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导学模式;语文教学;策略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全国各地都在尝试着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着语文教学导学模式的运用。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导学模式可以成为一种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产生理想的教学效应。通过对日常使用导学模式的不断反思和总结,自感导学模式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不是简单地去导,而应当是“导”与“学”的有机结合,两者的重心应该在于学,通过“导”能够促使学生“学”,引导学生先学,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引导学生自主地学,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引导学生创新创造性地学。现拙于笔端的是相关语文教学导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权且抛砖引玉。
1 通过“导”促进学生兴趣盎然地“学”
导学,贵在导,旨在学。每接手一个新的教学班都会发现,现在的学生都不太情愿去自主学习。他们都有这样的感觉,阅读感悟的自主感悟大都与标准答案具有一定的距离,甚至大相径庭。这样的自主阅读感悟多是劳民伤财,具有如此想法的学生不是一两个,而是一群,甚至就是一个比较庞大的队伍。从教学实践看,接受性地学习,机械性地学习,他们是适应了。在学习中,这样的学生学习上尤显得麻木。因此,导学就必须考虑学生学习兴趣的建立问题。学生兴趣的建立,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从事着学习,其关键应当是导学的内容是否能够激发起学生先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先学,必须根据具体的教材文本找到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触发点,以此触发点触发学生先学的激情。教师在设计学生的导学内容时,如果机械地照搬阅读感悟的老一套,学生就会感觉不出任何学习上的新意,懒着去先学的学生接踵而至。这样的导学应该是失败的导学,是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我常常对一些不成功的导学进行思考,为什么学生对这些能够体现其高度自主的学习方式就是这样的不领情呢?经过反思发现,设计的导学内容没有找到具体文本中可以促使学生先学的兴奋点。因此,在相关文本导学的设计上,力劈此类导学的不正常。
如教学苏教版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没有具体地设计导学问题,而是对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做出比较简单的言说:上世纪80年代,外国尤其是港台兴起新儒学,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政治思想环境尤显宽松,文化热在祖国大陆勃然兴起。学术界普遍反思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力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就在这样的前提下,庞朴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庞朴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怎样的分析?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可以概括出作者从文化学的角度所做的分析。学生们看到这简单的言说,从关心国家文化发展的角度,关注着作者所进行的分析。作者所分析的定是言之有理的,但有无瑕疵?不去深刻地读,不去深入思考,怎能知道?
2 通过“导”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地“学”
语文教学的“导”与学生的“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多借他山之石,尤其不能让学生凭借资料的言说,东搜搜,西搜搜地先学,这些是不具任何实质意义的。这样的导学,学生阅读感悟是呈现不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想局面的。这就需要对语文阅读篇目的学生导学做出认真的思考。让学生去真正地保持独立自主的先学状态,是导学必须思考的先决条件。比较有意义地引导学生学,学生能够在比较自主、勤奋、刻苦的前提下学习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
如教学《沁园春·长沙》,这是一首表现一代伟人毛泽东青年时代胸怀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的作品,对于高中学生,对毛泽东的诗词并不陌生,小学学习过《七律·长征》,初中学习了《沁园春·雪》,当然学生肯定也在课外阅读中接触过诗人不少其他氣贯长虹的诗作。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毛泽东词作的基础,能够比较理想地独立自主地自己学习着,自主阅读甚至就是创新阅读感悟。教学时,这样去引导学生学,在引导学生回顾《沁园春·雪》中感受词的句式不齐之长短句相间的特征。在学生感受到这一特色的基础上,给学生链接相关资料,如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等。再去引导学生从词作所作时间去思考当时的社会现实。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 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在学生了解了这些资料后,让学生去神游于词作的字里行间。如让学生从“看”所统领的语句,体会作者为读者所提供的六个意向。让学生去整体感悟这意向,学生便产生这意向所构成的一幅秋之壮锦。别开继续感悟,让学生再去遨游,学生便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所统领的词句中体会到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这一切的阅读,一切的感悟,都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着。学生的阅读感悟情趣甚浓,所感悟的效果也令人欣喜。
3 通过“导”促进学生得心应手地“学”
高中学生学习时间非常紧,学习的压力也非常大。受高考指挥棒的制约,高中学生学科课程的学习,一般都是花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学完三年的课程。其余都是在比较紧张的前提下进行训练,模拟高考冲刺。对此,人们不能以导学的不得完满实施去牺牲学生的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作为导学,人们还应当思考的话题是引导学生就得让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学,得让学生去得心应手地学,需让学生能够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获取,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着眼于“学”得顺利的“导”才是有意义的“导”,“导”不仅仅要“导”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导”学生“会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所以,在平时的导学中,关注学生的“会学”,导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学。
