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看出孩子在哪方面有天分、对哪件事有兴趣,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小孩很小就崭露自己的天赋,有的孩子是在成长过程里,慢慢摸索出来。季刚属于前者,他爱画画,喜欢美的事物,从小就崭露出对艺术的喜好。
小时候,我给两兄弟吃布丁,季衡像大部分孩子一样,打开就直接吃,季刚则不同。他会到厨房拿漂亮的小盘子、小汤匙,把布丁倒扣至盘上,在墨色焦糖上撒七彩的巧克力米,摆得漂漂亮亮,这时才坐下来,用小汤匙一口一口挖来吃。
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会回答:“这样美美的才好吃!”
季刚很喜欢吃甜点,愈美的,愈想吃。他会看糖霜、装饰与点心之间的颜色搭配,好奇那些五颜六色的甜点尝起来的味道。他除了品味,也审美。
季衡上幼儿园前,我们住在娘家。我爸是退休公务人员,每天会发给两个小孙子一人一张日历纸与画笔。我注意到季刚只画娃娃,不像哥哥,会画小汽车、小鱼等不同主题。
我那时心想,会不会是他常跟表姐温迪(我哥哥的女儿)玩,所以都画娃娃?我哥哥没有儿子,非常疼爱季刚。季刚小时候也叫他爸爸。温迪大季刚七八岁,我出嫁前带过这个小女孩,所以她跟我们的感情很好,甚至叫我妈妈,而不叫姑姑。她贴心又聪明,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是两兄弟的榜样。那个年代的小女生很迷芭比娃娃,每回季刚去表姐家时,她就会拿出收藏的芭比娃娃和季刚—起玩,或许,这是季刚设计天分的启蒙点。
别受限传统价值观
最初,我不以为意,认为只要季刚上了小学,就不会那么热衷娃娃,无须太过担心。但是,他却愈来愈喜欢娃娃,到了着迷的程度,开始会吵着要买新娃娃。每次逛百货公司,他常一头钻进娃娃专柜,东看西看,爱不释手。只要有新娃娃上巿,他就会很兴奋地要我们带他去买。
以前的社会价值观较保守,大家普遍认为,男生就该玩汽车、机器人等,娃娃是女生的玩具。季刚是个观察力敏锐的孩子,也感受到旁人的异样眼光,会不好意思拿去结账,但又想买,他的折中做法是自己进去晃一圈,再出来指给我们看他要陈列架上的哪个娃娃。
我也是这样的认知,我跟先生说:“他喜欢娃娃没有错, 但我们有必要一直买给他吗?”为了这件事,我甚至去请教一位小儿科医师。
“你儿子长得肥肥壮壮的,就是个小男孩,他喜欢娃娃有什么关系?”医师要我不用担心。
老实说,医师的话无法让我宽心,一直到先生转述国际知名景观雕塑大师朱鲁青教授的话,我才恍然大悟——自己受限在传统框框里,差点错失孩子的天分。
当时我先生是中兴大学畜产学系系友会秘书长,为了制作系友会纪念雕塑品,与这位艺术大师相约在校区碰面,相谈甚欢。谈完正事,闲聊之际,先生向朱教授请教了一个影响我们对季刚教养态度的关键问题。
“教授,想请教您一个有点伤脑筋的事,我有个儿子很喜欢娃娃,我们不确定该怎么做对他才是最好的?”
