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新课程要求,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在课堂上做到:(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新创设氛围;(2)创设想象情境,为学生创新提供空间;(3)给学生提供质疑空间和时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学生为主体;创设创新氛围;创设想象情境;提供质疑空间
Tao of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with innovative ideas
Gong Sufang
【Abstract】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drawing S One of the "teaching, learning, do one" teaching theory in the classroom to: (1) establish student-centered, innov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an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2) the creation of imagined situations, to provide space for students to innovation (3)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questions of space and time for teaching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dynamic generation.
【Key words】Tao thought student the creation of innovative atmosphere the creation of imagined situations provide space question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在深化改革,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陶行知教育思想仍如春雨般滋润着大地。陶行知的创造论、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让每一个学陶的教师明白了老师应该怎样去教,怎样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下面就陶行知思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下我自己的认识。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新创设氛围 陶行知先生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改革传统教育的核心,他还一针见血地讲道:“仿我者亡,创我者昌。”陶行知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学生是新时代的创造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使他们能想、能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要有创新意识,教师必须首先有创新精神,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敢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教学观念进行切实的转变。
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这种认识不只是理论上的认识,而是要钻进学生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并去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创设和谐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新提供可能。凡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的结论老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规律老师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思考的空间。提倡老师做听众,学生上讲台,提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争辩与讨论,提倡发言时的标新立异,提倡解题方法的灵活多样,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中,让同学们做一张等腰三角形的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交流。
可能得到的结论: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②∠B=∠C;③BD=CD;④∠BAD=∠CAD; ⑤AD为顶角平分线。再让学生通过画图证明所发现的结论。再进一步提问:结论②用文字如何表述?③、④、⑤用一句话可以归结为什么?学生总结出②: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③、④、⑤用一句话归结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问题情境的提供者,组织讨论的协调者,引导学生寻求解答方法的点拨者。
如在导入时:“你知道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哪些判定?”在练习反馈时:“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你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吗?”在总结时:“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让学生明白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结论,树立思维活跃、大胆创新的典型。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的创造性提供机会与可能,学生的创造能力才得以发挥,创造精神才得以培养。
2.创设想象情境,为学生创新提供空间 陶行知先生早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理解问题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证明“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不同的方法证得结论。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证明△ADC≌△BCD或△ABD≌△BAC,从而得到对角线ACBD;
方法二:过点A作AE⊥DC于E,过点B作BF⊥DC于F,先证明△ADE≌△BCF,得出DECF,再证明△BDF≌△AEC,从而得到对角线ACBD;
方法三:延长BA、CD交于F,根据等角对等边,先证明AFDF,再证明△BDF≌△CAF,从而得到对角线ACBD。
这样,既学到了课本的知识,又高于课本的知识,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给学生提供质疑空间和时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陶行知先生说:“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把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布撕下来,使他们敢想敢做。”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给予他们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的时间和空间。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学生在做数学题中,理解程度深浅有异,因而产生的疑点也就不同。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多思善问的习惯,动态生成新的知识,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数据分析》这章的平均数的时候,有一道题目:张老师从学校去市教科院领资料,去时的车速是36千米/时,返回时的车速是24千米/时,张老师往返途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这个问题学生觉得很简单,全班同学都得出统一的答案,张老师往返途中的平均速度是30千米/时,即拿“36与24的和除以2”。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急于给出学生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质疑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积极讨论、大胆质疑。经过10多分钟讨论以后,终于有一部分同学发现: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所以正确的答案是:张老师往返途中的平均速度是28.8千米/时。接着,老师再补充一条练习:“小明骑自行车,先以5千米/时的速度在平路上行驶了半小时,然后又以3千米/时的速度在上坡路上行驶了18分钟,那么,途中小明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经过了上一题的讨论、质疑、老师点拨,这道题学生比较轻松得出“途中小明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4.28千米/时。”
教师的“教”和学生“学”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发挥教学设计中的创新能力,教学课堂中巧妙地为学生创新、质疑提供空间和时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同时又能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陶行知的创造论、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指导我教学整个过程,使我所教的学生成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次的期中、期考测试,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大大的提高了。平时的数学小发明也由消极到积极,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老师重新看到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5]教师教育课程系列教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008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6]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用书》,2010版
收稿日期:2011-07-29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学生为主体;创设创新氛围;创设想象情境;提供质疑空间
Tao of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with innovative ideas
Gong Sufang
【Abstract】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drawing S One of the "teaching, learning, do one" teaching theory in the classroom to: (1) establish student-centered, innov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an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2) the creation of imagined situations, to provide space for students to innovation (3)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questions of space and time for teaching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dynamic generation.
