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快速增长,国家财政背负了越来越重的负担。如何加强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杜绝浪费、腐败,降低行政成本是减轻财政负担的关键。但行政单位行使的是社会管理职能,没有实物产品,不形成利润,费用难于归集,效益难于考量,增加了管控难度。本文在分析行政单位加强经费管理的重要性基础上,探讨了当前行政单位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行政单位费用管理中的制度执行不力、会计核算混乱、资产管理不严、缺乏内审、考评机制等问题,逐一提出加强行政单位经费管理的对策措施,以期降低社会服务成本,减轻财政负担。
【关键词】行政单位 经费管理 成本费用
一、引言
行政单位即政府机关,是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活动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单位。近年来,行政单位的支出一直备受关注,行政单位的经费支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效果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预算法的颁布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公务卡制度的强力推行,都是加强经费管理的有力举措。但在具体的操作和实施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和弊端。
二、行政单位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主人翁意识,危急意识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不精打细算,认为反正不是自家的钱不怕浪费的思想长期存在,工作的主动性不够,节约意识不强,只顾“小家”而不顾“大家”与“公家”、敞着窗户开空调、白昼灯、长明灯比比皆是,不爱惜设备资产,“油瓶倒了没人扶”等随处可见的浪费现象也让人担优。
(二)有制度无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经费管理漏洞多
2000年大力推行的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以及2013
年在中央到地方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大背景下,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公务经费支出管理措施,如:强化政府采购行为、公务卡结算制度、清理结转结余资金等等,都是为了规范经费管理,以此达到节约财政资金、杜绝腐败的目的。但有好的制度,无有力的执行,制度也是空谈。例如预算制度,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编制约束力不够,虽然对“三公经费”监管力度在增强,预算执行正在一步步规范,但除“三公经费”以外的其他经费仍存在随意调剂现象,失去了预算编制的意义。公务卡制度的执行、政府采购政策的执行都不到位,在许多单位公务卡使用覆盖率仍然很低。为“省事”用“折分”项目、“张冠李戴”的方法避开政府采购,加大了经费管理的难度。
(三)会计核算混乱,收入、费用归集不合理
一是各类费用归集的随意性很大,例如严控的“三公”经费,部分单位将“三公”经费挤占其他正常开支,或例其他支出开支,如将“三公”经费中的招待费隐匿于单位业务费开支,或把违规的超范围超标准的开支分拆,造成招待费“稳步下降”的假象;二是对其他收入做往来账处理,隐藏实际出数等等,导致了各类费用“明降暗升”的奇怪现象,加大了费用管控的难度。三是费用归集不够细化,各类费用往往只有一个笼统的总数,不利于“成本效益”的核算和效果的评价。四是各类资产台账欠完善,很多单位图“省事”该有台账的不设台账,不设登记卡片,导致国有资产的不清,存在重复购置等现象。
(四)资产闲置,不能“物尽其用”现象严重
造成资产浪费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近来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加大,“三公经费”的严控,很多单位出现资金充裕,“钱花不出去”现象。为了不缩小本单位资金规模,许多单位把主意打在了“资产购置”上。因为资产的购置支出大,是“快速花钱”又不违规的“好途径”。在这种目的下,如果资产不严,必然会导致资产购置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大量尚能使用的设备过早淘汰或闲置;另一方面,国有资产姓“公”,不是私人物品,往往不被重视和爱惜,不及时地对设备进行保养、检修、维护,致使许多设备超常规、破坏性地使用,影响了资产的使用效果和寿命,影响行政单位的运转效率,也是极大的经费浪费。
(五)缺乏考核、考评机制,开支是否达到目的无从考量
经费的使用缺乏必要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存在“重投
入、轻管理”、“重支出、轻考核”的现象,效益意识淡漠,经费使用的目标与结果之间失去了连接,难以对经费开支实施追踪问效,难以衡量“投入-产出”比,必然会导致奢华、闲置、重复购置、浪费、腐败等问题。
三、加强行政单位经费管理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行政单位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加强行政单位经费管理:
(一)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提高节约意识,主人翁意识
领导层应高度重视“主人翁”意识、“节约”意识的重要性,一是提倡“爱大家如小家”,激发对工作岗位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二是要抓好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素质;三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充分发挥职工积极能动性;四是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做到奖惩分明。
(二)加大制度执行力度
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等都是规范经费使用的大力举措,把它们执行到位才是经费控制的关键。一是在预算制度上,要强化开支的计划性,“无计划,不开支”,花每一笔钱都“心中有数”。合理安排项目经费,确保人员经费,基本支出中的日常运行经费,然后再按照轻重缓急安排其他项目支出。二是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将“其他收入”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平台,纳入系统进行支付,加强资金的监管,利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把好预算的“出口”关,体现单位的实际收入与支出数。三是大力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扩大公务卡使用的覆盖面。四是要强力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坚持预算约束,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质量,防止逃避或简化政府采购的行为。坚持依法处罚,加强对政府采购情况的跟踪监管,违法违规行为,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予以处理。
