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问题历来是重中之重,是现代化中的基础性问题,它是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世界能否继续前进的动力与保障。知识的传递与积累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教育,通过教育将知识进行普遍化,以期达到提高民众智力的目的,此为教育之一般目的,即“开民智”。教育关乎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更广的意义而言,也是对全人类文化的继承。中国的现代教育起步晚,由于一直以来科举取士的教育选拔模式导致了学术的凋敝。鉴于历史,王国维认为自古以来中国所实行的以官位奖励学术的方式其实是在毁灭学术,“以官奖励学问,是剿灭学问也”,学以致用或者经世致用被单一指向了升官发财、荣耀乡里而已,学术变为工具,教育沦为帮凶。在这样的环境下,以往的教育模式沉重地制约了现代教育的成长,向外学习也是举步维艰。
“传统哲学对于教育有几种理解:第一,把教育看作某种将来的职责和权利的预备,如斯宾塞;第二,把教育视为个体的潜在能力向着特定的目标的展开过程,如福禄培尔和黑格尔;第三,把教育看成心理官能,如观察、记忆、愿意、判断、概括、注意等的训练,如洛克。”在这几种教育的理解中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哲学对教育有其片面化,只在某一个方面去讨论教育的目的,注重的是结构式的分析;而王国维则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完人”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的几乎是一个意见统一的问题,即造就人才。而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人才,则回答千千万,那么王国维认为的人才是怎么样的呢?《论教育之宗旨》中提出完人——“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即是各项能力都得到完善发展且之间都是融洽调和的人,其所为的能力总结为知力、感情、意志以及体育,前三者为精神之力,后者是身体之力,两者需要同时修习不得旷废。而知、情、意所对应的则是智育、美育、德育,所追求的是真、美、善,他反对斯宾塞等多度注重智力的教育以及反对佛教和古希腊斯多葛派抑制人的情感而重意志,主张知、情、意三者的结合。
“一切生而为人的人,生来都有一个同样的目的,就是他们要成为人,即要成为理性的动物,要成为万物的主宰及其造物主的形象。”理性的获得需要知力的培养,知力者,所致力者知识,知识涉及的是关于是否的事实判断而不是对错的价值判断。“然有知识而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完全只人物也。”
道德非为外界由来,而自内界出,即来自人自身的德性,王国维以历史经验断定,“古今中外之哲人无不以道德为重于知识者”,人的最高要求就是追求福祉即善,善的追求自始至终都与德相关。知力的教育并不能代替德育,德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其重直观的认识论下,他认为“抽象的教训,对吾人之德性,即品性之善,无甚势力。苟吾人之品性而善欤,则虚伪之教训不能沮害之,真实之教训,亦不能助之也。教训之势力,只及于表面之动作,风俗与模范亦然。但品行自身,不能由此道变更至。一切抽象的知识,但与吾人以动机,而动机但能变吾人意志之方向,而不能变意志之本质。”
美育是王国维最为看重的,对于审美他认为是可以暂时脱离宇宙世界的方法,美术之可以离于物物之间利益关系,从而擺脱“欲”带来的人必须趋利避害的知识索求。他沿革康德“审美无利害”的观念,将美术提高到超越现实世界的地位。“美之为物,不关于吾人之利害者也。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现实世界所有的关系都涉及物物或者物我关系,知识的作用则是在此类关系中认为选择最有利自己的方式而行动,于是人所有的行为都被“知识”之“欲”所驱动不得自由。而美术的出现完全不涉及现实世界的种种物物关系,可以让人超脱俗世之外而享受片刻去知离欲的自由。
他总结教育之宗旨“亦不外造就真善美之人物。”王国维从认识论、伦理学及美学上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就知识方面而言,他相信所有的经验知识都来自直观,“存在心灵中的事情是没有不先存在感觉中的”,与夸美纽斯一样他也强调感觉经验的根源性,所以知力所用的一切思想材料全是从感觉得来;德育方面同样遵循直观的方法论,人心本具德性之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直观自身而发现它;美育方面,他赞成审美无利害,主张人美术可以使人从世界的各种利益关系中暂时脱离。知情意三者的结合可堪称为完人。
参考文献:
[1]姚淦铭,王燕:《王国维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86页。
[2]顾红亮:《实用主义的误读:杜威杜威哲学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影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44-245页。
[3]《王国维文集·第三卷》第57页。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52页。
