近日在一次相关会议上的分析,这些问题,可分为三类:
一是產业转型升级仍任重道远。广东近期工业增加值率长期徘徊在23%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30%以上的平均水平,且低于29%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仍亟待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经费投入比重不足10%,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平均水平;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不足10%,关键技术和零部件90%以上仍依赖进口;来自科研单位的发明专利占全省总量不到3%;
三是资源环境硬约束进一步收紧。珠三角九市中一半以上的土地开发强度超过或接近30%的国际警戒线,区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经济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同时,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新矛盾,依靠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规模扩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新发展阶段,意味着广东的动力结构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广东省统计局近日撰写的一份相关报告称。
今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广东时,广东省委、省政府曾许下“承诺”:一是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财政收入较大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年尾来看,“这两个承诺,是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目标。”朱小丹称。
求解上述转型发展的难题,是今年10月前后,广东相关负责人在进行“十三五”规划编制调研时的主要关注点。
11月26日,在广东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最终审议通过。
《建议》提出:“十三五”时期,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目标为7%,确立2018年为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年(“一个率先”),与之相伴的是“四个基本”——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此外,《建议》还初步提出了15项主要任务和由34个指标形成的指标体系。
7%的目标并不算低。据相关测算,要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20年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全国年均增长底线须在6.5%以上。但具体到广东,未来五年年均增长5.9%已可达标。
广东的盘算是:不管是要提前两年拥抱全面小康,还是完成为国家提供生产总值和结构调整“两个支撑”的任务,7%的增速均是必须。“如此一来,实现各项目标均不至于捉襟见肘。”多次参与《建议》讨论的广东省政府参事陈鸿宇对《财经》记者解析。 在经济下行内外压力双重挤压下,广东要想实现GDP增长率和各项数据达到预期目标,将需要在增量及存量两个方面做文章。
增量上,广东的转型升级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其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鼓励创新创业,实现发展动力切换;其二,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加速覆盖全省的快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是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抓住广东自贸区及“一带一路”机遇。
存量上,依然主要依靠投资不减速。“实现全面小康及维持7%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必须维持适度增长。”广东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再齐对《财经》记者说。他的判断是,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应在15%左右。
陈再齐向广东省政府提交的“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中提到了几个数据:“十二五”前四年中,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3.5%,低于江苏的15.7%、浙江的17.5%及山东的15.6%,也未超过全国平均的16.5%;同期投资率情况也类似:广东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4.8%,而江苏、浙江、山东和全国分别达到59.2%、52.2%、64.7%和74.3%。
“广东在投资率、投资增长率上都不如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大省,这反过来说明投资存在提升的空间。”陈再齐称。
但广东省的投资效率相较全国其他省份较高,这使得投资效率较低的省份,将面临投资进一步增长明显受制于投资效率下降的难题。
今后五年,广东一方面将扩大有效投资补齐粤东西北发展的短板。同时,亦会将投资重点放到现代产业体系和民生建设等有益公共事业、拉动全社会资本的领域上来。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确保投资质量。此外还要注重‘成网’,交通基础设施要改善成网,产业园区也要发展成网,成网才能提质。”广东省政府参事陈鸿宇说。
采取措施提升自身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是“十三五”期间广东的重要目标。
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优进优出”,成为中国贸易体制改革的基本操作思路。
作为30多年来广东外贸最主要的方式,广东的加工贸易正面临“两方面的挤压”:一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二是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低成本竞争。
《财经》记者近日在出售电子配件为主的东莞凤岗市场里看到,在写满供需的告示牌上,机械手配件已成为热门货。因各个企业都在寻求新出路,2015年上半年,广东技改投资同比增长57.2%。
“要么死,要么升级,实在没得第三条路可选。”深圳一家玩具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对中小型工厂而言,这种转向实在太难,“但谁也不想成为挺不过去的那一家”。
广东希望以贯彻全局性的“中国制造2025”作为破题之道。《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规划》等纷纷出台,着力于制造业自主创新及新一轮技术改造、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制造业的智能化等领域。
转型升级的效果,也正在企业与政府的双重努力下通过数字显示出来:截至2014年底,广东加工贸易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占比达53.5%,比2010年提高5%;加工贸易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及获得专利也分别比2010年增长72.5%和65%;加工贸易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约1.1万元/人,比2010年提高25.5%。