(三)正确会计核算,量化社会服务的成本费用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良好的会计工作是进行经费管理的重要基础,会计基础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效果的好坏。唯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才能避免会计工作在管理上的随意性,避免造成财务风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腐败行为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管理效率。在正确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定期做好财务分析,结合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通过对比、测算等方法,归集各类社会服务的成本,为经费使用的效益的考核提供可靠依据。
(四)加强资产管理,避免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
针对资产闲置和不能“物尽其用”的现象,要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把握好评估环节,对单位占用使用固定状况进行综合评审,要该报废的才能报废,该追回的要追回,依法依规处置固定资产,严防固定资产的重置和滥置。
在使用过程中,落实好资产使用人的责任,加强对责任人的考评,要建立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入库验收、保管、使用、维护等制度和办法。对每一件固定资产按照名称、型号、购置调入时间、原值、使用去向等详细内容,建立资产档案,做到一物一卡,有物必有卡。物、卡落实使用人和保管者等责任人,做到环环相扣,使用人只有事先取得物卡,才具有使用固定资产的资格,同时也承担起保管好固定资产的职责。
(五)建立健全经费内部审计以及考评机制
完善相关的内部审计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减少行政 单位滥用公款的现象,完善的内审体系不仅包括严格的监督规范, 还要有相关的考评奖惩机制,除此之外,还应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强化成本观念,对每项社会服务职能的投入成本有一个量化,作为对经费是否用在刀刃上,是否有浪费和腐败的考评。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促进单位的发展进步。
总之,加强经费的管理,是节约行政成本,减轻财政负担的关键,我们应该以各项规章制度为入口,加大执行力度,加强会计核算,加强资产的管理,全方位管控,最后加以量化和考评,真正做到既保证社会职能的有效实施,又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费和腐败,真正减轻财政资金负担。
参考文献
[1]冯天明.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4).
[2]李延鹏.对加强行政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的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
[3]杜金梅.以内控制度为手段规范科技经费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3).
【关键词】行政单位 经费管理 成本费用
一、引言
行政单位即政府机关,是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活动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单位。近年来,行政单位的支出一直备受关注,行政单位的经费支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效果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预算法的颁布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公务卡制度的强力推行,都是加强经费管理的有力举措。但在具体的操作和实施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和弊端。
二、行政单位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主人翁意识,危急意识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不精打细算,认为反正不是自家的钱不怕浪费的思想长期存在,工作的主动性不够,节约意识不强,只顾“小家”而不顾“大家”与“公家”、敞着窗户开空调、白昼灯、长明灯比比皆是,不爱惜设备资产,“油瓶倒了没人扶”等随处可见的浪费现象也让人担优。
(二)有制度无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经费管理漏洞多
2000年大力推行的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以及2013
年在中央到地方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大背景下,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公务经费支出管理措施,如:强化政府采购行为、公务卡结算制度、清理结转结余资金等等,都是为了规范经费管理,以此达到节约财政资金、杜绝腐败的目的。但有好的制度,无有力的执行,制度也是空谈。例如预算制度,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编制约束力不够,虽然对“三公经费”监管力度在增强,预算执行正在一步步规范,但除“三公经费”以外的其他经费仍存在随意调剂现象,失去了预算编制的意义。公务卡制度的执行、政府采购政策的执行都不到位,在许多单位公务卡使用覆盖率仍然很低。为“省事”用“折分”项目、“张冠李戴”的方法避开政府采购,加大了经费管理的难度。
(三)会计核算混乱,收入、费用归集不合理
一是各类费用归集的随意性很大,例如严控的“三公”经费,部分单位将“三公”经费挤占其他正常开支,或例其他支出开支,如将“三公”经费中的招待费隐匿于单位业务费开支,或把违规的超范围超标准的开支分拆,造成招待费“稳步下降”的假象;二是对其他收入做往来账处理,隐藏实际出数等等,导致了各类费用“明降暗升”的奇怪现象,加大了费用管控的难度。三是费用归集不够细化,各类费用往往只有一个笼统的总数,不利于“成本效益”的核算和效果的评价。四是各类资产台账欠完善,很多单位图“省事”该有台账的不设台账,不设登记卡片,导致国有资产的不清,存在重复购置等现象。
(四)资产闲置,不能“物尽其用”现象严重
