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的三字诀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my8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如何念好“读”“品”“写”这三字诀,留原汁存本色,还课堂浓浓语文味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一些精彩的语文课堂,撷取几个片段共同体察品悟。
  
  一、抓特色语言。深化一个“读”字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的确,“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曾给语文课堂带来无限春色。但同时,一些不明要义、形式花哨、浅尝辄止的朗读也应运而生。那么,如何读出内涵,读出质量,读出时效呢?请看《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用眼睛看,这一段有几句话?
  (学生有争议,教师提议一人读一句开一列小火车。读中认识省略号的用法)
  师:秋天的雨把什么颜色分别送给了谁?
  (学生尽情交流后,教师课件出示表示颜色和景物的词,并请学生看课件说一说:它把什么送给了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示颜色的词,并用词语”五彩缤纷”来形容。随后请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读):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师(故意请教):问问大家是什么在扇?
  (引导学生理解秋风的吹拂给银杏叶扇的力量后,比较“一把把扇子”和“一把一把扇子”,朗读体会满树的黄叶扇哪扇的那份快乐和悠闲。接着教师请学生找找与这句话差不多的句子。)
  生(读):它把红色送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学生自由练读这句话,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红红的枫叶“飘啊飘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各抒己见,感受枫叶飞舞的热闹场面和一种生命的律动。)
  教师以诗化的形式出示这两句话……
  读过原文的教师都知道,《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小散文,语言文字很美,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对银杏叶和枫叶的描写很有特色,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位教师立足文本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读中感知大意。读中感受形象,读中积累发展语言,有效地体现了读的层次、读的目标。语文课堂也因这精彩得当的“读”而折射出一股纯正浓郁的语文味道。
  
  二、重咬文嚼字,凸现一个“品”字
  
  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文并茂,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如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必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品之乐趣。
  如《松坊溪的冬天》第五自然段的教学:
  教师先请学生谈谈读了本段话后的感受。一名学生从四个“照着”感受到了溪水十分清澈。教师表扬该生读书十分仔细,并顺势请学生读读这段话……
  师:作者用四个“照着”写出了溪水的清。想想我们平时说话、作文的时候,往往会用哪个词去表达呢?
  生:映出。
  师:同样都能表达溪水的清,可文章为什么不用“映出”呢?
  通过调换比较,学生品味出松坊溪的水犹如一面神奇的大镜子,不仅清而且亮。由此,这个“照”字的传神和精妙,便了然于胸了。
  
  三、借思维支点。揣摩一个“写”字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语言,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从而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借助思维进行揣摩体会。有助于对文本写法的认识和领悟。
  《开国大典》是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的一大范例。文章按大典上庄严、喜庆、隆重和热烈的情景,着重描写了“会场、大典、阅兵、游行”四个场面。教学中,教师除引导学生品评排比、比喻等一些关键句式的绝妙外,还从文中反复出现的“欢呼”“掌声”这些词入手,体悟文章的写法:30万人,44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闭眼想想,这是一个多么盛大的场面啊!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样去描绘这万民同庆的欢乐场面呢?在换位思考、思维碰撞中,学生聚焦文本表达方式,领略作者抓“欢呼”和“掌声”这一特写镜头进行反复渲染来描绘体现开国大典这声势浩大的欢庆场面,从而感悟到作者表达上的别出心裁和匠心独运,为语言外化做好积淀。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上的商品也不断丰富,商家为了销售出更多的产品,不断变革着销售的手段,商业卖场的外设就是近几年出现的新营销手段。商业卖场的外设给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趋进步,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在很多行业得到应用,旅游市场也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旅行社业务经营,企业内部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