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变钱的奥秘

来源 :中国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an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变钱的奥秘
  
  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严峻形势下,很多大公司都面临经营困难,有的停止扩张,有的裁员减薪,有的干脆关门逃债,今天还是“富”翁,明天却已变成“负”翁的事情屡见不鲜,让人唏嘘感叹。
  而就在这种让人沮丧的经济大环境下,冒出了一群像“鲍鱼大王”杨建忠、“螃蟹大王”刘忠这样的人还在制造着财富传奇。在生养他们的那片“水土”上,他们用勤劳赶走了翻江倒海的惊涛骇浪,用智慧挽留了风平浪静的碧海青天。他们守住了他们的家园,他们也守住了如滔滔江水般绵绵不绝的财富。
  
  陆地上养鲍鱼
  
  提到“鲍鱼”二字,喜欢吃海鲜的朋友或许已经垂涎欲滴,或许还能马上联想起鲍鱼壳的样子:外形像贝壳,壳上有九个孔。素称“海味之冠”的鲍鱼,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鲍鱼壳还是一剂著名的中药材——石决明,古书上又叫它千里光,有明目的功效,因此得名。
  由于鲍鱼营养丰富,因而价格很高,每市斤高达好几百元。尽管如此昂贵,人们还是争相购买。它不但受国内人们的青睐,还远销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在古代,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贡品,在当代,它是国宴不可缺少的珍品。
  福建莆田一个名叫南日岛的地方,就因盛产鲍鱼而闻名。南日岛是福建的第二大岛,毗邻台湾,素有“十八列岛”之称。这里海水清澈,风大浪急,是养殖鲍鱼的好地方。每天一早,前来选购鲍鱼的买家就会乘船来到渔排上,挑选自己中意的鲍鱼,并和鲍鱼老板讨价还价,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如今的南日岛,鲍鱼养殖的规模达到了两亿头,产量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
  但如果把镜头推到十年前,在这片清澈的海域上却根本寻不到鲍鱼的影子。这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要从当地的两个普通人说起:福建东禹水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建忠和魏九富。
  36岁的杨建忠,几年前还是当地供电所的一名电工。杨建忠做电工很有天赋,他曾为此得意过:“电笔一插下去我就知道故障出在哪里。”
  上班之余,杨建忠还和家人一起经营着当地最大的一家渔具店,生意很红火。然而就在1998年前后,他突然发现,岛上的鱼网和鱼绳没有以前好销,倒是一种黑色的笼子成了抢手货。
  这种黑色的笼子有什么用处,杨建忠自己不太清楚,他只知道有个人是这黑笼子的大买家。这个人是他非常熟悉的、可以让他的心态瞬间变得很微妙的人。
  造成黑色笼子脱销的人,叫魏九富。他是南日镇供电所的所长,也是杨建忠的领导。这种黑色笼子是他专门用来养鲍鱼的。
  
  村民养鲍鱼狂赚一百多万
  1997年,魏九富去山东蓬莱考察,立即被一种名叫鲍鱼的海洋生物所吸引,对方给他描绘了一幅极具诱惑力的蓝图:“只要鲍鱼养的好,我们全部收购,一个8公分的鲍鱼,能卖300多元。”
  于是再回南日岛的时候,魏九富带回了5万苗小鲍鱼崽,誓要施展拳脚大干一番。但当时,魏九富对鲍鱼的了解只能用“一无所知”来形容,甚至天真地认为鲍鱼和鱼没什么两样。
  魏九富在什么也不懂的情况下,就冒冒失失地从外地引进新物种搞鲍鱼养殖一事,给在一旁看热闹的杨建忠高兴坏了,“领导要摔大跟头了,”杨建忠幸灾乐祸地想。
  杨建忠真心希望领导魏九富倒大霉,从心底里深深地希望,原来当时在供电所工作,他们之间存在过一些不愉快。
  平心而论,杨建忠的工作无可挑剔,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技术很好。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个记表员:“比起爬在电线杆上工作的电工来说,记表员的工作轻松多了,风吹不着雨打不着太阳晒不着,这是我当时努力工作的目标。”
  几年下来,为了记表员的事情,杨建忠找所长魏九富沟通了好几次,就是不能如愿:“如果按照公平安排的话,我早当上了记表员,但是当时他就不这样安排。”杨建忠忆起这事,话语里充满怨气。
  这厢杨建忠为换岗的事郁郁寡欢,那厢魏九富却因养鲍鱼财运亨通,在南日岛海域试养的鲍鱼,第二年就让他获得了大丰收:“我的鲍鱼全部运往大连和山东,买进鱼苗花了30多万,卖出去总价两百万多元,收入非常可观。”魏九富乐呵呵地计算道。
  在魏九富的带动下,短短两年时间里,南日岛17个村庄五万居民中,有一万人先后养起了鲍鱼,而且经济效益非常不错。“多则赚一百万,少则赚几十万,比起我们全家卖渔具一年才十来万的收入,真是强多了。”看见身边的人养鲍鱼都发了家,杨建忠再也按捺不住,他萌生了离开供电所的念头,记表员的职位不再能满足他了。
  对于杨建忠的辞职,所长魏九富曾再三挽留:“你业务很熟练,技能很强,过不了多久就能提为部门组长了。”杨建忠不为所动,当即回复:“在单位里面上班都是别人支配我,但我不喜欢受人支配,我想自己支配自己的工作。”
  
