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六个方面系统地论述病虫害对森林危害的认识,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认识;管理;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004-01
随着新时期林业工作重心的转移,林业生态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却面临许多问题,林业局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我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把防治病虫害工作落到实处,抓好做好。文中论述了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1病虫害发生周期的认识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具有周期性,在其发生初期防治与管理可以将危害减少到最低,不同病虫害,危害时期与防治情况都不一样,如马尾松毛虫在幼龄前期是危害的高峰期,其防治在1—2龄时为最好,在其危害高峰期之前降低其虫口密度,对于病害,要观察其病原体所处阶段,其对外抗性最低的时候进行防治效果最佳,不同的病虫害要根据其生活史和发生周期很好选择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防治与控制,做到林中虽有病虫但不成灾,体现良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环境特征。
2加强对森林病虫害识别
森林害虫可分为叶部害虫、干部害虫、嫩枝幼干害虫、果实种子害虫及地下害虫。叶部害虫种类最多,有黄脊竹蝗、梧桐木虱、榆紫叶甲、袋蛾类、刺蛾类、舟蛾类、毒蛾类、松毛虫类、叶蜂类等,主要是吃食树叶,影响树木生长。干部害虫主要是天牛类,蛀食枝干,破坏树木导管,致使树势衰弱,严重时可使整株树木枯死。松褐天牛成虫体长15—30mm,赤褐或暗褐色,鞘翅上有5条黑斑与灰白斑相间的纵纹;幼虫体长25—33mm,乳白色,头部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松褐天牛在取食健康松树幼枝时传播松材线虫病,致使大片松树死亡。嫩枝幼干害虫主要是日本松干蚧,多寄生在松树枝条的翘皮缝内,被害松树枝干下垂,枝叶枯黄,芽梢枯萎,树势衰退,引起干枯病及次期害虫发生,导致松树死亡。果实种子害虫主要有油茶象甲、栗实象甲等,成虫钻蛀果实,幼虫取食种仁,造成落果。地下害虫主要有非洲蝼蛄、蛴螬和小地老虎等,危害苗圃,特点是咬断苗根,致苗木枯萎死亡。
森林病害有侵染性病原和非侵染性病原两大类。侵染性病原包括真菌、细菌、类菌质体、病毒、类病毒、线虫、螨类等;非侵染性病原是指不适宜林木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水分、营养、有毒物质等。识别林木病害,首先要观察症状,根据症状区别是非侵染性还是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在苗圃和林地多半是成片发生,发生的地点常常与地形、土质和特殊的环境条件有关;侵染性病害有明显的病症,在苗圃和林地的分布一般是分散的,常可在病株周围找到健株,或在同株上,不是所有的叶片都同样程度的发病。通常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部出现粉霜状物、小黑点等病症;细菌病害出现水浸状、溢脓状物。类菌质体、病毒、类病毒、线虫、螨类等引起的病害,没有症状,但染病林木的病状都很明显。有时识别病害要利用显微镜、人工诱发实验、化学分析等手段,才能确定病原。
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大量人工纯林,树种结构单一,很容易受到病虫害威胁,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要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管理角度加强。一是调整森林结构,营造混交林,提高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为病虫害的寄主(天敌)提供比较适宜的条件。二是充分利用寄主与有害生物、有害生物与天敌、有害生物与环境间复杂的网络关系,使森林与有害生物、有益生物间和谐共处, 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功能,增强森林自身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实现对有害生物、寄主、环境等的控制与管理。在实际森林管理中进行树种结构的合理配置,运用近自然林业科学理论对森林进行抚育管理,提高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抗性和各项服务功能的持续性等。
4加强营林措施建设
进行营林措施建设,提高森林植物本身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和自我恢复力,主要是:①选育抗病虫品种;②加强育苗管理,如冬耕深翻,将地下害虫暴露于地表,把表土层的病菌和害虫翻入土层深处,适时播种,错开感病季节;苗期适当灌水,合理施肥,中耕除草;③造林做到适地适树适时,尽可能营造混交异龄林;④科学抚育,对抚育对象、抚育强度、抚育间隔期等指标进行合理选择与确定,有利于森林健康与抗性的提高、生长量增加等目标的实现。
5加强森林病虫害检疫, 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森林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防控,促进健康”方针的预防性工作。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结合分宜县的实际情况,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四是严禁从国内外森林病虫害疫区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对来自国外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虽经口岸检疫机构检疫,但运至目的地后,当地森检部门仍要认真复检,做到万无一失。
6加强森林病虫害治理
发生森林病虫害需及时采取治理措施。①物理机械治理法:主要包括人工捕杀法、阻隔法、诱杀法、高温处理法等,以及应用超声波、电力、放射性同位素、激光和遥感等新技术防治病虫害。②化学治理:正确选用农药,在短时间内,迅速歼灭。化学防治使用药剂要了解和掌握药剂性能、及时用药、节约用药、减少污染、科学作业。
7结束语
综上所述,森林病虫害防治必须坚持以营林措施为基础,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着眼点,充分利用自然对病虫的控制因素与生物潜能,建立综合管理样本林和大面积病虫害持续控制区,把病虫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坚持营林措施、生物防治措施、物理机械防治、仿生制剂防治、化学防治措施统筹应用,形成森林病虫害预防与治理的全方位态势。
参考文献
[1]卜志国等.城市绿地虫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和防治对策[J].河北林果研究,2005,20.
[2]宋玉双,韩少敏.对加强我国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思考[J].森林病虫通讯,1999,02.
