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加康复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徐州市中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1例采用康复治疗,观察组41例加用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对照组总有疗效为75.6%,观察组为90.2%,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可对患者生活质量予以明显改善,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针刺;康复训练;中风;吞咽障碍
中风后患者多会出现吞咽障碍现象,据调查约有45%患者发病[1],可导致营养不良、食团留滞以及吸入性肺炎等,若病情严重还会由于痰液阻塞诱发窒息继而致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当前临床逐渐采用康复疗法结合针刺疗法,效果明显。本文为探讨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将82例作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徐州市中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康复治疗,观察组41例在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对照组中26例为男,15例为女;年龄为44至78岁,平均(65.3±7.9)岁;病程为1至6个月,平均(2.4±0.5)个月。观察组中25例为男,16例为女;年龄为45至78岁,平均(66.2±7.4)岁;病程为1至5个月,平均(2.3±0.6)个月。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6次/周,疗程为10次×3,1次后休息1d。具体如下:
1.2.1 针刺 将天突、外金津玉液、廉泉作为主穴,去枕仰卧,常规消毒上述穴位,采用毫针(1.5寸)分别刺入廉泉穴、外金津玉液至0.5寸,方向为舌根,提插强刺激。针刺得气后留针时间为20min。
1.2.2 康复治疗 使用冰棉签对舌根、扁桃体脚、软腭以及前腭弓等行反复摩擦,15次后患者空吞咽,反复开展;让患者发出“a”音,需大声且将发声时间延长;指导患者做舌操,即反复伸展至左右前方,对上腭、牙龈、口角等反复抵紧;训练咀嚼肌,用冰袋轻刺激面颊部,按摩后让患者张口、鼓腮以及咬合,确保限度最大;使用冰袋对咽喉部进行按摩与刺激;低频脉冲电疗法。30min/次。此外,还要叮嘱患者家属合理选择食物、进食器具与体位。最安全角度为躯干地面角度在45°及其以上,这样舌根有利于运送食团,防止漏出。勺子需表浅且小,一次量不可过多防止误吸,勺子喂食会对舌体进行触压,可启动吞咽反射。食物最好为泥状,黏性适中,不会残留于黏膜上,且可锻炼口腔运动能力。
1.3 疗效判定标准[42]
患者吞咽恢复正常且饮水试验1级为治愈;患者吞咽困难大幅度改善且饮水试验为2级为显效;症状有所改善且饮水试验为3级为有效;无效:症状未改善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1.0对所有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用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若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临床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针灸与康复训练运动疗法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疗法。见表1。
3 讨论
中风后诱发吞咽障碍脑部为主要病变位置,咽部却为症状表现。其病理机制为中风后有关区域大脑出现软化、缺血以及水肿现象,中枢性损害延髓路神经运动核,有随意性舌运动时间延迟,关联于吞咽的肌肉运动协调性下降等表现。针刺为祖国医学精髓,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主要取穴为外金津玉液、廉泉。针刺上述穴位可促使椎动脉血流量、速度、血管内径提升,进而促使脑血流量增加,对拍缺损脑组织缺氧缺血状态予以改善,构建病灶边侧支循环,恢复中枢神经功能,便于上运动神经元支配延髓运动核。三叉神经通过廉泉穴处,针刺后可刺激各类神经末梢,比如颈部脊神经、三叉、舌咽以及面神经等[3],强化神经反射,对吞咽肌肉运动进行协调,便于吞咽中枢更好控制吞咽反射,有效缓解吞咽困难症状。
康复训练吞咽障碍目的在于对咽下障碍者残存能力予以最大限度开发。基于功能与结构角度可知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极强,康复训练作用主要基于此发挥出来。其主要机制在于将神经元再塑与神经促通技术作为依据,加快构音器官与吞咽血液循环,对咽部肌肉协调、灵活性予以有效改善,收缩咽部肌肉,同时减少口腔、咽后壁腺体分泌量并恢复感觉功能。因此,吞咽康复训练可抑制异常反射与提升神经系统兴奋性,强化吞咽肌运动协调性,避免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现象[4],运动与按摩舌肌、咀嚼肌,缓解吞咽障碍。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疗效为75.6%,观察组为90.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可对患者生活质量予以明显改善,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丽萍,孙玲莉,张晓霞等.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1,32(3):329-330.
[2]刘建玉,李民兰.头针阳刺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吞咽障碍44例[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5):174.
[3]王峰川.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47):192-193.