【Key words】Tao thought student the creation of innovative atmosphere the creation of imagined situations provide space question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在深化改革,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陶行知教育思想仍如春雨般滋润着大地。陶行知的创造论、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让每一个学陶的教师明白了老师应该怎样去教,怎样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下面就陶行知思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下我自己的认识。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新创设氛围 陶行知先生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改革传统教育的核心,他还一针见血地讲道:“仿我者亡,创我者昌。”陶行知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学生是新时代的创造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使他们能想、能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要有创新意识,教师必须首先有创新精神,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敢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教学观念进行切实的转变。
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这种认识不只是理论上的认识,而是要钻进学生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并去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创设和谐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新提供可能。凡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的结论老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规律老师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思考的空间。提倡老师做听众,学生上讲台,提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争辩与讨论,提倡发言时的标新立异,提倡解题方法的灵活多样,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中,让同学们做一张等腰三角形的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交流。
可能得到的结论: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②∠B=∠C;③BD=CD;④∠BAD=∠CAD; ⑤AD为顶角平分线。再让学生通过画图证明所发现的结论。再进一步提问:结论②用文字如何表述?③、④、⑤用一句话可以归结为什么?学生总结出②: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③、④、⑤用一句话归结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问题情境的提供者,组织讨论的协调者,引导学生寻求解答方法的点拨者。
如在导入时:“你知道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哪些判定?”在练习反馈时:“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你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吗?”在总结时:“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让学生明白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结论,树立思维活跃、大胆创新的典型。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的创造性提供机会与可能,学生的创造能力才得以发挥,创造精神才得以培养。
2.创设想象情境,为学生创新提供空间 陶行知先生早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理解问题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证明“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不同的方法证得结论。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证明△ADC≌△BCD或△ABD≌△BAC,从而得到对角线ACBD;
方法二:过点A作AE⊥DC于E,过点B作BF⊥DC于F,先证明△ADE≌△BCF,得出DECF,再证明△BDF≌△AEC,从而得到对角线ACBD;
方法三:延长BA、CD交于F,根据等角对等边,先证明AFDF,再证明△BDF≌△CAF,从而得到对角线ACBD。
这样,既学到了课本的知识,又高于课本的知识,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给学生提供质疑空间和时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陶行知先生说:“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把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布撕下来,使他们敢想敢做。”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给予他们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的时间和空间。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学生在做数学题中,理解程度深浅有异,因而产生的疑点也就不同。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多思善问的习惯,动态生成新的知识,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数据分析》这章的平均数的时候,有一道题目:张老师从学校去市教科院领资料,去时的车速是36千米/时,返回时的车速是24千米/时,张老师往返途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这个问题学生觉得很简单,全班同学都得出统一的答案,张老师往返途中的平均速度是30千米/时,即拿“36与24的和除以2”。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急于给出学生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质疑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积极讨论、大胆质疑。经过10多分钟讨论以后,终于有一部分同学发现: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所以正确的答案是:张老师往返途中的平均速度是28.8千米/时。接着,老师再补充一条练习:“小明骑自行车,先以5千米/时的速度在平路上行驶了半小时,然后又以3千米/时的速度在上坡路上行驶了18分钟,那么,途中小明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经过了上一题的讨论、质疑、老师点拨,这道题学生比较轻松得出“途中小明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4.28千米/时。”
教师的“教”和学生“学”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发挥教学设计中的创新能力,教学课堂中巧妙地为学生创新、质疑提供空间和时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同时又能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陶行知的创造论、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指导我教学整个过程,使我所教的学生成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次的期中、期考测试,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大大的提高了。平时的数学小发明也由消极到积极,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老师重新看到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5]教师教育课程系列教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008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6]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用书》,2010版
收稿日期:201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