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0月17日,中国首批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开赴海地任务区——太阳城,这是我国第一次派遣成建制防暴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及部分省市、公安边防部队的125名警察,在这里掀开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新篇章。
海地太阳城,政治环境复杂、生活条件艰苦、任务危险艰巨。中国维和警察以集体的智慧、无畏的气概,不辱使命,为国争光,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在当地政府和民众中树立了中国警队的良好形象,被誉为“东方和平使者”,联合国还授予了这125名中国维和警察联合国勋章。
“最紧张、最严格的一次选拔”
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542号决议,中国政府决定向联合国海地任务区派遣125人的维和警察防暴队,配合和支援维和警察或当地警察的执法工作,处置群体性治安突发事件,参与重大公共活动的现场警卫,组建、培训当地警察防暴队。
6月3日,来自14个省市公安厅(局)、公安边防部队和武警学院,总计155人的维和警察防暴队首期培训班开进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进行为期近3个月的封闭训练和选拔。在这里,队员们每天不仅要进行6至10个小时的军事科目训练,同时还要学习国际形势及海地概况、涉外礼仪、防暴技能、战术指挥、后勤保障、维和业务、外语等课程。“这是我参加工作15年来最紧张、最艰苦、管理最严格的一次选拔。”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来自北京市公安局的排爆专家高伟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这样评价。
8月22日,联合国3位官员专程赶来对参加维和行动的警察进行评估。21名被抽选的联络官和指挥官全部以优异成绩通过,同时进行的武器装备验收也受到联合国官员的好评。精简后的125人的防暴队整装待发,其中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23岁,女警察13人。
“最好看看中国防暴队是怎么干的!”
10月中旬,维和警察开赴海地。但当时的海地首都太子港战乱频仍、条件艰苦,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地方可以安营扎寨。几经周折,联合国驻海地特派团将太子港工业园区内一座长期废弃不用的仓库安排为中国防暴队的营地。
“当时的工业园仓库顶篷破烂,地上垃圾成堆,四周污水横流,根本不能居住。”防暴队队长赵晓迅对记者说,“但能够找到这样一座相对封闭的固定建筑已经不易了,起码四周有围墙,在安全上能有所保障。”
营址选定了,但在建设上又出现了问题。本应由联海团后勤部门承担的营地改造和建设工作,却因种种原因至少要三到四个月才能完成。三四个月没有固定营地,在太子港这样的环境中,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受影响不说,还极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防暴队决定不等不靠、知难而上,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立刻投入到了艰苦的营地建设中。防暴队员决定成立由吴捷带队的工程突击队,开始不分昼夜地打电钻、竖墙板、安房顶,在短短一周之内建好了活动板房29间,占地800平方米。
来自边防部队的沈华,既是全队惟一的电工也是全队唯一的管工。他带着一个8人安装小组,边教边干,在很短的时间内,安装好了营地所有的上下水管和电路。他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务技能,利用废旧材料焊接了篮球架、羽毛球网架,给大家带来一个不小的惊喜。
在建设营地期间,队员们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营地里,硬纸板用T恤衫包上当枕头,行李箱倒放就是桌子,大方石头裹了层塑料纸就是椅子……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许多队员放下执勤的枪又拿起劳动的工具,投入到热火朝天的营地建设中去。在短短两周时间里,中国警队将一个垃圾遍地、臭气熏天的废旧仓库建设成为海地维和队伍中条件最好的营地。
“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的营地成了海地任务团各国警队的典范。为了表彰我们的努力,联合国任务区警监还把第一次举办联谊会的荣誉交给了我们中国警队。”防暴队队长自豪地说:“有几次在总部开会,别的国家警队抱怨居住条件差,联海团警监就说:‘让中国警察告诉你他们是怎么干的。’”
“枪声,在耳边回荡”
