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首先对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作了详细描述,继而分析了职场上所需心理资本的几个维度,最后论述了自我同一性建构对青少年从业后心理资本的重要影响作用。
[关键词] 自我同一性 职场 心理资本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及定义
Erikson早在1963年就提出了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的概念,青少年对自我同一性的探求意味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理性的自我评价。即个体理智地看待和接纳自己,无论优点和缺点。评价的范围包括自己的身体、人格、性别角色、职业角色以及信仰等等。自我评价要求个体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有多喜欢自己?
(二)社会同一性的形成。同一性是在整个青少年阶段,自我经过连续的综合和再综合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不仅包括自我同一性,还包含了自我概念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过程,即通过泛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将个体和社会联系起来,将社会规范整合内化入自己的人格,讲社会控制变为自我控制,形成社会同一性。个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明确自己的社会地位,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学会在社交世界中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并寻找自己的情感归属。个体在形成社会同一性的过程中回答如下问题:我是受欢迎的吗?别人有多喜欢我?我的过去、现在是怎样的?将来又会怎样?
(三)对理想自我的想象及自我发展目标的确定。个体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未来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目标作出自己的思考。这一阶段回答如下问题: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成为那样的人吗?
自我同一性建构成功意味着自我同一性的获得(identityachievement),Erikson认为对自我同一性的探求是青少年(12-20岁)的核心任务。
12-20岁,如若什么都由父母安排,或者自认为就算自己努力也没用,干脆不操那份心,就会出现过早自认(identity foreclosure),那么他们就永远不会真正去思考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能成为什么,也就无法真正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建构(identity achievement)。结果是,他们要么顺利走在父母安排的康庄大道上,要么在人海中漫无方向,随波逐流......好在有些青少年只是暂时处在同一性危机,他们也在探索,只是还没作出选择、需要延迟作出承诺(identitymoratorium)。成功建构了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相对而言,心理更健康,对自我更认同,并有更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成就动机。敖洁在《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状况与特征研究》一文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有半数以上尚未形成成熟的自我认同。自我同一性建构的失败将导致同一性混乱(identify diffusion),青少年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明,对未来感觉迷惘,体会不到自我价值,严重的后果会导致低的自尊水平及形成一系列消极人格特质。
二、职场中需要员工有怎样的心理资本
近年来对心理资本的讨论日益热烈,很多研究的结果证实员工的心理资本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一样,对员工的业绩、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显示着明显的正相关。那么究竟什么是企业所需要的心理资本,心理资本和自我同一性又有什么关系呢?
从组织的角度看,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况,是超出人的劳力资本和社会形态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晋升的心理资源,包含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情绪智力等。
(一)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必要的行为并实现预期结果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是针对特定情境而言的。班杜拉认为,行为是由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值(一个人对给定的行为能否带来某种结果的估计)决定的。如果个体有很高的结果预期值和很强的自我效能感,就会投入必要的努力以实现希望的结果。
(二)希望。希望包括着动因和路径思维,充满希望的人认为指向预期目标的途径有一条或多条,一条不通可走另一条,并且他们受到激发,坚信沿着已经选好的路径行动,有志者事竟成。怀有希望的人具有坚持性并能取得成功。
(三)韧性。韧性指的是一种能够从痛苦的经历中恢复、甚至获得力量和成长的能力。不管个体多么的自信和充满希望,失败并不是永远可以避免的,所以人们需要有从逆境中奋起的力量,这是韧性这种特殊品质带来的,这是一种坚定的、持久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气魄。
(四)乐观。自信的、充满希望的个体总相信自己对事情进展具备良好的把控能力,但很多事情的进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时,仅有坚持还不够,乐观的人格特质体现出其价值。乐观是指个体对美好的事情总会发生抱有的一种信念。乐观者视不幸为幸运之插曲,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样,希望和坚持才有了终极意义。
(五)情绪智力(Goleman,1995)。高尔曼认为情绪智力包含五个方面: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社会意识、社会技能)。那些情绪智力高的人不仅可以明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还可以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并且减少对于自己冲动的不必要表达,这不仅对于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取得成功具有显著价值,也对职场中的团队合作意义重大。
