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课时与课堂效果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个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呢?以下笔者将从教学的根本——教材出发,从立教材、整教材、拓教材、归教材这四个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立足教材,明确目标
教材是学生的第一认识对象和对话伙伴,是学生获得政治知识、汲取政治术语营养的土壤,是师生课堂对话的直接依据。然而,在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些教师随意地处理教材,忽视对材料内容、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所以立足教材,必须要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根据把握好教材,教师必须先于学生明确教育教学内容和目标。
把握教材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以教材为本、以课程标准为纲。教材讲到什么程度教师就应该把握到什么程度,对学生就应该要求到什么程度。比如教材中的“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和其他辅助栏目所涉及的内容要不要讲、讲到什么程度,要不要学生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在这里就要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根据把握好教材、坚持好适度原则。要坚持走出“误区”,一是不宜根据教学参考书去深挖教材。“深挖洞”就会加重学生负担,占用更多的教学课时。二是不要錯误地认为任何基础知识都不应该“挖洞”,甚至对基础知识进行弱化。所以我们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涉及的知识作少而精的处理,既能抓住要害,教学任务在既定的时间内也可以完成。
二、整合教材,提高能力
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是培养学生政治思维能力的载体。大家应该发现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和能力立意,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追根求源,都能在课中找到它的“根”。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就很难获得能力。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和教材处理中,由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时间分配的限制,而教师又想要将一节课形成严密的逻辑结构,构造出有效的课堂,就需要对材料进行恰当的再处理。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组织处理,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加工,使教学内容层次清楚、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难易适度,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以达到适应教学需要的目的。
三、拓展教材,结合实际
1.从社会实际出发组织好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把有关的社会现实材料有机地结合到教材中去,用丰富的材料分析说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把握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具有的学科价值的同时,更要凸显本课程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功能和视角。更重要的是在讲过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后要将其问题化,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有关的社会现实问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以《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会”为例,结合书本知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模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国家“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学生既能了解全国人大及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又能体验人大代表的感受,还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好教材。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必备要素,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好新教材。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将传统素材内容转化为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新内容,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灵活并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创造出充满智慧和活力的课堂。例如,在高一《经济生活》第一课的讲解时,我首先从消费观讲起,按照消费观——货币——价格的顺序,先去了解学生的消费心理,通过具体的学生消费实际入手,这样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更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学生有了知识上的衔接,再去进入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理解,学生更便于接受。
四、回归教材,总结归纳
课堂小结是一节或一次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在较短时间内对某次或某节所讲授内容作一个简短的系统性、概括性、延伸性的总结。通过小结能使学生抓住主要矛盾,掌握这节或这次课堂教学的重点。以《经济生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例,我首先在黑板上列了一个知识框架,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内容,又展示了不同的知识框架。
只要教师成功设计好课堂小结,既可以理顺课堂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布局合理、结构完美。
对于教材的使用,从教学的本质上看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作为一线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分析、选择、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立足教材,明确目标
教材是学生的第一认识对象和对话伙伴,是学生获得政治知识、汲取政治术语营养的土壤,是师生课堂对话的直接依据。然而,在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些教师随意地处理教材,忽视对材料内容、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所以立足教材,必须要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根据把握好教材,教师必须先于学生明确教育教学内容和目标。
把握教材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以教材为本、以课程标准为纲。教材讲到什么程度教师就应该把握到什么程度,对学生就应该要求到什么程度。比如教材中的“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和其他辅助栏目所涉及的内容要不要讲、讲到什么程度,要不要学生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在这里就要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根据把握好教材、坚持好适度原则。要坚持走出“误区”,一是不宜根据教学参考书去深挖教材。“深挖洞”就会加重学生负担,占用更多的教学课时。二是不要錯误地认为任何基础知识都不应该“挖洞”,甚至对基础知识进行弱化。所以我们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涉及的知识作少而精的处理,既能抓住要害,教学任务在既定的时间内也可以完成。
二、整合教材,提高能力
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是培养学生政治思维能力的载体。大家应该发现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和能力立意,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追根求源,都能在课中找到它的“根”。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就很难获得能力。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和教材处理中,由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时间分配的限制,而教师又想要将一节课形成严密的逻辑结构,构造出有效的课堂,就需要对材料进行恰当的再处理。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组织处理,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加工,使教学内容层次清楚、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难易适度,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以达到适应教学需要的目的。
三、拓展教材,结合实际
1.从社会实际出发组织好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把有关的社会现实材料有机地结合到教材中去,用丰富的材料分析说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把握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具有的学科价值的同时,更要凸显本课程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功能和视角。更重要的是在讲过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后要将其问题化,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有关的社会现实问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以《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会”为例,结合书本知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模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国家“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学生既能了解全国人大及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又能体验人大代表的感受,还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好教材。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必备要素,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好新教材。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将传统素材内容转化为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新内容,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灵活并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创造出充满智慧和活力的课堂。例如,在高一《经济生活》第一课的讲解时,我首先从消费观讲起,按照消费观——货币——价格的顺序,先去了解学生的消费心理,通过具体的学生消费实际入手,这样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更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学生有了知识上的衔接,再去进入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理解,学生更便于接受。
四、回归教材,总结归纳
课堂小结是一节或一次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在较短时间内对某次或某节所讲授内容作一个简短的系统性、概括性、延伸性的总结。通过小结能使学生抓住主要矛盾,掌握这节或这次课堂教学的重点。以《经济生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例,我首先在黑板上列了一个知识框架,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内容,又展示了不同的知识框架。
只要教师成功设计好课堂小结,既可以理顺课堂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布局合理、结构完美。
对于教材的使用,从教学的本质上看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作为一线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分析、选择、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