“哈哈!男孩子喜欢娃娃没什么好奇怪,你们不用在意,我自己就收藏了300多个娃娃,娃娃是很美的艺术,也是我的灵感来源。”日后我们才知道,朱教授是全台搜集精致洋娃娃最多的人,从世界各国搜集回来的娃娃,足以成立一座娃娃博物馆。
先生转述完大师的话,我听完后茅塞顿开。如果在国际设计大师的眼里,娃娃就是一种艺术,我何必穷担心、介意世俗的眼光?而且,经过我的长期观察,季刚的确拥有艺术天分。心里头笃定、踏实后,在能力范围内,或自己去买或托人,我们尽力帮孩子搜集各国的芭比娃娃。
还有,季刚从小喜欢跟着外婆看京剧,电视上播出的远远不够他看,他见到郭小庄在国父纪念馆公演的广告,希望能跟着外婆到剧院欣赏。于是,我帮他买了票。
现场服务人员见到我妈妈带着小孩来,怕他会吵闹,本不让孩子进去,季刚的外婆保证孩子一坐不住,马上带他出去,绝不会影响其他观众。没想到,5岁的他竟能安静看完全场。问他哪里好看?他回答我们:“我不是听声音,我在看演员的服饰与装扮。”
当天分碰上现实环境
我们顺着孩子的兴趣,让他做自己。不过,就算我们知道这是孩子的天分,但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学校教育保守传统,季刚从森林幼儿园进入体制内的小学教育后,开始出现无法适应的状况。这对我而言也是个挑战,光是拿参加两兄弟的学校家长会为例,我就要在两种心情里转换、调适。
季衡在校成绩优异,参加他的家长会,听到的都是赞美,我只要准备一颗愉悦的心就可以出门。如果是参加季刚的家长会,老师常反映他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要我多注意,并加强他的功课。老实说,这情形令人倍感压力。
季刚对制式、单调的学习不感兴趣,注意力无法集中,写字常是少一撇、一点,甚至会颠倒,我伤透脑筋,不知该怎么办?
另一个烦恼是,他静不下来,整天精力充沛。小学的午休时间,对他而言简直是酷刑,所以午觉时间他都是醒着,听到老师的脚步声,才假装在睡觉。等老师走过又睁开眼,竖耳倾听外界动静,结果发现不少秘密。
我还记得有天他放学回来不太高兴,跟我嘟囔着:“老师用饮水机洗自己的便当盒。”原来,老师告诉班上同学不可以用饮水机的水洗东西,他觉得老师没有遵守规定。
没过多久,他又很不开心地跟我抱怨,开学时老师叫他们交抹布,自己却把最好的留起来,剩下的抹布才给同学用。再隔几天,他又说:“老师今天叫值日生帮他洗车子,被我听到了。”季刚喜欢打抱不平,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以前的年代,学生哪能管老师,我只好劝他:“弟弟, 你不要管老师怎么样,自己做好最重要。”
就这样,午觉时间变成他的观察时间。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养成观察力的助力之一,但他的观察力的确比一般孩子敏锐。只要是去过的地方,他都印象深刻,且会记住细节。就算隔很久后再带他去,只要摆设有所改变,他都会发现,直问:“之前放在这里的某某东西到哪去了?”
我常在想,若20多年前就出现“多动症”这个名词,他很有可能会被贴上标签。我只能庆幸自己当初没有把孩子的精力充沛当成一种病,否则就不会有“华人之光Jason Wu ”了 !
用鼓励的教导方式
现在回头看,许多在艺术上有天分的孩子,学习时可能都会碰上这种情形,因为他们的思维,以及眼睛所看到的世界跟一般人是不同的。印度电影《地球上的小星星》就是在描述这样的小孩。面对天资独特的孩子,父母与老师应该用鼓励思考、勇敢做梦的教导方式,引导他们发挥潜能。
就像季刚,他一刻都闲不住,可是只要给他纸笔,他就能静下来,坐着画画;在帮娃娃打理造型时,他也非常有耐性。周末,他就会要求我们带他到中山北路、爱国东路、八德路上的婚纱店“巡回”一遍,看最新的礼服设计,回家后,再画在设计绘本上,可以说,他的设计师之路是从5岁就开始。
现代人创造太多名词,把多动当成一种病,用吃药来解决孩子充沛的活力。其實,很多多动、注意力差的孩子,若能找出他们有兴趣的领域,不但能消耗旺盛的活力,还能启发他们的天赋。很可能在那个领域里,他是一个难得的天才呢!
