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料之中”到“出乎意料”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df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9月,根据区教育局和学校工作安排,我流动到集团内的一所薄弱学校。早就耳闻这里的学生语文学习多么不尽如人意。面对薄弱学校的这群学生,还能引导他们进行儿童诗创作吗?我的内心其实已经有了一个答案……
  一、意料之中
  果然,从第一节语文课开始,我就感觉到好像掉进了冰窖。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交上来的作业更是让我大跌眼镜……语文课尚且如此,还谈什么儿童诗创作?
  话是这么说,但对于已坚持七年指导学生进行儿童诗创作的我来说怎么会甘心?一个月后,我推出了精心准备的“儿童诗创作”计划。讲台上的我口若悬河,讲台下同学们眼神却一片茫然,同我好像来自两个世界。我出示两首儿童诗,请学生朗读。不但离“有感情地朗读”差之甚远,而且连“流畅”也谈不上。诗意品悟交流呢?点了四五个学生,不是沉默不语,就是空话应付。一瞬间,我想起了在以前新接班第一周就开始的场景,一个个声情并茂地朗读、争先恐后地回答,还有不少学生有声有色地讲述自己读过的诗歌集和儿童诗创作经历。
  “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这句曾被我奉为真理的话语,此时被涌上心头的尴尬、无奈、失落所淹没。确实,儿童诗创作对这群学生而言真的太难了。
  这样的一个开端,又都在意料之中。
  二、星星之火
  不能创作那就先一起读读吧。此后的一个多月,我坚持每天都带着学生一起诵读儿童诗作品,偶尔也引导他们品悟交流一番。有一天读的是著名诗人樊发稼的作品—
  小蘑菇
  小蘑菇/你真傻/太阳/没晒/大雨/没下/你老撑着小伞/干啥?
  “ 《小蘑菇》写得真有趣。”我说,“我们校园里树叶落了,清晨,我看到脚下的一片落叶,我在想,昨晚是不是有一只小蚂蚁把它当作了一把天然小伞,可能还会躲在它的下面睡大觉。”有位学生举起了小手,他说—
  “老师,也可能有两只蚂蚁,一只太孤独了。”
  “那它们可能在伞下干什么呢?”我饶有兴趣问道。
  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它们可能在聊洞里蚂蚁们的趣事。”
  “它们可能商量夜里钻出来看星星。”
  “它们也许把白天发现的食物都拖进来,晚上慢慢吃。”
  ……
  那天,同学们七嘴八舌,聊得不亦乐乎。
  我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你们想得真好!想不想像诗人樊发稼那样,也把自己想到的写成一首小诗啊?”
  第二天,真的有四位同學交来了他们创作的第一首儿童诗。比如—
  食物森林
  咦?这是哪?/哦,这是食物森林/舔一口树皮/嗯,好吃/巧克力味的/嚼一片树叶/哇,又是抹茶味的……/碰碰触角/欢呼/这是一片食物森林呀!
  —四(2)班 符晶玲
  童心童趣,在稚嫩又充满灵性的语言里微微闪耀。原来,白天交流中,有同学说“把食物拖进树叶下品尝”给了她灵感。我请四位创作的同学都朗读了自己的儿童诗,分享自己的创作灵感、创作过程。讲台上的每一个都面带羞涩,很是自豪;讲台下的每一个都专心致志,眼里有了光。
  儿童总是对同龄人的作品有一份天然的亲近感,在坚持品读名家作品的同时,我常常带同学们朗读我以前班上学生创作的儿童诗。
  渐渐地,同学们开始喜欢儿童诗了,他们渐渐明白诗就是写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渐渐地,每周创作一首儿童诗,成了一些学生自愿完成的“特殊作业”。有位男生观察蚂蚁后,写了一首《小蚂蚁摔跤了》;有位女生跟妈妈在小区散步后,写了一首《风的悄悄话》……渐渐地,学生创作的小诗有了精彩丰富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语言。你听—
  活泼的鱼
  活泼的鱼/一直在游/悠悠地/不疾不徐/游过瀑布/游过小溪/游得无影无踪/直到看到/一个孩子在看书/看故事/看历史/看科学/活泼的鱼/才游进她的书里。
  —四(2)班 孙钰昕
  小作者孙钰昕同学说,诗中的小鱼就是她家养的小金鱼,诗中的孩子就是她。原来,她记住了我有一次说过“儿童诗藏在你的生活里,需要你用眼睛和心去发现她”。
  诵读名家作品,展示同学佳作,班级QQ群家长点赞……不知不觉,一个多月过去了。班级中先后有十来位同学能自觉创作儿童诗了,儿童诗创作的星星之火渐渐形成班级语文建设的一道美丽风景。
  三、出乎意料
  开始创作儿童诗的十多位学生都是语文学习比较优秀的。为了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参与,我采用“小组共创法” (帮扶结对,优化创作组合) “3+1点评法” (学生上台展示,班级同学提出3个优点和1条建议。) “课文链接法” (课文教学完毕,学生自主推荐一首相关主题或内容的儿童诗赏析。) “灵感冒泡法” (创设学生自由交流创作灵感的情境,随时交流)等方法持续推进。
  从四位到十几位,再到全班同学都参与,整整用了三个月加12天的时间。儿童诗创作终于成为全班同学跃跃欲试、纷纷点赞的班级文化建设品牌。随着创作的逐步推进,同学们创作的儿童诗竟然带给我许多的“出乎意料”。
  快一点 慢一点
  我在吃饭/妈妈让我吃快一点/我吃得狼吞虎咽/妈妈又让我吃慢一点/我在写作业/妈妈让我把字写好,写慢一点/我写了半个小时还没写完/妈妈又让我写快一点/还说再不写完就别写了/哎,为什么大人说话总是自相矛盾?
