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德育,扎根生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M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中,回归生活是一个响亮的口号。现在的《品德与生活》最大的改革是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它与以往的品德教材有很明显的不同,不再是说教式的,学生遥不可及的教育内容,它的教学内容都取之于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东西。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这三个基本特征。尤其是生活性更为突出。课程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发展性战略计划;真正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学习了新课标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低年级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只有扎根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才能得与实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真真正正地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主动、活泼、积极地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以下是我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一、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以儿童的需要为出发点
  (一)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
  1培养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可通过开展穿衣服、系红领巾、系鞋带、整理书包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懂得自己能做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不会做的事要慢慢去学,在生活上要学会自理。
  2引导学生既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可创设情景或者带领学生到学校周围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
  (二)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
  1要让学生学会愉快、开朗地与人相处。
  2培养学生有应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三)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
  1学会做事、学会关心。
  可通过开展“我的一家”主题活动让儿童体验家庭生活的欢乐与幸福,学会关心父母,爱亲敬长。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辛劳,学会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应让他们尽快熟悉学校环境,热爱校园集体生活。可开展“我的朋友多”“我爱校园”等活动,帮助儿童熟悉新同学和新老师;通过参观校园环境,参加学校集体活动,体验校园生活的快乐,从而喜欢学校生活。
  也可开展“我爱家乡”“我爱祖国”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感受家乡的变化。让学生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爱,学会负责任。
  3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可通过开展“讲礼貌、讲卫生,做一个文明的学生”主题活动,使学生懂得使用礼貌用语,在生活中学会讲究卫生,养成文明的良好行为。
  也可通过开展“爱绿、护绿”“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等活动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植物。明白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四)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
  1激发学生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事物。
  2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小模型丰富和美化生活。
  二、良好品德的培养应遵循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重视儿童独特的道德表现
  1教师要遵循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强调“亲历和体验”,重视儿童道德形成中情感的作用,如“发现春天”活动,重视儿童眼中发现的“个别”的春天。“水仙花开了,春天来了!”“蝌蚪在水里游啦,春天到了!”“柳树发芽,春天来到!”“人们脱去厚重的冬装,穿上轻便的春装”儿童通过发现“只属于他一个人”的春天,体验发现的喜悦,在自然中感受春天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
  2在“注意交通安全”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儿童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通过对一些“道德两难”的问题:如“红灯停,绿灯行。现在是红灯,但是,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周围的人都要过马路了,这时我可不可以过啊?”“学校老师教育我们要走人行横道,但是我妈妈老领着我不走人行横道,这时我该怎么办?”“爸爸开车老是不系安全带,又经常边开车边问我学校的事情,我该怎么做?”等等几乎每个儿童都会遇到的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引导儿童展开思考、讨论,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良好品德养成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其品德的形成植根于自身真实的生活世界。“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无疑要让他们先拥有自己的生活世界,然后才谈得上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贴近儿童生活,在教学上有两条途径:首先要从内容上选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富有生活情趣的学习材料;此次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富有生活情趣。
  每個孩子的品德,都是在生活中慢慢养成的,并展现在生活中的。品德与生活课要实现“从生活中来”。即要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使课程服务于他们的生活。同时,又要实现“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品德、参与实践。只有将这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道德教育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
  让我们和孩子们携起手来,践行德育,从生活中走来,再回归于生活。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58-01  李白的《静夜思》应该是大多数人最早接触的诗歌之一,明白如话,简洁晓畅。很小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个了不起的人物——李白,因为他的诗气度不凡,因为他的故事(铁杵成针)恒者定成。  读李白的《行路难》胸中如有万马奔腾,大有排山倒海之势向你汹涌而来。  诗歌一开篇就用极其奢华的器具侧面点明了这是一
期刊
摘要 通过实施数学建模课程改革,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强化运用知识进行课外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建模; 实践性教学; 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  【中国分类法】:G420    1 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数学教学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对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教育价值取向多样化,使得高职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提高英语素质是其要点。因此,怎样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就必须转化学困生。在这方面我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教学;转化;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97-01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线性代数课堂讲授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以及线性代数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弊端,以线性方程组的解、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两个知识点为切入点,给出线性代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纠正数学无用的观点。  关键词线性代数;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O151.2  1. 引言  线性代数课程是我国大多数院校都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基石”
期刊
【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75-02  小学《科学》与《劳动技术》是两门不同的课程,它们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在不少内容上又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如果合理整合,资源共享,在教学中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在原有
期刊
摘要:初中科学复习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使遗忘的内容得以重视,薄弱的环节得以巩固,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形成知识网络和“板块”。但复习课最难上,因为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已是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复习过程不再像探究新知那样充满挑战的乐趣,冷饭重炒势必造成学习过程的索然寡味,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高度热情和积极性,学习动力不足。  关键词:科学复习自主复习 提高效率
期刊
摘要:本文從教师子女亲情缺失、教师角色适应、榜样塑造三方面探讨教师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师身为人师、人父(母)的尴尬,并试图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教师子女教育 问题  【中国分类法】:G525.1    我常听见老师们叹息,“种好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家的园”。这声叹息道出了部分教师在子女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又听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也是有限的”,这又点明了其对教
期刊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衔接小学信息技术与高中信息技术的过渡阶段,其知识体系是否合理尤为重要。笔者通过以广州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为样本,系统分析教材的内容模块,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对初中信息技术的教材编写和教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知识体系;教材分析  【中国分类法】:G434      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小学信息技
期刊
作为人的存在,教师需要爱,学生也需要爱;教师需要被尊重,学生也需要被尊重;教师不愿意被人辱骂,学生也一样。因此,师生双方在审视对方的时候,应该透过社会角色的“面具”,看到“面具”背后共同的人性或人格,采用“换位”、“移情”、“理解”的方法去建立一种超越有差别的“角色关系”的无差别的“人格关系”。这种人格关系是师生关系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老师对待学生的不平等也往往表现在人格上的不尊重,以居高临下的
期刊
摘要:历代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层出不穷,有性善论、性恶论和中性论。但究其本质,自由是贯穿人性始终的。教育作为传承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对于发展人性、培养新一代的个性彰显、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新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教育应该具有包容性,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和需要,引导受教育者追求自由——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形成开放式的、人性化的教育。  关键词:人性 自由 教育  【中国分类法】:G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