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之后,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欢乐,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前几年兴起多媒体教学,刚开始大家都认为多媒体教学资料丰富、图文并茂,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纷纷采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媒体教学也显露出不足之处。对此,我们应结合实际,从多方面入手,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一、引用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逐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用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然后根据相关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如学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引用毛泽东、周恩来与刘少奇的一段有趣的对话。
毛泽东问:“你们怎样才能使猫吃辣椒?”
刘少奇说:“那还不容易,你让人抓住猫,把辣椒塞进猫嘴里,然后用筷子捅下。”
毛泽东认为这是莫斯科的解决办法,于是摆摆手说:“决不能使用暴力……每件事都应是自觉自愿的。”
周恩来谈了自己的看法:“我首先让猫饿几天,然后,我把辣椒裹在一片肉里,如果猫非常饿的话,它会囫囵吞枣地吞下去。”
毛泽东认为不妥,最后说出了自己的策略:“这很容易,你可以把辣椒涂在猫的屁股上,当它感到火辣辣的时候,它就会自己去舔掉辣椒并为能这样做而感到兴奋不已。”
讲完这段趣事后,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我就问:“刘少奇、周恩来主张采用什么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什么不行?”
经启发,学生逐渐认识到: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民族资产阶级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都表示拥护社会主义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因此,刘少奇主张的那种以暴力为基础,没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方法不符合国情,而周恩来采取的是蒙骗的方式,也不能激发民族资本家的热情,不利于团结他们一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而毛泽东采取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不但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过渡,而且使民族资本家主动要求转为国营,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运用类比法有利于学生探索历史知识,温故知新,加深记忆。
历史教学中如何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更好地回忆旧知识,掌握新知识,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古代史中,有许多历史现象非常相似。例如:公元589年隋文帝结束了南北朝的对峙局面,统一南北,但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隋末农民起义,隋朝灭亡。学习隋朝历史时,让同学们联想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个朝代历史与隋相似,同学们思考一番基本能答出是秦朝。灭六国统一天下,但由于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秦朝二世而亡。二者都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说明一切残暴的统治注定灭亡。还有三国两晋时期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事例,说明骄兵必败。这些相似的历史现象,引导同学们不断探索、分析,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运用类比的教学方式,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新旧知识有机联系,加深记忆。
三、用顺口溜或诗歌激发学生兴趣,便于归类记忆历史知识。
如学习战国七雄时,我一面让学生细看课本中《战国形势示意图》中战国七雄的大致地理位置,一面将教参中的一句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将二者结合起来记忆,记住这句顺口溜后学生也就填好了课后习题中的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我还把在杂志上看到的“朝代七言诗”教给学生,即:
“黄帝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西东晋,南北两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制休。
民国仓皇台湾去,大陆喜奏共和歌。”
在这首诗的基础之上,延伸记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十六国与东晋的对峙、南北两朝各处的更替、宋与辽、金、西夏等王朝的并立,这样,中国四千多年的朝代脉络就清晰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了。
四、适当引用谜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上课与艺人说书一样,应常设悬念,使听众产生再听下一回的强烈愿望,甚至对明天的历史学习产生神往,这样学生就会爱上历史课。如学习《抗日战争胜利》中“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一目时,我让学生边看课本边思考一则历史谜语:日本投降,猜两个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对猜谜学生很有兴趣,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很快活跃了起来,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一一否定之后,我才揭示谜底是“屈原”和“苏武”。学生表示迷惑不解,此时讲解:“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节节败退,美军逐渐攻近日本本土,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政府发表对日宣战的声明,派遣苏联红军进攻中国东北的日军”。至此学生恍然大悟,日本投降是“屈于原子弹的威力”和“苏联对日本动武”的结果。最后,进一步说明:苏联出兵和美国的原子弹都是日本投降的原因之一,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人民八年的艰苦抗战,使日本陷于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受到沉重打击,不得不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样,通过猜谜,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通过角色置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必将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保证他们有高效率的心理投入。在教学中,我还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某些历史人物,让他们“身临其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磨刀不误砍柴工”,短短几分钟,不但不影响教学进度,反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效果显著。
在优化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加强趣味性很重要,但必须强调:不要为了体现趣味而忽视总的教学目标,决不能只图形式。只有从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真正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解决矛盾,发展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在进行素质教育、课堂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需要。
一、引用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逐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用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然后根据相关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如学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引用毛泽东、周恩来与刘少奇的一段有趣的对话。
毛泽东问:“你们怎样才能使猫吃辣椒?”