陪着季衡和季刚经历台湾、加拿大、美国的教育,我真心觉得,做父母的应该改变传统思维,尊重孩子的天分,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主空间,往自己有兴趣的领域发展。台湾的教育体系也应该重新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让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享有与一流大学相同的资源,这样,孩子才能有更多元的选择,而不是训练出一堆通才。
小时候,我给两兄弟吃布丁,季衡像大部分孩子一样,打开就直接吃,季刚则不同。他会到厨房拿漂亮的小盘子、小汤匙,把布丁倒扣至盘上,在墨色焦糖上撒七彩的巧克力米,摆得漂漂亮亮,这时才坐下来,用小汤匙一口一口挖来吃。
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会回答:“这样美美的才好吃!”
季刚很喜欢吃甜点,愈美的,愈想吃。他会看糖霜、装饰与点心之间的颜色搭配,好奇那些五颜六色的甜点尝起来的味道。他除了品味,也审美。
季衡上幼儿园前,我们住在娘家。我爸是退休公务人员,每天会发给两个小孙子一人一张日历纸与画笔。我注意到季刚只画娃娃,不像哥哥,会画小汽车、小鱼等不同主题。
我那时心想,会不会是他常跟表姐温迪(我哥哥的女儿)玩,所以都画娃娃?我哥哥没有儿子,非常疼爱季刚。季刚小时候也叫他爸爸。温迪大季刚七八岁,我出嫁前带过这个小女孩,所以她跟我们的感情很好,甚至叫我妈妈,而不叫姑姑。她贴心又聪明,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是两兄弟的榜样。那个年代的小女生很迷芭比娃娃,每回季刚去表姐家时,她就会拿出收藏的芭比娃娃和季刚—起玩,或许,这是季刚设计天分的启蒙点。
别受限传统价值观
最初,我不以为意,认为只要季刚上了小学,就不会那么热衷娃娃,无须太过担心。但是,他却愈来愈喜欢娃娃,到了着迷的程度,开始会吵着要买新娃娃。每次逛百货公司,他常一头钻进娃娃专柜,东看西看,爱不释手。只要有新娃娃上巿,他就会很兴奋地要我们带他去买。
以前的社会价值观较保守,大家普遍认为,男生就该玩汽车、机器人等,娃娃是女生的玩具。季刚是个观察力敏锐的孩子,也感受到旁人的异样眼光,会不好意思拿去结账,但又想买,他的折中做法是自己进去晃一圈,再出来指给我们看他要陈列架上的哪个娃娃。
我也是这样的认知,我跟先生说:“他喜欢娃娃没有错, 但我们有必要一直买给他吗?”为了这件事,我甚至去请教一位小儿科医师。
“你儿子长得肥肥壮壮的,就是个小男孩,他喜欢娃娃有什么关系?”医师要我不用担心。
老实说,医师的话无法让我宽心,一直到先生转述国际知名景观雕塑大师朱鲁青教授的话,我才恍然大悟——自己受限在传统框框里,差点错失孩子的天分。
当时我先生是中兴大学畜产学系系友会秘书长,为了制作系友会纪念雕塑品,与这位艺术大师相约在校区碰面,相谈甚欢。谈完正事,闲聊之际,先生向朱教授请教了一个影响我们对季刚教养态度的关键问题。
“教授,想请教您一个有点伤脑筋的事,我有个儿子很喜欢娃娃,我们不确定该怎么做对他才是最好的?”