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构如何影响着从业后心理资本
自我同一性建构的个体,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职业,因此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并且迅速完成职业角色的转变,表现出积极的工作态度并易于取得良好工作业绩;即使一时找不到中意的岗位,他们也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现有工作安排,并且等待合适的改变的机会。一个具有深度和确定性特点的自我概念可产生一种对未来的可控制感,并导致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强烈的自信。他们相信自己已经拥有或者能够通过努力拥有满足其需求所必须的技能和能力,而当他们意识到只有通过实现组织目标才能达成个人目标,他们通常愿意选择困难的任务。他们信心十足,不怕挫折,认为世界可以提供很多的机会,乐意尝试、探索未知世界,对于新经验和挑战持开放性的态度(Seligman,1990)积极应对压力,迎接新挑战。
而自我同一性混乱的个体,则表现为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者是不能确定未来方向。这样的年轻人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很难顺利完成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转变,相反会出现工作和生活的适应困难,甚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抑郁。他们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缺乏适当的认识、自我效能感低,对未来悲观,看不到希望,难以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从而容易陷入孤独(Markus,1977)。在职场上,他们面对问题容易退缩,由于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他们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也不觉得好好干就会有希望。
譬如富士康,那里聚集着大量的二代农民工,他们背负着比城里长大的年轻人更大的期望和压力,却有着相对更窄的视野和更恶劣的家庭环境,期望和现实的强烈反差容易导致他们的短视,看不到未来。因而,那些自我同一性混乱的个体,由于缺少对自我的认同,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表现甚至对上司和工友对自己的态度的认同程度都较低——低的自我效能感。这种相对不健康的心理会导致他们产生即使自己努力了也赶不上别人的消极念头,再加上有些人际交往上的被动,本来想着到城里来挣钱日子能过得更好,但事实上却发现工厂里只有高高的围墙和永远干不完的活(他们不觉得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将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走出高墙,到更广阔的舞台上去跳舞)——没有希望,所以他们遇到问题(不管是工作上的还是情感上的或是经济上的)他们的直接反应不是我有能力解决,而是完蛋了,没办法了,放弃——没有坚持,缺少解决问题的实力也——乐观不起来,所以他们更容易陷入自卑,自卑的直接后果是觉得所有人都看不起他(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人,如何指望别人的尊重?),在情绪长期低落的情况下,很难顺利完成工作,也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更糟糕的是冲突发生后他们无人诉说——低的情绪智力,这样很容易陷入绝望的境地,无法自控,甚至走上不归路。
所幸,真正同一性混乱的并不是主流,大多数年轻人还在为自己的未来拼搏着。比如同样曾是富士康员工的青桐表示,“在富士康工作不是特别糟糕,条件比其它多数工厂都好。”她从富士康出来后出了一本书讲述自己在富士康的经历,并且表示生完孩子后希望当一名作家,她还说自己在富士康的图书馆和网上自学过很多科目,“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再只是忍受。”我们并没有测试过青桐入职初期的自我同一性构建程度,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她在刚刚进入富士康的时候,还没有完全的同一性获得(或许是同一性延迟?但绝不是同一性混乱),那么她走出富士康的时候,却已经有了很明确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清楚知道自己想做和能做什么,我们还相信她会一路坚持,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同一性建构成功而带来的职场心理资本。所以说,面对同样的环境,于那些自我同一性获得或着延迟的个体而言,是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平台,而对于那些自我同一性混乱的个体,则是地狱。原因就是这么简单。
参 考 文 献
[1]郭金山,车文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
[2]卢家楣:“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心理科学》,2005,28,5
[3]王树青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
[4]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津巴多(美)著,王佳艺 译,《普通心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6]Robert E.Franken著 郭本禹 等译《人类动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自我同一性 职场 心理资本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及定义
Erikson早在1963年就提出了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的概念,青少年对自我同一性的探求意味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理性的自我评价。即个体理智地看待和接纳自己,无论优点和缺点。评价的范围包括自己的身体、人格、性别角色、职业角色以及信仰等等。自我评价要求个体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有多喜欢自己?