  —四(2)班 徐依然
  初读这首小诗,感到不过是生活中极为平常的小事。细细一咀嚼,却发现小诗中藏着儿童与成人、家庭教育、儿童思维成长等许多深邃的教育哲学命题。
  晚安,小海豚
  晚安,小海豚/这个夜晚/我一直等着你/怎样把每一丝/活泼的月光/变作暖和的被子/做成甜蜜的梦乡?   —四(2)班 赵熙雅
  诗中的“每一丝”是经过了“每一份”“每一个” “每一片”三次修改才定下来。“暖和”在第一稿是“厚厚”,她觉得不好改为“舒服”,再读读又觉得不妥,最后才定为“暖和”。这里,我们不评价哪个词最为妥帖精准,可贵的是她对文字的斟酌推敲,这是对儿童诗创作的热爱,是学习语文应有的学习品质。
  读着同学们的童诗作品,我常常想起一位前辈说过的话:永远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孩子,他们对母语有着天然的热爱和灵气。
  2020年的特殊寒假里,我们班同学自发主动地参加了“童诗抗疫”活动。有两位同学还获得了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颁发的“抗疫小诗人”荣誉证书。
  用稚嫩的文字表达出对白衣天使的敬爱之情以及战胜新冠病毒的决心,作品能从全国不计其数的诗歌作品中脱颖而出。这对于我来说,真是“出乎意料”,惊喜过望!
  儿童诗,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成为这所薄弱小学里30位学生表达生活、抒发情感、记录童年的一种特别喜欢的方式。不仅如此,儿童诗创作也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了许多活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言语思维的广度、深度,都在持续生长。语文世界的精彩,母語文化的魅力,也通过儿童诗,悄然影响着他们,吸引着他们。
  【反思】
  拨动:唤醒沉睡的诗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儿童都是一位诗人,只要拨动了他们心灵的琴弦,就能弹奏出最美妙的乐声。”
  “拨动”是对儿童想象力的激活。想象力是每个儿童的天性,想象力是儿童诗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儿童诗。然而,当今在一线语文教学中,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依然比较严重。儿童天生的想象力渐渐被埋没了。用名家儿童诗作品以及日常生活经历去启迪学生大胆想象,我跟学生一起聊“一片落叶可能是小蚂蚁昨晚的天然棉被,一滴雨水落下会有什么奇遇,一粒种子和另一粒种子会说起悄悄话”……这些“尽情打开”的话题激活了儿童的想象力。于是,学生就会眉飞色舞地说校园花草里的小精灵荡秋千,鱼缸里的金鱼也会在吃饱喝足之后跳起水中舞蹈,汉字也会玩起变形记……当这些源自儿童的想象力落笔在纸上,儿童诗就诞生了!当教师和儿童共同构建出一个教学“想象力”的场域,那么,就会对儿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进而更多的学生就会参与进来,更多的精彩儿童诗作品就会持续诞生。
  “拨动”是对儿童自信心的激励。确实,由于多种原因,薄弱学校的学生生活视野、语文积累语文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如何激励学生创作儿童诗的自信心呢?为此,我在实践中采用“小组共创法、‘3+1’点评法、课文链接法、灵感冒泡法”等多种方法,让每一位学生持续产生“我也能创作儿童诗”“我创作的儿童诗也有精彩之处”等创作体验,进而产生“我们也会有一本属于自己班级的诗集”的憧憬和自信。
  “拨动”是对儿童生活感知力的激发。对于儿童来说,生活是生活,语文是书本,生活与语文两者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这个认知在薄弱学校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于是,课间常常聊得眉飞色舞,课堂上的表达却空洞无物;平日里的生活精彩纷呈,习作时却抓耳挠腮……为了突破“写什么”,我设计了三个策略:一是融入印象深刻的大事。班级设立“天下事广播一刻”,采用积分制邀请同学分享自己收集的世界、国家、城市、学校的大事,适时聊聊这些大事与自己的关系。这样的“关心天下事”不但拓展儿童视野,而且让儿童诗创作素材多了一份时代感,这也才出现了同学们自发投稿参加“童诗抗疫”活动。二是捕捉生活中的小事。我会先讲一个自己的生活见闻,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生活小事与感受,最后评出当日的“最佳生活小镜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感受往往会不知不觉自我深化,进而成为儿童诗创作首选素材。三是从读书中汲取营养。我在班级推进“我的读书成长计划”,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经常开展阅读活动。渐渐地,读书就成了班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很多开始不会创作的同学也正是读着名家儿童诗,学习内容、模仿形式、进行创作的,可以说,读书已成为我们班很多学生儿童诗创作的“第二位老师”。
  儿童诗创作与生活感知力彼此交织、相辅相成。生活与语文也因为儿童诗创作悄然得以链接。
  一次次饱含耐心的“拨动”,一次次精心设计的“拨动”,一次次充满期待的“拨动”,终于唤醒了同学们的“诗心”,我听到了他们弹奏出儿童诗的美妙旋律。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
其他文献
要使学生主动、愉悦、迅捷地获得发展,就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何帮助呢?笔者在二下《小毛虫》第一课时教学中,把学习内容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使他们亲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的过程,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一、“活动+体验”,激发理智兴趣  学生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来认识世界的。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识字学词,让词语教学打动童心?教师须要打开知识和生活的大门,设计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肢体等多种感官来
