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陵县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东靠洛川县,南连宜君县,西与甘肃省正宁县接壤,北与富县毗邻,素有“陕北南大门”之称,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和陕西省经济开发的战略要地之一。当地塬面宽阔,沟壑纵横,古老的黄土高原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形成了黄陵民间艺术的独特风姿,黄陵面花正是在这片丰腴的文化沃土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
何为面花
面花俗称花馍,也叫面塑,是麦面和水后,加入各种颜色捏制出不同造型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既是可口的传统面食品,又是精美的艺术品。黄陵面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面花工艺几乎遍布黄陵全县各地。
工艺讲究
黄陵面花制作工艺讲究,在选料上要求面粉白、细、劲、光,然后用精选的面团捏制出各种动物、花卉造型,再在上面捏塑一些小的装饰品,或用木梳压出鸟、鱼和动物的毛发,用钥匙压出龙、鱼的鳞片,用剪刀给小鱼、小鸟剪出嘴巴,再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豆子点上眼睛,一个活灵活现、模样可爱的面花就做成了。面花做成后放在锅里蒸熟,出锅后再给面花涂上简单而鲜艳的颜色,它的造型就更加完美生动了。有的巧媳妇在捏制面花时就把各种食色颜料掺入面团,这样做成的面花更加色彩鲜艳,情趣盎然。
种类与实际用途
黄陵面花因民间礼俗而生,面花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当地妇女根据不同的民俗活动制作不同形式的面花馈赠亲友。例如,在婚礼上向新婚夫妇赠送龙凤、鸳鸯面花,祝愿新人生活美满、多子多福;孩子满月时去外婆家,外婆则要送给孩子十二生肖的面圈,或者赠送“麒麟送子”之类的面花,祈求孩子平安成长。黄陵妇女由于长期受到当地浓郁民俗的熏陶,大多都制作花馍,但因当地风俗习惯又存在着细微差异,也使得黄陵面花具有了丰富、多样的特征。具体来讲,黄陵面花根据不同用途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婚丧嫁娶面花。婚嫁做的“馄饨”、老虎面花,它们由男女双方的亲戚捏制,在大喜之日送给新郎新娘,“馄饨”面花的造型包括一个龙一个凤,周围以面塑牡丹、荷花、莲花、鱼相伴,造型美观,色彩鲜艳,自然大方,精巧可爱,把制作者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全部灌注其中。此外,新人结婚时亲朋好友还要向新婚夫妇赠送老虎花馍,老虎的头部威武大方,背部插满龙凤及莲花、鱼,寓意阴阳互补,连生贵子。女人“坐月子”时,娘家也捏老虎赠送女儿,面花老虎有脱生、护生作用,同时也有企盼孩子虎头虎脑、聪明伶俐的寓意。
二是生辰、寿礼面花。老人过寿时,晚辈要捏制寿桃、松柏面花,意在希望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孩子生日、满月时要捏制兔型花馍,希望孩子像兔子一样健康成长。
三是祭祀、年节活动面花。当地过年敬神祭祖时所做的花馍,造型端庄、色彩艳丽,以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做的面花最具代表性。清明节制做的“罐儿”面花是将麦面揉制成半球状,可分为“祭祀罐儿”面花和“人口罐儿”面花。“祭祀罐儿”面花在上坟扫墓时使用,而“人口罐儿”面花则表现出了洛川塬上特有的乡土风情,做母亲的要按照家人不同身份和职业来塑造“罐儿”上的图案和内容。例如,给生产劳动的男人捏制的面花,要在罐上捏上粮囤和农具,有丰收之意;给上学的男孩子捏制的面花,要在罐上捏上书本和笔墨,寓意早日成才;给女孩子捏制的面花,则要在罐上捏上剪刀和尺子或者花鸟等,希望女孩子能够心灵手巧。这些风俗和面花形式显然是一种最朴素的表达方式,但对于母亲来讲,却能最尽情地表现她对全家人的真情和美好祝愿。
此外,黄陵当地在端午节时,还要做“面鱼”。“面鱼”呈小鱼状,长七八厘米,它不像“罐儿”花馍是在锅里蒸熟,而是先捏制好后再在铁锅中烙熟,烙熟后再用一根红线穿起来戴在孩子的脖项上,寓意是江里的鱼已经烙死,再也不会去咬投江而死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这一习俗在当地已流传了数千年。
面花的传承意义
面花是面制品,不易保存,但黄陵面花有自己的一套保存办法。面花出锅后,放在阴凉处让其自然阴干,这样,面花既不干裂,又不发霉。黄陵民间艺人制作的面花古朴粗犷,色彩鲜艳,具有一种朴素的自然之美。黄陵面花艺人遍布当地农村,每逢红白喜事、满月贺寿,家庭妇女都要提前淘麦磨面,做时会邀请左邻右舍的“能人”一起参与,而那些四里八巷中的面花巧手,也把制作面花看成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精神享受。她们投入到随心所欲的艺术创造之中,让丰富的想象力在五颜六色的面花中得到实现。黄陵面花形象逼真、色彩鲜艳、观赏性强,它不单是“礼”的使者,还是“美”的化身。黄陵面花是民间劳动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她们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为人间增添了美的感受和生活的趣味,把平淡的农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面花是民间美术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始终贯穿在各项民俗活动中,并有着一定的审美、教育、经济、民俗价值。黄陵面花中凝结了许多当地的风俗习惯,面花的制作也有许多讲究,当地妇女捏制的花、草、虫、鱼,均造型生动、色彩艳丽,五颜六色、各种造型的面花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有关生命、种族繁衍、图腾崇拜、宗教信仰、风土民俗等文化艺术世界。