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年轻的女老师,在向孩子奉献爱心时,却很无奈地被卷入了一场“爱心秀”,身不由己地陷入了一场真假是非之中……
李倩是郑州市人。2005年自河南省师范学院毕业后,24岁的她自愿报名接受选调充实基层师资力量,被分配到了豫南某县做了一名小学教师。李倩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满腔热忱,很快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和赞扬。工作第一年,她就被评为了县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学校也安排她担任了校团委副书记,着力对她进行培养。
年轻教师被架上“作秀台”
2006年初,市教育局为表彰教师队伍中爱学生、爱教育的先进典型,决定在全市教育系统进行“十大爱心”教师评选活动。活动通知下发到学校后,校长召集全体教师开会,别的老师都到了,惟有李倩缺席。有教师解释说:“李倩班上有个孩子病了,她下了班陪那孩子去医院打吊瓶了。”校长听了眼睛一亮,这不就是摆在眼前的爱心典型吗?他问大家李倩是不是经常这样帮助学生?有人回答说是,还列举了李倩平时助人为乐的一些事迹。校长于是当场拍板:学校“十大爱心”教师的候选人,就是她了。散会后,校长指示办公室开始收集整理李倩的事迹材料。
当校长告诉李倩组织的决定时,她大吃一惊,她觉得那些琐碎小事都是一个教师该做的事情,她请求校长另选他人。但是校长拒绝了,并郑重地告诉她:这是学校的决定,希望她服从。校长进一步教导她说,希望她全力配合学校做好这次典型的申报工作,这并不只是她个人的事情,一旦申报成功,那将是整个学校的光荣,希望她能勇于争取荣誉。
李倩没有办法,只好同意了。
第二天办公室的人员就找到了李倩,给她看了事迹材料的初稿,并且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对材料进行补充。李倩看了初稿很是吃惊,自己做的许多小事都被进行了夸大,有些甚至根本就是无中生有,就连她因为遇不到合适的男孩而没有谈恋爱这件事也被说成了“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无暇恋爱、拒绝了许多优秀男子的追求”,她当即提出了异议,可人家告诉她:先进事迹材料的写作就是这样,允许合理夸张!
几经易稿,李倩的事迹材料终于完成上报。她的事迹引起了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兴趣,有关人员在审阅了材料后告诉学校,李倩的事迹很感人,但还缺乏一个典型事例,能不能安排一位特困生作为她重点的帮扶对象。
于是,学校迅速找了一名特困学生何晓军。何晓军的父亲在山西煤矿不幸遇难,母亲又患重病,弟妹尚小,一家人的生活都靠他哥哥在外打工维持。于是,学校特意把何晓军调入了李倩班上,并且安排了一场“突击扶贫”:学校拿500元钱交给李倩,由她捐赠给何晓军,整个捐赠过程由报社、电视台记者进行了跟踪采访。尽管李倩对这种“爱心秀”很是反感,但此时她已骑虎难下,只好按单位的安排做下去了。就在她面对镜头做完秀时,她从一些旁观老师的眼中看到了冷漠、鄙夷的目光。
网络揭发,爱心教师身陷是非
李倩的材料经过再加工上报后,顺利地在评比活动中脱颖而出,李倩被评为了“十大爱心教师”。鲜花、掌声、荣誉接踵而来,但忧虑和烦恼也从此开始。李倩发现,随着对她的宣传调子越来越高,关于她帮助何晓军一家的故事也越编越离奇:说她每个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半捐献给了何家;何晓军的母亲感动得给她下跪;何晓军生了大病她守在病房里几天几夜没有合眼……对于这些夸大其词甚至是无中生有的宣传,她感到心虚汗颜,几次找到校长,要求停止这种对不起良心的宣传,可校长劝她要适应这种宣传需要。
无奈之下,李倩只有忐忑不安地默认了这些“典型事迹”。当记者采访她时、当她到别的单位做报告时,她都违心地列举了这些事例,渐渐地她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说谎”,她在心里安慰自己,只要动机是好的,“合理夸张”也应该是没关系的吧!
一段时间后,“十大爱心教师”的宣传、学习活动趋于平静,李倩也开始从那些让她眼晕的光环中解脱出来,她松了口气,暗自庆幸终于可以不用再过那种自吹自擂的生活了!
可一件突如其来的事彻底搅乱了她的生活。2006年7月5日,一篇名为《爱心可以用来造假吗?》的匿名帖子出现在了市里一个论坛上,文中指名道姓对她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揭露,称:“李倩从来没有去过何晓军家,她的那些家访、给生病的孩子补课的事迹从何而来?而且何晓军这个贫困生以前根本不是李倩班上的,是学校为了宣传需要,事后调到李倩班上的,这种公然造假的人,难道值得我们学习吗?”