与此同时,出口企业数量减少。截至2014年底,广东全省的加工贸易企业总数从2010年的3万余家减少至2.5万家。但是,加工贸易出口额由2010年的4460.8亿美元上升为2014年的5200.9亿美元,平均出口规模增长超三成。这说明,广东的企业转型升级是在有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死亡的过程中保持了增长的,结果来之不易。
从出口企业自身的市场重点来说,“向内看”也正在成为部分广东出口企业的着力方向。2014年,广东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额为17020.2亿元,比2010年增长46.5%;内外销比例由0.67∶1上升至0.85∶1。
多重因素影响下,今年1月起,广东一般贸易额开始持续超过加工贸易额,外贸结构转型趋势明显。从1998年广东加工贸易占比达78.52%的顶点算起,到这一拐點的到来用了近20年。
业内普遍认为,随着“十三五”期间外贸结构的继续调整深化,广东还将有大量的以低端制造尤其是简单代工为主的加工贸易企业转型或淘汰,知识密集型一般贸易企业将普遍崛起。
此外,在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大前提下,中国国经中心秘书长魏建国近日建议说,“以服务外包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正在把知识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的高附加值工作岗位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广东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应是当前其经济转型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区域平衡与继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亦是未来五年广东的主要着力点。
广东谋划的“十三五”宏图之一,即是比全国提前两年拥抱“全面小康”,到2018年全省小康指数达97%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补齐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短板将成为关键。在此之前,“区域发展断崖”一直是广东经济的一大短板。
面积占全省七成、人口接近一半的粤东西北12个地市的人均GDP目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至于“中国最发达和最落后的地方,都能在广东找到”。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广东将借助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继续加大珠三角对口帮扶的力度来补足区域发展的短板。
此前一段时期内,“腾笼换鸟”这一概念曾在珠三角地区发达城市掀起过一阵“产业转移园区”热。统计数据显示,40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2014年完成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087亿元,它们正成为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助推。
“与简单的腾笼换鸟相比,广东正在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与补齐粤东西北地区短板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后者而言,单纯转移后如没有市场,效果不佳。”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对《财经》记者表示。
相较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虽生产要素价格较低,但劣势在于远离市场、经济发育落后且治理结构尚待调整,发展成本较高。近期“一带一路”战略的出现,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可使这些地区更便捷地面向市场,此次能否抓住契机全面改革,有待观察。
与此同时,高标准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枢纽与经贸合作中心和广东自贸区,亦已成为广东“十三五”时期推进开放发展的两大战略。
5月25日,广东推出与国家“一带一路”规划衔接的实施方案,并配套了总投资达554亿美元的投资项目,成为第一个落地的地方版“一带一路”规划。
在此之前的4月21日,广东自贸区正式挂牌。为加速与国际经贸规则相容的创新,其试验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口岸通关监管模式创新等。建设大湾区经济,推动港澳深度合作,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经济区域,也是广东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广东正面临着较重的经济结构调整压力,依托毗邻港澳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高端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和发展,将为广东自身的转型发展提供支撑,还将倒逼广东改革创新,破除市场开放深度不足、机制体制改革不够彻底等藩篱。”中山大学一位研究人员对《财经》记者表示,这些因素将共同促使广东“十三五”期间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作为全国经济总量居首的外贸大省,广东未来五年如何打算,各界瞩目。
“十二五”末期,广东人均GDP已超1万美元,城市化率亦近70%。今年以来,其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相对平稳。但在国际经济复苏之路坎坷、新型贸易体系崛起、改革进入深水区等内外因素掣肘下,广东是否仍能保住经济总量及改革领头羊地位,答案并不确定。
“要打造新时期竞争新优势,唯有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广东省省长朱小丹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改革,成为广东未来五年发展方法论的核心。
按照朱小丹的预判,广东未来五年发展将有六条主线:一、把握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二、找准中高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三、动力转换;四、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五、把握金融创新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六、绿色化发展。出口外贸大省广东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发展,将对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转型考验
继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之后,11月29日至12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亦前往广东,调研其“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等工作。
此前不久,包括中财办主任刘鹤、工信部部长苗圩等在内的至少五位部长级官员,亦曾到广东调研。
