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过山车式”的棉价导致众多纺企损失惨重。棉花成了纺织行业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
为了稳定棉花市场,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并于2011年9月份开始实行。这一政策的实行,有效稳定了我国棉花价格,但伴随这一政策而来的负面问题也日益突出:国内外棉价倒挂、棉花质量下滑、三丝问题严重以及棉农种植意愿不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纺织行业的发展。
如何破解棉花问题,成为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在全国两会上,还是在行业大会上,棉农直补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认为是解决棉花问题较为有效的办法。
直补思路
1实行科研机构和工业合作,向种棉大户或地区定向提供优质棉种,纺织企业按市场价定向收购,既用科技手段保护了棉农的利益,又保证了工业用棉的稳定。
2继续实施棉花收储政策,但要在新棉播种前提高当年棉花临时收储价格,以调动棉农植棉积极性。
3参照粮食直补政策办法,按照补贴不低于100元/亩标准,尽快建立棉花直补机制。
4采取棉农补贴与市场价格分离的创新做法,向规模纺织企业预先公布并分配进口棉配额,按照3:1或2:1比例,1~2年内搭配使用进口棉配额,加快储备棉去库存化进程,将国家棉花储备库存数量降至合理范围。
直补或解棉花“死结”
棉花问题今年依然无解。
4月12日,发改委网站发布公告,为稳定棉花生产、经营者和用棉企业市场预期,保护棉农利益,保障市场供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制定了《2013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经国务院批准,予以发布。
这一政策的继续实施,对于纺织企业来说,棉花问题将继续把他们推向悬崖边缘,发展困境进一步加大。
“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继续实施,意味着我们纺织企业面临的困境将会继续加大。”江苏的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张经理很无奈。
在棉花产业链另一头,棉农对此同样也表示担忧。“现在棉农成本越来越高,今年不知道收益多少,希望不要亏就行了。”山东棉农刘绪森担忧地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多次强调,“如果对当前棉花政策甚至体制不给予及时调整,不仅影响到纺织的产业安全,最终必将影响到棉花产业的发展及棉农的利益。”
棉花问题已不仅是影响纺织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而且已经成为关乎棉花产业链安全的一个重中之重问题。
困境中的纺企
2012年,对于纺织行业来说,是艰苦的一年。
“去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景气以及各种因素的制约下,企业发展很困难。”福建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张经理无奈地告诉记者,“去年公司利润与同期相比下降了近一半。”
山东一家纺织企业马经理也直言:“订单少了很多,发展比较困难。”
专家分析,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国内外棉价倒挂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影响纺织行业2012年运行发展的三大因素,而国内外棉价倒挂的影响最为突出。而造成国内外棉价倒挂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
2012年9月3日,国家同时启动了放储与收储政策,起拍价格为18500元/吨,实际成交价格折328级价格为18640元/吨。与此同时,2012年9月10日启动收储政策,收储固定价格为20400元/吨。而在当时,国际棉花价格约为14000元/吨,国内外棉花每吨相差近5000元。
在此背景下,印度和巴基斯坦价格低廉的纱线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对我国纺织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纺织企业产品出口受阻,有不同程度的关停限产情况。
这种情况在棉纺织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在去年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中显示,2012年,我国棉纺织行业纱线产量下降了2.49%,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17.5%,主营业务利润降幅是50%,出口交货值下降了13%,从业人员减少了5.3%,亏损面达到了30%……
国内外棉花价差的扩大也使得我国在棉制纺织品进口方面呈现出快速增长。2012年全国棉制纺织品(除服装)进口额为74亿美元,同比增长24.7%,增速较2011年同期提高19.2个百分点。其中,2012年我国累计进口棉纱线153万吨,同比增长68.9%,棉纱线累计进口金额约50亿美元,占棉制纺织品进口金额的67%。
与此同时,棉制纺织品出口却呈现出下降趋势。2012年我国棉制纺织品(除服装)出口额为254亿美元,同比下降3.3%。
“我们所有产品凡是和棉花沾边的,出口都在下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表示。
事实上,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影响的不仅仅是棉价差。“国储棉的棉花根本就无法用,质量下滑,三丝太多了。”张经理告诉记者,为了保障公司的产品质量,只能以25000元/吨买质量好一点的高价棉。“没办法,客户要求高,我们只能买好一点的棉花。”
谁获益最大?