帖子一发布,很快引来大量跟帖,许多人把对社会上一些虚假现象的不满,都发泄到了李倩身上,一些人写得十分尖刻,称李倩为“造假老师”。当李倩看到这些内容时,感觉五雷轰顶:羞愧、后悔、气愤、委屈……种种滋味涌上心头,不禁伏案痛哭!
这篇帖子立刻给李倩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许多同事开始在她背后指指点点,一些其他班的学生专门跑来看这个“造假老师”长什么样,甚至一些家长也给学校打来电话,询问学校里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无德教师”?这篇帖子也引起了上级的注意,专门派出调查组对李倩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核查,结果发现所报材料与事实有着极大的出入。上级对学校的造假行为进行了通报批评,校长等有关责任人受到了政纪处理,李倩“爱心教师”的称号也被撤销。
李倩一下子从荣誉的高峰坠入了丑闻的深谷,她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现在名誉扫地,以后还怎么教书育人?她无心上班,请了假躲在寝室里,整日以泪洗面。
回归本我,爱心重谱光辉
心灰意冷中,李倩萌生了辞职的念头,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重新温暖了她的心:全班46名学生一起给她写了一封信,并推选何晓军作代表给送到了寝室。这些善良、可爱的孩子们在信里写到:
“亲爱的李老师,虽然网上有人对您说三道四,可我们知道,您不是那样的人,您是真心爱我们的,鲁小志病了,您带他到寝室给他做好吃的,还带他去打针;耿虎出车祸,您天天去病房给他补习功课;艾宁宁胆小,您每次下晚自习都送她过马路……您为我们所做的事我们都记在心里,您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有爱心最诚实的老师,请您不要丢下我们,快来班上上课吧!”
信的末尾是46个孩子工工整整的签名,看完了这封信,李倩的心里热浪滚滚,作为一名老师,此时此刻能有什么比得到学生的理解和爱戴更幸福的呢?李倩马上打消了辞职的念头,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她步入教室时,讲台上放了一束美丽的鲜花,全班同学一起向她鼓掌,李倩忍不住哭了。
摆脱了心理上的阴影,李倩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去。对于这些可爱的孩子,她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为了弥补自己良心上的不安,她利用星期天特意去了一趟何晓军家。何晓军住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村里不通班车,她和何晓军一起坐农用三轮车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了他家。一进门她就震惊了,何晓军家确实一贫如洗,一家人挤住在阴暗破旧的房子里,惟一的生活来源,就是哥哥每月寄回的400元,其余的全靠乡里临时救济。从那以后,她对何晓军倾注了更多的心血,每月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300元捐助给何晓军家;何晓军住校,一日三餐异常节俭,打饭总是拣最便宜的菜打,李倩平时就在宿舍做些好菜,喊何晓军一起来吃,给他改善伙食;何晓军家里人都穿得很破旧,她就给郑州的亲戚朋友写信,让他们拿出平时不穿的衣服,捐给他家;换季时间到了,李倩的妈妈心疼女儿,给她寄钱买衣服,她也都给何晓军添置了新衣……
对于她的善举,有的人颔首赞扬,有的人却说起了风凉话,“要做好事早做呀,现在亡羊补牢,晚了!”“现在再作秀,有什么意思!”李倩听了一笑了之。
经过“造假”事件的磨练,李倩对人生和教师的职责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爱学生、帮助学生是做老师的天职,别人怎么看怎么说随他去,自己只要无愧于心就行。
渐渐地,李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许多受到误导、对她抱有成见的同事,慢慢地也被她的赤诚之心所感动,大家觉得这个女孩是真心诚意地爱岗位、爱学生,并非是惺惺作态。人们从开始对她的非议,转而变成了帮她打抱不平:“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领导安排的,关人家小李什么事?凭什么要在网上败坏人家姑娘的名声?”
2007年“五一”长假的前一天,是一个让李倩感动和难忘的日子,同事黄某找到了她,真诚地向她道歉,说自己是看不惯学校乱吹,一时冲动在网上发了那个帖子,但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她发现自己看错人了,她握着李倩的手说:“虽然你现在不是什么典型了,但你在我心中是最让我佩服最值得我学习的人,我希望以后做你最好的朋友!”
李倩欣慰地笑了。经过那场“爱心秀”后,她收获了理解、友谊、也收获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想:和人性光辉的自然魅力相比,那些荣誉又算得了什么?