“哈哈!男孩子喜欢娃娃没什么好奇怪,你们不用在意,我自己就收藏了300多个娃娃,娃娃是很美的艺术,也是我的灵感来源。”日后我们才知道,朱教授是全台搜集精致洋娃娃最多的人,从世界各国搜集回来的娃娃,足以成立一座娃娃博物馆。
先生转述完大师的话,我听完后茅塞顿开。如果在国际设计大师的眼里,娃娃就是一种艺术,我何必穷担心、介意世俗的眼光?而且,经过我的长期观察,季刚的确拥有艺术天分。心里头笃定、踏实后,在能力范围内,或自己去买或托人,我们尽力帮孩子搜集各国的芭比娃娃。
还有,季刚从小喜欢跟着外婆看京剧,电视上播出的远远不够他看,他见到郭小庄在国父纪念馆公演的广告,希望能跟着外婆到剧院欣赏。于是,我帮他买了票。
现场服务人员见到我妈妈带着小孩来,怕他会吵闹,本不让孩子进去,季刚的外婆保证孩子一坐不住,马上带他出去,绝不会影响其他观众。没想到,5岁的他竟能安静看完全场。问他哪里好看?他回答我们:“我不是听声音,我在看演员的服饰与装扮。”
当天分碰上现实环境
我们顺着孩子的兴趣,让他做自己。不过,就算我们知道这是孩子的天分,但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学校教育保守传统,季刚从森林幼儿园进入体制内的小学教育后,开始出现无法适应的状况。这对我而言也是个挑战,光是拿参加两兄弟的学校家长会为例,我就要在两种心情里转换、调适。
季衡在校成绩优异,参加他的家长会,听到的都是赞美,我只要准备一颗愉悦的心就可以出门。如果是参加季刚的家长会,老师常反映他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要我多注意,并加强他的功课。老实说,这情形令人倍感压力。
季刚对制式、单调的学习不感兴趣,注意力无法集中,写字常是少一撇、一点,甚至会颠倒,我伤透脑筋,不知该怎么办?
另一个烦恼是,他静不下来,整天精力充沛。小学的午休时间,对他而言简直是酷刑,所以午觉时间他都是醒着,听到老师的脚步声,才假装在睡觉。等老师走过又睁开眼,竖耳倾听外界动静,结果发现不少秘密。
我还记得有天他放学回来不太高兴,跟我嘟囔着:“老师用饮水机洗自己的便当盒。”原来,老师告诉班上同学不可以用饮水机的水洗东西,他觉得老师没有遵守规定。
没过多久,他又很不开心地跟我抱怨,开学时老师叫他们交抹布,自己却把最好的留起来,剩下的抹布才给同学用。再隔几天,他又说:“老师今天叫值日生帮他洗车子,被我听到了。”季刚喜欢打抱不平,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以前的年代,学生哪能管老师,我只好劝他:“弟弟, 你不要管老师怎么样,自己做好最重要。”
就这样,午觉时间变成他的观察时间。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养成观察力的助力之一,但他的观察力的确比一般孩子敏锐。只要是去过的地方,他都印象深刻,且会记住细节。就算隔很久后再带他去,只要摆设有所改变,他都会发现,直问:“之前放在这里的某某东西到哪去了?”
我常在想,若20多年前就出现“多动症”这个名词,他很有可能会被贴上标签。我只能庆幸自己当初没有把孩子的精力充沛当成一种病,否则就不会有“华人之光Jason Wu ”了 !
用鼓励的教导方式
现在回头看,许多在艺术上有天分的孩子,学习时可能都会碰上这种情形,因为他们的思维,以及眼睛所看到的世界跟一般人是不同的。印度电影《地球上的小星星》就是在描述这样的小孩。面对天资独特的孩子,父母与老师应该用鼓励思考、勇敢做梦的教导方式,引导他们发挥潜能。
就像季刚,他一刻都闲不住,可是只要给他纸笔,他就能静下来,坐着画画;在帮娃娃打理造型时,他也非常有耐性。周末,他就会要求我们带他到中山北路、爱国东路、八德路上的婚纱店“巡回”一遍,看最新的礼服设计,回家后,再画在设计绘本上,可以说,他的设计师之路是从5岁就开始。
现代人创造太多名词,把多动当成一种病,用吃药来解决孩子充沛的活力。其實,很多多动、注意力差的孩子,若能找出他们有兴趣的领域,不但能消耗旺盛的活力,还能启发他们的天赋。很可能在那个领域里,他是一个难得的天才呢!
陪着季衡和季刚经历台湾、加拿大、美国的教育,我真心觉得,做父母的应该改变传统思维,尊重孩子的天分,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主空间,往自己有兴趣的领域发展。台湾的教育体系也应该重新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让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享有与一流大学相同的资源,这样,孩子才能有更多元的选择,而不是训练出一堆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