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声乐是我国文化中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中国民族声乐取得了众多成就,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地区的民族声乐可具特色,有效实现了丰富中国民族声乐内涵的作用,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更加绚丽多彩。如今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民族声乐也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中不断改变和发展,在风格、唱法等方面越来越趋于大众化,导致中国民俗声乐的特色逐渐消失,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非常不利。加强对我国民族声乐的重视程度,确保我国民族特色声乐的传承、发扬,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大众的民族文化自信感。本文针对中国民族声乐传承发展的特征及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提出一系列促进中国民族声乐传承与完善的可行性策略,以期为民族声乐获得良好、长远发展助力。
关键词:新时期 民族声乐 传承 完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007-03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民俗声乐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汇聚了千百年来我国古人艺术与智慧的精华,需要后人传承与发扬,推动我国民族声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充分展现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随着时代发展与变迁,我国声乐在很多地区演变成不同形式,各具特色,逐渐形成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20世纪50—60年代,在百花齐放的文化大潮中,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迅速,演变成众多具有当时时代特色的音乐,促进了我国文化领域快速发展,对于人们的思想也造成了很大影响。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民族声乐的民族特色正在被逐渐消磨,亟需相关学者与相关部门提高重视程度,维护中国民族声乐特色,促使其不断发展与完善,让中国民族声乐继续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特点
(一)中国民族声乐初期特征
在我国历史上对于音乐的记载最早始于先秦时期,可见我国民族声乐历史悠久。音乐在我国最早的表现形式为原始乐舞,即将歌、舞、乐曲融为一体,是古代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也是古代人们娱乐的主要手段,更是传承文明、表达人们生活状态的重要媒介。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大型的声乐作品开始出现,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并且符合浪漫色彩,古人对于歌唱艺术的研究开始逐步走向理想化,歌唱艺术开始职业化。秦青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声乐教师,其在声乐领域造化颇深,歌唱水平可以达到“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效果。
随着中国民族声乐逐步走向职业化,有效推动了声乐的发展,更为后期民族声乐艺术获得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朝代更迭,中国民族声乐在不同朝代呈现不同的模式与特点,充分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二)中国民族声乐多样化体现
在秦汉时期,我国南方民歌与北方旧曲进行了融合,推动了华夏“正声”的发展,并且艺术民歌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隋唐时期,华夏“正声”与少数民族的音乐进行了融合,出现了早期的说唱音乐,并且诞生了文人音乐,诗歌与音乐相结合成为“诗乐”“词乐”,十分盛行。
这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高层表现形式,也代表着我国民族声乐开始迈入辉煌时期,有效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后续获得长远发展;宋金时期民族声乐代表为杂剧、说唱音乐和琴歌,是当时社会艺术水平的最高表现形式,声乐作品具有明显的民间性,并且逐步趋于专业性和丰富性;进入元朝,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当时社会的音乐代表作为元杂剧,元杂剧的诞生推动着我国戏曲音乐步入辉煌时期;明朝时期音乐的主要展现形式为传奇剧,我国民族声乐声腔艺术走向了成熟,逐步衍生出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这四种传统戏曲声腔合称南戏四大声腔;到清朝时期,我国音乐主要表现形式为地方戏曲,尤其以“皮、黄”二腔最具代表性。
