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教学也不例外,也要推进素质教育。生物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就是要运用生物知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下边从六个方面予以阐述,语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生物课堂;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时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那么,怎样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综合本人及同仁们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动员人民、激励人民团结奋进的一面旗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支柱。在生物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在有关章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统一,可起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效果。
教师可通过介绍我国古今科学家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领先世界的高科技成果,培养民族自豪感。比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培养珍珠的国家,远在宋代就发明了人工培养珍珠方法,培养的珍珠自古以来就闻名世界。我国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结晶蛋白质——牛胰岛素的国家,为生命起源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教师把类似的典型材料及时贯穿于各章节的教学之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学好知识,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2. 注重融洽师生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学生能获得各种体验,心理会得到安全感与满足感,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愿望。记得有位老师在讲授“肺活量”这一概念时,先作讲解,然后让学生跟他先深吸气,再深呼气。通过一吸一呼的师生共同活动,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课堂气氛愉快、和谐、积极,也加深了学生对“肺活量”这一概念的理解记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同学的尊重,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激励。学习真的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3. 善于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它能推动人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但是生物学科当前不作为中考科目,大多数学生存在着轻视和冷落生物学的心理,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一章时,有位老师适当介绍了一些人类在探索遗传和变异问题上已取得的新科技成就——试管婴儿,克隆技术,小白鼠背上能长出耳朵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们听得认真、仔细,情绪自始至终热烈激昂,眼神中充满了探求知识奥秘的愿望,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切实加强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常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及难点,透过生物现象看到本质。如学习基因分离规律时,要让学生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所发现的3∶1的表现型和测交实验发现的1∶1的表现型,揭露生物性状分离本质是由基因分离决定的,即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进入不同配子这一实质。
教师讲得好并不等于学生掌握得好。教师要始终坚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概括、归纳,进行系统化、整体化处理。如在教授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时,按照染色体——DNA——基因——基因传递规律——基因突变这一序列组织学习,再从不同角度、途径和方向进行发散处理,从一个知识点串到另一个知识点,并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一个知识整体,让学生加深理解,牢固掌握。
5. 努力培养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因为在科学上凡是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无不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始终不渝地探索科学的奥秘。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和求知欲。如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遗传规律的发现者孟德尔,创建病原学说、发明预防接种的巴斯德,血液循环的发现者哈维,世界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介绍最新科研成果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献身科学的决心。如基因治疗,克隆技术,转基因作物,生物芯片等,特别是生物科技成果对社会解决粮食危机、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合理所显示的巨大作用等等。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不论采用哪种方法,运用何种手段,其目的都是让学生全面发展。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学会学习,享受成功,教师只有把握住这一个大的原则,才能真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6. 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的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多媒体的出现,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其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虽然实验无法用其它形式代替的,但根据中国的国情,在可以开出实验的学校往往都是人满为患,学生无法一一动手做实验,而且生物科的许多实践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完的,因此,模拟实验变得很实用了,我们可以在多媒体电脑上展现植物的生根发芽过程,展示生物的生理过程,模拟解剖动物、人体……
就像“细胞的有丝分裂”一节,我在电脑上给学生演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变化过程,使课本上一个个平面图变成一个连续进行的生理过程,然后由学生自己概括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再加以总结。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变得容易、有趣。
还有在“植物的水分代谢”这一节,我也是借助于多媒体电脑,把半透膜两边水分子的运动演示出来。一边是升高了的液面,一边是半透膜两边水分子的运动状况,看完之后,学生们自己就可以得出:半透膜两边的水分子都在运动,只是单位时间内从高浓度一边向低浓度一边运动的水分子多,所以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充分展现多媒体教学的魅力,不但可以变枯燥的理论分析为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收稿日期:2013-03-18
【关键词】生物课堂;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时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那么,怎样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综合本人及同仁们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动员人民、激励人民团结奋进的一面旗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支柱。在生物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在有关章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统一,可起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效果。
教师可通过介绍我国古今科学家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领先世界的高科技成果,培养民族自豪感。比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培养珍珠的国家,远在宋代就发明了人工培养珍珠方法,培养的珍珠自古以来就闻名世界。我国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结晶蛋白质——牛胰岛素的国家,为生命起源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教师把类似的典型材料及时贯穿于各章节的教学之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学好知识,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2. 注重融洽师生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学生能获得各种体验,心理会得到安全感与满足感,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愿望。记得有位老师在讲授“肺活量”这一概念时,先作讲解,然后让学生跟他先深吸气,再深呼气。通过一吸一呼的师生共同活动,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课堂气氛愉快、和谐、积极,也加深了学生对“肺活量”这一概念的理解记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同学的尊重,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激励。学习真的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3. 善于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它能推动人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但是生物学科当前不作为中考科目,大多数学生存在着轻视和冷落生物学的心理,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一章时,有位老师适当介绍了一些人类在探索遗传和变异问题上已取得的新科技成就——试管婴儿,克隆技术,小白鼠背上能长出耳朵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们听得认真、仔细,情绪自始至终热烈激昂,眼神中充满了探求知识奥秘的愿望,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切实加强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常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及难点,透过生物现象看到本质。如学习基因分离规律时,要让学生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所发现的3∶1的表现型和测交实验发现的1∶1的表现型,揭露生物性状分离本质是由基因分离决定的,即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进入不同配子这一实质。
教师讲得好并不等于学生掌握得好。教师要始终坚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概括、归纳,进行系统化、整体化处理。如在教授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时,按照染色体——DNA——基因——基因传递规律——基因突变这一序列组织学习,再从不同角度、途径和方向进行发散处理,从一个知识点串到另一个知识点,并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一个知识整体,让学生加深理解,牢固掌握。
5. 努力培养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因为在科学上凡是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无不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始终不渝地探索科学的奥秘。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和求知欲。如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遗传规律的发现者孟德尔,创建病原学说、发明预防接种的巴斯德,血液循环的发现者哈维,世界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介绍最新科研成果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献身科学的决心。如基因治疗,克隆技术,转基因作物,生物芯片等,特别是生物科技成果对社会解决粮食危机、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合理所显示的巨大作用等等。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不论采用哪种方法,运用何种手段,其目的都是让学生全面发展。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学会学习,享受成功,教师只有把握住这一个大的原则,才能真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6. 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的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多媒体的出现,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其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虽然实验无法用其它形式代替的,但根据中国的国情,在可以开出实验的学校往往都是人满为患,学生无法一一动手做实验,而且生物科的许多实践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完的,因此,模拟实验变得很实用了,我们可以在多媒体电脑上展现植物的生根发芽过程,展示生物的生理过程,模拟解剖动物、人体……
就像“细胞的有丝分裂”一节,我在电脑上给学生演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变化过程,使课本上一个个平面图变成一个连续进行的生理过程,然后由学生自己概括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再加以总结。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变得容易、有趣。
还有在“植物的水分代谢”这一节,我也是借助于多媒体电脑,把半透膜两边水分子的运动演示出来。一边是升高了的液面,一边是半透膜两边水分子的运动状况,看完之后,学生们自己就可以得出:半透膜两边的水分子都在运动,只是单位时间内从高浓度一边向低浓度一边运动的水分子多,所以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充分展现多媒体教学的魅力,不但可以变枯燥的理论分析为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收稿日期:201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