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迈克尔·伍德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纪录片制作人,制作的《印度的故事》等百余部历史文化纪录片已在全球150多个国家播放,影响很大。
见到迈克尔·伍德是在今年2月,他受英国广播公司委托率摄制组到扬州市拍摄《中华的故事》纪录片。当天小雪,天气有些湿冷,迈克尔高兴地说跟他家乡的气候很像。得知我是扬州本地的陪同人员,迈克尔立刻眼睛放光,握着我的手,兴奋地一遍遍跟我说:“Yangzhou Dream(扬州梦)”、“Du Mu(杜牧)”。
看他难掩激动,我有些讶异:接待了不少外国友人,但像迈克尔这样对扬州充满梦想和激情的,还真不多见。
迈克尔告诉我,他16岁的时候,在英格兰北部工业城市曼彻斯特读书,偶然间买了一本唐诗,就在这本书里,他第一次知道了“扬州”这个地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书中那瑰丽奇妙诗句描绘的场景,带他进入了一个从未想象过的无与伦比的繁华都市。
特别是杜牧的《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更是深深拨动了迈克尔的心弦。从此,扬州成为迈克尔心梦中的城市。
“摩肩接踵的娱乐区,灯火连霄汉的不夜城,街道上满是说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叙利亚语的西方来客……诗人坐在热闹的酒肆中,桌上放着砚台、画笔和纸,旁边酒炉上温着醇香的酒,诗人提笔挥毫,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迈克尔如是描述梦中的扬州。
如今,走进魂牵梦绕的城市,迈克尔又怎能不从心底发出喜悦的欢呼呢!
“寻梦之旅”从拍摄扬剧拉开了序幕。按照原定行程,摄制组首先拍摄扬剧团到江都丁伙镇送戏下乡。当天正逢下雪,又是露天舞台,望着天空中越飘越多的雪花,迈克尔开始担心没有人前来看戏。然而,临近开演时,舞台前的空地上已经被几百号爱好扬剧的村民们站满,甚至还有不少人爬上旁边住户的二楼阳台观看。这天演出的曲目是《叔嫂姻缘》,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古代一个家庭中的爱情悲剧。随着台上节奏明朗的扬剧音乐,演员细腻传神的表演,台下的观众深深融入剧情的跌宕起伏之中,不时发出唏嘘感叹。而旁边的迈克尔也忙得不亦乐乎,指挥着摄影师将这一切,以及演员们在后台的化妆、穿上古代服装的场景都一一收入镜头。看着眼前乌压压的人群,他感到非常意外:原来从古流传至今的传统戏剧在中国民间依然充满魅力!
第二天是去拍摄扬州园林。迈克尔没有选择扬州经典的“瘦大个(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也没有选择何园,却独独要拍汪氏小苑。或许,他认为,这座大宅院才最能体现清代扬州盐商传统的家居特点,虽处闹市,却又安闲舒适。
走进汪氏小苑,一看见那些青砖小瓦马头墙、飞檐翘角花格窗,以及安静得能听到风声的火巷,迈克尔就目不暇接。他东摸摸、西看看,又激动地拿出一本英文版《早清扬州的建筑艺术》告诉我,他对扬州的园林艺术闻名已久。看到汪氏小苑保存得如此完好,迈克尔掩饰不住他的兴奋之情,彷佛从汪氏小苑回望到了清代盐商的生活风貌。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迈克尔对中国的历史很有研究,更是专门研究过扬州。他认为清朝时期,中国文化在经历了多年战乱后得到了重新恢复并发扬光大,而扬州在繁荣中国文化、绘画、戏剧、出版、小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著名的盐商如“扬州二马”( 马曰琯、马曰璐)在其私家花园里藏书万卷供爱书人借阅,定期举行各类文人雅集活动,交游当时才俊,引领文学活动,简直可以媲美欧洲启蒙运动的伟大人物。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迈克尔在评话书场的情景。
来扬州前他就定好要听扬州评话。“扬州评话在欧洲很出名!”迈克尔说。
拍摄那天,是在著名的皮五书场,新生代扬州评话大师马伟表演他的拿手曲目《武松打虎》。迈克尔坐在离戏台最近的桌边,品着扬州清茶,听着《武松打虎》,时不时跟着表演笑出声来。真不知道,不通中文的他怎么能听得懂!