历经时代变迁,中国民族声乐得以传统和发展,从最初的简单到复杂,从纯粹到多种元素互相融合渗透,从单一到多样化,中国民族聲乐还将不断发展与传承,因此,需要人们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以及民族意识,共同维护好民族声乐的自身特色,相关艺术家与相关部门更要提高对民族声乐的重视程度,传承经典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推动中国民族声乐继续良好发展。
二、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文化的冲击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打开国门,对外开放,促进了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不断互相交流与学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也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如今我们仍旧可以听到很多改革开放初期的歌曲,歌曲脍炙人口,老少皆宜,从歌词中可以感受到国人对祖国母亲浓厚的爱意。
其实,中国民族声乐在不同地区具备不同的特色,成为当地文化的延伸,多样化的民族声乐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多元文化进入我国,对我国民族声乐造成冲击。年轻人对于外来文化热烈追捧,逐渐放弃了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声乐,对于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与传承造成了不利影响。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声乐不断发生改变,逐渐失去自身的特色,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传承。
(二)民族特色观念逐渐淡薄
目前民族声乐具有两种主要的民族唱法:其一,民族传统民族唱法;其二,西方声乐唱法。经过很长时间发展,这两种民族唱法已经趋于成熟,并且演唱水平较高。在声乐教学以及各种歌唱比赛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优美的歌唱作品。但是通过探究发现,很多歌手对于中国传统声乐的内涵知之甚少,不利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与发扬。
每一位歌唱者的歌唱能力以及艺术水平不同,但歌唱者都想充分展示自身特色,形成自身鲜明的风格,这无疑给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带来了阻碍。究其原因,主要是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当中,借鉴了西方声乐体系,由于歌唱者民族特色观念淡泊,利用西方声乐结合自身唱法与风格进行民族歌曲的演唱,从而形成自身特色,导致大部分歌唱者演唱模式雷同。 (三)民族歌曲题材匮乏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歌曲题材较少,其中大部分以爱国主义为主,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听众可以在歌曲中明确感受到时代背景。并且,在现代社会,创作者进行民族歌曲创作时,仍旧过度关注爱国情怀以及时代精神,导致歌曲作品雷同,题材匮乏,不利于声乐作品改革与创新,阻碍了中国民族声乐获得更好地发展。
三、新时期促进“中国民族声乐”的完善和发展可行性策略
(一)不同唱法相互借鉴,维持各自本真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拥有多种演唱形式,每一种演唱形式都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因此,各种演唱方式应相互借鉴彼此的优势,取长补短,但要注意保留各自本真,确保不是去自身特点。以民族唱法举例,这种演唱形式在音色上具有明亮靠前的特点,并且音色优美,极具韵味。如果将其他演唱方式与之结合,首先要保证保持其特点,不可一味“求新”,导致失去民族唱法特色,对其艺术性、审美性造成不利影响,空留娱乐化外壳。
当然,不能否认民歌与其他唱法进行结合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歌唱作品,如民通曲风,或者是将民歌与戏曲相结合产生的“戏歌”。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戏曲唱法也是我国传统唱法,在民歌中融入戏曲唱法元素,可以让民歌变得更具韵味,形成特色鲜明的“戏歌”,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不同的唱法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形成中国声乐百花齐放、共同繁荣的局面。
(二)加强民族特色传承,应对娱乐化声乐的演变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商业化社会,在我国声乐文化领域也出现了娱乐化过热现象,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欧美流行唱法传入我国,并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欧美流行唱法具有靠近生活、易于模仿的特点,因此受到众多国人追捧,尤其是以年轻人为主,年轻的流行歌手越来越多。众商家和媒体看中时机,纷纷举办各种歌唱类的选秀节目,为提升节目的收视率以及社会影响力,让歌唱选秀类节目更具娱乐观赏性,导致欧美流行唱法逐渐走向极端,审美价值大幅降低,并且对我国传统歌唱艺术市场造成恶劣影响。为改变这种情况,需要艺术家与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的手段,以应如今娱乐化声乐的演变。
1.加强民族声乐特色传承
