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
1紧扣生活,实效有效教学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在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中,第一单元“科学技术与人类”设计了四个主题,其中有这样一个主题: “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在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1结合实际,紧扣生活,制定恰当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封建迷信活动是有害的、骗人的,会对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懂得科学是反对迷信,自觉的学习科学、宣传科学 。用科学反对形形色色的迷信活动。移风易俗。
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会、科学小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认识社会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搜集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思想观念,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破除陋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精神和形成科学态度的意识,增强他们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1.2以故事,小实验等多种方式实施教学
①故事会。首先,教师讲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封建迷信害人的故事导入课文,然后让学生讲在生活中收集的相关故事和事例,以故事会的方式进入学习主题: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设计意图:故事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所讲的事例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收集的真实故事,具有可信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明理,是一种实效的教学方式。)
②科学小实验,揭秘迷信的小把戏。
教师演示“神符显字”小实验。
拿一张白纸,在火上一烤,纸上出现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几个字。教师揭示“神符显字”谜底:先用氢氧化钾溶液在纸上写字(因为这种溶液是无色的,所以字迹看不出来),再用火一烤,字变黑了。
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用科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封建迷信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科学小实验,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明白“封建迷信”现象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让学生真正树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③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生活中的“迷信”说法,都是可以用科学知识解释的,所以,我们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④探究性学习。
教师提出问题:“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教师给出建议:在生活中可以宣传科学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标语、作文)进行科普宣传;用科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封建迷信”活动作斗争。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学习,将课堂知识回归生活,使学生在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生活”中学习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2从生活实践中,体现有效教学目标
小学生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思维发展水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注意受兴趣的影响很大。
课程标准也指出:“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和价值。”因此,我们要从儿童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中挖掘生动鲜活的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有一个主题“人类渴望和平”,在这一个主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导入生活资源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书本上的插图、杂志上的图画等图片型材料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上的“理”更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前准备中,老师可以收集由于战争而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们对和平的渴望。生活资源是极其丰富的,除了图片资源,我们还可以利用电视、电影、录像、录音等音像资料,可以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既有利于增加教学的信息流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011年3月份,利比亚局势动乱,引发了战争,正好在这个时间我们进行“人类渴望和平”这一主题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电视、广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切切实实认识到“人类渴望和平”。品德课堂只有引入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引发学生思考、探索,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从对自已生活的体验中,活跃课堂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是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做调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提出问题:“那些信息工具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方便?”通过课前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总结的过程显得尤为活跃,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他们知道了电话的便捷,以前通过书信传递信息,而现在可以适时传递信息;通过网络,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全球大事;通过聊天软件,可以与家人视频聊天,解除相隔千里的思念之苦;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给人们带来的极大方便……这些都是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而感受到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比老师灌输式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设置情境,激发体验。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种情境,创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设情境可以是生活的情境,故事的情境,角色的情境,辨析的情境,是非的情境等,通过这些活动情境来让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流角色畅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训练和发展。设置情境的方式也很多,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模拟”“创造特定的情境”等方式,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不仅有利于学生内化道德认识,增强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
总之,“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科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教科书上知识的联系,“生活化”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活动方式近学生生活,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实效。
1紧扣生活,实效有效教学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在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中,第一单元“科学技术与人类”设计了四个主题,其中有这样一个主题: “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在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1结合实际,紧扣生活,制定恰当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封建迷信活动是有害的、骗人的,会对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懂得科学是反对迷信,自觉的学习科学、宣传科学 。用科学反对形形色色的迷信活动。移风易俗。
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会、科学小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认识社会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搜集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思想观念,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破除陋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精神和形成科学态度的意识,增强他们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1.2以故事,小实验等多种方式实施教学
①故事会。首先,教师讲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封建迷信害人的故事导入课文,然后让学生讲在生活中收集的相关故事和事例,以故事会的方式进入学习主题: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设计意图:故事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所讲的事例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收集的真实故事,具有可信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明理,是一种实效的教学方式。)
②科学小实验,揭秘迷信的小把戏。
教师演示“神符显字”小实验。
拿一张白纸,在火上一烤,纸上出现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几个字。教师揭示“神符显字”谜底:先用氢氧化钾溶液在纸上写字(因为这种溶液是无色的,所以字迹看不出来),再用火一烤,字变黑了。
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用科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封建迷信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科学小实验,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明白“封建迷信”现象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让学生真正树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③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生活中的“迷信”说法,都是可以用科学知识解释的,所以,我们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④探究性学习。
教师提出问题:“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教师给出建议:在生活中可以宣传科学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标语、作文)进行科普宣传;用科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封建迷信”活动作斗争。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学习,将课堂知识回归生活,使学生在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生活”中学习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2从生活实践中,体现有效教学目标
小学生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思维发展水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注意受兴趣的影响很大。
课程标准也指出:“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和价值。”因此,我们要从儿童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中挖掘生动鲜活的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有一个主题“人类渴望和平”,在这一个主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导入生活资源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书本上的插图、杂志上的图画等图片型材料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上的“理”更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前准备中,老师可以收集由于战争而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们对和平的渴望。生活资源是极其丰富的,除了图片资源,我们还可以利用电视、电影、录像、录音等音像资料,可以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既有利于增加教学的信息流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011年3月份,利比亚局势动乱,引发了战争,正好在这个时间我们进行“人类渴望和平”这一主题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电视、广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切切实实认识到“人类渴望和平”。品德课堂只有引入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引发学生思考、探索,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从对自已生活的体验中,活跃课堂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是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做调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提出问题:“那些信息工具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方便?”通过课前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总结的过程显得尤为活跃,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他们知道了电话的便捷,以前通过书信传递信息,而现在可以适时传递信息;通过网络,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全球大事;通过聊天软件,可以与家人视频聊天,解除相隔千里的思念之苦;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给人们带来的极大方便……这些都是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而感受到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比老师灌输式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设置情境,激发体验。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种情境,创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设情境可以是生活的情境,故事的情境,角色的情境,辨析的情境,是非的情境等,通过这些活动情境来让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流角色畅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训练和发展。设置情境的方式也很多,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模拟”“创造特定的情境”等方式,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不仅有利于学生内化道德认识,增强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
总之,“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科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教科书上知识的联系,“生活化”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活动方式近学生生活,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