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新课标中将文学素养排除在语文核心素养之外的观点。谈了自己的看法,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文学可以激活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文学素养;生动形象;人文素养;思想性
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核心素养里,文学素养已经黯然退场。对此,我保留自己的意见。窃以为,一堂语文课,如果缺乏文学的渗透与贯串,如果不把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文学修养、文学鉴赏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真难想象一堂出彩的语文课会理直气壮地摆在视觉盛宴的席面上。一堂抽离文学汁液的语文课,一堂没有文学手段,没有文学培养目标的语文课,如同无盐之菜,无油之汤,必将陷入枯燥、死板、暗淡的尴尬中。学生最终将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也将失去自己钟爱的阵地。我认为,文学对激活语文课堂的作用至少有如下几点。
文学可以使语文课生动形象。一堂只有字词识记、语法灌溉、逻辑演绎、内容分析的的语文课,势必少了一些摇曳多姿的风采,少了一些赏心悦目的细节,少了一些令人警策的冲击,少了一些熏陶渐染的教育渠道。语文老师若善于借助文学的语言和文学的手段,就可以吹皺语文课堂的一池春水,使其呈现出波浪起伏、桃红柳绿的春之气象,从而摆脱语文课呆板僵滞的宿命。一个新颖的词语,一句文辞优美的句子,一则作家的名人轶事,一段历历如在眼前的景物描写,都可以成为课堂的点金石,让学生在单调到容易倦怠和麻木的思维流动中,得遇有效的刺激。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情绪就会激昂起来,手脚就会灵动起来,表情也会生动起来,从而让课堂恢复元气,学生也将恢复对课堂的信赖和兴趣。就我本人的执教经验而言,我喜欢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好词丽句信手拈来。学生说,您的言语中藏着您读过的书,认为听我的课像在欣赏一件艺术品。学生曾盛赞本人为“天使”,具有拯救的力量。这里的拯救是拯救语文课堂的质量和效果,拯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拯救他们的语文成绩。
文学可以使课堂充满人文素养。文学是真善美的载体,好的句子和好的文章,塑造了美的形象,蕴含了善的思想,也蓄满了真的情感。闻之思之悟之,可以使浮躁的情绪变得宁静,使狭窄的胸怀变得开阔,使偏颇的世界观得以矫正,使敌意成为理解,使戾气化作慈悲。从而使课堂弥漫出和谐、民主和温馨的气氛。我经常在课堂上朗读文质兼美的文章给同学们听,或者让学生自己读。比如我现在上课之前雷打不动有个5分钟的环节,就是叫学生朗读自己精选的优美文学作品,再由同学畅谈感受。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畅谈环节也是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到动情处甚而至于声泪俱下。我曾在一个课堂间隙里给同学们鉴赏散文作家李颖的佳作《父亲的三个可疑身份》。这篇细节饱满、真情洋溢的散文激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反响。有的同学反观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表示自己以前对父亲知之甚少,或者对父亲有过不可饶恕的不敬,有的同学有了重新看待家庭关系的新的角度,还有同学在课堂上留下了真挚的眼泪。一个同学甚至感慨,原来一篇文章可以写得这么好。我发现,每当和学生分析文学作品,挖掘文章的文学属性的那堂课,效果一定特别好。而且,提供的文章越好,课堂效果也越佳。一段时间,林清玄、张晓风、龙应台、简嫃,成了大家热捧的对象,每个同学的抽屉里塞满了这样的散文集,大家的阅读兴趣空前高涨,学生的鉴赏水平也如同早春的树苗,日见其长,日见其高,学生对待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照这样下去,你还担心学生的语文学习被动吗?你还担心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好吗?
文学可以使课堂富有思想性。有句话说得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深刻的优美的思想,通过文学的语言传达出来,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被人记住。语文课堂本来就承载了传播思想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如果思想教育只有单调的传授和空洞的讲解,教育效果势必大打折扣。王尔德有句名言: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拒绝。当我把这句话说给学生听的时候,学生沉默了两秒钟,继而大笑不止。你看,一句小孩都可以理解的话,用文学的特殊句式和语法表达出来,就成了名言,并且广为传颂,它所阐释的道理也跟着进入了人的深度记忆。泰戈尔有句名言: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她的根永远和大地在一起。同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被文学的语言描述出来,多么令人激动沉醉,它把我们要说的故土情节、感恩情节,诠释得那么入情入理。人的情感如果有了一个附着的意象,会更真切,更有持久性。泰戈尔还有一句名言: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痛苦,才能产生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最美的乐音。这句话是我经常看到悬挂在高三教室里的励志名言,它借助文学的力量把一种信念贯彻到人的心底。如果语文课堂里经常出现这样文采斐然、富有力量的句子,语文课也会变得厚重起来。
我的意思是,如果不把语文学科的文学素养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实在非明智之举。文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语文课堂的重要指标。没有了文学的濡养和渗透,小而言之,课堂将变得索然寡味;大而言之,经典将黯淡无光,文化传承也将断裂,每一个学生将会是灰头土脸,很难实现个性和谐以及全面发展。真心希望,语文课堂应该广泛运用文学的形式和手段,让其变得越来越精彩,越来越生动,越来越有效果、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十年非常语文梦:孤舟话语》吴春来著,2013年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2]《发现语文》吴春来著,2018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文学素养;生动形象;人文素养;思想性