进驻海地后,由于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精良,中国防暴队被安排对太子港市两个治安最为混乱的地区——布莱尔和太阳城执行治安控制任务。
这两个地区居民密集、地势复杂,非法武装团伙长期盘踞其中,几乎每天都有流血事件发生。当地商店关门、学校停课,许多正常的社会活动都被迫停止。曾经有几名维和警察就牺牲在这里的维和工作岗位上。
为了恢复和维护这两个地区的正常社会秩序,保护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防暴队队员多次深入执勤区域,调查了解执勤现场及周边的地形、街道和社情、民情,并从人员、武器弹药携带、医疗救护、增援、通讯联络等各个方面作了周密计划。
2004年11月18日,警队第一次参加联合行动。回忆起当时的危险场面,队员刘齐仍记忆犹新。“当日,31名队员乘坐4辆装甲车、一辆救护车、一辆吉普车前往该地区执行巡逻任务,就遭遇了枪战。”
“当时我们很快转入到了战斗中。几个火龙党组织成员持手枪在一栋蓝色木屋周围来回穿梭,而我们身旁的海地特警趴在麻袋堆起的狙击点上正随时准备向非法武装分子射击。突然,‘咚、咚、咚’三声枪响,子弹从我们左侧飞过打在屋檐的横梁上留下3个一寸多长的枪眼。”
刘齐说,现在他仿佛仍能感受到那刺耳的枪声在耳边回荡,“在第二天警察总部的每日情况通报中,我们得知那次行动有4名火龙党组织成员被打死,2名巴西维和士兵和多名当地平民被打伤。”这样的危险场面在海地经常发生。面对每一次危险的任务,中国防暴队队员都争先恐后地参加;面对艰难困苦,队员们相互鼓励;面对枪林弹雨,队员们互相掩护。正是在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中,大家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与危险的战斗相比,海地炎热的气候有时更让人难以忍受。海地当地气温最高能达摄氏50多度,每次执勤,队员都必须身穿20多公斤重的防弹衣,头戴沉重的防弹头盔,外出执勤一次就是6个小时,有时甚至是12个小时。队员们身上的衣服常常是被汗水浸透,起过的痱子如针扎一样,又痒又痛,难受无比。虽然每个人的身体都经受着难以承受的压力,但没有一个队员由于劳累而退出执勤前线。
在短短半年时间里,防暴队协助当地警察执行搜索抓捕任务36次,收缴押运毒品大麻30公斤,执行武力驻守任务170次,出动警力5460次,参加武装巡逻250次,共抓获了150余名非法武装分子,逮捕重大犯罪分子20余名,收缴各种武器60余件,打击了当地非法武装分子和有组织犯罪的嚣张气焰。
“你们才是真正的大使!”
在6个月的维和防暴经历中,125名维和队员用实际行动履行着维护当地治安秩序、保卫当地群众安全的职责,在异国的土地上捍卫着他乡的和平,充分展示了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和坚强的战斗力。
由于海地与中国尚未建交,当地政府和群众对我们还不甚了解,正是中国这125名维和警察,一方面在执行维和任务中坚持文明执勤,一方面积极主动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尊敬,开拓了“维和外交”的新模式。
2004年11月30日,防暴队到达海地后一个月,就开展了第一次社区警务活动。队员前往太子港一所教会学校和教会救助站,看望学校的儿童和救助站的老人,给他们带去了急需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
面对中国警察送去的温暖与关爱,孩子和老人们激动万分,载歌载舞地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并与中国警察热情拥抱,齐声用当地语言高呼:“谢谢中国警察,你们是我们真正的朋友!”联合国海地任务区新闻发言人评价此举展现了联合国维和力量的风范,也为联合国维和行动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在海地,许多国家的防暴队规定在执勤时不得接触当地群众,而我国的防暴队却在执勤中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向他们宣传中国。通过广泛接触当地民众,我国防暴队员与他们建立了良好关系,得到了海地各界的赞誉和回报。
正是中国防暴队展示出来的良好形象,2005年1月29日,海地农工联盟组织表演团到我防暴队营地,以精彩的海地传统节目向中国警队表达了感激和友好之情。美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以及当地等许多新闻媒体也高度赞扬,法新社称“中国防暴队面带微笑在太阳城执勤”。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大使在视察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时,看到他们与当地群众在一起载歌载舞的镜头时,激动地说:“你们才是真正的大使,是你们在海地人民面前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良好形象,展现了中国警察的良好形象。”(新华社供本刊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