如教学《六国论》导学案,对课前预习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读文,而是设计许多让学生能够思考的话题,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而所设计的话题,也不是学生力所不能及的,只要学生真正能够学习,都是可以比较顺利地去完成先学之任务的。如让学生在读文中对相关字的读有进行辨别,就设计着这样的导学题: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其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还有让学生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也让学生去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 通过“导”促进学生卓有成效地“学”
导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一样,都不能包打天下,也不可能就是一成不变。受教材文本之具体特征的影响,如教材文本作者的语言风格不同,我们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套用任何一种导学模式;我们教一个教学班,也不可就长此以往地惯用某一种现成的模式。更何况一种模式只代表了一种教学思想,抑或一种流派。同时,就一种模式而言,也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广大教师的实践、研究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进行相关导学模式的改进甚至翻新。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能够卓有成效地学习,让人们所实施的导学在引发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上产生效果;让导学能够引导学生质疑,在激励学生发现问题上见效;让导学能够导出学生揭示矛盾的能力,让导学能够在开启学生心扉上绽放靓丽的奇葩;让导学真正能够创设条件、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学习,獲取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能够卓有成效地学习,也为了检验学生能否去卓有成效地学习,每教学一篇文本,都思考着通过拓展延伸性的阅读对学生进行比较实实在在的检验。如教学《想北平》,则节选《我心归去》的相关段落让学生去阅读,并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如让学生读着这样的段落:“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学生经过自己的阅读,则比较理想地用一句话概括出上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且根据作者在文中写道的:“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这句话,表达出自己对作者感受的理解。
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导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当是一种更新,甚至就是一定意义上的创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需要我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支撑,需要人们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相关的探索。坚信,只要人们能够在导学模式的构建上去孜孜以求,导学模式的构建定可绽放出十分靓丽的奇葩。学生也将会学得更为自主有效,也更为轻松愉快有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中新课程生成性导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高级中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全国各地都在尝试着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着语文教学导学模式的运用。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导学模式可以成为一种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产生理想的教学效应。通过对日常使用导学模式的不断反思和总结,自感导学模式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不是简单地去导,而应当是“导”与“学”的有机结合,两者的重心应该在于学,通过“导”能够促使学生“学”,引导学生先学,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引导学生自主地学,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引导学生创新创造性地学。现拙于笔端的是相关语文教学导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权且抛砖引玉。
1 通过“导”促进学生兴趣盎然地“学”
导学,贵在导,旨在学。每接手一个新的教学班都会发现,现在的学生都不太情愿去自主学习。他们都有这样的感觉,阅读感悟的自主感悟大都与标准答案具有一定的距离,甚至大相径庭。这样的自主阅读感悟多是劳民伤财,具有如此想法的学生不是一两个,而是一群,甚至就是一个比较庞大的队伍。从教学实践看,接受性地学习,机械性地学习,他们是适应了。在学习中,这样的学生学习上尤显得麻木。因此,导学就必须考虑学生学习兴趣的建立问题。学生兴趣的建立,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从事着学习,其关键应当是导学的内容是否能够激发起学生先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先学,必须根据具体的教材文本找到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触发点,以此触发点触发学生先学的激情。教师在设计学生的导学内容时,如果机械地照搬阅读感悟的老一套,学生就会感觉不出任何学习上的新意,懒着去先学的学生接踵而至。这样的导学应该是失败的导学,是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我常常对一些不成功的导学进行思考,为什么学生对这些能够体现其高度自主的学习方式就是这样的不领情呢?经过反思发现,设计的导学内容没有找到具体文本中可以促使学生先学的兴奋点。因此,在相关文本导学的设计上,力劈此类导学的不正常。
如教学苏教版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没有具体地设计导学问题,而是对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做出比较简单的言说:上世纪80年代,外国尤其是港台兴起新儒学,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政治思想环境尤显宽松,文化热在祖国大陆勃然兴起。学术界普遍反思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力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就在这样的前提下,庞朴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庞朴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怎样的分析?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可以概括出作者从文化学的角度所做的分析。学生们看到这简单的言说,从关心国家文化发展的角度,关注着作者所进行的分析。作者所分析的定是言之有理的,但有无瑕疵?不去深刻地读,不去深入思考,怎能知道?