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核心素养里,文学素养已经黯然退场。对此,我保留自己的意见。窃以为,一堂语文课,如果缺乏文学的渗透与贯串,如果不把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文学修养、文学鉴赏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真难想象一堂出彩的语文课会理直气壮地摆在视觉盛宴的席面上。一堂抽离文学汁液的语文课,一堂没有文学手段,没有文学培养目标的语文课,如同无盐之菜,无油之汤,必将陷入枯燥、死板、暗淡的尴尬中。学生最终将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也将失去自己钟爱的阵地。我认为,文学对激活语文课堂的作用至少有如下几点。
文学可以使语文课生动形象。一堂只有字词识记、语法灌溉、逻辑演绎、内容分析的的语文课,势必少了一些摇曳多姿的风采,少了一些赏心悦目的细节,少了一些令人警策的冲击,少了一些熏陶渐染的教育渠道。语文老师若善于借助文学的语言和文学的手段,就可以吹皺语文课堂的一池春水,使其呈现出波浪起伏、桃红柳绿的春之气象,从而摆脱语文课呆板僵滞的宿命。一个新颖的词语,一句文辞优美的句子,一则作家的名人轶事,一段历历如在眼前的景物描写,都可以成为课堂的点金石,让学生在单调到容易倦怠和麻木的思维流动中,得遇有效的刺激。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情绪就会激昂起来,手脚就会灵动起来,表情也会生动起来,从而让课堂恢复元气,学生也将恢复对课堂的信赖和兴趣。就我本人的执教经验而言,我喜欢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好词丽句信手拈来。学生说,您的言语中藏着您读过的书,认为听我的课像在欣赏一件艺术品。学生曾盛赞本人为“天使”,具有拯救的力量。这里的拯救是拯救语文课堂的质量和效果,拯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拯救他们的语文成绩。
文学可以使课堂充满人文素养。文学是真善美的载体,好的句子和好的文章,塑造了美的形象,蕴含了善的思想,也蓄满了真的情感。闻之思之悟之,可以使浮躁的情绪变得宁静,使狭窄的胸怀变得开阔,使偏颇的世界观得以矫正,使敌意成为理解,使戾气化作慈悲。从而使课堂弥漫出和谐、民主和温馨的气氛。我经常在课堂上朗读文质兼美的文章给同学们听,或者让学生自己读。比如我现在上课之前雷打不动有个5分钟的环节,就是叫学生朗读自己精选的优美文学作品,再由同学畅谈感受。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畅谈环节也是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到动情处甚而至于声泪俱下。我曾在一个课堂间隙里给同学们鉴赏散文作家李颖的佳作《父亲的三个可疑身份》。这篇细节饱满、真情洋溢的散文激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反响。有的同学反观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表示自己以前对父亲知之甚少,或者对父亲有过不可饶恕的不敬,有的同学有了重新看待家庭关系的新的角度,还有同学在课堂上留下了真挚的眼泪。一个同学甚至感慨,原来一篇文章可以写得这么好。我发现,每当和学生分析文学作品,挖掘文章的文学属性的那堂课,效果一定特别好。而且,提供的文章越好,课堂效果也越佳。一段时间,林清玄、张晓风、龙应台、简嫃,成了大家热捧的对象,每个同学的抽屉里塞满了这样的散文集,大家的阅读兴趣空前高涨,学生的鉴赏水平也如同早春的树苗,日见其长,日见其高,学生对待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照这样下去,你还担心学生的语文学习被动吗?你还担心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好吗?
文学可以使课堂富有思想性。有句话说得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深刻的优美的思想,通过文学的语言传达出来,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被人记住。语文课堂本来就承载了传播思想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如果思想教育只有单调的传授和空洞的讲解,教育效果势必大打折扣。王尔德有句名言: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拒绝。当我把这句话说给学生听的时候,学生沉默了两秒钟,继而大笑不止。你看,一句小孩都可以理解的话,用文学的特殊句式和语法表达出来,就成了名言,并且广为传颂,它所阐释的道理也跟着进入了人的深度记忆。泰戈尔有句名言: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她的根永远和大地在一起。同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被文学的语言描述出来,多么令人激动沉醉,它把我们要说的故土情节、感恩情节,诠释得那么入情入理。人的情感如果有了一个附着的意象,会更真切,更有持久性。泰戈尔还有一句名言: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痛苦,才能产生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最美的乐音。这句话是我经常看到悬挂在高三教室里的励志名言,它借助文学的力量把一种信念贯彻到人的心底。如果语文课堂里经常出现这样文采斐然、富有力量的句子,语文课也会变得厚重起来。
我的意思是,如果不把语文学科的文学素养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实在非明智之举。文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语文课堂的重要指标。没有了文学的濡养和渗透,小而言之,课堂将变得索然寡味;大而言之,经典将黯淡无光,文化传承也将断裂,每一个学生将会是灰头土脸,很难实现个性和谐以及全面发展。真心希望,语文课堂应该广泛运用文学的形式和手段,让其变得越来越精彩,越来越生动,越来越有效果、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十年非常语文梦:孤舟话语》吴春来著,2013年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2]《发现语文》吴春来著,2018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