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鸣] 我关心的是母语文化的根源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鸣有着多重身份。
  作为诗人,他是南方诗歌运动的干将,“四川五君子”之一,曾出版诗集《中国杂技:硬椅子》,编选诗歌刊物《次生林》、《象罔》。
  作为作家,著有随笔集《城堡的寓言》、《畜界,人界》、《徒步者随笔》、《旁观者》、《涂鸦手记》等。
  作为收藏家,他的公寓里是满房间的三星堆文物。
  作为博物馆策划人,参与的项目包括“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建筑图像符号博物馆”、“成都锦绣工场”、“东方美神博物馆”。
  后两项的身份太过令人注目,因此有人说,钟鸣已经与诗人、作家的身份告别。而钟鸣说,他想做的是建立一个上古史研究中心,以博物馆为表现平台,重建金石学的研究——以器物返回写作。“我现在希望建立一种更广义的文学概念。这包括人格本身、知识结构、认知、对母语文化最核心问题的关注。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文学人所谓‘言志’的真正所在。理想啊、追求美好啊,这些怎么界定呢?所以还是要靠具体的物质本身,建立起一种知识性。”
  他对自己的写作要求是,每年写一本新书整理一本旧书,而眼下他正着手的是修订三卷本的《旁观者》和写作《伐蜀》。后者分为三部分:吴宓、钱鍾书、陈寅恪那代学人的历史,朦胧诗,以及上古中国文明。
  作为文学人——钟鸣最本质的身份,他关心的其实是文化传承。
  
  对话
  书香:您是学中文出身的,后来写诗,现在研究上古文,您觉得这会不会有点跳跃?
  钟鸣:我觉得很自然。写诗只是书写一种情感,而且我现在觉得不能用传统诗学的观念来界定诗歌了。我觉得作家最重要的还是关注自己母语的文化推进问题。所谓诗人,只在自己的诗歌里表现自己吗?那是最浅层次的。真正的诗人应该关注你的母语的根源。
  书香:所以三星堆就是汉语的根源?
  钟鸣:我很想推动三星堆文明特别是三星堆文字的整体研究,揭开中国上古文明和文字之谜。现在别人都以为我在搞收藏,他们根本就没搞明白一个大事:从伏羲到三皇五帝,从孔子到秦灰余劫、汉代,一直到现在,知识分子都在建立——用我们现在熟悉的话说就是“民族记忆”,延续文化的根脉。中国民族的记忆,靠什么呢?宋代开始的金石学是种不错的方法。金石学,就是要从器物到文字,从文字到文化记忆。文科方面要成为顶级的,没有这一块你做不到。
  金石学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从器物,通过词,然后和古籍的对应,它要讲两重论据法,甚至三重论据法。王国维发明了两重论据法,现在更多的开始三重论据法。回到文化的根基问题上来,许多人的根基是有问题的。
  其实中国上古文明最早形成就在西南一带,孔子是最早警觉的,所以开始整理诗书,因为他已经发觉了研究上古证据不足,才考虑到后人要面临的问题。还有孟子,也谈过文化记忆和传播的问题。孔子50岁的时候才认识到道学的重要性,几乎把自己之前的学说都否定了,因为他发现真正的知识不是这些,他看到了一些古籍,这些古籍就是用蝌蚪文记录的。所以他的后人在整理孔子的书籍时才发现了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王国维也谈到了古文字的问题,但这已经成为千古之谜。
  书香:有的人说你是“蜀文化至上主义者”。
  钟鸣:因为他们不了解“蜀”真正的含义,他们是用传统的思维观念,就认为华夏文化的根源怎么会在“蛮夷之地”?他们都错了,我敢说中国文明的源流,长江文明的源流先于黄河文明。三皇五帝的五帝都肯定跟蜀地有渊源,这是《史记》里写得清清楚楚的。
  “蜀”是什么概念呢?古蜀,以前叫梁,或益。在《尚书》里记载,华阳以南、黑水以东为梁,包括中原部分地区,包括湖北汉沔流域,还有云南,贵州,陇蜀西羌之地,还包括了横断山那边。中原的华山以南,都是蜀。
  以前中国的版图也不是现在这个概念。那时的人口迁移,都是家族性的,宗族性的,慢慢发展起一个国家,后来形成更大的国家。最早的文明就在蜀地,慢慢再流传过去。所谓华夏,谈华必谈夏,谈夏必谈蜀,谈蜀不谈彝是不行的。北大语言中心有个项目,发现古彝语与汉语同源。
  彝族有一个传统,就是整理家谱。彝族的孩子从九岁就开始背家谱,最厉害的可以背到200多代前。这就是所谓的传承。
  书香:现在很多家族都没有修家谱或族谱的传统了。
  钟鸣:这就是中国传统的隐忧。中国是宗法制,由家族扩大到邦国,由邦国扩大到国家,它是这样一个历程过来的。所以你不知道家族就不知道整个国家的历史是怎么过来的,所以为什么汉代、宋代、清代、民国的大学者都要做家谱的研究?因为他要清楚那个学门是怎么流传的。
  这也是我写书喜欢做注释的原因,他们以为我这是在炫技。其实不是的。因为知识的传承,你必须说明白。知识就像一个漂流瓶一样,你把它放到河里,让别人捡到,这样才有一个传承观念。未来别人在读你的书会通过这些引申出很多,再去读别的书。所以许多人不理解我现在做的事情,当然也就不可能理解我的随笔,也不知道我在做什么,更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对诗歌的看法会基于另外一些东西。传承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你看吴宓的诗集,你就能看出他所有精神来源于何处。现在就有不少人根据吴宓日记提供的材料写成书的。