期刊
【案例背景】  有一次考卷作文题目为《课间十分钟》,这个离孩子生活特别贴近的主题,写出来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四年级的学生有的无素材可写,有的胡编乱造,有的写不出自己真实的情感……针对以上问题,我特意利用一节课讲评考卷作文:《课间十分钟》。  【案例描述】  【实录一】 感受生活,挖掘素材  师:这次考试作文题目是《课间十分钟》,这么贴近生活,可是同学们写得精彩的却不是很多。同学们的课间是怎样度过的
期刊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总主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在《“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一文中,基于这一套语文教科书在编写结构上的明显变化,提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这一核心概念,即一条线为人文内容主题,另一条线为语文素养主题,并进行了相关的阐述。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笔者最关心的作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素养”,如何才能实现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循序渐进呢?笔者想结合五上第七
期刊
旅行登山,我往往在山脚时幻想山顶的风光,匆匆向上攀爬;及至登顶,虽美景在前,却早已气喘如牛,无心赏玩了。每逢此时,我都感慨沈三白“名胜所在,贵乎心得”的智慧与潇洒。想他文章之妙,也源于此。  三白其文之妙首先源于他在用心生活,因而能留心观察生活。《闲情记趣》一节,沈三白自叙幼年喜欢观察细小的事物,常常有“物外之趣”。而这“物外之趣”是儿童的视角才能“看见”的:唯有小孩子的身材,才能俯身台前,看见土
期刊
《长相思》是五上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的第三首词。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古诗词三首》中的前两首诗《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能落实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一“语文要素”,《长相思》并不明显,但是它契合本单元“人文主题”“四时景物皆成趣”。焦渭贤老师教学目标明确,定位精准。通过对比,让学生领悟诗与词的不同,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诗境词意,抓住富有画面感的词语感受作
期刊
一、听写词语,回顾教材,唤醒学生的阅读积累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多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表达的好例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精彩的词语和句子积累下来,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佳句的基础上,从中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系,为学生习作提供“有米之炊”。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不是让学生生搬硬套,简单地堆砌,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创造
期刊
一、复习导入,感受提出问题式批注  1. 复习词语。本课中的词语有:  摸牛肚 捶牛背 握住 摔酒瓶 掐住  欺负 胳膊 拳头 屁股 脖子  无所谓 助威 平白 恐怖 无缘无故  吁哩哩哩 啪嗒啪嗒 啪啪啪 吭吭  (1) 指名读词语,提示每组词的注意点。  (2) 出示文中带有“吭吭”的四处语句,让学生在语境中练读“吭吭”,体会鹅的情绪变化。  【专家点评】周老师从“认识动词、注意轻声、难理解的
期刊
经常听低年级教师说为孩子写不出作文发愁,不知您想過没有,写作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就像孩子生下来会哭,饿了会吃一样,孩子的生理发展到一定阶段,身体各关节逐渐灵活自如,尤其小手可以握起东西了,他会不自觉地拿起蜡笔、粉笔,甚至小棍儿,在墙上、桌子上、地上,甚至自己的皮肤上写写画画,可别小看这一行为,这是孩子除了口语表达之外开始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宣泄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了,这其实就是写作的开端。  当孩子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校要加强课外阅读,强调学生多读书,读整本书。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的指导推进作用不容忽视,因此,为进一步推进学生课外阅读,2019年江苏省学业质量监测中,语文学科在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各设置两个问题,以了解全省教师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情况。  学生问卷上呈现的是第70题“老师要求我们安排时间读课外书”,第71题“老师会安排专门的时间让我们介绍自己在课外读的书”;
期刊
沁园春·百年沧桑  陈罗生  血雨神州,国士探求,立党兴邦。正内忧外患,一穷二白,黎元遭难,民族危亡。唤起工农,武装抗敌,百万雄师扫蒋帮。人心畅,喜当家做主,意气轩昂。  中枢引领新航,历多少艰难履雪霜。赞南方谈话,力持改革;繁荣经济,科技隆昌。仰望苍穹,测星登月,北斗遨游举世扬。今回首,应传承卓越,再创辉煌。  (陈罗生,曾任南京市梅园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兼党委书记)  鹧鸪天·百年礼赞  刘 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