刘少奇说:“那还不容易,你让人抓住猫,把辣椒塞进猫嘴里,然后用筷子捅下。”
毛泽东认为这是莫斯科的解决办法,于是摆摆手说:“决不能使用暴力……每件事都应是自觉自愿的。”
周恩来谈了自己的看法:“我首先让猫饿几天,然后,我把辣椒裹在一片肉里,如果猫非常饿的话,它会囫囵吞枣地吞下去。”
毛泽东认为不妥,最后说出了自己的策略:“这很容易,你可以把辣椒涂在猫的屁股上,当它感到火辣辣的时候,它就会自己去舔掉辣椒并为能这样做而感到兴奋不已。”
讲完这段趣事后,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我就问:“刘少奇、周恩来主张采用什么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什么不行?”
经启发,学生逐渐认识到: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民族资产阶级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都表示拥护社会主义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因此,刘少奇主张的那种以暴力为基础,没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方法不符合国情,而周恩来采取的是蒙骗的方式,也不能激发民族资本家的热情,不利于团结他们一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而毛泽东采取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不但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过渡,而且使民族资本家主动要求转为国营,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运用类比法有利于学生探索历史知识,温故知新,加深记忆。
历史教学中如何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更好地回忆旧知识,掌握新知识,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古代史中,有许多历史现象非常相似。例如:公元589年隋文帝结束了南北朝的对峙局面,统一南北,但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隋末农民起义,隋朝灭亡。学习隋朝历史时,让同学们联想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个朝代历史与隋相似,同学们思考一番基本能答出是秦朝。灭六国统一天下,但由于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秦朝二世而亡。二者都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说明一切残暴的统治注定灭亡。还有三国两晋时期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事例,说明骄兵必败。这些相似的历史现象,引导同学们不断探索、分析,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运用类比的教学方式,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新旧知识有机联系,加深记忆。
三、用顺口溜或诗歌激发学生兴趣,便于归类记忆历史知识。
如学习战国七雄时,我一面让学生细看课本中《战国形势示意图》中战国七雄的大致地理位置,一面将教参中的一句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将二者结合起来记忆,记住这句顺口溜后学生也就填好了课后习题中的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我还把在杂志上看到的“朝代七言诗”教给学生,即:
“黄帝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西东晋,南北两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制休。
民国仓皇台湾去,大陆喜奏共和歌。”
在这首诗的基础之上,延伸记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十六国与东晋的对峙、南北两朝各处的更替、宋与辽、金、西夏等王朝的并立,这样,中国四千多年的朝代脉络就清晰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了。
四、适当引用谜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上课与艺人说书一样,应常设悬念,使听众产生再听下一回的强烈愿望,甚至对明天的历史学习产生神往,这样学生就会爱上历史课。如学习《抗日战争胜利》中“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一目时,我让学生边看课本边思考一则历史谜语:日本投降,猜两个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对猜谜学生很有兴趣,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很快活跃了起来,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一一否定之后,我才揭示谜底是“屈原”和“苏武”。学生表示迷惑不解,此时讲解:“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节节败退,美军逐渐攻近日本本土,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政府发表对日宣战的声明,派遣苏联红军进攻中国东北的日军”。至此学生恍然大悟,日本投降是“屈于原子弹的威力”和“苏联对日本动武”的结果。最后,进一步说明:苏联出兵和美国的原子弹都是日本投降的原因之一,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人民八年的艰苦抗战,使日本陷于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受到沉重打击,不得不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样,通过猜谜,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通过角色置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必将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保证他们有高效率的心理投入。在教学中,我还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某些历史人物,让他们“身临其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磨刀不误砍柴工”,短短几分钟,不但不影响教学进度,反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效果显著。
在优化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加强趣味性很重要,但必须强调:不要为了体现趣味而忽视总的教学目标,决不能只图形式。只有从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真正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解决矛盾,发展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在进行素质教育、课堂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