因处于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后的关键时点,决策层此番频密调研,被普遍解读为要给“十三五”规划铺垫。作为中国经济风向标及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涉及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外贸不振等全局性问题时,广东均堪称最佳样本。
被调研的企业,一类是美的集团、科达洁能、申菱环境、凯得控股等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代表;二来是凯格精密、广州数控、博创智能装备等智能制造业方向的代表;三类是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科技等新技术领域的翘楚企业。
“要大力推进市场取向改革,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完善商业法制,切实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着力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刘鹤在调研后的座谈会上表示。
而工信部部长苗圩主要关心如何稳增长防下滑、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制造2025”等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全省GDP达5.25万亿元,虽仍同比增长7.9%,但在“三驾马车”中,除投资增速达标外,消费及出口均未达到预设值。
海关广东分署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广东进出口同比下降4.3%,9月进出口更同比下降18.6%,其中出口下降10.6%,进口下降30.2%。
在历经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对步入转型新阶段的广东而言,上述数据有的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反映,但更多则折射出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
按照朱小丹近日在一次相关会议上的分析,这些问题,可分为三类:
一是產业转型升级仍任重道远。广东近期工业增加值率长期徘徊在23%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30%以上的平均水平,且低于29%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仍亟待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经费投入比重不足10%,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平均水平;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不足10%,关键技术和零部件90%以上仍依赖进口;来自科研单位的发明专利占全省总量不到3%;
三是资源环境硬约束进一步收紧。珠三角九市中一半以上的土地开发强度超过或接近30%的国际警戒线,区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经济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同时,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新矛盾,依靠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规模扩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新发展阶段,意味着广东的动力结构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广东省统计局近日撰写的一份相关报告称。
今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广东时,广东省委、省政府曾许下“承诺”:一是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财政收入较大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年尾来看,“这两个承诺,是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目标。”朱小丹称。
力保7%
求解上述转型发展的难题,是今年10月前后,广东相关负责人在进行“十三五”规划编制调研时的主要关注点。
11月26日,在广东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最终审议通过。
《建议》提出:“十三五”时期,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目标为7%,确立2018年为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年(“一个率先”),与之相伴的是“四个基本”——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此外,《建议》还初步提出了15项主要任务和由34个指标形成的指标体系。
7%的目标并不算低。据相关测算,要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20年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全国年均增长底线须在6.5%以上。但具体到广东,未来五年年均增长5.9%已可达标。
广东的盘算是:不管是要提前两年拥抱全面小康,还是完成为国家提供生产总值和结构调整“两个支撑”的任务,7%的增速均是必须。“如此一来,实现各项目标均不至于捉襟见肘。”多次参与《建议》讨论的广东省政府参事陈鸿宇对《财经》记者解析。 在经济下行内外压力双重挤压下,广东要想实现GDP增长率和各项数据达到预期目标,将需要在增量及存量两个方面做文章。
增量上,广东的转型升级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其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鼓励创新创业,实现发展动力切换;其二,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加速覆盖全省的快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是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抓住广东自贸区及“一带一路”机遇。
存量上,依然主要依靠投资不减速。“实现全面小康及维持7%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必须维持适度增长。”广东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再齐对《财经》记者说。他的判断是,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应在15%左右。
陈再齐向广东省政府提交的“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中提到了几个数据:“十二五”前四年中,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3.5%,低于江苏的15.7%、浙江的17.5%及山东的15.6%,也未超过全国平均的16.5%;同期投资率情况也类似:广东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4.8%,而江苏、浙江、山东和全国分别达到59.2%、52.2%、64.7%和74.3%。
“广东在投资率、投资增长率上都不如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大省,这反过来说明投资存在提升的空间。”陈再齐称。
但广东省的投资效率相较全国其他省份较高,这使得投资效率较低的省份,将面临投资进一步增长明显受制于投资效率下降的难题。