2 通过“导”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地“学”
语文教学的“导”与学生的“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多借他山之石,尤其不能让学生凭借资料的言说,东搜搜,西搜搜地先学,这些是不具任何实质意义的。这样的导学,学生阅读感悟是呈现不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想局面的。这就需要对语文阅读篇目的学生导学做出认真的思考。让学生去真正地保持独立自主的先学状态,是导学必须思考的先决条件。比较有意义地引导学生学,学生能够在比较自主、勤奋、刻苦的前提下学习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
如教学《沁园春·长沙》,这是一首表现一代伟人毛泽东青年时代胸怀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的作品,对于高中学生,对毛泽东的诗词并不陌生,小学学习过《七律·长征》,初中学习了《沁园春·雪》,当然学生肯定也在课外阅读中接触过诗人不少其他氣贯长虹的诗作。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毛泽东词作的基础,能够比较理想地独立自主地自己学习着,自主阅读甚至就是创新阅读感悟。教学时,这样去引导学生学,在引导学生回顾《沁园春·雪》中感受词的句式不齐之长短句相间的特征。在学生感受到这一特色的基础上,给学生链接相关资料,如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等。再去引导学生从词作所作时间去思考当时的社会现实。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 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在学生了解了这些资料后,让学生去神游于词作的字里行间。如让学生从“看”所统领的语句,体会作者为读者所提供的六个意向。让学生去整体感悟这意向,学生便产生这意向所构成的一幅秋之壮锦。别开继续感悟,让学生再去遨游,学生便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所统领的词句中体会到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这一切的阅读,一切的感悟,都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着。学生的阅读感悟情趣甚浓,所感悟的效果也令人欣喜。
3 通过“导”促进学生得心应手地“学”
高中学生学习时间非常紧,学习的压力也非常大。受高考指挥棒的制约,高中学生学科课程的学习,一般都是花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学完三年的课程。其余都是在比较紧张的前提下进行训练,模拟高考冲刺。对此,人们不能以导学的不得完满实施去牺牲学生的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作为导学,人们还应当思考的话题是引导学生就得让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学,得让学生去得心应手地学,需让学生能够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获取,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着眼于“学”得顺利的“导”才是有意义的“导”,“导”不仅仅要“导”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导”学生“会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所以,在平时的导学中,关注学生的“会学”,导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学。
如教学《六国论》导学案,对课前预习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读文,而是设计许多让学生能够思考的话题,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而所设计的话题,也不是学生力所不能及的,只要学生真正能够学习,都是可以比较顺利地去完成先学之任务的。如让学生在读文中对相关字的读有进行辨别,就设计着这样的导学题: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其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还有让学生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也让学生去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 通过“导”促进学生卓有成效地“学”
导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一样,都不能包打天下,也不可能就是一成不变。受教材文本之具体特征的影响,如教材文本作者的语言风格不同,我们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套用任何一种导学模式;我们教一个教学班,也不可就长此以往地惯用某一种现成的模式。更何况一种模式只代表了一种教学思想,抑或一种流派。同时,就一种模式而言,也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广大教师的实践、研究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进行相关导学模式的改进甚至翻新。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能够卓有成效地学习,让人们所实施的导学在引发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上产生效果;让导学能够引导学生质疑,在激励学生发现问题上见效;让导学能够导出学生揭示矛盾的能力,让导学能够在开启学生心扉上绽放靓丽的奇葩;让导学真正能够创设条件、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学习,獲取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能够卓有成效地学习,也为了检验学生能否去卓有成效地学习,每教学一篇文本,都思考着通过拓展延伸性的阅读对学生进行比较实实在在的检验。如教学《想北平》,则节选《我心归去》的相关段落让学生去阅读,并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如让学生读着这样的段落:“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学生经过自己的阅读,则比较理想地用一句话概括出上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且根据作者在文中写道的:“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这句话,表达出自己对作者感受的理解。
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导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当是一种更新,甚至就是一定意义上的创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需要我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支撑,需要人们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相关的探索。坚信,只要人们能够在导学模式的构建上去孜孜以求,导学模式的构建定可绽放出十分靓丽的奇葩。学生也将会学得更为自主有效,也更为轻松愉快有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中新课程生成性导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