为有效保护中国声乐的特色,使其得到传承与发展,首先,相关机构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用于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群众开展高雅、优秀的民族声乐竞赛或汇报演出。通过调查发现,如今在中国民族声乐传承与保护方面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相关机构的有力指导,导致传统声乐艺术呈现逐渐衰败的形势。相关机构要加强资金投入,开办与中国民族声乐相关的艺术类比赛或者节目,加强优秀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强基层文化工作部门的建设,增加相关人员编制,满足人民群众对民族声乐专业人才的需求,促使各种民族声乐形式得到传承与发扬。
2.提升主流媒体对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責任感
为适应商业化社会的市场需求,各大媒体为追求收视率,将各种歌唱类节目举办的越来越具有娱乐性。作为政府主板的主流媒体,应注重提升对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责任感,为人民群众传播更具艺术价值的声乐意识。如在举办流行音乐歌唱比赛时,要兼顾民族声乐唱法。近年来,关于中国民俗声乐艺术的节目和比赛活动非常稀少,因此,主流媒体应担起传播我国民族传统声乐艺术的重任,精心策划民族唱法比赛,并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收视率与点击率,可有效推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大众审美容易饱和,过多接触摇滚、爵士等具有时尚元素的音乐作品会导致大众出现审美疲劳的现象。但由于各媒体看中流行唱法的商业价值,认为举办流行唱法节目才能收获更多的大众关注度,因此举办了繁杂的流行唱法歌唱节目,导致中国民族声乐难以发扬。因此,相关机构要注重市场宏观调控,提升主流媒体对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责任感。
(三)推动“中国声乐”学派形成,助力民族声乐传承
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认为,推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促进中国声乐艺术传承与完善,需要注重提升现阶段中国声乐主要唱法的水平,为“中国声乐”发展助力。
1.促进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由于美声唱法不够通俗,不利于大众欣赏,因此,应加强对美声唱法的改进,促使美声唱法实现民族化。将传统美声唱法与民族化元素进行融合,尊重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可有效实现向人民群众靠近的目的,促使美声唱法更加民族化、大众化。
2.促进民族唱法的科学化
我国民族唱法众多,风格各异,不同唱法对于音色要求各不相同,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歌唱作品,通过科学的方法都能得到充分演绎。通过在气息运用、吐字咬字、混合共鸣等方面,对美声唱法进行学习和借鉴,可有效促使民族唱法科学化。
3.促进流行唱法的艺术化
流行唱法更加注重个性,但如果个性强调过头,就会导致歌唱作品的艺术价值受到影响。流行音乐只会盛行一时,真正被历史沉淀下来的还是具有艺术价值的经典歌唱作品。流行唱法虽然受到很多年轻群众的追捧,但是歌唱者进行演唱时缺乏专业性和艺术性。声乐教育者应注重提升自身专业水准,开展专业教学,促使学生的歌唱水平从一般歌唱上升到专业艺术演唱,实现流行唱法艺术化,促使流行唱法得到发展和完善。
(四)加强优秀声乐作品创作,促进“中国声乐”发展与繁荣
为促进中国声乐的传承与完善,需要歌唱者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不仅需要提高自身演唱实力以及对不同风格歌曲的驾驭能力,还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以听众与歌唱者的实际需求为基准,创作更多优秀的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如今中国声乐界的声乐作品大都缺乏创新,歌唱者缺乏表演作品,具有低声部唱段的歌剧十分匮乏,观众的审美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为改善这一现状,需要加强歌曲作品创作者与需求方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为创作者指明创作方向,促使创作者可以创作出更多高水准的优秀中国声乐作品,以舞台演出的形式将中国最优秀的声乐艺术呈现给大众,可提升大众对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喜爱程度,从而推动“中国声乐”的发展与繁荣。
四、结语
总之,基于宏观立场分析,目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良好,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唱法正在不断趋于成熟,但相关艺术家与相关部门也需要正确看待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的问题,在确保各种唱法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各种唱法之间应该相互借鉴,扬长避短,促进民族声乐艺术创新与发展,创造可以立足于世界舞台的中国民族声乐,让中国声乐唱响国际,让世界“听到”中国。
参考文献:
[1]杨徐.信息科技背景下民族声乐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研究——评《宏观视野下的民族声乐研究》[J].人民长江,2021(04):236.
[2]蔡晓静.民族声乐的发展与艺术魅力探究——评《声乐艺术探幽》[J].热带作物学报,2021(03):911.