“《武松打虎》这个故事在欧洲非常有名,我在丹麦和挪威都听说过。”当听说马伟曾经作为亚洲唯一一位说书人去瑞典参加过斯德哥尔摩的福布拉故事节,还参加过英国“东方的声音——国际故事节”时,迈克尔更是像他乡遇故知一样,边与马大师热烈地握手,边开心地直笑。
从大年初八到其后的六天里,迈克尔带着摄制组四处寻访着他的“扬州梦”。
白天,迈克尔走遍了他认为最能代表扬州的地方:汪氏小苑、东关街、瓜洲古渡、古运河边、史可法纪念馆、普哈丁墓园、双博馆、广陵古籍刻印社;体验了底蕴深厚的扬州文化:园林艺术、扬剧、扬州评话、淮扬美食、雕版印刷等。他多次忍不住盛赞扬州“古建筑保护非常好,对于传统文化的保存也非常完整。”
夜晚,迈克尔一行住在东关街的长乐客栈。这片区域属于遗产保护区,古色古香,韵味十足。晚餐后,迈克尔喜欢到周边石头铺地的旧街小巷中穿行。身处老建筑之中,他感觉像是穿越时空,回到了中国古代;入眠前,他喜欢站在客房的阳台上,越过铺瓦的屋顶,看着被灯笼照亮的东城门,然后眯上眼睛想象起唐代的扬州是如何地“夜市千灯照碧云”、“夜桥灯火连星汉”,体味着“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醉人意境,遥听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看得出来,迈克尔对这次寻梦之行总体还是满意的,但从他眼里,我也似乎读出了一些遗憾:那千族汇聚、万舶云集的繁华盛景已成了昨日黄花;雄富冠天下、风情垂千古的扬州现在仅存在于唐诗宋词当中。如今的扬州已褪尽铅华,剩下的是满满一城的历史和文化。
我问迈克尔:来过扬州了,你的扬州梦是不是跟以前不一样了呢?
迈克尔说,在杜牧的诗里,扬州是一座繁华、舒适的城市,现在的扬州依然非常有魅力。看法和来扬州前相比还是有差别的,但是该怎么表达呢?他想了很久。
回到英国后,迈克尔给出了答案:“这就是我对今日扬州的第一印象:繁忙熙攘,重新开放包容,倾尽可能保护其丰富的历史遗迹。”“一个充满文化底蕴而又不失现代气息的东方城市。”
见到迈克尔·伍德是在今年2月,他受英国广播公司委托率摄制组到扬州市拍摄《中华的故事》纪录片。当天小雪,天气有些湿冷,迈克尔高兴地说跟他家乡的气候很像。得知我是扬州本地的陪同人员,迈克尔立刻眼睛放光,握着我的手,兴奋地一遍遍跟我说:“Yangzhou Dream(扬州梦)”、“Du Mu(杜牧)”。
看他难掩激动,我有些讶异:接待了不少外国友人,但像迈克尔这样对扬州充满梦想和激情的,还真不多见。
迈克尔告诉我,他16岁的时候,在英格兰北部工业城市曼彻斯特读书,偶然间买了一本唐诗,就在这本书里,他第一次知道了“扬州”这个地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书中那瑰丽奇妙诗句描绘的场景,带他进入了一个从未想象过的无与伦比的繁华都市。
特别是杜牧的《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更是深深拨动了迈克尔的心弦。从此,扬州成为迈克尔心梦中的城市。
“摩肩接踵的娱乐区,灯火连霄汉的不夜城,街道上满是说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叙利亚语的西方来客……诗人坐在热闹的酒肆中,桌上放着砚台、画笔和纸,旁边酒炉上温着醇香的酒,诗人提笔挥毫,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迈克尔如是描述梦中的扬州。
如今,走进魂牵梦绕的城市,迈克尔又怎能不从心底发出喜悦的欢呼呢!
“寻梦之旅”从拍摄扬剧拉开了序幕。按照原定行程,摄制组首先拍摄扬剧团到江都丁伙镇送戏下乡。当天正逢下雪,又是露天舞台,望着天空中越飘越多的雪花,迈克尔开始担心没有人前来看戏。然而,临近开演时,舞台前的空地上已经被几百号爱好扬剧的村民们站满,甚至还有不少人爬上旁边住户的二楼阳台观看。这天演出的曲目是《叔嫂姻缘》,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古代一个家庭中的爱情悲剧。随着台上节奏明朗的扬剧音乐,演员细腻传神的表演,台下的观众深深融入剧情的跌宕起伏之中,不时发出唏嘘感叹。而旁边的迈克尔也忙得不亦乐乎,指挥着摄影师将这一切,以及演员们在后台的化妆、穿上古代服装的场景都一一收入镜头。看着眼前乌压压的人群,他感到非常意外:原来从古流传至今的传统戏剧在中国民间依然充满魅力!