  养鲍鱼陷入“靠天吃饭”的困境
  就这样,杨建忠在魏九富的惋惜声中,离开了工作八年的供电所。但是他并没有帮着家人打理渔具店的生意,反而是把养家糊口的渔具店变卖。
  原来杨建忠早就憋了一股劲,他也准备去海边养鲍鱼,没想到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不让杨建忠下海”,这是他早已过世的爷爷的遗愿。
  杨建忠祖孙三代一直都是在南日岛上生活,他们吃海里的,用海里的,大海就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为什么爷爷从小就不让杨建忠下海,甚至是连海边都不让他去呢?原来在杨建忠的家里,他是惟一的儿子,也是家族惟一的香火。在一个渔民家庭里,一般只有男人才是家里的顶梁柱。所以无论是爷爷,还是父亲,对于这个独苗都是格外宝贝。下海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为了安全,家人根本就不让杨建忠靠近大海。
  所以在海边长大的杨建忠,从小就不能和其他小孩一样,到大海里嬉戏玩耍。这让杨建忠对大海既向往,又害怕。杨建忠记得爷爷很疼爱他,他也很敬重爷爷,爷爷说不让下海,他就不下海。看来,杨建忠想下海养鲍鱼的想法彻底行不通。
  但是没过多久,他又开始暗自庆幸起来,随着南日岛鲍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气候变暖,这几年养鲍鱼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杨建忠解释说:“这边的水温高,最高时可达到29、30度,大连鲍最高耐温一般在28度,一旦高过28度就会受不了,那样夏季转秋季的时候死亡率就特别高,基本上有的就剩下30%。”
  由于是靠天吃饭,南日岛上很多养殖鲍鱼的渔民们都因为水温的缘故遇到了经营危机。最惨的渔民因为血本无归,没钱还债,只能逃亡在外。
  为了克服海水温度偏高的问题,当地人又发明了鲍鱼搬家的生产模式。每年夏季他们用活水船把鲍鱼运到北方避暑,而到了冬天的时候,再运回来。
  对于这种“南鲍北移”的做法,杨建忠认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费用太高。细算下来,用船拉去北方的运费,还有这边跟过去的工人要安排吃住等等各方面的开销会非常大。另外,在鲍鱼搬家的途中,还可能碰到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像赤潮、淡海水交汇等。”
  