“国家棉花收储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棉农的利益,保护了棉农的积极性,起到了稳定棉产量的作用。但是,这也导致国内棉价与国际脱轨,国产皮棉品质也因此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纺织企业的竞争力被严重削弱。”河南一家纺织企业刘经理表示。
刘经理举例说,以纯棉10支纱为例,按照目前放储价18500元/吨,纺织企业将皮棉纺成棉纱,原料成本大概就在20000元/吨左右,加上至少4000元/吨的加工费用,原料、成纱的运输费1000元/吨,共花费成本25000元/吨,而纯棉10支纱市场价格最多25000元/吨,少则甚至23000元/吨。“企业根本就没有利润可言。” 事实上,在棉花临时政策实施下,尽管有国内收储价格的支撑,但棉农的利益也并未得到保障。
“现在种植棉花效益一年不如一年,而且棉花种植费工又费时。”山西运城棉农李六一向记者表示。
以当前棉花收储价格20400元/吨为例,棉农交售籽棉的平均价格约4.5元/斤,如果每亩产量平均在500斤左右,按照当前农民种植成本大概在2000元/亩左右,每亩地棉农实际上收益在250元/亩左右。
收益的减少,使得国内棉农种植积极性也呈现下降趋势。据中国棉花协会3月份种植棉花意向调查数据显示,预计2013年全国植棉面积6846万亩。调查的2832户棉农中,准备减少植棉面积的棉农占30.6%,准备增加的棉农占22.6%。按照被调查棉农植棉意向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全国棉农平均种植意向减少6.4%。
纺织企业和棉农都没得到保护,那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究竟保护了谁?
按照棉花临时收储制度规定,收购上来的是加工过的皮棉,而不是直接从棉农手中收籽棉,那么棉花加工企业从中获得多少利益呢?
依然是以棉花收储价格20400元/吨为例,棉农交售籽棉平均价格按照4.5元/斤交给棉花加工企业,棉花加工企业从收购籽棉到加工成皮棉(加工成本为900元/吨左右),皮棉市场流通价大约为19500元/吨,由此可见,棉花加工企业每吨收益大约在1000元/吨左右,收益远远高于棉农。
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究竟保护了谁?答案显而易见。
政策“四面楚歌”
“过去企业用棉一般在70%~80%,今年大多数企业下降到40%~50%。”福建一家纺织企业陈经理坦言:“巨大的棉价差让我们不得不减少用棉。”
陈经理表示,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虽然对高棉价的限制和促进棉农种植有着积极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让国内外棉价进一步拉大。
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看来,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应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只要能满足这个行业的发展,不管怎么收,都要照顾两头。这两头一个是棉农,一个是纺织。如果只挑一头,就非常累,我们也不希望这么下去。”朱北娜表示。
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高芳也同样认为,“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走到现在,已经脱离了政策设计者原来的初衷了。目前棉花收储政策执行了两年,到现在却有点‘四面楚歌’,全球都在关注这个政策。”
“棉价问题在短期内还是一个死结。”高勇也表示,这么高的棉花价格,让企业的纱、布产品出口价格丝毫没有竞争力。“仅靠纺织企业自身调整很难彻底化解价差造成的影响。”
棉农直补呼声渐涨
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引起了棉花产业链各方面的关注。那么究竟何种政策才能破解当前棉花问题?
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外棉价长期严重倒挂最终将危及棉农利益,建议调整我国棉花收储政策,并对棉农实行直补,保障种棉积极性。
“希望棉花能享受跟粮食一样的补贴待遇,给予农民直补。”高勇表示,加大对棉农的补贴力度,最好能够实现对棉农直补,从制度设计上保护棉农利益。
高芳对于棉农直补也持支持态度。她表示:“我们也提了很多的政策建议,从去年我们给国务院写了两个报告,提了五项政策,其中包括能否给棉农直补。”
纺织企业和棉农对于棉农直补同样也表示赞成。
“我希望能有这个政策,因为现在种棉基本没什么收益。”刘绪森表示,棉农直补如果能像粮食直补的话,能够保障棉农利益,同时也能提高种棉的积极性。
刘经理也对记者说:“如果实现棉农直补,对于我们纺织企业来说或许能缓解我们的压力。”
不少棉纺企业也建议实行科研机构和工业合作,向种棉大户或地区定向提供优质棉种,纺织企业按市场价定向收购,既用科技手段保护了棉农的利益,又保证了工业用棉的稳定,打开了如何补贴棉农的另一个思路。
实际上,提出棉农补贴政策的呼声不仅仅是这些。
今年两会期间,卞志良、王树理、刘大钧等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提高棉花临时收储价格和完善种棉补贴政策的建议》,建议国家继续实施棉花收储政策,尽快在新棉播种前提高当年棉花临时收储价格,以调动棉农植棉积极性。参照粮食直补政策办法,尽快建立棉花直补机制。按照补贴不低于100元/亩标准,实施对种棉农民直接补贴,以稳定棉花种植面积,保持国内棉花自给率。
提倡棉农直补政策的还有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在2013年全国政协提案建议,试点棉花种植直补政策。加快研究并试点实施棉花种植直接补贴政策,改进现行的临时收储价格确定机制,在增加农民直接收益的同时,发挥市场对国内棉价的调节作用,激励棉农种植优质棉花,提升棉花品质,并为纺织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直补下的三大待解难题
棉农直补虽然在各方面已达成了初步共识,但是怎么实施棉农直补?给棉农补贴多少合适?棉农直补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棉农直补难度有多大?这三大问题,仍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
难题1怎么补?
如果实施棉农直补,那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形式直补?到底给棉农补贴多少合适呢?
