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基础要素,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以及和谐社会、创新社会能否最终实现,所以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是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为此,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一、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是“重智育轻德育”
从长远看,我国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和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在目前,由于教育目标是“重智育轻德育”,考试成绩决定着学生及其家庭的前途和命运,没有谁敢弃分数于不顾,而去追求“德育”的高水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它方面好与坏都无所谓”,“学习好”变成了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惟一期望和要求。
2.思想道德教育基本上由学校独担
(1)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齐心协力,才能真正担当起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而现实中却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互相脱节,有时甚至是教师教一套,家长说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又是一套,教育口径不统一,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部分家长不予理解,甚至放纵子女,对子女比较溺爱,使得教师不敢说、不敢管。
(2)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者缺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德育观指导下的束缚性、规训性的教育。学校忙于抓尖子生,对学生的要求仅仅是好学和听话;家长和社会都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这就造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的教育网络缺失。
3.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部分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缺乏全面育人,多元化生存发展的理念,只关注分数,而忽视了做人问题。有的家庭,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庭不和谐、不稳定,学生缺乏来自父母的正确引导,缺乏愉悦成长的家庭环境,缺少来自双亲的亲情和关爱,从而导致一些学生无心学习,整天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权力腐败、司法腐败等社会不良风气,导致法律公信力、政府公信力降低,一些人怀疑道德的力量和价值,更加看重权力和金钱,甚至是“只羡贪官不羡仙”;部分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不务正业,整天沉浸在麻将桌和扑克牌上,导致赌博之风盛行;受利益的驱使,遍布街头巷尾的各种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和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颓废的色情口袋书、庸俗不堪的文艺作品等,这些都给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坏的心灵侵蚀。
5.精神食粮供应不足,高质量的适合学生的读物匮乏。
目前,真正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相融合的优秀作品并不多,精品更是少之又少。反而是一些带有明显色情内容、鬼怪故事的书籍充斥着马路书摊,满目皆是;打开电脑,诸多的色情音像、文字更是不堪入目,成年人看了都会受害,对猎奇而没有“慎独”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受害程度就更深了。
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教育方法和途径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为了塑造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各方面都应尽心尽力,根据现实,改造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1.正确认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与内涵
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持面向全社会“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教育,确立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理念与模式,努力创造各种可能的道德情境,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正确地判断是非善恶和解决问题,并不断地把这种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于生活的各种新情境,使孩子经常体验到美德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2.尽快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组织体系
要在全社会各相关部门层层明确关于中小学生思想道
德教育的责任,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立正确的衡量学生的价值导向。要加强领导,明确各部门的分工与责任,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落实责任的基础上,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约束机制,用机制去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同时还要在全社会营造德育教育和德行表现的舆论氛围,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往“德”上倾斜,注重“德”的知、行统一。学校、家庭、社会的口径要统一,评价标准要一致,使学生的发展在德育教育的轨道上有所适从。
3.努力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充分整合教育资源。
积极改善教育环境,大力开展隐性教育,采取各种隐性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等,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为此,可以组织开展各类演讲赛、辩论赛、歌咏比赛、体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接受教育。要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使用和管理。要对青少年活动场所进行认真清理和整顿,严厉打击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声讯台等传播的有害信息,严厉打击黄、赌、毒、邪教以及所有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适宜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和文化氛围。
4.着力协调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就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德育观念和德育模式的更新和形成。可利用心理咨询热线、板报、广播等形式,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5.构建系统的考核与反馈机制
对学生的考核,应当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思想道德水平,并针对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提炼,及时调整、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在不断循环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都突出强调了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一起携手努力,才能开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以及和谐社会、创新社会能否最终实现,所以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是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为此,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一、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是“重智育轻德育”
从长远看,我国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和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在目前,由于教育目标是“重智育轻德育”,考试成绩决定着学生及其家庭的前途和命运,没有谁敢弃分数于不顾,而去追求“德育”的高水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它方面好与坏都无所谓”,“学习好”变成了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惟一期望和要求。
2.思想道德教育基本上由学校独担
(1)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齐心协力,才能真正担当起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而现实中却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互相脱节,有时甚至是教师教一套,家长说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又是一套,教育口径不统一,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部分家长不予理解,甚至放纵子女,对子女比较溺爱,使得教师不敢说、不敢管。
(2)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者缺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德育观指导下的束缚性、规训性的教育。学校忙于抓尖子生,对学生的要求仅仅是好学和听话;家长和社会都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这就造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的教育网络缺失。
3.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部分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缺乏全面育人,多元化生存发展的理念,只关注分数,而忽视了做人问题。有的家庭,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庭不和谐、不稳定,学生缺乏来自父母的正确引导,缺乏愉悦成长的家庭环境,缺少来自双亲的亲情和关爱,从而导致一些学生无心学习,整天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权力腐败、司法腐败等社会不良风气,导致法律公信力、政府公信力降低,一些人怀疑道德的力量和价值,更加看重权力和金钱,甚至是“只羡贪官不羡仙”;部分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不务正业,整天沉浸在麻将桌和扑克牌上,导致赌博之风盛行;受利益的驱使,遍布街头巷尾的各种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和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颓废的色情口袋书、庸俗不堪的文艺作品等,这些都给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坏的心灵侵蚀。
5.精神食粮供应不足,高质量的适合学生的读物匮乏。
目前,真正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相融合的优秀作品并不多,精品更是少之又少。反而是一些带有明显色情内容、鬼怪故事的书籍充斥着马路书摊,满目皆是;打开电脑,诸多的色情音像、文字更是不堪入目,成年人看了都会受害,对猎奇而没有“慎独”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受害程度就更深了。
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教育方法和途径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为了塑造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各方面都应尽心尽力,根据现实,改造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1.正确认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与内涵
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持面向全社会“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教育,确立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理念与模式,努力创造各种可能的道德情境,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正确地判断是非善恶和解决问题,并不断地把这种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于生活的各种新情境,使孩子经常体验到美德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2.尽快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组织体系
要在全社会各相关部门层层明确关于中小学生思想道
德教育的责任,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立正确的衡量学生的价值导向。要加强领导,明确各部门的分工与责任,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落实责任的基础上,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约束机制,用机制去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同时还要在全社会营造德育教育和德行表现的舆论氛围,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往“德”上倾斜,注重“德”的知、行统一。学校、家庭、社会的口径要统一,评价标准要一致,使学生的发展在德育教育的轨道上有所适从。
3.努力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充分整合教育资源。
积极改善教育环境,大力开展隐性教育,采取各种隐性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等,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为此,可以组织开展各类演讲赛、辩论赛、歌咏比赛、体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接受教育。要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使用和管理。要对青少年活动场所进行认真清理和整顿,严厉打击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声讯台等传播的有害信息,严厉打击黄、赌、毒、邪教以及所有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适宜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和文化氛围。
4.着力协调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就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德育观念和德育模式的更新和形成。可利用心理咨询热线、板报、广播等形式,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5.构建系统的考核与反馈机制
对学生的考核,应当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思想道德水平,并针对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提炼,及时调整、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在不断循环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都突出强调了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一起携手努力,才能开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