(二)社会同一性的形成。同一性是在整个青少年阶段,自我经过连续的综合和再综合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不仅包括自我同一性,还包含了自我概念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过程,即通过泛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将个体和社会联系起来,将社会规范整合内化入自己的人格,讲社会控制变为自我控制,形成社会同一性。个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明确自己的社会地位,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学会在社交世界中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并寻找自己的情感归属。个体在形成社会同一性的过程中回答如下问题:我是受欢迎的吗?别人有多喜欢我?我的过去、现在是怎样的?将来又会怎样?
(三)对理想自我的想象及自我发展目标的确定。个体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未来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目标作出自己的思考。这一阶段回答如下问题: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成为那样的人吗?
自我同一性建构成功意味着自我同一性的获得(identityachievement),Erikson认为对自我同一性的探求是青少年(12-20岁)的核心任务。
12-20岁,如若什么都由父母安排,或者自认为就算自己努力也没用,干脆不操那份心,就会出现过早自认(identity foreclosure),那么他们就永远不会真正去思考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能成为什么,也就无法真正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建构(identity achievement)。结果是,他们要么顺利走在父母安排的康庄大道上,要么在人海中漫无方向,随波逐流......好在有些青少年只是暂时处在同一性危机,他们也在探索,只是还没作出选择、需要延迟作出承诺(identitymoratorium)。成功建构了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相对而言,心理更健康,对自我更认同,并有更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成就动机。敖洁在《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状况与特征研究》一文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有半数以上尚未形成成熟的自我认同。自我同一性建构的失败将导致同一性混乱(identify diffusion),青少年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明,对未来感觉迷惘,体会不到自我价值,严重的后果会导致低的自尊水平及形成一系列消极人格特质。
二、职场中需要员工有怎样的心理资本
近年来对心理资本的讨论日益热烈,很多研究的结果证实员工的心理资本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一样,对员工的业绩、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显示着明显的正相关。那么究竟什么是企业所需要的心理资本,心理资本和自我同一性又有什么关系呢?
从组织的角度看,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况,是超出人的劳力资本和社会形态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晋升的心理资源,包含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情绪智力等。
(一)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必要的行为并实现预期结果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是针对特定情境而言的。班杜拉认为,行为是由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值(一个人对给定的行为能否带来某种结果的估计)决定的。如果个体有很高的结果预期值和很强的自我效能感,就会投入必要的努力以实现希望的结果。
(二)希望。希望包括着动因和路径思维,充满希望的人认为指向预期目标的途径有一条或多条,一条不通可走另一条,并且他们受到激发,坚信沿着已经选好的路径行动,有志者事竟成。怀有希望的人具有坚持性并能取得成功。
(三)韧性。韧性指的是一种能够从痛苦的经历中恢复、甚至获得力量和成长的能力。不管个体多么的自信和充满希望,失败并不是永远可以避免的,所以人们需要有从逆境中奋起的力量,这是韧性这种特殊品质带来的,这是一种坚定的、持久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气魄。
(四)乐观。自信的、充满希望的个体总相信自己对事情进展具备良好的把控能力,但很多事情的进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时,仅有坚持还不够,乐观的人格特质体现出其价值。乐观是指个体对美好的事情总会发生抱有的一种信念。乐观者视不幸为幸运之插曲,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样,希望和坚持才有了终极意义。
(五)情绪智力(Goleman,1995)。高尔曼认为情绪智力包含五个方面: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社会意识、社会技能)。那些情绪智力高的人不仅可以明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还可以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并且减少对于自己冲动的不必要表达,这不仅对于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取得成功具有显著价值,也对职场中的团队合作意义重大。