  古人都要写年谱,这是中国人文学记忆的一种方式。古人的作注、索引,异常丰富。你读《尚书》里一句话可以引出那么多东西,这是中国人最传统的东西,太厉害了。现在,中国看到的历史全靠这些东西,但这个传统早就被磨灭掉了。
  现在,有一些年轻人,包括我夫人朋友的孩子出国留学,征求我的意见学什么专业。我建议学艺术史、人类学、考古学,还有文字学。后现代人类社会与消费社会和以后在中国文化中最有建构意义的,基础能力需要什么?肯定是这些东西。我现在还在读《说文解字》,我还得习读甲骨文,因为我手上有甲骨文,它们到了我这里,怎么办?必须弄这些。
  
  诗言志
  书香:你现在写的《伐蜀》除了上古中国文明的问题外,还写到朦胧诗。那你现在对于诗歌的评断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考虑?
  钟鸣:看诗歌要从几个方面看,个人经历、语言的层面——就是语法结构、风格、社会层面和文学史。
  我认为评判一个当代诗人,最重要的问题——语言只是一个工具,不管你是用文言文,还是口语,都是要表达一个观念。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活。文字从原始社会发展起来的,就是记录我们的一个东西,诗言志,就是记录。
  语言肯定是一种表达工具,这是语言学最基本的东西。我们通过一个人的语言符号来认识他所想的东西。就是说诗歌有“志”的功能,就是记录一个人的“德”和“艺”,肯定是这样的。如果把错裂露出来,摆在那里,你是这样想的,你思维表达的不对,看的人就明白了。
  我觉得当代诗歌批评也好,诗人写诗也好,是可以用思想史、心理学甚至逻辑学来解读。很多人说,逻辑学怎么可以谈诗呢,诗歌就是瞬间爆发啊?我自己写作我不知道啊,什么瞬间啊,超直觉啊,有这方面的东西,但,毕竟你拿文字书写的时候,有自己的思路,那种“思”,受制于社会、受制于你的个人气质和已存在着的诗歌语言,它是多方面的。所以我认为,谈诗时不能用诗化的语言去谈,那样就更糊涂了。诗歌批评绝不能用诗的方式去批评诗。你要把他们表述的思想谈清楚。就像高更在塔西提岛上提出的: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要到哪里去。
  书香:所谓批评的“情感判断”和“价值判断”,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钟鸣:我在论张枣的诗时谈过。感情判断,比如郑单衣、肖开愚喜欢柏桦早期的诗歌,这是情感判断,因为他们没有这个东西。柏桦,你读他早期的诗,充斥暴力、革命,大家觉得这个痛快。这是一种个人的情感判断,包括我自己,我也喜欢他的一些句子。但价值判断就不一样了,中国的批评家永远掌握不好这个。价值判断必须从文学史、批评史、语言、社会学和个人几个层面来建立,才能准确地寻求到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和感情判断是两码事,你可以不喜欢这个诗人,但你必须准确地判断他。这个问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直是个没解决的问题。所以为什么夏志清把张爱玲、钱鍾书抬得那么高?这个也涉及到当时的一个情感判断的问题。其实后来冷静下来,真正从价值判断来,很多问题就出来了。当代诗歌批评对批评家和研究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你的价值判断就涉及到你的文学价值观、诗歌价值观、语言价值观的问题。
  书香:你好像说过一句话,现在的诗歌是“词的胜利”。
  钟鸣:我在《旁观者》包括后来《畜界,人界》序里谈到了,诗歌在汉语里面的精神性支配框架已经没有了。谁还读诗啊,诗人自己都不读。我认为当代诗歌没有什么进步。所以我说词的胜利超过了人性的胜利,肯定是这样的。
  我们看一个社会进步,是看精神,不是看词语进步。这不是从物质来看待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诗人是构成时代精神的主流,现在诗歌界没人谈这个东西,诗歌表现的思想是什么?现在大家都把诗歌弄到后现代来,弄到表面来,江河的诗,也具后现代特征,当然这个“后现代”是打引号的。其实真正的读诗,不是在读你用了什么词,歌颂了什么东西,而是你用了什么方式,想告诉我什么东西。
其他文献
欲得心魂所宜之真善美,非精神之“果实”而不能也。而精神之“果实”,又非良师益友之善书而不得也。读一本好书,犹如获精神之“果实”,亦能渐入精神之佳境也。近日,由邵炳军师主编,侯文冉、杨延执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文献研读》一书,选题新颖,体例别致,撰写原则与众不同,既重学术性又兼实用性,可谓是精神之“佳粮”也。  该书的出版对推动《诗经》研究的普及与提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意义。其特色主要体现
期刊
科普类  科学松鼠会推荐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传播科学的公益团体,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科学传播并流行起来。  《阿司匹林传奇》  迪尔米德·杰弗里斯/著 暴永宁、王惠/译 三联书店  和写出《大流感》的约翰·M·巴里,写出《万物简史》的比尔·布莱森一样,本书作者也不是纯正的科学家,却是出于职业需要和科学认知打交道,久而通过自己的理解积累,写出科学发展中的一些人事,不小心就变作了经典。杰弗里斯是BBC
