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课程教学目标,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问是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有效手段。课堂上,教师科学合理的提问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影响教师有效性提问的因素,使提问对于教学活动的贡献不大。
一、影响高中数学有效性提问的因素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有效性提问的因素有很多,加深对这些因素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提问难度
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难度如果过大,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打击其自信心,降低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而问题难度过小,则会使学生过于自信,对问题不屑一顾,影响其对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在设置问题过程中对“度”的不合理把握严重影响了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二)提问频率
在课堂上,频繁提问虽然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对话和交流,但是实践证明,过于频繁的提问会使课堂变成讨论的场所,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回答过于盲目,导致课堂上的重点难以突出,学习的难点得不到化解,同时表面活跃热闹的课堂降低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制约。
(三)提问时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在提问后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就匆忙要学生回答,导致学生思维混乱,精神紧张,无法正确回答问题,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纠正错误或教师提问后给予学生大量时间思考,致使课堂进度被耽误,这些都是低效的,影响教学成果的提问。
(四)开放性和封闭性问题
在提问时,问题的开放程度也会影响深套教学有效性。开放性问题有很多个答案,封闭性问题有一个或几个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对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过少,会影响学生观察、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对开放性问题设置过多,又会影响课堂秩序,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层次有针对性的设置封闭和开放性问题,否则提问就会失去其效益。
二、高中数学课堂上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通过对影响提问有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特提出以下策略:
(一)问题难度适宜,梯度适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及层次,以学生的知识建构及思维水平作为设计问题的基点,使问题的设计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太难而丧失信心,也不会因过于简单而毫不重视,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更清晰、更透彻。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时,可以举出“1,3,5,7,9….”、“3、3、3、3、3…”一些特例,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推断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另一方面,在安排问题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够循序渐进。如,在讲解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方法设置出有梯度、有层次的系列问题,使问题的难度得到降低。同时,还要注意问题之间的关联和过渡,使学生在单个思考的同时能够实现思维系统化。
(二)问题密度适当,角度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不在于多,而在于科学与否。有效性的提问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安排问题,掌握好提问时机,使问题的提出能够发挥出最佳的课堂效果;另一方面,对问题的设计还要选择好角度,使新旧知识能够相互连接,知识点之间能够顺利过渡,使学生在认真的思考下能够实现知识的内化转移。如在学习球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设置圆的相关问题,使学生由旧知识推导出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协调。
(三)提问切入点适宜,等待时间适当
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提问时要把握好时机,从而获得最好的效果。
1. 兴趣点提问。学生的兴趣点是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其兴趣,调动其积极性的知识点,在学生的兴趣点提问能够充分激起其求知欲,使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课堂,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学习“概率”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不透明袋子里共有红色小球3个,黄色小球2个,绿色小球1个,从中任意摸三个,摸到1红1黄1绿的概率有多少?”,在设置问题过后,可以告诉学生,街边公园里就有类似的抽奖活动,因为学生对这种场景并不陌生,自然会激发起对概率的探究热情。
2. 重难点及聚合点提问。数学课堂上的提问要突出重难点,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可以在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上设置创新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对重难点可以有效地掌握;另一方面还要在知识的聚合点设置封闭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问题,使教学可以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清线索,建构知识网络。
3. 知识的模糊点和思维的发散点提问。教学过程中,学生总会对一些知识理解得比较模糊,因此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经验和学生的反映在知识的模糊点设置问题,加强学生的理解,避免认识上的错误;另一方面,还要在学生思维的发散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提问是教师将要学习的教材知识创设成一个个相关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实现问题解答和知识掌握的目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相关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使问题的提问和解答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其良好的解题思维,使数学课程的设置真正成为适用于实际生活的有益课程。
一、影响高中数学有效性提问的因素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有效性提问的因素有很多,加深对这些因素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提问难度
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难度如果过大,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打击其自信心,降低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而问题难度过小,则会使学生过于自信,对问题不屑一顾,影响其对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在设置问题过程中对“度”的不合理把握严重影响了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二)提问频率
在课堂上,频繁提问虽然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对话和交流,但是实践证明,过于频繁的提问会使课堂变成讨论的场所,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回答过于盲目,导致课堂上的重点难以突出,学习的难点得不到化解,同时表面活跃热闹的课堂降低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制约。
(三)提问时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在提问后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就匆忙要学生回答,导致学生思维混乱,精神紧张,无法正确回答问题,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纠正错误或教师提问后给予学生大量时间思考,致使课堂进度被耽误,这些都是低效的,影响教学成果的提问。
(四)开放性和封闭性问题
在提问时,问题的开放程度也会影响深套教学有效性。开放性问题有很多个答案,封闭性问题有一个或几个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对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过少,会影响学生观察、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对开放性问题设置过多,又会影响课堂秩序,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层次有针对性的设置封闭和开放性问题,否则提问就会失去其效益。
二、高中数学课堂上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通过对影响提问有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特提出以下策略:
(一)问题难度适宜,梯度适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及层次,以学生的知识建构及思维水平作为设计问题的基点,使问题的设计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太难而丧失信心,也不会因过于简单而毫不重视,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更清晰、更透彻。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时,可以举出“1,3,5,7,9….”、“3、3、3、3、3…”一些特例,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推断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另一方面,在安排问题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够循序渐进。如,在讲解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方法设置出有梯度、有层次的系列问题,使问题的难度得到降低。同时,还要注意问题之间的关联和过渡,使学生在单个思考的同时能够实现思维系统化。
(二)问题密度适当,角度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不在于多,而在于科学与否。有效性的提问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安排问题,掌握好提问时机,使问题的提出能够发挥出最佳的课堂效果;另一方面,对问题的设计还要选择好角度,使新旧知识能够相互连接,知识点之间能够顺利过渡,使学生在认真的思考下能够实现知识的内化转移。如在学习球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设置圆的相关问题,使学生由旧知识推导出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协调。
(三)提问切入点适宜,等待时间适当
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提问时要把握好时机,从而获得最好的效果。
1. 兴趣点提问。学生的兴趣点是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其兴趣,调动其积极性的知识点,在学生的兴趣点提问能够充分激起其求知欲,使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课堂,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学习“概率”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不透明袋子里共有红色小球3个,黄色小球2个,绿色小球1个,从中任意摸三个,摸到1红1黄1绿的概率有多少?”,在设置问题过后,可以告诉学生,街边公园里就有类似的抽奖活动,因为学生对这种场景并不陌生,自然会激发起对概率的探究热情。
2. 重难点及聚合点提问。数学课堂上的提问要突出重难点,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可以在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上设置创新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对重难点可以有效地掌握;另一方面还要在知识的聚合点设置封闭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问题,使教学可以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清线索,建构知识网络。
3. 知识的模糊点和思维的发散点提问。教学过程中,学生总会对一些知识理解得比较模糊,因此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经验和学生的反映在知识的模糊点设置问题,加强学生的理解,避免认识上的错误;另一方面,还要在学生思维的发散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提问是教师将要学习的教材知识创设成一个个相关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实现问题解答和知识掌握的目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相关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使问题的提问和解答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其良好的解题思维,使数学课程的设置真正成为适用于实际生活的有益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