“现在国家只给我们棉农每亩15元的良种补贴,这对于我们来说微不足道。”河南棉农孙国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一亩棉花,需要用到的人工、化肥、种子等费用一共需要近2000元。在不受自然灾害干扰的情况下,按照现在的棉花价格,一亩棉花收益只有200~300元左右。
“这还是在好年景下,如果在收成不好的年景下,我们只有亏钱。”孙国章说,如果国家真的实现棉农直补,每亩至少补贴200元左右,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棉农的收益。 李六一也表示,每亩能够补贴150~200元才能保障棉农的收益。“我们希望能够按照粮食补贴一样,这样才能够提高棉农种棉的积极性,如果年年没什么收益的话,就没有农民愿意种棉了。”
据了解,目前我国对粮食种植环节给予每亩120元左右的补贴,销售环节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产中给予机械化等全程配套服务。截至2013年,国家已经连续六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累计提高幅度超过70%,主产省粮食机械化程度超过80%。种粮是省钱、省力,毫无后顾之忧的选择。
事实上,在棉农直补问题上,美国实施的棉农直补经验值得一提。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对其国内棉农采取了多种方式补贴,包括生产补贴、销售补贴以及曾经使用但已被取消了的出口补贴等。根据现行的美国农业法案,2008年至2012年期间,美国棉花每年的补贴金额合计10余亿美元,其中直接补贴为6.11亿美元,反周期补贴和市场贷款分别为平均每年4.65亿美元和1160万美元。
美国直补棉农等相关政策不仅保证了棉农利益,同时棉纺企业也从中获益,兼顾了农业与工业的利益,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我们希望是按照美国的棉农政策来实施,而且希望比美国的力度更大一些,因为我们粮食补贴力度就比美国要大。”高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建议在棉农补贴政策中,可以采取棉农补贴与市场价格分离的创新做法,既使棉农享受补贴,又能让纺织企业用上与国外棉花价格水平相当的低价棉花。
具体做法是,向规模纺织企业预先公布并分配进口棉配额,按照3:1或2:1比例,1~2年内搭配使用进口棉配额,加快储备棉去库存化进程,将国家棉花储备库存数量降至合理范围。
难题2能解决什么问题?
“棉农直补既能保证棉农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使企业的棉花原料有一个稳定来源。”高勇说,“我们要从棉农直补入手,把棉花体制做一个大的改变。”
但实际上实现棉农直补的意义,对棉花产业链来说作用远不止这些。
业内的一位行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棉农直补至少在四个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是能够减少中间环节,最大程度保障棉农利益。如果减少在棉花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棉农的收益能够有所增加,棉农的种棉积极性也会随之提升。
其次是能够有效保障棉花质量。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能够有效保护棉价,但是对棉花质量起不到保障作用。
再次是能够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现在国家是出高价收购棉花,又以低于收储价抛售棉花,这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财政负担,如果实现棉农直补或许能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最后是能够巩固纺织企业的市场。目前因为棉价问题,大量印巴企业抢占了中国纺织企业市场,如果实现棉农直补或许能够使纺织企业重新夺回流失的市场。
难题3难度有多大?
虽然棉农直补在棉花产业链的各方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共识,但是也有专家学者对棉农直补表示不同的看法。
有业内专家发文分析说,棉农直补需要考虑到三个问题:一是政府即使给予了棉农补贴,但也无法能够确保棉农收益和稳定植棉面积。二是棉花的种植和销售不同于粮食,粮食一直由国家相关部门直接管理和调度,但棉花市场是完全放开,没有具体的主管部门负责,棉农直补到底由谁来牵头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三是即使给予棉农直补了,国内棉花价格是否能降下来?