[4]梁娇.康复训练配合针刺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3,41(4):129-130.
关键词:针刺;康复训练;中风;吞咽障碍
中风后患者多会出现吞咽障碍现象,据调查约有45%患者发病[1],可导致营养不良、食团留滞以及吸入性肺炎等,若病情严重还会由于痰液阻塞诱发窒息继而致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当前临床逐渐采用康复疗法结合针刺疗法,效果明显。本文为探讨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将82例作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徐州市中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康复治疗,观察组41例在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对照组中26例为男,15例为女;年龄为44至78岁,平均(65.3±7.9)岁;病程为1至6个月,平均(2.4±0.5)个月。观察组中25例为男,16例为女;年龄为45至78岁,平均(66.2±7.4)岁;病程为1至5个月,平均(2.3±0.6)个月。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6次/周,疗程为10次×3,1次后休息1d。具体如下:
1.2.1 针刺 将天突、外金津玉液、廉泉作为主穴,去枕仰卧,常规消毒上述穴位,采用毫针(1.5寸)分别刺入廉泉穴、外金津玉液至0.5寸,方向为舌根,提插强刺激。针刺得气后留针时间为20min。
1.2.2 康复治疗 使用冰棉签对舌根、扁桃体脚、软腭以及前腭弓等行反复摩擦,15次后患者空吞咽,反复开展;让患者发出“a”音,需大声且将发声时间延长;指导患者做舌操,即反复伸展至左右前方,对上腭、牙龈、口角等反复抵紧;训练咀嚼肌,用冰袋轻刺激面颊部,按摩后让患者张口、鼓腮以及咬合,确保限度最大;使用冰袋对咽喉部进行按摩与刺激;低频脉冲电疗法。30min/次。此外,还要叮嘱患者家属合理选择食物、进食器具与体位。最安全角度为躯干地面角度在45°及其以上,这样舌根有利于运送食团,防止漏出。勺子需表浅且小,一次量不可过多防止误吸,勺子喂食会对舌体进行触压,可启动吞咽反射。食物最好为泥状,黏性适中,不会残留于黏膜上,且可锻炼口腔运动能力。
1.3 疗效判定标准[42]
患者吞咽恢复正常且饮水试验1级为治愈;患者吞咽困难大幅度改善且饮水试验为2级为显效;症状有所改善且饮水试验为3级为有效;无效:症状未改善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1.0对所有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用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若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临床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针灸与康复训练运动疗法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疗法。见表1。
3 讨论
中风后诱发吞咽障碍脑部为主要病变位置,咽部却为症状表现。其病理机制为中风后有关区域大脑出现软化、缺血以及水肿现象,中枢性损害延髓路神经运动核,有随意性舌运动时间延迟,关联于吞咽的肌肉运动协调性下降等表现。针刺为祖国医学精髓,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主要取穴为外金津玉液、廉泉。针刺上述穴位可促使椎动脉血流量、速度、血管内径提升,进而促使脑血流量增加,对拍缺损脑组织缺氧缺血状态予以改善,构建病灶边侧支循环,恢复中枢神经功能,便于上运动神经元支配延髓运动核。三叉神经通过廉泉穴处,针刺后可刺激各类神经末梢,比如颈部脊神经、三叉、舌咽以及面神经等[3],强化神经反射,对吞咽肌肉运动进行协调,便于吞咽中枢更好控制吞咽反射,有效缓解吞咽困难症状。
康复训练吞咽障碍目的在于对咽下障碍者残存能力予以最大限度开发。基于功能与结构角度可知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极强,康复训练作用主要基于此发挥出来。其主要机制在于将神经元再塑与神经促通技术作为依据,加快构音器官与吞咽血液循环,对咽部肌肉协调、灵活性予以有效改善,收缩咽部肌肉,同时减少口腔、咽后壁腺体分泌量并恢复感觉功能。因此,吞咽康复训练可抑制异常反射与提升神经系统兴奋性,强化吞咽肌运动协调性,避免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现象[4],运动与按摩舌肌、咀嚼肌,缓解吞咽障碍。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疗效为75.6%,观察组为90.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可对患者生活质量予以明显改善,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丽萍,孙玲莉,张晓霞等.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1,32(3):329-330.
[2]刘建玉,李民兰.头针阳刺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吞咽障碍44例[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5):174.
[3]王峰川.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47):192-193.
[4]梁娇.康复训练配合针刺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3,41(4):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