[3]王裕晟.关于新时期我国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探究[J].大观(论坛),2021(02):45-46.
[4]朱海芳.新时期民族声乐演唱教学的探索与路径把握[J].黄河之声,2020(14):156-157.
[5]李智.简析新时期文化视角下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元化[J].大观(论坛),2020(05):112-113.
关键词:新时期 民族声乐 传承 完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007-03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民俗声乐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汇聚了千百年来我国古人艺术与智慧的精华,需要后人传承与发扬,推动我国民族声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充分展现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随着时代发展与变迁,我国声乐在很多地区演变成不同形式,各具特色,逐渐形成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20世纪50—60年代,在百花齐放的文化大潮中,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迅速,演变成众多具有当时时代特色的音乐,促进了我国文化领域快速发展,对于人们的思想也造成了很大影响。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民族声乐的民族特色正在被逐渐消磨,亟需相关学者与相关部门提高重视程度,维护中国民族声乐特色,促使其不断发展与完善,让中国民族声乐继续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特点
(一)中国民族声乐初期特征
在我国历史上对于音乐的记载最早始于先秦时期,可见我国民族声乐历史悠久。音乐在我国最早的表现形式为原始乐舞,即将歌、舞、乐曲融为一体,是古代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也是古代人们娱乐的主要手段,更是传承文明、表达人们生活状态的重要媒介。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大型的声乐作品开始出现,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并且符合浪漫色彩,古人对于歌唱艺术的研究开始逐步走向理想化,歌唱艺术开始职业化。秦青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声乐教师,其在声乐领域造化颇深,歌唱水平可以达到“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效果。
随着中国民族声乐逐步走向职业化,有效推动了声乐的发展,更为后期民族声乐艺术获得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朝代更迭,中国民族声乐在不同朝代呈现不同的模式与特点,充分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二)中国民族声乐多样化体现
在秦汉时期,我国南方民歌与北方旧曲进行了融合,推动了华夏“正声”的发展,并且艺术民歌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隋唐时期,华夏“正声”与少数民族的音乐进行了融合,出现了早期的说唱音乐,并且诞生了文人音乐,诗歌与音乐相结合成为“诗乐”“词乐”,十分盛行。
这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高层表现形式,也代表着我国民族声乐开始迈入辉煌时期,有效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后续获得长远发展;宋金时期民族声乐代表为杂剧、说唱音乐和琴歌,是当时社会艺术水平的最高表现形式,声乐作品具有明显的民间性,并且逐步趋于专业性和丰富性;进入元朝,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当时社会的音乐代表作为元杂剧,元杂剧的诞生推动着我国戏曲音乐步入辉煌时期;明朝时期音乐的主要展现形式为传奇剧,我国民族声乐声腔艺术走向了成熟,逐步衍生出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这四种传统戏曲声腔合称南戏四大声腔;到清朝时期,我国音乐主要表现形式为地方戏曲,尤其以“皮、黄”二腔最具代表性。
历经时代变迁,中国民族声乐得以传统和发展,从最初的简单到复杂,从纯粹到多种元素互相融合渗透,从单一到多样化,中国民族聲乐还将不断发展与传承,因此,需要人们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以及民族意识,共同维护好民族声乐的自身特色,相关艺术家与相关部门更要提高对民族声乐的重视程度,传承经典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推动中国民族声乐继续良好发展。
二、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文化的冲击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打开国门,对外开放,促进了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不断互相交流与学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也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如今我们仍旧可以听到很多改革开放初期的歌曲,歌曲脍炙人口,老少皆宜,从歌词中可以感受到国人对祖国母亲浓厚的爱意。