“棉农直补的出发点是好的,是进步。过去的补贴事实上棉农并没有获益,也没有起到补贴的作用。”东华大学教授顾庆良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在顾庆良看来,棉农直补操作起来有非常大的难度。“补贴的标准如何确定?在何种情况下进行补贴?中国棉农的分散性和个体化会给棉农直补带来很多困难。”
顾庆良分析说,直补若能实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价格竞争力,有可能提高农民收益,但不能解决棉农生产效率问题,不能解决供需均衡问题,相反,甚至还有可能增加供应波动,可能造成棉粮比较收益扭曲,这些都是需要认真仔细考虑研究的问题。
“棉农直补需要有一个很好的直补机制设计,而且必须全面考虑。”顾庆良说。
对于棉农直补的呼声,国家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
“能不能给农民搞直补,我们也在千方百计地想往前迈出这一步,但是这不是喊口号就能做到的。”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处长张显斌在一次行业会议上表示,按照美国的做法,短时间内还是比较难,但是这并不说明这条路走不通。
“如果我国棉花种植形成一定规模和国家的财力能够允许的话,我们会逐步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张显斌说。
国际主要产棉国棉花政策借鉴
美国:生产补贴和销售补贴
根据经合组织估计,美国政府每年对农民的补贴约为400亿美元,平均每100美元的农业产值中,有20~30美元来自政府补贴,其中包含了对棉花种植的补贴。
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对其国内棉农采取了多种方式补贴,包括生产补贴、销售补贴以及曾经使用但已被取消了的出口补贴等。其中针对棉农的是生产补贴和销售补贴。生产补贴和销售补贴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到美国棉花的种植面积。
生产补贴
美国棉花生产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反周期性补贴。2002年农业法案为棉农建立了与 农产品生产、价格不挂钩的“固定直接补贴”制度,政府对愿意参与该计划的农民预先确定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基础,并对每种补贴商品规定一个固定的直接补贴率,以此计算向农场主提供的直接补贴额,棉花的直接补贴为6.67美分/磅。反周期补贴是在有效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启动的一种生产保护性补贴,其中目标价格是农业法案规定的最低保护价。当农产品实际价格低于政府确定的目标价格时,政府向农民提供反周期补贴。具体支付时间是农民在收获后的10月份,可得到上限为35%的计划支付,待翌年2月可再得到不超过70%的支付,到12个月的市场运销结束后结账。根据现行的美国农业法案,2008年至2012年期间,美国棉花每年的补贴金额合计10余亿美元,其中直接补贴为6.11亿美元,反周期补贴和市场贷款分别为平均每年4.65亿美元和1160万美元。 销售补贴
销售性补贴主要是市场援助贷款,是通过市场价格和贷款率的差额来实现的。根据2002年农业法案,棉花被纳入商品补贴条款所涵盖的“补贴商品”,政府对其提供“贷款差额补贴”,即预先规定“贷款价格”(用美元/蒲式耳作计量单位,相当于政府为农民设置的“最低保护价”,指每一单位农产品做抵押可以从国家获得的贷款额)。
参与政府支持计划的农场主将加工后的皮棉存放在政府认定的仓库里,以此为抵押品,按政府规定的“贷款价格”(51.92美分/磅,折合人民币453.33元/担)向农业信贷公司申请抵押性无追索权贷款,即CCC贷款,贷款期限为9个月,并执行法定利率,一般为5.5%。CCC贷款的申请截止到每年的5月31日。如果市场价格高于政府的CCC贷款价格,棉农可以在市场销售,归还贷款本息;如果市场价格低于贷款价格,棉农可以将棉花交给商品信贷公司处理,放弃其所有权,也无需归还贷款资金。
此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常发生市场价格长期低于贷款价格的情况,导致商品信贷公司库存大量积压。为解决这个矛盾,政府采取了变相措施,即当市场价格低于贷款价格时,鼓励棉农继续到市场上去出售,而对于市场价格低于贷款价格的部分,其差额由政府补贴,这种补贴即“贷款差额补贴”。“贷款差额补贴”有效填补了美国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成为美国政府对农业的一项基本补贴措施
印度:最低支持价格政策
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棉花生产国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实施最低支持价格政策来提供补贴,该政策与中国曾实行的保护价收购政策非常类似。印度政府根据农业成本和价格委员会的建议来决定各邦的最低支持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支持价格时,印度棉花公司就要按照公布的最低支持价格来进行保护性收购。除此之外,印度政府还通过资助棉花发展项目、提供良种和统一防治病虫害等服务来对棉花种植者提供帮助。
乌兹别克斯坦: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出口国,每年出口棉花近100万吨。目前乌兹别克斯坦棉花实行的是统购统销政策,只有三家国有公司可从轧花厂收购和销售棉花,并由国家统一定价。
乌兹别克斯坦棉花的收购与加工方面,主要由乌兹别克棉花工业协会(原棉花部)统管棉花加工厂的收购、加工,加工厂只负责加工棉花,不参与经营。仓储方面,由乌兹别克斯坦棉花仓储公司负责全国棉花的仓储及运输管理。各州生产的棉花加工出来后统一集中到各州的国家棉花库,货权归各州棉花局。贸易方面,乌兹别克棉花统一集中到各州的国家棉花仓库后由国家统一调拨。
巴西:贷款和制定最低保护价
巴西是拉美最大的产棉国。主要是采取贷款和制定最低保护价。棉农首先要到银行报告该年度要种植多少棉花,政府用最低价乘以棉农所报面积即为贷款额。
政府规定,棉花产出后,如果市价高于贷款支持价的话,棉农只要归还贷款就可以了。反之,棉农只要将棉花给政府,不用归还贷款。除此之外,政府还规定每年银行要向包括棉花在内的农业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棉花的生产、加工和出口等。
记者手记
期待“死结”解开
呼吁棉农直补的声音已经很多年,但至今为止仍未有太多进展。记者针对这个问题采访了一些企业和专家,他们大多数对棉花问题三缄其口,讳莫如深。这也足以反映出棉花问题的复杂性。