李倩是郑州市人。2005年自河南省师范学院毕业后,24岁的她自愿报名接受选调充实基层师资力量,被分配到了豫南某县做了一名小学教师。李倩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满腔热忱,很快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和赞扬。工作第一年,她就被评为了县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学校也安排她担任了校团委副书记,着力对她进行培养。
年轻教师被架上“作秀台”
2006年初,市教育局为表彰教师队伍中爱学生、爱教育的先进典型,决定在全市教育系统进行“十大爱心”教师评选活动。活动通知下发到学校后,校长召集全体教师开会,别的老师都到了,惟有李倩缺席。有教师解释说:“李倩班上有个孩子病了,她下了班陪那孩子去医院打吊瓶了。”校长听了眼睛一亮,这不就是摆在眼前的爱心典型吗?他问大家李倩是不是经常这样帮助学生?有人回答说是,还列举了李倩平时助人为乐的一些事迹。校长于是当场拍板:学校“十大爱心”教师的候选人,就是她了。散会后,校长指示办公室开始收集整理李倩的事迹材料。
当校长告诉李倩组织的决定时,她大吃一惊,她觉得那些琐碎小事都是一个教师该做的事情,她请求校长另选他人。但是校长拒绝了,并郑重地告诉她:这是学校的决定,希望她服从。校长进一步教导她说,希望她全力配合学校做好这次典型的申报工作,这并不只是她个人的事情,一旦申报成功,那将是整个学校的光荣,希望她能勇于争取荣誉。
李倩没有办法,只好同意了。
第二天办公室的人员就找到了李倩,给她看了事迹材料的初稿,并且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对材料进行补充。李倩看了初稿很是吃惊,自己做的许多小事都被进行了夸大,有些甚至根本就是无中生有,就连她因为遇不到合适的男孩而没有谈恋爱这件事也被说成了“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无暇恋爱、拒绝了许多优秀男子的追求”,她当即提出了异议,可人家告诉她:先进事迹材料的写作就是这样,允许合理夸张!
几经易稿,李倩的事迹材料终于完成上报。她的事迹引起了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兴趣,有关人员在审阅了材料后告诉学校,李倩的事迹很感人,但还缺乏一个典型事例,能不能安排一位特困生作为她重点的帮扶对象。
于是,学校迅速找了一名特困学生何晓军。何晓军的父亲在山西煤矿不幸遇难,母亲又患重病,弟妹尚小,一家人的生活都靠他哥哥在外打工维持。于是,学校特意把何晓军调入了李倩班上,并且安排了一场“突击扶贫”:学校拿500元钱交给李倩,由她捐赠给何晓军,整个捐赠过程由报社、电视台记者进行了跟踪采访。尽管李倩对这种“爱心秀”很是反感,但此时她已骑虎难下,只好按单位的安排做下去了。就在她面对镜头做完秀时,她从一些旁观老师的眼中看到了冷漠、鄙夷的目光。
网络揭发,爱心教师身陷是非
李倩的材料经过再加工上报后,顺利地在评比活动中脱颖而出,李倩被评为了“十大爱心教师”。鲜花、掌声、荣誉接踵而来,但忧虑和烦恼也从此开始。李倩发现,随着对她的宣传调子越来越高,关于她帮助何晓军一家的故事也越编越离奇:说她每个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半捐献给了何家;何晓军的母亲感动得给她下跪;何晓军生了大病她守在病房里几天几夜没有合眼……对于这些夸大其词甚至是无中生有的宣传,她感到心虚汗颜,几次找到校长,要求停止这种对不起良心的宣传,可校长劝她要适应这种宣传需要。
无奈之下,李倩只有忐忑不安地默认了这些“典型事迹”。当记者采访她时、当她到别的单位做报告时,她都违心地列举了这些事例,渐渐地她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说谎”,她在心里安慰自己,只要动机是好的,“合理夸张”也应该是没关系的吧!
一段时间后,“十大爱心教师”的宣传、学习活动趋于平静,李倩也开始从那些让她眼晕的光环中解脱出来,她松了口气,暗自庆幸终于可以不用再过那种自吹自擂的生活了!
可一件突如其来的事彻底搅乱了她的生活。2006年7月5日,一篇名为《爱心可以用来造假吗?》的匿名帖子出现在了市里一个论坛上,文中指名道姓对她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揭露,称:“李倩从来没有去过何晓军家,她的那些家访、给生病的孩子补课的事迹从何而来?而且何晓军这个贫困生以前根本不是李倩班上的,是学校为了宣传需要,事后调到李倩班上的,这种公然造假的人,难道值得我们学习吗?”
