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与发展,上大学的机会普遍增加,有些地方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比如江苏2015年高考录取率就接近90%,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问题得到很大缓解。但是,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这些涉及高等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却仍是公众极其关心的话题。优质高教资源的竞争与今年高校毕业生多达756万的压力,成为全社会直面的热点。
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同等重要
国人对教育的重视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传统,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深深扎根于头脑中。高等教育公平被认为是推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任何牵涉高等教育公平的问题都会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牵动着万千家庭的神经。但是高等教育公平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很多似是而非的表面现象并不能真实反映高等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公平含起点过程结果公平。一般来讲,高等教育公平包含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通俗说,高等教育公平就是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大学毕业后就业的公平。可以说,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的机会公平体现的是高等教育起点公平;上什么样的大学不仅体现高等教育起点公平还体现高等教育过程公平,上了不一样的大学,接受的就是不一样的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结果的公平则表现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平。
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分布地区差较大。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状况,按照高考的序列依次为一本、二本、三本再到高职高专,处于塔尖的是100多所精英大学,也就是所谓的“211”“985”工程大学,其规模的扩张一直维持在一个比较小的幅度,而多数地方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则是高等教育大扩张的主要阵地。所以尽管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了上大学的机会,但对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分布地区之间的差距比较大,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也导致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享有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呈现比较大的差距。各个地区的一本录取率数据就反映了这方面差距。
落后地区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为了解决优质高教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教育部从2008年以来开始启动了“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政策,实际上就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过程的公平,这些计划的实施带来的积极社会效果也很明显。可是,大量事实表明,由于文化、经济资源的差距,落后地区孩子或者农村孩子在高考竞争中劣势明显,在精英大学的校园里面,他们的身影越来越稀缺,更多的是穿梭于众多的地方高校中。然而,中国又是一个视教育出身为圭臬的就业市场,处于塔底大学的毕业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障碍,再加上某些社会不公平因素的影响,那些毫无社会资源的处于塔底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即失业”严重挫伤人们投资教育的积极性
在当下中国广袤的农村,“读书无用”成了很多农民的共同观感。“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不仅源于身边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工资的比较,也来自于应、往届大学生毕业后工作无着落,更出自身边好多因为供孩子上大学而背负沉重债务的实例。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大学生已不再是公众心目中的“天之骄子”。这些年的大扩张,加之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单一和趋同性,在面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时,供需之间的矛盾渐渐显现。供方的相对充足,使得市场的天平完全偏向于需方。于是,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身份歧视、地域歧视等等无奇不有的现象在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盛行。而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所谓的身份歧视,不时见诸报端的研究生找工作查本科出身是否“211”或者“985”工程院校等等,让人有点啼笑皆非,而那些为此备受歧视的莘莘学子体验到的则是更多的悲凉、无奈和寒意。在这样一个被歧视的群体,来自于农村或者普通人家的孩子则是占了多数。
“毕业就等于失业”或者投入与获得的失衡现象必然会严重挫伤人们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对于比较讲眼前实际利益的农村人更是如此。“读书无用论”在许多欠发达地区颇为流行,长远来讲,这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各类型、各层次高等教育应共同发展
营造一个好的公平的高等教育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营造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这些年从各级政府到各个高校都已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在具体措施上譬如加强就业信息的披露、积极架起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桥梁等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就业工作。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这个庞大的群体,就业救济政策阙如。对于政府而言,目前最为迫切的是通过法律手段消除各种隐形或者显形的就业歧视,为社会营造一个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加大对落后地区弱势群体的教育投入和支持,努力在起点、过程、结果上推动教育的公平。
消除各种就业壁垒与障碍。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各有关单位,应努力设计一种机制或者促进一种文化,在这种机制或文化里,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都能够百花齐放。拿高等职业教育来说,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职业教育在全社会仍然是处于一种被人歧视的地位,被认为只有“差”学生才会去接受的高等职教。这种状况既跟我国传统根深蒂固的“重学轻术”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更跟现实社会中各种歧视和障碍息息相关。因此,各地、各级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应该在全社会引导一种职业无贵贱、劳动最光荣的氛围,消除社会上对就业的各种歧视和人为设置的就业壁垒与障碍。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就业的氛围,工作只是分工不同而无高低贵贱区别,学校有层次和类别的区分,但不应有高下等级,劳动者的尊严体现在劳动本身而不是其他,这样各类大学生就业创业才有了根、才能谈得上公平。
平等对待不同层次的高校。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如此繁荣,就在于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等量齐观,各种类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在全社会一视同仁,都有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并不存在高下之分。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各行业都强调工匠精神,急需大量的各类型创业创新人才。只有解决大学毕业生出口的各种有形无形的问题,激励大学毕业生向实用型人才看齐,推动和促使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高等教育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地发展,高等教育公平的目标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一年比一年多的大学毕业生方能才尽其用。
