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语文知识的培育、语文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知识的积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掌握基础知识。夯实语文基础,提高感悟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不依赖于机械的训练,而是学生在主动地参与实践中发展的。教师要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是让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培养口语交际、阅读与写作能力,对应的是语言课、阅读课与写作课。这三种能力是息息相关、彼此依存的,我们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它能力的发展。口语交际能力能促进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阅读与写作能力得到发展后,也会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二是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培养,不能停留于字面意思,而要深入文本,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意义,体会它的情味,没有语感是万万不可的。教师应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要抓住精美词句、重点词句培养学生语感,要将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转变为对语言文字材料的领悟。三是培育语文思维。语言与思维彼此相依、密不可分,语言是发展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形成也依赖于语言。如在《七律 长征》一文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品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想象一下长征路之长、路之险,每天被敌人围追堵截,同时还要与疲劳、饥饿、伤病做生死的博斗,其中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但红军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结合自己的知識储备,想象诗句中红军过五岭、过乌蒙、渡金沙江、夺泸定桥的情景,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所饱含的情感,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增加语言积累,促进语感形成小学阶段语言学习包括获得阶段、积累阶段和应用阶段,其中语言的积累不是孤立的记忆活动,而是依赖于学生在理解、应用基础上的收获,与理解、感悟、鉴赏等环节彼此联系。教师要运用好语文教材,引领学生在多读、多看、多听、多背、多记中获得语言的积累,逐步形成语感,在与人语言交际时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多元诵读,积累词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丰富读的形式,开展自由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历初读感知、精读品味、诵读积累等不同的“读”的层次,再反复诵读感悟、体会。学生熟读精彩的段落,成为脑子里的“鲜活”的资源,能为我所用,实现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试读课文,要读得准确而流利,要在品读中能解释诗题、了解诗人、知道诗意、感悟诗情,体会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友人的深情眷恋。我让学生从“读”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再通过品诗意、品诗情,体验诗中描绘的美好景色和表达的美好情感,同时积累“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等描绘荷花的词语。指导阅读,摘录精彩教师既要培养学生听说与朗读的能力,还要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学生有了语言的输入,有了知识的积累,才能灵活地将语言运用于口语交际与习作之中。学生要通过博览群书吸纳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并学会在阅读时做批注,摘录其中的精彩段篇,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同学交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关注社会,拓展视野生活也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堂中所没有的知识。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校园,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知识的意识,要让生活成为语文的源头活水。通过丰富生活积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积累素材、增长见识、培养健全的人格。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增加语言积累,形成语感。学生可以从“新闻联播”栏目中学习规范的时事报道,从体育节目学习令人陶醉的赛场解说,对这些语言的记忆建构自己的语言仓库。 丰富语文实践,形成语文素养语文实践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丰富情感、形成语感等多元参与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语文实践,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养成、情感的陶冶、语感的形成,并最终指向于实践运用。教师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挖掘学生的学力,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师要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课外阅读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用抢答的方式检测学生学习的古诗词内容;可以通过朗诵会,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系列课外活动,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语言经验大多来自课外,教师要改变“封闭式”的语文教学,为学生打开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让语文实践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从多层面思考,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练笔的形式记录下来。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语言训练,培养语文能力,增加语言积累,丰富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