今后五年,广东一方面将扩大有效投资补齐粤东西北发展的短板。同时,亦会将投资重点放到现代产业体系和民生建设等有益公共事业、拉动全社会资本的领域上来。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确保投资质量。此外还要注重‘成网’,交通基础设施要改善成网,产业园区也要发展成网,成网才能提质。”广东省政府参事陈鸿宇说。
“优进优出”
采取措施提升自身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是“十三五”期间广东的重要目标。
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优进优出”,成为中国贸易体制改革的基本操作思路。
作为30多年来广东外贸最主要的方式,广东的加工贸易正面临“两方面的挤压”:一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二是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低成本竞争。
《财经》记者近日在出售电子配件为主的东莞凤岗市场里看到,在写满供需的告示牌上,机械手配件已成为热门货。因各个企业都在寻求新出路,2015年上半年,广东技改投资同比增长57.2%。
“要么死,要么升级,实在没得第三条路可选。”深圳一家玩具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对中小型工厂而言,这种转向实在太难,“但谁也不想成为挺不过去的那一家”。
广东希望以贯彻全局性的“中国制造2025”作为破题之道。《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规划》等纷纷出台,着力于制造业自主创新及新一轮技术改造、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制造业的智能化等领域。
转型升级的效果,也正在企业与政府的双重努力下通过数字显示出来:截至2014年底,广东加工贸易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占比达53.5%,比2010年提高5%;加工贸易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及获得专利也分别比2010年增长72.5%和65%;加工贸易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约1.1万元/人,比2010年提高25.5%。
与此同时,出口企业数量减少。截至2014年底,广东全省的加工贸易企业总数从2010年的3万余家减少至2.5万家。但是,加工贸易出口额由2010年的4460.8亿美元上升为2014年的5200.9亿美元,平均出口规模增长超三成。这说明,广东的企业转型升级是在有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死亡的过程中保持了增长的,结果来之不易。
从出口企业自身的市场重点来说,“向内看”也正在成为部分广东出口企业的着力方向。2014年,广东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额为17020.2亿元,比2010年增长46.5%;内外销比例由0.67∶1上升至0.85∶1。
多重因素影响下,今年1月起,广东一般贸易额开始持续超过加工贸易额,外贸结构转型趋势明显。从1998年广东加工贸易占比达78.52%的顶点算起,到这一拐點的到来用了近20年。
业内普遍认为,随着“十三五”期间外贸结构的继续调整深化,广东还将有大量的以低端制造尤其是简单代工为主的加工贸易企业转型或淘汰,知识密集型一般贸易企业将普遍崛起。
此外,在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大前提下,中国国经中心秘书长魏建国近日建议说,“以服务外包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正在把知识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的高附加值工作岗位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广东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应是当前其经济转型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平衡与开放
区域平衡与继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亦是未来五年广东的主要着力点。
广东谋划的“十三五”宏图之一,即是比全国提前两年拥抱“全面小康”,到2018年全省小康指数达97%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补齐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短板将成为关键。在此之前,“区域发展断崖”一直是广东经济的一大短板。
面积占全省七成、人口接近一半的粤东西北12个地市的人均GDP目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至于“中国最发达和最落后的地方,都能在广东找到”。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广东将借助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继续加大珠三角对口帮扶的力度来补足区域发展的短板。
此前一段时期内,“腾笼换鸟”这一概念曾在珠三角地区发达城市掀起过一阵“产业转移园区”热。统计数据显示,40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2014年完成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087亿元,它们正成为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助推。
“与简单的腾笼换鸟相比,广东正在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与补齐粤东西北地区短板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后者而言,单纯转移后如没有市场,效果不佳。”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对《财经》记者表示。
相较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虽生产要素价格较低,但劣势在于远离市场、经济发育落后且治理结构尚待调整,发展成本较高。近期“一带一路”战略的出现,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可使这些地区更便捷地面向市场,此次能否抓住契机全面改革,有待观察。
与此同时,高标准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枢纽与经贸合作中心和广东自贸区,亦已成为广东“十三五”时期推进开放发展的两大战略。
5月25日,广东推出与国家“一带一路”规划衔接的实施方案,并配套了总投资达554亿美元的投资项目,成为第一个落地的地方版“一带一路”规划。
在此之前的4月21日,广东自贸区正式挂牌。为加速与国际经贸规则相容的创新,其试验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口岸通关监管模式创新等。建设大湾区经济,推动港澳深度合作,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经济区域,也是广东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广东正面临着较重的经济结构调整压力,依托毗邻港澳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高端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和发展,将为广东自身的转型发展提供支撑,还将倒逼广东改革创新,破除市场开放深度不足、机制体制改革不够彻底等藩篱。”中山大学一位研究人员对《财经》记者表示,这些因素将共同促使广东“十三五”期间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