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教育工作重点逐渐转向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提升,还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以及学风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高校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各类“道德缺失”事件频频发生,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学风建设 综合能力培养 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37-01
1 影响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学环境明显改善,学风建设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尤其是在一些重点院校,大学生多数抱有远大理想,并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学习。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仍有很多学生出现了一些思想问题,比如刻苦精神缺乏、浮躁、缺少积极、浓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等。这种状况的形成又受到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多种因素的影响。
1.1 社会影响因素
市场经济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多元化的价值观左右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目标。拜金、享乐等思想渗透到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更加倾向于“现实化”;社会中的很多用人单位,都对文凭十分重视,导致研究生学历诱惑力增加,但是,学生往往关注的是否能拿到研究生的“毕业证”,而不是关注其能够为自己的综合能力提升多少;另外,高校的不断扩招,软硬件设施明显表现出滞后性,教学质量也因此不断下降,学生的抱怨声不断;社会的不良风气,也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不良影响,很多人甚至因此产生了各种负面情绪,为社会带来了各类不良后果。
1.2 学校影响因素
目前,高校的教学体制改革仍处于完善阶段,无论是在专业课程设计,还是在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建立等方面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例如,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化,学生缺乏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等;大规模的扩招以及学分制的实施,致使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很难到位;教学监督机制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外在动力不足,导致高校的学风建设困难。有些教师经常会因私人问题调课、听课,导致学生的培养方案很难完成,而对教师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此类事件频繁发生。
1.3 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
受到诸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惑,很多大学生毕业面临着就业压力。这些都在无形中造成了学生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的形成。另外,很多学生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选择的逃避与推卸,社会责任感沦陷。
2 良好学风建设举措
2.1 明确教师地位与职能,促进素质教育质量提升
在高校的学风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基于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实际情况,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鼓励其以校为家,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如此,还要鼓励教材参与高校的学生管理决策制定,提升教师的管理积极性(尤其要重视辅导员的重要作用)。辅导员在学生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道德培养工作,积极开展各项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以及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建立严格、公正的奖励机制,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未来的就业形势,引导其探寻就业方向,摆正自身位置。
2.2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风建设不仅是领导、教师的个体责任,而是高校的整体任务。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生监察工作,落实综合素质测评,跟踪考核学生的道德行为,不合格者严格处理。对于因各类不良嗜好处于退学边缘的学生予以教导、警告;评选学习标兵,并营造榜样学习氛围。开展“文明、健康生活”学风建设。倡导诚实守信,学习争先,激励学生在良好氛围中实现目标。
2.3 加大考风建设,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积极开展考前“诚信考风、考风建设”的宣传活动,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应制定相应的考场规则和监考职责,考前组织监考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使监考教师明确任务和要求,严格执行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严格考场纪律,尽职尽责完成监考任务。对于考试作弊者,在批评教育的同时,做到公正严明,决不姑息迁就,严格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2.4 促进和谐班集体建设
班级建设和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全员性,综合性,长期性等特点,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全员参与。每个老师、学生都应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活动中来,以管理促进学风,以环境培育学风,在全校范围内兴起学风建设的高潮。培养良好的学风是班集体建设的中心,良好的学风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爱之心,这也是创造性人才的关键特征。自信心是学生成功的内驱力,对于班级和学生来说,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容易形成良好的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环境。
2.5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
要把学风建设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与自觉行动,必须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树立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分析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的热点,教育学生要处理好学习与能力提高、个性培养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地发挥其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慧.大学生学风建设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2]韩长尚.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10.
[3]何瑾.天津师范大学学风现状调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4]张文俊.黑龙江科技学院学风预警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5]姜维东.高等艺术院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
关键词:学风建设 综合能力培养 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37-01
1 影响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学环境明显改善,学风建设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尤其是在一些重点院校,大学生多数抱有远大理想,并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学习。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仍有很多学生出现了一些思想问题,比如刻苦精神缺乏、浮躁、缺少积极、浓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等。这种状况的形成又受到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多种因素的影响。
1.1 社会影响因素
市场经济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多元化的价值观左右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目标。拜金、享乐等思想渗透到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更加倾向于“现实化”;社会中的很多用人单位,都对文凭十分重视,导致研究生学历诱惑力增加,但是,学生往往关注的是否能拿到研究生的“毕业证”,而不是关注其能够为自己的综合能力提升多少;另外,高校的不断扩招,软硬件设施明显表现出滞后性,教学质量也因此不断下降,学生的抱怨声不断;社会的不良风气,也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不良影响,很多人甚至因此产生了各种负面情绪,为社会带来了各类不良后果。
1.2 学校影响因素
目前,高校的教学体制改革仍处于完善阶段,无论是在专业课程设计,还是在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建立等方面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例如,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化,学生缺乏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等;大规模的扩招以及学分制的实施,致使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很难到位;教学监督机制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外在动力不足,导致高校的学风建设困难。有些教师经常会因私人问题调课、听课,导致学生的培养方案很难完成,而对教师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此类事件频繁发生。
1.3 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
受到诸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惑,很多大学生毕业面临着就业压力。这些都在无形中造成了学生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的形成。另外,很多学生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选择的逃避与推卸,社会责任感沦陷。
2 良好学风建设举措
2.1 明确教师地位与职能,促进素质教育质量提升
在高校的学风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基于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实际情况,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鼓励其以校为家,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如此,还要鼓励教材参与高校的学生管理决策制定,提升教师的管理积极性(尤其要重视辅导员的重要作用)。辅导员在学生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道德培养工作,积极开展各项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以及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建立严格、公正的奖励机制,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未来的就业形势,引导其探寻就业方向,摆正自身位置。
2.2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风建设不仅是领导、教师的个体责任,而是高校的整体任务。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生监察工作,落实综合素质测评,跟踪考核学生的道德行为,不合格者严格处理。对于因各类不良嗜好处于退学边缘的学生予以教导、警告;评选学习标兵,并营造榜样学习氛围。开展“文明、健康生活”学风建设。倡导诚实守信,学习争先,激励学生在良好氛围中实现目标。
2.3 加大考风建设,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积极开展考前“诚信考风、考风建设”的宣传活动,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应制定相应的考场规则和监考职责,考前组织监考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使监考教师明确任务和要求,严格执行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严格考场纪律,尽职尽责完成监考任务。对于考试作弊者,在批评教育的同时,做到公正严明,决不姑息迁就,严格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2.4 促进和谐班集体建设
班级建设和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全员性,综合性,长期性等特点,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全员参与。每个老师、学生都应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活动中来,以管理促进学风,以环境培育学风,在全校范围内兴起学风建设的高潮。培养良好的学风是班集体建设的中心,良好的学风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爱之心,这也是创造性人才的关键特征。自信心是学生成功的内驱力,对于班级和学生来说,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容易形成良好的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环境。
2.5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
要把学风建设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与自觉行动,必须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树立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分析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的热点,教育学生要处理好学习与能力提高、个性培养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地发挥其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慧.大学生学风建设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2]韩长尚.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10.
[3]何瑾.天津师范大学学风现状调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4]张文俊.黑龙江科技学院学风预警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5]姜维东.高等艺术院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