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构如何影响着从业后心理资本
自我同一性建构的个体,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职业,因此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并且迅速完成职业角色的转变,表现出积极的工作态度并易于取得良好工作业绩;即使一时找不到中意的岗位,他们也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现有工作安排,并且等待合适的改变的机会。一个具有深度和确定性特点的自我概念可产生一种对未来的可控制感,并导致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强烈的自信。他们相信自己已经拥有或者能够通过努力拥有满足其需求所必须的技能和能力,而当他们意识到只有通过实现组织目标才能达成个人目标,他们通常愿意选择困难的任务。他们信心十足,不怕挫折,认为世界可以提供很多的机会,乐意尝试、探索未知世界,对于新经验和挑战持开放性的态度(Seligman,1990)积极应对压力,迎接新挑战。
而自我同一性混乱的个体,则表现为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者是不能确定未来方向。这样的年轻人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很难顺利完成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转变,相反会出现工作和生活的适应困难,甚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抑郁。他们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缺乏适当的认识、自我效能感低,对未来悲观,看不到希望,难以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从而容易陷入孤独(Markus,1977)。在职场上,他们面对问题容易退缩,由于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他们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也不觉得好好干就会有希望。
譬如富士康,那里聚集着大量的二代农民工,他们背负着比城里长大的年轻人更大的期望和压力,却有着相对更窄的视野和更恶劣的家庭环境,期望和现实的强烈反差容易导致他们的短视,看不到未来。因而,那些自我同一性混乱的个体,由于缺少对自我的认同,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表现甚至对上司和工友对自己的态度的认同程度都较低——低的自我效能感。这种相对不健康的心理会导致他们产生即使自己努力了也赶不上别人的消极念头,再加上有些人际交往上的被动,本来想着到城里来挣钱日子能过得更好,但事实上却发现工厂里只有高高的围墙和永远干不完的活(他们不觉得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将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走出高墙,到更广阔的舞台上去跳舞)——没有希望,所以他们遇到问题(不管是工作上的还是情感上的或是经济上的)他们的直接反应不是我有能力解决,而是完蛋了,没办法了,放弃——没有坚持,缺少解决问题的实力也——乐观不起来,所以他们更容易陷入自卑,自卑的直接后果是觉得所有人都看不起他(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人,如何指望别人的尊重?),在情绪长期低落的情况下,很难顺利完成工作,也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更糟糕的是冲突发生后他们无人诉说——低的情绪智力,这样很容易陷入绝望的境地,无法自控,甚至走上不归路。
所幸,真正同一性混乱的并不是主流,大多数年轻人还在为自己的未来拼搏着。比如同样曾是富士康员工的青桐表示,“在富士康工作不是特别糟糕,条件比其它多数工厂都好。”她从富士康出来后出了一本书讲述自己在富士康的经历,并且表示生完孩子后希望当一名作家,她还说自己在富士康的图书馆和网上自学过很多科目,“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再只是忍受。”我们并没有测试过青桐入职初期的自我同一性构建程度,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她在刚刚进入富士康的时候,还没有完全的同一性获得(或许是同一性延迟?但绝不是同一性混乱),那么她走出富士康的时候,却已经有了很明确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清楚知道自己想做和能做什么,我们还相信她会一路坚持,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同一性建构成功而带来的职场心理资本。所以说,面对同样的环境,于那些自我同一性获得或着延迟的个体而言,是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平台,而对于那些自我同一性混乱的个体,则是地狱。原因就是这么简单。
参 考 文 献
[1]郭金山,车文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
[2]卢家楣:“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心理科学》,2005,28,5
[3]王树青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
[4]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津巴多(美)著,王佳艺 译,《普通心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6]Robert E.Franken著 郭本禹 等译《人类动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