因为问题复杂,我们就无法突破吗?显然不是。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时要求,有关部门要仔细研究保护棉农和降低纺织企业成本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把棉花产业链各方面关系理清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随着新一轮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公布,2013年棉花市场又将是一个“死结”。面对棉花问题,我们等待了太久太久。尽管各方人士这些年为这个问题奔走疾呼,但大多数都收效甚微。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等到棉花产业链都受到重创时,国家有关部门才想起去解决问题?那可能真的为时晚矣。(欧阳潇)
为了稳定棉花市场,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并于2011年9月份开始实行。这一政策的实行,有效稳定了我国棉花价格,但伴随这一政策而来的负面问题也日益突出:国内外棉价倒挂、棉花质量下滑、三丝问题严重以及棉农种植意愿不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纺织行业的发展。
如何破解棉花问题,成为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在全国两会上,还是在行业大会上,棉农直补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认为是解决棉花问题较为有效的办法。
直补思路
1实行科研机构和工业合作,向种棉大户或地区定向提供优质棉种,纺织企业按市场价定向收购,既用科技手段保护了棉农的利益,又保证了工业用棉的稳定。
2继续实施棉花收储政策,但要在新棉播种前提高当年棉花临时收储价格,以调动棉农植棉积极性。
3参照粮食直补政策办法,按照补贴不低于100元/亩标准,尽快建立棉花直补机制。
4采取棉农补贴与市场价格分离的创新做法,向规模纺织企业预先公布并分配进口棉配额,按照3:1或2:1比例,1~2年内搭配使用进口棉配额,加快储备棉去库存化进程,将国家棉花储备库存数量降至合理范围。
直补或解棉花“死结”
棉花问题今年依然无解。
4月12日,发改委网站发布公告,为稳定棉花生产、经营者和用棉企业市场预期,保护棉农利益,保障市场供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制定了《2013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经国务院批准,予以发布。
这一政策的继续实施,对于纺织企业来说,棉花问题将继续把他们推向悬崖边缘,发展困境进一步加大。
“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继续实施,意味着我们纺织企业面临的困境将会继续加大。”江苏的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张经理很无奈。
在棉花产业链另一头,棉农对此同样也表示担忧。“现在棉农成本越来越高,今年不知道收益多少,希望不要亏就行了。”山东棉农刘绪森担忧地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多次强调,“如果对当前棉花政策甚至体制不给予及时调整,不仅影响到纺织的产业安全,最终必将影响到棉花产业的发展及棉农的利益。”
棉花问题已不仅是影响纺织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而且已经成为关乎棉花产业链安全的一个重中之重问题。
困境中的纺企
2012年,对于纺织行业来说,是艰苦的一年。
“去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景气以及各种因素的制约下,企业发展很困难。”福建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张经理无奈地告诉记者,“去年公司利润与同期相比下降了近一半。”
山东一家纺织企业马经理也直言:“订单少了很多,发展比较困难。”
专家分析,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国内外棉价倒挂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影响纺织行业2012年运行发展的三大因素,而国内外棉价倒挂的影响最为突出。而造成国内外棉价倒挂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
2012年9月3日,国家同时启动了放储与收储政策,起拍价格为18500元/吨,实际成交价格折328级价格为18640元/吨。与此同时,2012年9月10日启动收储政策,收储固定价格为20400元/吨。而在当时,国际棉花价格约为14000元/吨,国内外棉花每吨相差近5000元。
在此背景下,印度和巴基斯坦价格低廉的纱线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对我国纺织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纺织企业产品出口受阻,有不同程度的关停限产情况。
这种情况在棉纺织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在去年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中显示,2012年,我国棉纺织行业纱线产量下降了2.49%,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17.5%,主营业务利润降幅是50%,出口交货值下降了13%,从业人员减少了5.3%,亏损面达到了30%……
国内外棉花价差的扩大也使得我国在棉制纺织品进口方面呈现出快速增长。2012年全国棉制纺织品(除服装)进口额为74亿美元,同比增长24.7%,增速较2011年同期提高19.2个百分点。其中,2012年我国累计进口棉纱线153万吨,同比增长68.9%,棉纱线累计进口金额约50亿美元,占棉制纺织品进口金额的67%。
与此同时,棉制纺织品出口却呈现出下降趋势。2012年我国棉制纺织品(除服装)出口额为254亿美元,同比下降3.3%。
“我们所有产品凡是和棉花沾边的,出口都在下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表示。
事实上,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影响的不仅仅是棉价差。“国储棉的棉花根本就无法用,质量下滑,三丝太多了。”张经理告诉记者,为了保障公司的产品质量,只能以25000元/吨买质量好一点的高价棉。“没办法,客户要求高,我们只能买好一点的棉花。”
谁获益最大?