造成资产浪费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近来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加大,“三公经费”的严控,很多单位出现资金充裕,“钱花不出去”现象。为了不缩小本单位资金规模,许多单位把主意打在了“资产购置”上。因为资产的购置支出大,是“快速花钱”又不违规的“好途径”。在这种目的下,如果资产不严,必然会导致资产购置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大量尚能使用的设备过早淘汰或闲置;另一方面,国有资产姓“公”,不是私人物品,往往不被重视和爱惜,不及时地对设备进行保养、检修、维护,致使许多设备超常规、破坏性地使用,影响了资产的使用效果和寿命,影响行政单位的运转效率,也是极大的经费浪费。
(五)缺乏考核、考评机制,开支是否达到目的无从考量
经费的使用缺乏必要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存在“重投
入、轻管理”、“重支出、轻考核”的现象,效益意识淡漠,经费使用的目标与结果之间失去了连接,难以对经费开支实施追踪问效,难以衡量“投入-产出”比,必然会导致奢华、闲置、重复购置、浪费、腐败等问题。
三、加强行政单位经费管理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行政单位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加强行政单位经费管理:
(一)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提高节约意识,主人翁意识
领导层应高度重视“主人翁”意识、“节约”意识的重要性,一是提倡“爱大家如小家”,激发对工作岗位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二是要抓好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素质;三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充分发挥职工积极能动性;四是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做到奖惩分明。
(二)加大制度执行力度
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等都是规范经费使用的大力举措,把它们执行到位才是经费控制的关键。一是在预算制度上,要强化开支的计划性,“无计划,不开支”,花每一笔钱都“心中有数”。合理安排项目经费,确保人员经费,基本支出中的日常运行经费,然后再按照轻重缓急安排其他项目支出。二是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将“其他收入”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平台,纳入系统进行支付,加强资金的监管,利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把好预算的“出口”关,体现单位的实际收入与支出数。三是大力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扩大公务卡使用的覆盖面。四是要强力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坚持预算约束,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质量,防止逃避或简化政府采购的行为。坚持依法处罚,加强对政府采购情况的跟踪监管,违法违规行为,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予以处理。
(三)正确会计核算,量化社会服务的成本费用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良好的会计工作是进行经费管理的重要基础,会计基础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效果的好坏。唯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才能避免会计工作在管理上的随意性,避免造成财务风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腐败行为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管理效率。在正确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定期做好财务分析,结合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通过对比、测算等方法,归集各类社会服务的成本,为经费使用的效益的考核提供可靠依据。
(四)加强资产管理,避免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
针对资产闲置和不能“物尽其用”的现象,要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把握好评估环节,对单位占用使用固定状况进行综合评审,要该报废的才能报废,该追回的要追回,依法依规处置固定资产,严防固定资产的重置和滥置。
在使用过程中,落实好资产使用人的责任,加强对责任人的考评,要建立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入库验收、保管、使用、维护等制度和办法。对每一件固定资产按照名称、型号、购置调入时间、原值、使用去向等详细内容,建立资产档案,做到一物一卡,有物必有卡。物、卡落实使用人和保管者等责任人,做到环环相扣,使用人只有事先取得物卡,才具有使用固定资产的资格,同时也承担起保管好固定资产的职责。
(五)建立健全经费内部审计以及考评机制
完善相关的内部审计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减少行政 单位滥用公款的现象,完善的内审体系不仅包括严格的监督规范, 还要有相关的考评奖惩机制,除此之外,还应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强化成本观念,对每项社会服务职能的投入成本有一个量化,作为对经费是否用在刀刃上,是否有浪费和腐败的考评。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促进单位的发展进步。
总之,加强经费的管理,是节约行政成本,减轻财政负担的关键,我们应该以各项规章制度为入口,加大执行力度,加强会计核算,加强资产的管理,全方位管控,最后加以量化和考评,真正做到既保证社会职能的有效实施,又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费和腐败,真正减轻财政资金负担。
参考文献
[1]冯天明.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4).
[2]李延鹏.对加强行政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的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
[3]杜金梅.以内控制度为手段规范科技经费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