因此,深入整理、研究黄陵面花艺术的来龙去脉、各种深刻寓意、丰富的造型艺术形式,对于完善当地民俗史、民间美术史、农耕文化史等,都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目前,黄陵面花制作艺术虽然在黄陵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历年的黄帝陵公祭和民祭中成为一个亮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一些民间传统的祭祀习俗日益淡化,特别是很多礼仪、礼节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尤其是殡葬制度改革,致使传统的祭祀习俗愈来愈简单化、节约化。加之,目前物质生活丰富,而面花制作又比较费时费力,所以黄陵面花传统制作技艺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加之工作生活节奏比较快,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由过去的吃饱向吃好吃精转化,面食也不再是最重要的饮食内容。
一些面花制作技艺比较高的能人、巧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有的已过世,有些绝技难以传承,虽说也举办过一些培训班,但艺人逐渐减少的现状致使这门制作艺术面临传承难的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黄陵面花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黄陵面花及其主要代表性传承人王民政、王兰芳等人也多次参加了在北京和西安举办的相关展览。当地部门可以以黄帝陵旅游资源为依托,成立黄陵面花生态旅游保护区,并在高速公路黄陵出口处设立指示牌,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黄帝陵的同时也能进入黄陵面花生态旅游区参观。在面花生态保护区内可以设立面花制作DIY专区,提供原材料,使外来游客能够亲自参与到面花的制作中来,享受亲手制作面花的乐趣。通过设立黄陵面花生态保护区,将黄陵面花打造成当地另一张风俗旅游名片。
黄陵面花在黄陵民间文化中有极强的代表性,它起源于对黄帝的祭祀,又融入黄陵人日常的生产生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化,始终与黄陵独特的人文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它折射出黄陵人民勤劳、智慧、淳朴、善良的地方民风和追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优良品德相得益彰,是黄陵人独特性格的具体体现,也是黄陵人聪明、睿智的现实反映。黄陵面花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文化传统,折射出黄陵作为轩辕黄帝故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黄陵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它所衍生出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脉络,研究祭祀文化,发掘、发现黄陵面花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黄陵面花不愧为当地的民间艺术之花,我们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关注它、保护它、宣传它、弘扬它。
何为面花
面花俗称花馍,也叫面塑,是麦面和水后,加入各种颜色捏制出不同造型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既是可口的传统面食品,又是精美的艺术品。黄陵面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面花工艺几乎遍布黄陵全县各地。
工艺讲究
黄陵面花制作工艺讲究,在选料上要求面粉白、细、劲、光,然后用精选的面团捏制出各种动物、花卉造型,再在上面捏塑一些小的装饰品,或用木梳压出鸟、鱼和动物的毛发,用钥匙压出龙、鱼的鳞片,用剪刀给小鱼、小鸟剪出嘴巴,再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豆子点上眼睛,一个活灵活现、模样可爱的面花就做成了。面花做成后放在锅里蒸熟,出锅后再给面花涂上简单而鲜艳的颜色,它的造型就更加完美生动了。有的巧媳妇在捏制面花时就把各种食色颜料掺入面团,这样做成的面花更加色彩鲜艳,情趣盎然。
种类与实际用途
黄陵面花因民间礼俗而生,面花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当地妇女根据不同的民俗活动制作不同形式的面花馈赠亲友。例如,在婚礼上向新婚夫妇赠送龙凤、鸳鸯面花,祝愿新人生活美满、多子多福;孩子满月时去外婆家,外婆则要送给孩子十二生肖的面圈,或者赠送“麒麟送子”之类的面花,祈求孩子平安成长。黄陵妇女由于长期受到当地浓郁民俗的熏陶,大多都制作花馍,但因当地风俗习惯又存在着细微差异,也使得黄陵面花具有了丰富、多样的特征。具体来讲,黄陵面花根据不同用途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婚丧嫁娶面花。婚嫁做的“馄饨”、老虎面花,它们由男女双方的亲戚捏制,在大喜之日送给新郎新娘,“馄饨”面花的造型包括一个龙一个凤,周围以面塑牡丹、荷花、莲花、鱼相伴,造型美观,色彩鲜艳,自然大方,精巧可爱,把制作者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全部灌注其中。此外,新人结婚时亲朋好友还要向新婚夫妇赠送老虎花馍,老虎的头部威武大方,背部插满龙凤及莲花、鱼,寓意阴阳互补,连生贵子。女人“坐月子”时,娘家也捏老虎赠送女儿,面花老虎有脱生、护生作用,同时也有企盼孩子虎头虎脑、聪明伶俐的寓意。
二是生辰、寿礼面花。老人过寿时,晚辈要捏制寿桃、松柏面花,意在希望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孩子生日、满月时要捏制兔型花馍,希望孩子像兔子一样健康成长。