“国家棉花收储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棉农的利益,保护了棉农的积极性,起到了稳定棉产量的作用。但是,这也导致国内棉价与国际脱轨,国产皮棉品质也因此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纺织企业的竞争力被严重削弱。”河南一家纺织企业刘经理表示。
刘经理举例说,以纯棉10支纱为例,按照目前放储价18500元/吨,纺织企业将皮棉纺成棉纱,原料成本大概就在20000元/吨左右,加上至少4000元/吨的加工费用,原料、成纱的运输费1000元/吨,共花费成本25000元/吨,而纯棉10支纱市场价格最多25000元/吨,少则甚至23000元/吨。“企业根本就没有利润可言。” 事实上,在棉花临时政策实施下,尽管有国内收储价格的支撑,但棉农的利益也并未得到保障。
“现在种植棉花效益一年不如一年,而且棉花种植费工又费时。”山西运城棉农李六一向记者表示。
以当前棉花收储价格20400元/吨为例,棉农交售籽棉的平均价格约4.5元/斤,如果每亩产量平均在500斤左右,按照当前农民种植成本大概在2000元/亩左右,每亩地棉农实际上收益在250元/亩左右。
收益的减少,使得国内棉农种植积极性也呈现下降趋势。据中国棉花协会3月份种植棉花意向调查数据显示,预计2013年全国植棉面积6846万亩。调查的2832户棉农中,准备减少植棉面积的棉农占30.6%,准备增加的棉农占22.6%。按照被调查棉农植棉意向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全国棉农平均种植意向减少6.4%。
纺织企业和棉农都没得到保护,那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究竟保护了谁?
按照棉花临时收储制度规定,收购上来的是加工过的皮棉,而不是直接从棉农手中收籽棉,那么棉花加工企业从中获得多少利益呢?
依然是以棉花收储价格20400元/吨为例,棉农交售籽棉平均价格按照4.5元/斤交给棉花加工企业,棉花加工企业从收购籽棉到加工成皮棉(加工成本为900元/吨左右),皮棉市场流通价大约为19500元/吨,由此可见,棉花加工企业每吨收益大约在1000元/吨左右,收益远远高于棉农。
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究竟保护了谁?答案显而易见。
政策“四面楚歌”
“过去企业用棉一般在70%~80%,今年大多数企业下降到40%~50%。”福建一家纺织企业陈经理坦言:“巨大的棉价差让我们不得不减少用棉。”
陈经理表示,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虽然对高棉价的限制和促进棉农种植有着积极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让国内外棉价进一步拉大。
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看来,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应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只要能满足这个行业的发展,不管怎么收,都要照顾两头。这两头一个是棉农,一个是纺织。如果只挑一头,就非常累,我们也不希望这么下去。”朱北娜表示。
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高芳也同样认为,“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走到现在,已经脱离了政策设计者原来的初衷了。目前棉花收储政策执行了两年,到现在却有点‘四面楚歌’,全球都在关注这个政策。”
“棉价问题在短期内还是一个死结。”高勇也表示,这么高的棉花价格,让企业的纱、布产品出口价格丝毫没有竞争力。“仅靠纺织企业自身调整很难彻底化解价差造成的影响。”
棉农直补呼声渐涨
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引起了棉花产业链各方面的关注。那么究竟何种政策才能破解当前棉花问题?
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外棉价长期严重倒挂最终将危及棉农利益,建议调整我国棉花收储政策,并对棉农实行直补,保障种棉积极性。
“希望棉花能享受跟粮食一样的补贴待遇,给予农民直补。”高勇表示,加大对棉农的补贴力度,最好能够实现对棉农直补,从制度设计上保护棉农利益。
高芳对于棉农直补也持支持态度。她表示:“我们也提了很多的政策建议,从去年我们给国务院写了两个报告,提了五项政策,其中包括能否给棉农直补。”
纺织企业和棉农对于棉农直补同样也表示赞成。
“我希望能有这个政策,因为现在种棉基本没什么收益。”刘绪森表示,棉农直补如果能像粮食直补的话,能够保障棉农利益,同时也能提高种棉的积极性。
刘经理也对记者说:“如果实现棉农直补,对于我们纺织企业来说或许能缓解我们的压力。”
不少棉纺企业也建议实行科研机构和工业合作,向种棉大户或地区定向提供优质棉种,纺织企业按市场价定向收购,既用科技手段保护了棉农的利益,又保证了工业用棉的稳定,打开了如何补贴棉农的另一个思路。
实际上,提出棉农补贴政策的呼声不仅仅是这些。
今年两会期间,卞志良、王树理、刘大钧等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提高棉花临时收储价格和完善种棉补贴政策的建议》,建议国家继续实施棉花收储政策,尽快在新棉播种前提高当年棉花临时收储价格,以调动棉农植棉积极性。参照粮食直补政策办法,尽快建立棉花直补机制。按照补贴不低于100元/亩标准,实施对种棉农民直接补贴,以稳定棉花种植面积,保持国内棉花自给率。
提倡棉农直补政策的还有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在2013年全国政协提案建议,试点棉花种植直补政策。加快研究并试点实施棉花种植直接补贴政策,改进现行的临时收储价格确定机制,在增加农民直接收益的同时,发挥市场对国内棉价的调节作用,激励棉农种植优质棉花,提升棉花品质,并为纺织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直补下的三大待解难题
棉农直补虽然在各方面已达成了初步共识,但是怎么实施棉农直补?给棉农补贴多少合适?棉农直补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棉农直补难度有多大?这三大问题,仍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
难题1怎么补?
如果实施棉农直补,那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形式直补?到底给棉农补贴多少合适呢?