[3]冯建霞,王沿辉.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的主要因素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3.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认识;管理;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004-01
随着新时期林业工作重心的转移,林业生态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却面临许多问题,林业局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我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把防治病虫害工作落到实处,抓好做好。文中论述了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1病虫害发生周期的认识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具有周期性,在其发生初期防治与管理可以将危害减少到最低,不同病虫害,危害时期与防治情况都不一样,如马尾松毛虫在幼龄前期是危害的高峰期,其防治在1—2龄时为最好,在其危害高峰期之前降低其虫口密度,对于病害,要观察其病原体所处阶段,其对外抗性最低的时候进行防治效果最佳,不同的病虫害要根据其生活史和发生周期很好选择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防治与控制,做到林中虽有病虫但不成灾,体现良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环境特征。
2加强对森林病虫害识别
森林害虫可分为叶部害虫、干部害虫、嫩枝幼干害虫、果实种子害虫及地下害虫。叶部害虫种类最多,有黄脊竹蝗、梧桐木虱、榆紫叶甲、袋蛾类、刺蛾类、舟蛾类、毒蛾类、松毛虫类、叶蜂类等,主要是吃食树叶,影响树木生长。干部害虫主要是天牛类,蛀食枝干,破坏树木导管,致使树势衰弱,严重时可使整株树木枯死。松褐天牛成虫体长15—30mm,赤褐或暗褐色,鞘翅上有5条黑斑与灰白斑相间的纵纹;幼虫体长25—33mm,乳白色,头部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松褐天牛在取食健康松树幼枝时传播松材线虫病,致使大片松树死亡。嫩枝幼干害虫主要是日本松干蚧,多寄生在松树枝条的翘皮缝内,被害松树枝干下垂,枝叶枯黄,芽梢枯萎,树势衰退,引起干枯病及次期害虫发生,导致松树死亡。果实种子害虫主要有油茶象甲、栗实象甲等,成虫钻蛀果实,幼虫取食种仁,造成落果。地下害虫主要有非洲蝼蛄、蛴螬和小地老虎等,危害苗圃,特点是咬断苗根,致苗木枯萎死亡。
森林病害有侵染性病原和非侵染性病原两大类。侵染性病原包括真菌、细菌、类菌质体、病毒、类病毒、线虫、螨类等;非侵染性病原是指不适宜林木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水分、营养、有毒物质等。识别林木病害,首先要观察症状,根据症状区别是非侵染性还是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在苗圃和林地多半是成片发生,发生的地点常常与地形、土质和特殊的环境条件有关;侵染性病害有明显的病症,在苗圃和林地的分布一般是分散的,常可在病株周围找到健株,或在同株上,不是所有的叶片都同样程度的发病。通常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部出现粉霜状物、小黑点等病症;细菌病害出现水浸状、溢脓状物。类菌质体、病毒、类病毒、线虫、螨类等引起的病害,没有症状,但染病林木的病状都很明显。有时识别病害要利用显微镜、人工诱发实验、化学分析等手段,才能确定病原。
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大量人工纯林,树种结构单一,很容易受到病虫害威胁,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要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管理角度加强。一是调整森林结构,营造混交林,提高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为病虫害的寄主(天敌)提供比较适宜的条件。二是充分利用寄主与有害生物、有害生物与天敌、有害生物与环境间复杂的网络关系,使森林与有害生物、有益生物间和谐共处, 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功能,增强森林自身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实现对有害生物、寄主、环境等的控制与管理。在实际森林管理中进行树种结构的合理配置,运用近自然林业科学理论对森林进行抚育管理,提高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抗性和各项服务功能的持续性等。
4加强营林措施建设
进行营林措施建设,提高森林植物本身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和自我恢复力,主要是:①选育抗病虫品种;②加强育苗管理,如冬耕深翻,将地下害虫暴露于地表,把表土层的病菌和害虫翻入土层深处,适时播种,错开感病季节;苗期适当灌水,合理施肥,中耕除草;③造林做到适地适树适时,尽可能营造混交异龄林;④科学抚育,对抚育对象、抚育强度、抚育间隔期等指标进行合理选择与确定,有利于森林健康与抗性的提高、生长量增加等目标的实现。
5加强森林病虫害检疫, 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森林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防控,促进健康”方针的预防性工作。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结合分宜县的实际情况,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四是严禁从国内外森林病虫害疫区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对来自国外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虽经口岸检疫机构检疫,但运至目的地后,当地森检部门仍要认真复检,做到万无一失。
6加强森林病虫害治理
发生森林病虫害需及时采取治理措施。①物理机械治理法:主要包括人工捕杀法、阻隔法、诱杀法、高温处理法等,以及应用超声波、电力、放射性同位素、激光和遥感等新技术防治病虫害。②化学治理:正确选用农药,在短时间内,迅速歼灭。化学防治使用药剂要了解和掌握药剂性能、及时用药、节约用药、减少污染、科学作业。
7结束语
综上所述,森林病虫害防治必须坚持以营林措施为基础,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着眼点,充分利用自然对病虫的控制因素与生物潜能,建立综合管理样本林和大面积病虫害持续控制区,把病虫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坚持营林措施、生物防治措施、物理机械防治、仿生制剂防治、化学防治措施统筹应用,形成森林病虫害预防与治理的全方位态势。
参考文献
[1]卜志国等.城市绿地虫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和防治对策[J].河北林果研究,2005,20.
[2]宋玉双,韩少敏.对加强我国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思考[J].森林病虫通讯,1999,02.
[3]冯建霞,王沿辉.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的主要因素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