帖子一发布,很快引来大量跟帖,许多人把对社会上一些虚假现象的不满,都发泄到了李倩身上,一些人写得十分尖刻,称李倩为“造假老师”。当李倩看到这些内容时,感觉五雷轰顶:羞愧、后悔、气愤、委屈……种种滋味涌上心头,不禁伏案痛哭!
这篇帖子立刻给李倩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许多同事开始在她背后指指点点,一些其他班的学生专门跑来看这个“造假老师”长什么样,甚至一些家长也给学校打来电话,询问学校里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无德教师”?这篇帖子也引起了上级的注意,专门派出调查组对李倩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核查,结果发现所报材料与事实有着极大的出入。上级对学校的造假行为进行了通报批评,校长等有关责任人受到了政纪处理,李倩“爱心教师”的称号也被撤销。
李倩一下子从荣誉的高峰坠入了丑闻的深谷,她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现在名誉扫地,以后还怎么教书育人?她无心上班,请了假躲在寝室里,整日以泪洗面。
回归本我,爱心重谱光辉
心灰意冷中,李倩萌生了辞职的念头,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重新温暖了她的心:全班46名学生一起给她写了一封信,并推选何晓军作代表给送到了寝室。这些善良、可爱的孩子们在信里写到:
“亲爱的李老师,虽然网上有人对您说三道四,可我们知道,您不是那样的人,您是真心爱我们的,鲁小志病了,您带他到寝室给他做好吃的,还带他去打针;耿虎出车祸,您天天去病房给他补习功课;艾宁宁胆小,您每次下晚自习都送她过马路……您为我们所做的事我们都记在心里,您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有爱心最诚实的老师,请您不要丢下我们,快来班上上课吧!”
信的末尾是46个孩子工工整整的签名,看完了这封信,李倩的心里热浪滚滚,作为一名老师,此时此刻能有什么比得到学生的理解和爱戴更幸福的呢?李倩马上打消了辞职的念头,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她步入教室时,讲台上放了一束美丽的鲜花,全班同学一起向她鼓掌,李倩忍不住哭了。
摆脱了心理上的阴影,李倩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去。对于这些可爱的孩子,她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为了弥补自己良心上的不安,她利用星期天特意去了一趟何晓军家。何晓军住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村里不通班车,她和何晓军一起坐农用三轮车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了他家。一进门她就震惊了,何晓军家确实一贫如洗,一家人挤住在阴暗破旧的房子里,惟一的生活来源,就是哥哥每月寄回的400元,其余的全靠乡里临时救济。从那以后,她对何晓军倾注了更多的心血,每月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300元捐助给何晓军家;何晓军住校,一日三餐异常节俭,打饭总是拣最便宜的菜打,李倩平时就在宿舍做些好菜,喊何晓军一起来吃,给他改善伙食;何晓军家里人都穿得很破旧,她就给郑州的亲戚朋友写信,让他们拿出平时不穿的衣服,捐给他家;换季时间到了,李倩的妈妈心疼女儿,给她寄钱买衣服,她也都给何晓军添置了新衣……
对于她的善举,有的人颔首赞扬,有的人却说起了风凉话,“要做好事早做呀,现在亡羊补牢,晚了!”“现在再作秀,有什么意思!”李倩听了一笑了之。
经过“造假”事件的磨练,李倩对人生和教师的职责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爱学生、帮助学生是做老师的天职,别人怎么看怎么说随他去,自己只要无愧于心就行。
渐渐地,李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许多受到误导、对她抱有成见的同事,慢慢地也被她的赤诚之心所感动,大家觉得这个女孩是真心诚意地爱岗位、爱学生,并非是惺惺作态。人们从开始对她的非议,转而变成了帮她打抱不平:“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领导安排的,关人家小李什么事?凭什么要在网上败坏人家姑娘的名声?”
2007年“五一”长假的前一天,是一个让李倩感动和难忘的日子,同事黄某找到了她,真诚地向她道歉,说自己是看不惯学校乱吹,一时冲动在网上发了那个帖子,但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她发现自己看错人了,她握着李倩的手说:“虽然你现在不是什么典型了,但你在我心中是最让我佩服最值得我学习的人,我希望以后做你最好的朋友!”
李倩欣慰地笑了。经过那场“爱心秀”后,她收获了理解、友谊、也收获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想:和人性光辉的自然魅力相比,那些荣誉又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