“现在国家只给我们棉农每亩15元的良种补贴,这对于我们来说微不足道。”河南棉农孙国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一亩棉花,需要用到的人工、化肥、种子等费用一共需要近2000元。在不受自然灾害干扰的情况下,按照现在的棉花价格,一亩棉花收益只有200~300元左右。
“这还是在好年景下,如果在收成不好的年景下,我们只有亏钱。”孙国章说,如果国家真的实现棉农直补,每亩至少补贴200元左右,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棉农的收益。 李六一也表示,每亩能够补贴150~200元才能保障棉农的收益。“我们希望能够按照粮食补贴一样,这样才能够提高棉农种棉的积极性,如果年年没什么收益的话,就没有农民愿意种棉了。”
据了解,目前我国对粮食种植环节给予每亩120元左右的补贴,销售环节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产中给予机械化等全程配套服务。截至2013年,国家已经连续六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累计提高幅度超过70%,主产省粮食机械化程度超过80%。种粮是省钱、省力,毫无后顾之忧的选择。
事实上,在棉农直补问题上,美国实施的棉农直补经验值得一提。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对其国内棉农采取了多种方式补贴,包括生产补贴、销售补贴以及曾经使用但已被取消了的出口补贴等。根据现行的美国农业法案,2008年至2012年期间,美国棉花每年的补贴金额合计10余亿美元,其中直接补贴为6.11亿美元,反周期补贴和市场贷款分别为平均每年4.65亿美元和1160万美元。
美国直补棉农等相关政策不仅保证了棉农利益,同时棉纺企业也从中获益,兼顾了农业与工业的利益,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我们希望是按照美国的棉农政策来实施,而且希望比美国的力度更大一些,因为我们粮食补贴力度就比美国要大。”高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建议在棉农补贴政策中,可以采取棉农补贴与市场价格分离的创新做法,既使棉农享受补贴,又能让纺织企业用上与国外棉花价格水平相当的低价棉花。
具体做法是,向规模纺织企业预先公布并分配进口棉配额,按照3:1或2:1比例,1~2年内搭配使用进口棉配额,加快储备棉去库存化进程,将国家棉花储备库存数量降至合理范围。
难题2能解决什么问题?
“棉农直补既能保证棉农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使企业的棉花原料有一个稳定来源。”高勇说,“我们要从棉农直补入手,把棉花体制做一个大的改变。”
但实际上实现棉农直补的意义,对棉花产业链来说作用远不止这些。
业内的一位行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棉农直补至少在四个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是能够减少中间环节,最大程度保障棉农利益。如果减少在棉花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棉农的收益能够有所增加,棉农的种棉积极性也会随之提升。
其次是能够有效保障棉花质量。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能够有效保护棉价,但是对棉花质量起不到保障作用。
再次是能够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现在国家是出高价收购棉花,又以低于收储价抛售棉花,这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财政负担,如果实现棉农直补或许能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最后是能够巩固纺织企业的市场。目前因为棉价问题,大量印巴企业抢占了中国纺织企业市场,如果实现棉农直补或许能够使纺织企业重新夺回流失的市场。
难题3难度有多大?
虽然棉农直补在棉花产业链的各方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共识,但是也有专家学者对棉农直补表示不同的看法。
有业内专家发文分析说,棉农直补需要考虑到三个问题:一是政府即使给予了棉农补贴,但也无法能够确保棉农收益和稳定植棉面积。二是棉花的种植和销售不同于粮食,粮食一直由国家相关部门直接管理和调度,但棉花市场是完全放开,没有具体的主管部门负责,棉农直补到底由谁来牵头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三是即使给予棉农直补了,国内棉花价格是否能降下来?
“棉农直补的出发点是好的,是进步。过去的补贴事实上棉农并没有获益,也没有起到补贴的作用。”东华大学教授顾庆良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在顾庆良看来,棉农直补操作起来有非常大的难度。“补贴的标准如何确定?在何种情况下进行补贴?中国棉农的分散性和个体化会给棉农直补带来很多困难。”
顾庆良分析说,直补若能实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价格竞争力,有可能提高农民收益,但不能解决棉农生产效率问题,不能解决供需均衡问题,相反,甚至还有可能增加供应波动,可能造成棉粮比较收益扭曲,这些都是需要认真仔细考虑研究的问题。
“棉农直补需要有一个很好的直补机制设计,而且必须全面考虑。”顾庆良说。
对于棉农直补的呼声,国家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
“能不能给农民搞直补,我们也在千方百计地想往前迈出这一步,但是这不是喊口号就能做到的。”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处长张显斌在一次行业会议上表示,按照美国的做法,短时间内还是比较难,但是这并不说明这条路走不通。
“如果我国棉花种植形成一定规模和国家的财力能够允许的话,我们会逐步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张显斌说。
国际主要产棉国棉花政策借鉴