[5]《王国维文集·第三卷》第58页。
[6]《王国维文集·第三卷》,第58页。
[7]《王国维文集·第三卷》第330页。
[8]《王国维文集·第三卷》,第155页。
[9]《王国维文集·第三卷》第4页。
[10]《大教学论》第86页。
项目名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现代中国思想中的“恶”》,编号2017EZX002。
“传统哲学对于教育有几种理解:第一,把教育看作某种将来的职责和权利的预备,如斯宾塞;第二,把教育视为个体的潜在能力向着特定的目标的展开过程,如福禄培尔和黑格尔;第三,把教育看成心理官能,如观察、记忆、愿意、判断、概括、注意等的训练,如洛克。”在这几种教育的理解中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哲学对教育有其片面化,只在某一个方面去讨论教育的目的,注重的是结构式的分析;而王国维则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完人”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的几乎是一个意见统一的问题,即造就人才。而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人才,则回答千千万,那么王国维认为的人才是怎么样的呢?《论教育之宗旨》中提出完人——“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即是各项能力都得到完善发展且之间都是融洽调和的人,其所为的能力总结为知力、感情、意志以及体育,前三者为精神之力,后者是身体之力,两者需要同时修习不得旷废。而知、情、意所对应的则是智育、美育、德育,所追求的是真、美、善,他反对斯宾塞等多度注重智力的教育以及反对佛教和古希腊斯多葛派抑制人的情感而重意志,主张知、情、意三者的结合。
“一切生而为人的人,生来都有一个同样的目的,就是他们要成为人,即要成为理性的动物,要成为万物的主宰及其造物主的形象。”理性的获得需要知力的培养,知力者,所致力者知识,知识涉及的是关于是否的事实判断而不是对错的价值判断。“然有知识而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完全只人物也。”
道德非为外界由来,而自内界出,即来自人自身的德性,王国维以历史经验断定,“古今中外之哲人无不以道德为重于知识者”,人的最高要求就是追求福祉即善,善的追求自始至终都与德相关。知力的教育并不能代替德育,德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其重直观的认识论下,他认为“抽象的教训,对吾人之德性,即品性之善,无甚势力。苟吾人之品性而善欤,则虚伪之教训不能沮害之,真实之教训,亦不能助之也。教训之势力,只及于表面之动作,风俗与模范亦然。但品行自身,不能由此道变更至。一切抽象的知识,但与吾人以动机,而动机但能变吾人意志之方向,而不能变意志之本质。”
美育是王国维最为看重的,对于审美他认为是可以暂时脱离宇宙世界的方法,美术之可以离于物物之间利益关系,从而擺脱“欲”带来的人必须趋利避害的知识索求。他沿革康德“审美无利害”的观念,将美术提高到超越现实世界的地位。“美之为物,不关于吾人之利害者也。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现实世界所有的关系都涉及物物或者物我关系,知识的作用则是在此类关系中认为选择最有利自己的方式而行动,于是人所有的行为都被“知识”之“欲”所驱动不得自由。而美术的出现完全不涉及现实世界的种种物物关系,可以让人超脱俗世之外而享受片刻去知离欲的自由。
他总结教育之宗旨“亦不外造就真善美之人物。”王国维从认识论、伦理学及美学上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就知识方面而言,他相信所有的经验知识都来自直观,“存在心灵中的事情是没有不先存在感觉中的”,与夸美纽斯一样他也强调感觉经验的根源性,所以知力所用的一切思想材料全是从感觉得来;德育方面同样遵循直观的方法论,人心本具德性之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直观自身而发现它;美育方面,他赞成审美无利害,主张人美术可以使人从世界的各种利益关系中暂时脱离。知情意三者的结合可堪称为完人。
参考文献:
[1]姚淦铭,王燕:《王国维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86页。
[2]顾红亮:《实用主义的误读:杜威杜威哲学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影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44-245页。
[3]《王国维文集·第三卷》第57页。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52页。
[5]《王国维文集·第三卷》第58页。
[6]《王国维文集·第三卷》,第58页。
[7]《王国维文集·第三卷》第330页。
[8]《王国维文集·第三卷》,第155页。
[9]《王国维文集·第三卷》第4页。
[10]《大教学论》第86页。
项目名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现代中国思想中的“恶”》,编号2017EZX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