加大名校帮扶地方的力度。大学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的载体,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这是一个社会活力和进步的最明显标志。高校尤其教育资源丰富的名牌大学应该在招生上向弱势群体适当的倾斜,同时加大对他们的支助力度;对于塔底的众多地方高校,应正确认识自身办学定位,努力办出特色,尽心尽力对待自己的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更加优良的教育环境。
责任编辑:张 宁
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同等重要
国人对教育的重视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传统,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深深扎根于头脑中。高等教育公平被认为是推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任何牵涉高等教育公平的问题都会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牵动着万千家庭的神经。但是高等教育公平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很多似是而非的表面现象并不能真实反映高等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公平含起点过程结果公平。一般来讲,高等教育公平包含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通俗说,高等教育公平就是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大学毕业后就业的公平。可以说,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的机会公平体现的是高等教育起点公平;上什么样的大学不仅体现高等教育起点公平还体现高等教育过程公平,上了不一样的大学,接受的就是不一样的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结果的公平则表现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平。
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分布地区差较大。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状况,按照高考的序列依次为一本、二本、三本再到高职高专,处于塔尖的是100多所精英大学,也就是所谓的“211”“985”工程大学,其规模的扩张一直维持在一个比较小的幅度,而多数地方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则是高等教育大扩张的主要阵地。所以尽管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了上大学的机会,但对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分布地区之间的差距比较大,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也导致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享有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呈现比较大的差距。各个地区的一本录取率数据就反映了这方面差距。
落后地区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为了解决优质高教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教育部从2008年以来开始启动了“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政策,实际上就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过程的公平,这些计划的实施带来的积极社会效果也很明显。可是,大量事实表明,由于文化、经济资源的差距,落后地区孩子或者农村孩子在高考竞争中劣势明显,在精英大学的校园里面,他们的身影越来越稀缺,更多的是穿梭于众多的地方高校中。然而,中国又是一个视教育出身为圭臬的就业市场,处于塔底大学的毕业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障碍,再加上某些社会不公平因素的影响,那些毫无社会资源的处于塔底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即失业”严重挫伤人们投资教育的积极性
在当下中国广袤的农村,“读书无用”成了很多农民的共同观感。“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不仅源于身边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工资的比较,也来自于应、往届大学生毕业后工作无着落,更出自身边好多因为供孩子上大学而背负沉重债务的实例。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大学生已不再是公众心目中的“天之骄子”。这些年的大扩张,加之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单一和趋同性,在面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时,供需之间的矛盾渐渐显现。供方的相对充足,使得市场的天平完全偏向于需方。于是,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身份歧视、地域歧视等等无奇不有的现象在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盛行。而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所谓的身份歧视,不时见诸报端的研究生找工作查本科出身是否“211”或者“985”工程院校等等,让人有点啼笑皆非,而那些为此备受歧视的莘莘学子体验到的则是更多的悲凉、无奈和寒意。在这样一个被歧视的群体,来自于农村或者普通人家的孩子则是占了多数。
“毕业就等于失业”或者投入与获得的失衡现象必然会严重挫伤人们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对于比较讲眼前实际利益的农村人更是如此。“读书无用论”在许多欠发达地区颇为流行,长远来讲,这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各类型、各层次高等教育应共同发展
营造一个好的公平的高等教育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营造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这些年从各级政府到各个高校都已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在具体措施上譬如加强就业信息的披露、积极架起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桥梁等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就业工作。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这个庞大的群体,就业救济政策阙如。对于政府而言,目前最为迫切的是通过法律手段消除各种隐形或者显形的就业歧视,为社会营造一个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加大对落后地区弱势群体的教育投入和支持,努力在起点、过程、结果上推动教育的公平。
消除各种就业壁垒与障碍。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各有关单位,应努力设计一种机制或者促进一种文化,在这种机制或文化里,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都能够百花齐放。拿高等职业教育来说,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职业教育在全社会仍然是处于一种被人歧视的地位,被认为只有“差”学生才会去接受的高等职教。这种状况既跟我国传统根深蒂固的“重学轻术”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更跟现实社会中各种歧视和障碍息息相关。因此,各地、各级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应该在全社会引导一种职业无贵贱、劳动最光荣的氛围,消除社会上对就业的各种歧视和人为设置的就业壁垒与障碍。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就业的氛围,工作只是分工不同而无高低贵贱区别,学校有层次和类别的区分,但不应有高下等级,劳动者的尊严体现在劳动本身而不是其他,这样各类大学生就业创业才有了根、才能谈得上公平。
平等对待不同层次的高校。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如此繁荣,就在于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等量齐观,各种类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在全社会一视同仁,都有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并不存在高下之分。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各行业都强调工匠精神,急需大量的各类型创业创新人才。只有解决大学毕业生出口的各种有形无形的问题,激励大学毕业生向实用型人才看齐,推动和促使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高等教育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地发展,高等教育公平的目标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一年比一年多的大学毕业生方能才尽其用。
加大名校帮扶地方的力度。大学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的载体,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这是一个社会活力和进步的最明显标志。高校尤其教育资源丰富的名牌大学应该在招生上向弱势群体适当的倾斜,同时加大对他们的支助力度;对于塔底的众多地方高校,应正确认识自身办学定位,努力办出特色,尽心尽力对待自己的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更加优良的教育环境。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