第二天是去拍摄扬州园林。迈克尔没有选择扬州经典的“瘦大个(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也没有选择何园,却独独要拍汪氏小苑。或许,他认为,这座大宅院才最能体现清代扬州盐商传统的家居特点,虽处闹市,却又安闲舒适。
走进汪氏小苑,一看见那些青砖小瓦马头墙、飞檐翘角花格窗,以及安静得能听到风声的火巷,迈克尔就目不暇接。他东摸摸、西看看,又激动地拿出一本英文版《早清扬州的建筑艺术》告诉我,他对扬州的园林艺术闻名已久。看到汪氏小苑保存得如此完好,迈克尔掩饰不住他的兴奋之情,彷佛从汪氏小苑回望到了清代盐商的生活风貌。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迈克尔对中国的历史很有研究,更是专门研究过扬州。他认为清朝时期,中国文化在经历了多年战乱后得到了重新恢复并发扬光大,而扬州在繁荣中国文化、绘画、戏剧、出版、小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著名的盐商如“扬州二马”( 马曰琯、马曰璐)在其私家花园里藏书万卷供爱书人借阅,定期举行各类文人雅集活动,交游当时才俊,引领文学活动,简直可以媲美欧洲启蒙运动的伟大人物。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迈克尔在评话书场的情景。
来扬州前他就定好要听扬州评话。“扬州评话在欧洲很出名!”迈克尔说。
拍摄那天,是在著名的皮五书场,新生代扬州评话大师马伟表演他的拿手曲目《武松打虎》。迈克尔坐在离戏台最近的桌边,品着扬州清茶,听着《武松打虎》,时不时跟着表演笑出声来。真不知道,不通中文的他怎么能听得懂!
“《武松打虎》这个故事在欧洲非常有名,我在丹麦和挪威都听说过。”当听说马伟曾经作为亚洲唯一一位说书人去瑞典参加过斯德哥尔摩的福布拉故事节,还参加过英国“东方的声音——国际故事节”时,迈克尔更是像他乡遇故知一样,边与马大师热烈地握手,边开心地直笑。
从大年初八到其后的六天里,迈克尔带着摄制组四处寻访着他的“扬州梦”。
白天,迈克尔走遍了他认为最能代表扬州的地方:汪氏小苑、东关街、瓜洲古渡、古运河边、史可法纪念馆、普哈丁墓园、双博馆、广陵古籍刻印社;体验了底蕴深厚的扬州文化:园林艺术、扬剧、扬州评话、淮扬美食、雕版印刷等。他多次忍不住盛赞扬州“古建筑保护非常好,对于传统文化的保存也非常完整。”
夜晚,迈克尔一行住在东关街的长乐客栈。这片区域属于遗产保护区,古色古香,韵味十足。晚餐后,迈克尔喜欢到周边石头铺地的旧街小巷中穿行。身处老建筑之中,他感觉像是穿越时空,回到了中国古代;入眠前,他喜欢站在客房的阳台上,越过铺瓦的屋顶,看着被灯笼照亮的东城门,然后眯上眼睛想象起唐代的扬州是如何地“夜市千灯照碧云”、“夜桥灯火连星汉”,体味着“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醉人意境,遥听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看得出来,迈克尔对这次寻梦之行总体还是满意的,但从他眼里,我也似乎读出了一些遗憾:那千族汇聚、万舶云集的繁华盛景已成了昨日黄花;雄富冠天下、风情垂千古的扬州现在仅存在于唐诗宋词当中。如今的扬州已褪尽铅华,剩下的是满满一城的历史和文化。
我问迈克尔:来过扬州了,你的扬州梦是不是跟以前不一样了呢?
迈克尔说,在杜牧的诗里,扬州是一座繁华、舒适的城市,现在的扬州依然非常有魅力。看法和来扬州前相比还是有差别的,但是该怎么表达呢?他想了很久。
回到英国后,迈克尔给出了答案:“这就是我对今日扬州的第一印象:繁忙熙攘,重新开放包容,倾尽可能保护其丰富的历史遗迹。”“一个充满文化底蕴而又不失现代气息的东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