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唯独也;孤,单独也;信,信用、凭据也。
印,自古就用以表“信”,故有“印信”之说。东汉蔡邕《独断》载:“玺者印也,印者信也。” 东汉许慎《说文》云:“印,执政所持信也。”
若将独、孤、信三字连结为“独孤信”,便成了一个很唯美的名字。中国历史上还真有一位叫“独孤信”的传奇人物,令人叫绝的是他竟然还拥有一枚独一无二、奇绝无比的印章。
一、发现之奇
1981年秋,陕西省旬阳县中学一位叫宋清的初中生,中午放学回到家,饭还没熟,母亲便让他与姨表哥华开锋一起到旬河边洗萝卜。宋清在河滩上无意中发现一个拳头大的圆球体,用手一掂沉甸甸的。圆球体表层包裹着坚硬的泥土,经过石片刮、河水洗,才慢慢显出原貌,原来是一个通体黝黑的多面球体,上面有许多反刻的字迹,难以辨识,宋清觉得好玩,便带回家中,时常与小伙伴用红墨水、白纸拓字玩。班主任裴少强得知此事后,觉得这个球体应该是个文物,让宋清尽快上交文化馆。文化馆干部鲁继亨接件后,也不知其为何物,但感觉此球体非同寻常,第二天早上,他就来到宋清捡拾物件的地方仔细察看,附近除堆放着一些基建渣土外,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1984年5月,旬阳县博物馆成立,球体被存放于该馆陈列保管室。1984年10月,陕西省文物专家王翰章一行到旬阳县视察文物工作,经专家组考证、鉴定,此球体被确定为“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1990年7月,该印被征调至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成为该馆“镇馆之宝”。
二、印主之奇
独孤信,原名独孤如愿,鲜卑族,生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独孤信年少时长相俊美,喜欢修饰自己,《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记载:“信美容仪,善骑射。”“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他能征善战,屡立奇功,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建立后被晋封为“卫国公”,后因大冢宰赵贵对晋国公宇文护把持朝政不满谋反伏诛,独孤信以同谋罪被逼在家中自尽。
独孤信的女儿共有七位,其中三位贵为皇后:长女嫁给北周明帝宇文毓,谥“明敬皇后”;四女嫁给陇西郡公李昞,成为唐高祖李渊的母亲,谥“元贞皇后”;小女独孤伽罗,嫁给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后即被册封为皇后,她深度参与朝政,与隋文帝并称为“二圣”,谥“文献皇后”。 三个女儿不同寻常的婚姻关系,成就了独孤信“天下第一岳父”的美誉。
三、印质之奇
印章的材质随时代、用途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常见的有金、银、铜、铁、玉、晶、石、陶瓷、竹木、牙角、骨骼等。煤精又称炭精、煤玉等,其质地细密,韧性大,光泽度强,在中国古代,常被制作成实用品或装饰品,但以煤精制印,极其罕见。现存考古发现中,有两枚煤精印最具影响力:一枚是1999年在西岳华山王猛台附近发现的“六面柱体煤精组印”(疑为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王猛之印),另一枚便是1981年在陕西旬阳县发现的“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四、印面之奇
印章種类繁多,从体样上分,有长方体印、正方体印、圆柱体印、锥体印等;从印面数量和结构上分,有单面印、双面印、多面印、套印、连珠印等;从印面形状上分,有长方形印、正方形印、三角形印、菱形印、圆形印、椭圆形印、异形印等。“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通体高4.5厘米、宽4.35厘米,印面边长2厘米,重75.7克,是一个48棱半正多面体,共有26个印面:正方形18个,三角形8个,其中有14个正方形印面刻有印文。此印体之奇异、印面之众多,令人拍手称奇,惊叹不已。
五、印文之奇
印章起源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是一种信物和凭证,表示真实、可靠、信誉、诚信等,其造型、质地及功用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风貌,是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印章有官印、私印之分,最早以官印身份出现,是官吏地位、权力的象征,而私印则多注重印文内容以表情达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由14个独立的单印组成,共计47字,从内容上看,官私兼用,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其一,公文用印。有“大都督印”“大司马印”“柱国之印”“刾史之印”“令”“密”;其二,上书用印。有“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其三,书简用印。有“独孤信白书”“信白牋”“信启事”“耶勑”。此印将多重身份、多种用途的单印集于一体,既节省用料,又便于携带和使用,从中折射出古人非同寻常的智慧与创造力。
楷书入印,多见于唐宋元,特别是宋元时期的楷书押印使用非常广泛。南北朝时期,传统的印制仍占主要地位,印文也多为篆书,而“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的印文却一反常态,采用楷书,笔法峻厚劲正,风格奇逸灵动,具有浓厚的“魏碑”意味。它的发现,将楷书入印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
2000年的某一天,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里,一位32岁的年轻人牵着儿子,指着展柜里的“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深情地讲述着当年他在旬河边的惊奇发现……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委党校 江苏连云港)