美国:生产补贴和销售补贴
根据经合组织估计,美国政府每年对农民的补贴约为400亿美元,平均每100美元的农业产值中,有20~30美元来自政府补贴,其中包含了对棉花种植的补贴。
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对其国内棉农采取了多种方式补贴,包括生产补贴、销售补贴以及曾经使用但已被取消了的出口补贴等。其中针对棉农的是生产补贴和销售补贴。生产补贴和销售补贴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到美国棉花的种植面积。
生产补贴
美国棉花生产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反周期性补贴。2002年农业法案为棉农建立了与 农产品生产、价格不挂钩的“固定直接补贴”制度,政府对愿意参与该计划的农民预先确定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基础,并对每种补贴商品规定一个固定的直接补贴率,以此计算向农场主提供的直接补贴额,棉花的直接补贴为6.67美分/磅。反周期补贴是在有效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启动的一种生产保护性补贴,其中目标价格是农业法案规定的最低保护价。当农产品实际价格低于政府确定的目标价格时,政府向农民提供反周期补贴。具体支付时间是农民在收获后的10月份,可得到上限为35%的计划支付,待翌年2月可再得到不超过70%的支付,到12个月的市场运销结束后结账。根据现行的美国农业法案,2008年至2012年期间,美国棉花每年的补贴金额合计10余亿美元,其中直接补贴为6.11亿美元,反周期补贴和市场贷款分别为平均每年4.65亿美元和1160万美元。 销售补贴
销售性补贴主要是市场援助贷款,是通过市场价格和贷款率的差额来实现的。根据2002年农业法案,棉花被纳入商品补贴条款所涵盖的“补贴商品”,政府对其提供“贷款差额补贴”,即预先规定“贷款价格”(用美元/蒲式耳作计量单位,相当于政府为农民设置的“最低保护价”,指每一单位农产品做抵押可以从国家获得的贷款额)。
参与政府支持计划的农场主将加工后的皮棉存放在政府认定的仓库里,以此为抵押品,按政府规定的“贷款价格”(51.92美分/磅,折合人民币453.33元/担)向农业信贷公司申请抵押性无追索权贷款,即CCC贷款,贷款期限为9个月,并执行法定利率,一般为5.5%。CCC贷款的申请截止到每年的5月31日。如果市场价格高于政府的CCC贷款价格,棉农可以在市场销售,归还贷款本息;如果市场价格低于贷款价格,棉农可以将棉花交给商品信贷公司处理,放弃其所有权,也无需归还贷款资金。
此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常发生市场价格长期低于贷款价格的情况,导致商品信贷公司库存大量积压。为解决这个矛盾,政府采取了变相措施,即当市场价格低于贷款价格时,鼓励棉农继续到市场上去出售,而对于市场价格低于贷款价格的部分,其差额由政府补贴,这种补贴即“贷款差额补贴”。“贷款差额补贴”有效填补了美国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成为美国政府对农业的一项基本补贴措施
印度:最低支持价格政策
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棉花生产国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实施最低支持价格政策来提供补贴,该政策与中国曾实行的保护价收购政策非常类似。印度政府根据农业成本和价格委员会的建议来决定各邦的最低支持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支持价格时,印度棉花公司就要按照公布的最低支持价格来进行保护性收购。除此之外,印度政府还通过资助棉花发展项目、提供良种和统一防治病虫害等服务来对棉花种植者提供帮助。
乌兹别克斯坦: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出口国,每年出口棉花近100万吨。目前乌兹别克斯坦棉花实行的是统购统销政策,只有三家国有公司可从轧花厂收购和销售棉花,并由国家统一定价。
乌兹别克斯坦棉花的收购与加工方面,主要由乌兹别克棉花工业协会(原棉花部)统管棉花加工厂的收购、加工,加工厂只负责加工棉花,不参与经营。仓储方面,由乌兹别克斯坦棉花仓储公司负责全国棉花的仓储及运输管理。各州生产的棉花加工出来后统一集中到各州的国家棉花库,货权归各州棉花局。贸易方面,乌兹别克棉花统一集中到各州的国家棉花仓库后由国家统一调拨。
巴西:贷款和制定最低保护价
巴西是拉美最大的产棉国。主要是采取贷款和制定最低保护价。棉农首先要到银行报告该年度要种植多少棉花,政府用最低价乘以棉农所报面积即为贷款额。
政府规定,棉花产出后,如果市价高于贷款支持价的话,棉农只要归还贷款就可以了。反之,棉农只要将棉花给政府,不用归还贷款。除此之外,政府还规定每年银行要向包括棉花在内的农业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棉花的生产、加工和出口等。
记者手记
期待“死结”解开
呼吁棉农直补的声音已经很多年,但至今为止仍未有太多进展。记者针对这个问题采访了一些企业和专家,他们大多数对棉花问题三缄其口,讳莫如深。这也足以反映出棉花问题的复杂性。
因为问题复杂,我们就无法突破吗?显然不是。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时要求,有关部门要仔细研究保护棉农和降低纺织企业成本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把棉花产业链各方面关系理清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随着新一轮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公布,2013年棉花市场又将是一个“死结”。面对棉花问题,我们等待了太久太久。尽管各方人士这些年为这个问题奔走疾呼,但大多数都收效甚微。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等到棉花产业链都受到重创时,国家有关部门才想起去解决问题?那可能真的为时晚矣。(欧阳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