其实,中国民族声乐在不同地区具备不同的特色,成为当地文化的延伸,多样化的民族声乐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多元文化进入我国,对我国民族声乐造成冲击。年轻人对于外来文化热烈追捧,逐渐放弃了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声乐,对于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与传承造成了不利影响。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声乐不断发生改变,逐渐失去自身的特色,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传承。
(二)民族特色观念逐渐淡薄
目前民族声乐具有两种主要的民族唱法:其一,民族传统民族唱法;其二,西方声乐唱法。经过很长时间发展,这两种民族唱法已经趋于成熟,并且演唱水平较高。在声乐教学以及各种歌唱比赛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优美的歌唱作品。但是通过探究发现,很多歌手对于中国传统声乐的内涵知之甚少,不利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与发扬。
每一位歌唱者的歌唱能力以及艺术水平不同,但歌唱者都想充分展示自身特色,形成自身鲜明的风格,这无疑给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带来了阻碍。究其原因,主要是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当中,借鉴了西方声乐体系,由于歌唱者民族特色观念淡泊,利用西方声乐结合自身唱法与风格进行民族歌曲的演唱,从而形成自身特色,导致大部分歌唱者演唱模式雷同。 (三)民族歌曲题材匮乏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歌曲题材较少,其中大部分以爱国主义为主,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听众可以在歌曲中明确感受到时代背景。并且,在现代社会,创作者进行民族歌曲创作时,仍旧过度关注爱国情怀以及时代精神,导致歌曲作品雷同,题材匮乏,不利于声乐作品改革与创新,阻碍了中国民族声乐获得更好地发展。
三、新时期促进“中国民族声乐”的完善和发展可行性策略
(一)不同唱法相互借鉴,维持各自本真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拥有多种演唱形式,每一种演唱形式都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因此,各种演唱方式应相互借鉴彼此的优势,取长补短,但要注意保留各自本真,确保不是去自身特点。以民族唱法举例,这种演唱形式在音色上具有明亮靠前的特点,并且音色优美,极具韵味。如果将其他演唱方式与之结合,首先要保证保持其特点,不可一味“求新”,导致失去民族唱法特色,对其艺术性、审美性造成不利影响,空留娱乐化外壳。
当然,不能否认民歌与其他唱法进行结合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歌唱作品,如民通曲风,或者是将民歌与戏曲相结合产生的“戏歌”。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戏曲唱法也是我国传统唱法,在民歌中融入戏曲唱法元素,可以让民歌变得更具韵味,形成特色鲜明的“戏歌”,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不同的唱法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形成中国声乐百花齐放、共同繁荣的局面。
(二)加强民族特色传承,应对娱乐化声乐的演变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商业化社会,在我国声乐文化领域也出现了娱乐化过热现象,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欧美流行唱法传入我国,并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欧美流行唱法具有靠近生活、易于模仿的特点,因此受到众多国人追捧,尤其是以年轻人为主,年轻的流行歌手越来越多。众商家和媒体看中时机,纷纷举办各种歌唱类的选秀节目,为提升节目的收视率以及社会影响力,让歌唱选秀类节目更具娱乐观赏性,导致欧美流行唱法逐渐走向极端,审美价值大幅降低,并且对我国传统歌唱艺术市场造成恶劣影响。为改变这种情况,需要艺术家与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的手段,以应如今娱乐化声乐的演变。
1.加强民族声乐特色传承
为有效保护中国声乐的特色,使其得到传承与发展,首先,相关机构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用于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群众开展高雅、优秀的民族声乐竞赛或汇报演出。通过调查发现,如今在中国民族声乐传承与保护方面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相关机构的有力指导,导致传统声乐艺术呈现逐渐衰败的形势。相关机构要加强资金投入,开办与中国民族声乐相关的艺术类比赛或者节目,加强优秀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强基层文化工作部门的建设,增加相关人员编制,满足人民群众对民族声乐专业人才的需求,促使各种民族声乐形式得到传承与发扬。