  陆上鲍鱼苗供不应求
  就在南日岛人想摆脱“靠天吃饭”,养好鲍鱼,使出浑身解数的当口,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在杨建忠的头脑里逐渐成型。
  三十多年来,杨建忠一直就是一个旱鸭子。现在他既要解决鲍鱼养殖的问题,又要家人同意,不会游泳的杨建忠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到陆地上建造工厂,把海水抽上来,培育能够耐受高温的鲍鱼种苗:“既然我不会游泳,我就在陆地上开辟一条财路来,我就不信做不到。”
  杨建忠其实早已看中了一块地,三面环海,一面靠山,海水的水质非常适合养鲍鱼。2003年,杨建忠借了二十万,准备在这里建厂。看到儿子专心在陆地上发展,父亲也主动加入进来:“当时没有路可走,我们就修了一条路,没有淡水,我们就找到山上的一口小井,弄出一点是一点。”杨建忠的父亲回忆说,那时真叫“一无所有”。
  海岛荒地条件艰苦,杨建忠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打地基的时候,他却傻了眼,“海边沙地挖下去全是又大又硬的岩石,两部挖掘机的链条都挖脱掉了,挖起来特别费劲。”
  自有的80万加上借的钱已经全部都投进去了,开弓没有回头箭,杨建忠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原以为只要两个月就能建好的陆上养殖基地,杨建忠花了8个月的时间才算完工,核算成本,足足比预算增加了一倍。杨建忠又请来科技人员攻关,经过反复的试验,能在南日岛度夏的鲍鱼品种终于被培育出来。当然这种技术也被父子俩当作最核心机密,保守了起来。
  杨建忠和家人在石头上建起的鲍鱼城堡,虽然投入翻了一番,经济效益还是远远高过他们的预期。工厂运行第二年,就回收了全部成本。眼看着杨建忠一家财源滚滚而来,日子一天天红火。可没过多久,杨建忠又开始四处借钱,不禁令人疑惑。
  原来杨建忠的鲍鱼能耐得住高温,所以他的种苗一上市就被一抢而空。但由于数量不够,不少养殖户还只能继续去北方购买鲍鱼苗。
  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前景,杨建忠父子开始酝酿一个更大的计划:他们要继续新建鲍鱼培育工厂,新厂总体规模将达到原来的六倍。所长魏九富得知了杨建忠的计划,为父子俩的大胆敢干捏了一把汗:“养鲍鱼有一定风险,一下子扩展到这么大规模,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谣言致使鲍鱼苗滞销
  除了魏九富,杨建忠的母亲也极力反对这个新计划。“母亲最疼我,当年在石头上建工厂时,我因为操劳过度,竟外中暑晕死过去,母亲听说后也吓得晕倒了。”杨建忠说起伟大的母爱,眼里闪着泪花。
  刚刚经历过惊吓的母亲,坚决不想让丈夫和儿子再去承受风险和压力了。但从小就很听话的儿子,这次怎么也听不进母亲的劝告,杨建忠恳求道:“我的决心就像长江的水一样,方向已经定了,肯定要向东流,不可能向西流的。我一定要做,不管你们赞不赞成我都要做,机不可失啊。”
  面对儿子的顽固,母亲不顾自己的胃病,开始绝食抗议,但这依然没有阻止儿子的决心向东流。
  所幸,杨建忠这次建厂很顺利。2006年,只用了四个月时间,一座更大的鲍鱼种苗养殖基地拔地而起。可是到了10月种苗上市的时候,他却躲到一边,独自发起愁来:“扩大养殖规模,又新建了一个大型的陆上鲍鱼工厂。现在的鲍鱼苗足够供应,可是等了半个月,顾客却一个都没有来。”
  “种苗跟时间耗不起,晚一天售出就多一天开支,时间久了,可能就全给赔光了,到时80万的外债怎么还?”想到这儿,杨建忠不禁冷汗直冒,他必须尽快找到鲍鱼苗突然问津的原因。
  经过调查,杨建忠的鲍鱼苗滞销,起因于当地鲍鱼市场上流传的一则传闻:杨建忠对鲍鱼鲍鱼种苗肯定做过手脚,要不怎么一下子就能产出这么多。
  原来今年杨建忠投产的鲍鱼种苗场,让他的养殖规模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所以很多养殖户开始怀疑他的鲍鱼种苗的真实性。
  为了击破谣言,杨建忠开始四处托人寻找客户,二十天后,父亲终于求爷爷,告奶奶似的招呼来了第一批客人,虽然是父亲很早前就认识的生意朋友,但这些老客户对种苗依然心存疑虑。
  为了做成这第一单生意,父亲说服杨建忠破天荒地把价格降到了比同行还低的水平,客户终于动心了。
  各地的养殖大户开始源源不断地到杨建忠的工厂考察,从一开始不相信陆地上能生产这么多的鲍鱼苗,到最后都无一例外地和杨建忠签下采购合同,市场上的谣言不攻自破。如今就是杨建忠当年的所长魏九富,也成了陆上鲍鱼工厂的常客:“生意确实做得好,客户信誉度高。虽然年纪很小,却拥有南日岛上最大的鲍鱼厂。”
  杨建忠的父亲也很自豪:“这是个奇迹,发展是硬道理。我和儿子一样,一直赞成发展。”
  在陆地上建鲍鱼养殖工厂,父亲一直是杨建忠的坚强后盾。在他的撮合下,儿子也和母亲重归于好。但是父爱有时又让儿子难以承受,当年为了让惟一的儿子留在海岛,留在自己身边,父亲让杨建忠初中毕业就休学了。现在随着杨建忠鲍鱼事业的不断壮大,对于未来的发展,父子之间又开始了争论。
  今天,杨建忠成了当地的“鲍鱼大王”,一年生产的优质鲍鱼种苗已经达到了6000万苗,占到了南日岛的一半以上。未来他还计划要走出中国去海外发展:“我就想总有一天我会跳出南日岛,因为我要将我事业一直发展下去。”
  而杨建忠的父亲却不敢了,“在人生地不熟的外国做生意,万一收不到货款怎么办?”
  两代人的分歧也许一时还无法解决,但是南日岛的发展却是无法阻挡。
其他文献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说教师是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还说是春蚕,牺牲自己贡献给他人的是美好的东西。这话一点都不假。我当教师20多年,对这些话真是感触颇深
期刊
中国商人:改革开放以后,福建人快速富起来,而且多数很低调,你认为福建商人跟内地商人有什么不同?  陈文清:我们有了钱是到东南亚国家,或者内地去创业,其它地方人是拿钱去享受。所以我常讲,南方人是受罪人,北方人是享受型。我们天天在努力,天天在干,我们都是从小做到大。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很多人把子送到国外,希望他们能吃苦,将来有作为。  中国商人:你刚才说,小时候吃不饱,老想着干大事,你想干的
杨修终于被曹操杀了,杨修觉得死得冤,太不值了,所以他的魂魄不愿投胎。等啊等,有一天,他见到了曹操的亡魂,急忙上前问道:“明公慢走,你当初为什么要杀我?”曹操一看是杨修,便停住了脚步,笑了一下,答道:“你想知道我为什么要杀你吗?听我慢慢道来。你的智力过人,非常聪明,你上知天文,下查地理,懂奇门,会八卦,可以说是一个奇才。但是你恰恰忘记学习一门人生的必修课,那就是领导者的心态。所以你不晓人和。今天闲着
目前,小学音乐教学的方法并不多,教学内容也多以跟唱或演唱为主,课堂内容相对枯燥,学生也可能对演唱产生畏惧感提不起学习兴趣。小学音乐教学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