三是祭祀、年节活动面花。当地过年敬神祭祖时所做的花馍,造型端庄、色彩艳丽,以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做的面花最具代表性。清明节制做的“罐儿”面花是将麦面揉制成半球状,可分为“祭祀罐儿”面花和“人口罐儿”面花。“祭祀罐儿”面花在上坟扫墓时使用,而“人口罐儿”面花则表现出了洛川塬上特有的乡土风情,做母亲的要按照家人不同身份和职业来塑造“罐儿”上的图案和内容。例如,给生产劳动的男人捏制的面花,要在罐上捏上粮囤和农具,有丰收之意;给上学的男孩子捏制的面花,要在罐上捏上书本和笔墨,寓意早日成才;给女孩子捏制的面花,则要在罐上捏上剪刀和尺子或者花鸟等,希望女孩子能够心灵手巧。这些风俗和面花形式显然是一种最朴素的表达方式,但对于母亲来讲,却能最尽情地表现她对全家人的真情和美好祝愿。
此外,黄陵当地在端午节时,还要做“面鱼”。“面鱼”呈小鱼状,长七八厘米,它不像“罐儿”花馍是在锅里蒸熟,而是先捏制好后再在铁锅中烙熟,烙熟后再用一根红线穿起来戴在孩子的脖项上,寓意是江里的鱼已经烙死,再也不会去咬投江而死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这一习俗在当地已流传了数千年。
面花的传承意义
面花是面制品,不易保存,但黄陵面花有自己的一套保存办法。面花出锅后,放在阴凉处让其自然阴干,这样,面花既不干裂,又不发霉。黄陵民间艺人制作的面花古朴粗犷,色彩鲜艳,具有一种朴素的自然之美。黄陵面花艺人遍布当地农村,每逢红白喜事、满月贺寿,家庭妇女都要提前淘麦磨面,做时会邀请左邻右舍的“能人”一起参与,而那些四里八巷中的面花巧手,也把制作面花看成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精神享受。她们投入到随心所欲的艺术创造之中,让丰富的想象力在五颜六色的面花中得到实现。黄陵面花形象逼真、色彩鲜艳、观赏性强,它不单是“礼”的使者,还是“美”的化身。黄陵面花是民间劳动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她们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为人间增添了美的感受和生活的趣味,把平淡的农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面花是民间美术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始终贯穿在各项民俗活动中,并有着一定的审美、教育、经济、民俗价值。黄陵面花中凝结了许多当地的风俗习惯,面花的制作也有许多讲究,当地妇女捏制的花、草、虫、鱼,均造型生动、色彩艳丽,五颜六色、各种造型的面花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有关生命、种族繁衍、图腾崇拜、宗教信仰、风土民俗等文化艺术世界。因此,深入整理、研究黄陵面花艺术的来龙去脉、各种深刻寓意、丰富的造型艺术形式,对于完善当地民俗史、民间美术史、农耕文化史等,都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目前,黄陵面花制作艺术虽然在黄陵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历年的黄帝陵公祭和民祭中成为一个亮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一些民间传统的祭祀习俗日益淡化,特别是很多礼仪、礼节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尤其是殡葬制度改革,致使传统的祭祀习俗愈来愈简单化、节约化。加之,目前物质生活丰富,而面花制作又比较费时费力,所以黄陵面花传统制作技艺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加之工作生活节奏比较快,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由过去的吃饱向吃好吃精转化,面食也不再是最重要的饮食内容。
一些面花制作技艺比较高的能人、巧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有的已过世,有些绝技难以传承,虽说也举办过一些培训班,但艺人逐渐减少的现状致使这门制作艺术面临传承难的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黄陵面花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黄陵面花及其主要代表性传承人王民政、王兰芳等人也多次参加了在北京和西安举办的相关展览。当地部门可以以黄帝陵旅游资源为依托,成立黄陵面花生态旅游保护区,并在高速公路黄陵出口处设立指示牌,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黄帝陵的同时也能进入黄陵面花生态旅游区参观。在面花生态保护区内可以设立面花制作DIY专区,提供原材料,使外来游客能够亲自参与到面花的制作中来,享受亲手制作面花的乐趣。通过设立黄陵面花生态保护区,将黄陵面花打造成当地另一张风俗旅游名片。
黄陵面花在黄陵民间文化中有极强的代表性,它起源于对黄帝的祭祀,又融入黄陵人日常的生产生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化,始终与黄陵独特的人文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它折射出黄陵人民勤劳、智慧、淳朴、善良的地方民风和追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优良品德相得益彰,是黄陵人独特性格的具体体现,也是黄陵人聪明、睿智的现实反映。黄陵面花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文化传统,折射出黄陵作为轩辕黄帝故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黄陵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它所衍生出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脉络,研究祭祀文化,发掘、发现黄陵面花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黄陵面花不愧为当地的民间艺术之花,我们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关注它、保护它、宣传它、弘扬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