2.提升主流媒体对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責任感
为适应商业化社会的市场需求,各大媒体为追求收视率,将各种歌唱类节目举办的越来越具有娱乐性。作为政府主板的主流媒体,应注重提升对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责任感,为人民群众传播更具艺术价值的声乐意识。如在举办流行音乐歌唱比赛时,要兼顾民族声乐唱法。近年来,关于中国民俗声乐艺术的节目和比赛活动非常稀少,因此,主流媒体应担起传播我国民族传统声乐艺术的重任,精心策划民族唱法比赛,并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收视率与点击率,可有效推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大众审美容易饱和,过多接触摇滚、爵士等具有时尚元素的音乐作品会导致大众出现审美疲劳的现象。但由于各媒体看中流行唱法的商业价值,认为举办流行唱法节目才能收获更多的大众关注度,因此举办了繁杂的流行唱法歌唱节目,导致中国民族声乐难以发扬。因此,相关机构要注重市场宏观调控,提升主流媒体对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责任感。
(三)推动“中国声乐”学派形成,助力民族声乐传承
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认为,推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促进中国声乐艺术传承与完善,需要注重提升现阶段中国声乐主要唱法的水平,为“中国声乐”发展助力。
1.促进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由于美声唱法不够通俗,不利于大众欣赏,因此,应加强对美声唱法的改进,促使美声唱法实现民族化。将传统美声唱法与民族化元素进行融合,尊重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可有效实现向人民群众靠近的目的,促使美声唱法更加民族化、大众化。
2.促进民族唱法的科学化
我国民族唱法众多,风格各异,不同唱法对于音色要求各不相同,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歌唱作品,通过科学的方法都能得到充分演绎。通过在气息运用、吐字咬字、混合共鸣等方面,对美声唱法进行学习和借鉴,可有效促使民族唱法科学化。
3.促进流行唱法的艺术化
流行唱法更加注重个性,但如果个性强调过头,就会导致歌唱作品的艺术价值受到影响。流行音乐只会盛行一时,真正被历史沉淀下来的还是具有艺术价值的经典歌唱作品。流行唱法虽然受到很多年轻群众的追捧,但是歌唱者进行演唱时缺乏专业性和艺术性。声乐教育者应注重提升自身专业水准,开展专业教学,促使学生的歌唱水平从一般歌唱上升到专业艺术演唱,实现流行唱法艺术化,促使流行唱法得到发展和完善。
(四)加强优秀声乐作品创作,促进“中国声乐”发展与繁荣
为促进中国声乐的传承与完善,需要歌唱者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不仅需要提高自身演唱实力以及对不同风格歌曲的驾驭能力,还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以听众与歌唱者的实际需求为基准,创作更多优秀的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如今中国声乐界的声乐作品大都缺乏创新,歌唱者缺乏表演作品,具有低声部唱段的歌剧十分匮乏,观众的审美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为改善这一现状,需要加强歌曲作品创作者与需求方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为创作者指明创作方向,促使创作者可以创作出更多高水准的优秀中国声乐作品,以舞台演出的形式将中国最优秀的声乐艺术呈现给大众,可提升大众对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喜爱程度,从而推动“中国声乐”的发展与繁荣。
四、结语
总之,基于宏观立场分析,目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良好,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唱法正在不断趋于成熟,但相关艺术家与相关部门也需要正确看待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的问题,在确保各种唱法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各种唱法之间应该相互借鉴,扬长避短,促进民族声乐艺术创新与发展,创造可以立足于世界舞台的中国民族声乐,让中国声乐唱响国际,让世界“听到”中国。
参考文献:
[1]杨徐.信息科技背景下民族声乐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研究——评《宏观视野下的民族声乐研究》[J].人民长江,2021(04):236.
[2]蔡晓静.民族声乐的发展与艺术魅力探究——评《声乐艺术探幽》[J].热带作物学报,2021(03):911.
[3]王裕晟.关于新时期我国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探究[J].大观(论坛),2021(02):45-46.
[4]朱海芳.新时期民族声乐演唱教学的探索与路径把握[J].黄河之声,2020(14):156-157.
[5]李智.简析新时期文化视角下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元化[J].大观(论坛),2020(0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