期刊
在上海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中,给广大游客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展品,恐怕要算在“国之瑰宝”展厅中展出的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这幅极具震撼力的展品卷长128米,高6米,是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运用最先进的电子影像、动漫制作等技术,再现了北宋京城汴梁的繁华市井。  一般地来说,图画是用来观赏的,但是有的图画必须要仔细地阅读才能深入鉴赏,比如说上述的国宝级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  如果
期刊
2009年4月17日,吉林出版集团与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合作重组的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华工商联社)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成为地方出版集团与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出版社跨区域、跨部门战略重组的第一家出版单位。一年的时间弹指间过去,新改制成立的中华工商联社运作得如何呢?为此,本刊记者日前专程走访了该公司社长兼总经理成与华。    优势互补应运而生    成与华是2010年7月才接手中华工
期刊
数字时代已经来临,当我们讨论完数字出版全球化趋势,讨论完个性化的按需出版模式,是否忽略了图书的直接操作者——编辑的使命与作用?在数字时代,传统图书编辑(本刊简称传统编辑)是否需要转型,与数字技术下的编辑(本刊简称数字编辑)能否共存?不管答案与否,我们始终坚信,编辑力才是王道。
期刊
他曾任世界著名广告公司智威汤逊公司和李奥贝纳公司的创意总监,拿到近百个国际广告大奖;  他曾是台湾史上最火爆的平民化设计生活杂志《PPAPER》的创办人;  他曾是世界排名第7位的美术指导;   他是世界上最具创意的华人创意家——这是《Wallpaper》杂志于2009年评选“33位最有影响力的创意人”时,给予他的荣誉;  这一连串响亮头衔带来社会对他的关注和讨论,在七年前达到一个高潮——他在台湾
期刊
2010年,随着各类电子阅读器的推出,关乎数字技术对未来出版之影响的讨论达到历史顶峰:TOC数字出版会议、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两岸出版高峰论坛之数字出版与两岸合作、电子书市场新模式座谈会等,加之各地形式各样数字阅读会,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相关的新闻及论点。那么,究竟何为数字技术呢?百度百科给出这样的解释: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
期刊
自从90年代前夕陈映真结束《人间杂志》,标志着纪实摄影与报导文学书写类型在台湾文化界急遽绝迹,我以为像这样的一本书不会出现在这个时代了。  以至于当我初次看到《我爱三太子:众神喧哗太子帮》这本破天荒深度企划报导台湾庙宇艺阵人物“三太子哪咤”专题著作时,除了发自内心地惊呼“妙哉”之外,还有更多源自历史情感上的复杂情绪从过去生活记忆底层一一浮现。  回想起来,如我这辈70、80年代在台湾北部长大的小孩
期刊
本期专题中各路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数字时代背景下编辑如何适从的问题。这些观点有乐观有惶恐有紧张也有无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应该说把问题谈得很清楚了。我个人认为数字技术是一门工具,是进步的一种表现。生产力变革必然带来一系列变革。数字技术日趋成熟孕育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它所影响的是整个社会,谁都不可避免,编辑当然也在其中。  数字技术是一门高科技,要全面掌握它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我们的编辑队
期刊
近几年,经典阅读之风盛行。但纵观此类图书市场,不难发现,经典阅读之风并非来自原著,而是源于对原著解读之书。比如: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新解〈红楼梦〉》、《王立群读〈史记〉》、《于丹〈论语〉心得》等,无不受到读者热捧;2006年,安意如连续推出《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等“浪漫古典情”系列,更是引领古诗解读热潮……但此类图书畅销的同时,也引发各种疑虑:学术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