印,自古就用以表“信”,故有“印信”之说。东汉蔡邕《独断》载:“玺者印也,印者信也。” 东汉许慎《说文》云:“印,执政所持信也。”
若将独、孤、信三字连结为“独孤信”,便成了一个很唯美的名字。中国历史上还真有一位叫“独孤信”的传奇人物,令人叫绝的是他竟然还拥有一枚独一无二、奇绝无比的印章。
一、发现之奇
1981年秋,陕西省旬阳县中学一位叫宋清的初中生,中午放学回到家,饭还没熟,母亲便让他与姨表哥华开锋一起到旬河边洗萝卜。宋清在河滩上无意中发现一个拳头大的圆球体,用手一掂沉甸甸的。圆球体表层包裹着坚硬的泥土,经过石片刮、河水洗,才慢慢显出原貌,原来是一个通体黝黑的多面球体,上面有许多反刻的字迹,难以辨识,宋清觉得好玩,便带回家中,时常与小伙伴用红墨水、白纸拓字玩。班主任裴少强得知此事后,觉得这个球体应该是个文物,让宋清尽快上交文化馆。文化馆干部鲁继亨接件后,也不知其为何物,但感觉此球体非同寻常,第二天早上,他就来到宋清捡拾物件的地方仔细察看,附近除堆放着一些基建渣土外,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1984年5月,旬阳县博物馆成立,球体被存放于该馆陈列保管室。1984年10月,陕西省文物专家王翰章一行到旬阳县视察文物工作,经专家组考证、鉴定,此球体被确定为“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1990年7月,该印被征调至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成为该馆“镇馆之宝”。
二、印主之奇
独孤信,原名独孤如愿,鲜卑族,生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独孤信年少时长相俊美,喜欢修饰自己,《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记载:“信美容仪,善骑射。”“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他能征善战,屡立奇功,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建立后被晋封为“卫国公”,后因大冢宰赵贵对晋国公宇文护把持朝政不满谋反伏诛,独孤信以同谋罪被逼在家中自尽。
独孤信的女儿共有七位,其中三位贵为皇后:长女嫁给北周明帝宇文毓,谥“明敬皇后”;四女嫁给陇西郡公李昞,成为唐高祖李渊的母亲,谥“元贞皇后”;小女独孤伽罗,嫁给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后即被册封为皇后,她深度参与朝政,与隋文帝并称为“二圣”,谥“文献皇后”。 三个女儿不同寻常的婚姻关系,成就了独孤信“天下第一岳父”的美誉。
三、印质之奇
印章的材质随时代、用途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常见的有金、银、铜、铁、玉、晶、石、陶瓷、竹木、牙角、骨骼等。煤精又称炭精、煤玉等,其质地细密,韧性大,光泽度强,在中国古代,常被制作成实用品或装饰品,但以煤精制印,极其罕见。现存考古发现中,有两枚煤精印最具影响力:一枚是1999年在西岳华山王猛台附近发现的“六面柱体煤精组印”(疑为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王猛之印),另一枚便是1981年在陕西旬阳县发现的“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四、印面之奇
印章種类繁多,从体样上分,有长方体印、正方体印、圆柱体印、锥体印等;从印面数量和结构上分,有单面印、双面印、多面印、套印、连珠印等;从印面形状上分,有长方形印、正方形印、三角形印、菱形印、圆形印、椭圆形印、异形印等。“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通体高4.5厘米、宽4.35厘米,印面边长2厘米,重75.7克,是一个48棱半正多面体,共有26个印面:正方形18个,三角形8个,其中有14个正方形印面刻有印文。此印体之奇异、印面之众多,令人拍手称奇,惊叹不已。
五、印文之奇
印章起源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是一种信物和凭证,表示真实、可靠、信誉、诚信等,其造型、质地及功用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风貌,是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印章有官印、私印之分,最早以官印身份出现,是官吏地位、权力的象征,而私印则多注重印文内容以表情达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由14个独立的单印组成,共计47字,从内容上看,官私兼用,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其一,公文用印。有“大都督印”“大司马印”“柱国之印”“刾史之印”“令”“密”;其二,上书用印。有“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其三,书简用印。有“独孤信白书”“信白牋”“信启事”“耶勑”。此印将多重身份、多种用途的单印集于一体,既节省用料,又便于携带和使用,从中折射出古人非同寻常的智慧与创造力。
楷书入印,多见于唐宋元,特别是宋元时期的楷书押印使用非常广泛。南北朝时期,传统的印制仍占主要地位,印文也多为篆书,而“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的印文却一反常态,采用楷书,笔法峻厚劲正,风格奇逸灵动,具有浓厚的“魏碑”意味。它的发现,将楷书入印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
2000年的某一天,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里,一位32岁的年轻人牵着儿子,指着展柜里的“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深情地讲述着当年他在旬河边的惊奇发现……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委党校 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