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时代,我家住在濑户内海一个无名小岛上,我常常和父亲一起下海捕鱼。
我们撒网的地方是轮船的主航道,客船货轮往来不断,这给我们艰辛的捕鱼生活蒙上了阴影。为安全起见,每当夜色浓重的时候,我们就点亮一组红灯,以使迎面开来的轮船及时避让。我因为是新手,所以担当着监视轮船往来、举灯告急的任务。
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我特意多穿了几件衣服,但它们吸收了海上的潮气,穿上反而感觉更加沉重冰凉。
小船吃力地在波峰浪谷里跃动。
父亲去睡了。我继续监视着海面。倦怠中,突然发现涌动的海面泛起粼粼波光,定睛一看,一艘彩灯闪烁、装饰豪华的客船迎面开来,它看见了我举起的红灯,似乎在躲避着我们。
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来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彩灯映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穿戴时髦,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珠光宝气。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一个贵妇人笑着扔下了一截干枯的树枝,那树枝轻轻落在我的肩头,却像火一样炽烈地灼烧着我的神经。
我仰视客船上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向他们传达着愤懑与烦躁,可他们看不见我的表情,他们无动于衷。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种冷艳冷酷的形象。
客船远去了,但它蓄意制造的小山一样的怒涛经久不息地向我们袭来。
我目送着这艘豪华客船消失在黑暗中,不知道它要驶向何方……哦!我想起来了:前面有一座繁华大都市呢!那是一座多么辉煌灿烂的都市啊!
刹那间,我感到一阵悲哀,悲哀得想哭。
我是一个有着古铜色粗糙皮肤的贫穷渔夫的后代,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干枯树枝靠近了我,我感到无限的悲哀。
20年后,我奇迹般地在那座辉煌灿烂的都市——东京居住下来了,我当上了作家。
我是海的儿子。每天晚上,我都要沿着妙正寺河散步,然后带一身水的气息回家。河水流速很慢,两岸璀璨的灯光悠悠地落在河面上,好似闪烁的银带随风起伏。它唤起了我少年时代的回忆,拽住我的脚步让我伫立岸边久久地凝望。
我觉得,粼粼波光的河面竟和20年前我故乡的河面毫无二致,而其中的一部分似乎还吐露着鲜明的濑户内海以往的气息。
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
当我惊异于冷风的肆虐时,蓦地瞥见河面上漂着一条小渔船。渔船上,渔夫正在撒网。和20年前不同的是,渔夫的儿子并没有从事我少年时代的工作,他正在为父亲撒网搭着手,他们合力探寻着妙正寺河对城市的奉献。
过了一会儿,那少年开始仰视我了,使我蓦然间处于20年前那艘豪华大客船上红男绿女的位置。我看不见少年细致的表情,却可以揣摩出他面对岸上的“西装革履”是如何地感到卑微和不安。一时间,我以作家的身份深深地体味出底层人民的悲哀是怎样沉重地浸润着从濑户内海到东京妙正寺河的每一段航线。
我掏出以作家的身份印制的名片向少年扔去。我想会有那么一天,少年循着名片上的地址找到一个渔民出身的作家。我看见,那张名片在昏黄的夜空中飞舞了一会儿随即落到了少年瘦削的肩头。
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20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干枯的树枝一样。
(选自《小小说选刊》,张年军/译,略有改动)
【读与思】
《少年哀歌》代表了小小说的一种典型写法。
作品巧妙地设置了两个近乎相同的场景(濑户内海和妙正寺河,两处的水散发的气息甚至都是一样的),两次不期而遇的碰撞(贵妇人将枯树枝扔到了少年时代的“我”的肩头,而成年的“我”则将一张作家身份的名片扔给了一个捕鱼的少年),这样两段几乎可以叠合的故事,在两代人身上重复上演,类似于修辞手法中的“回环”或“反复”。这也像是一个“怪圈”,故事不停地朝前行进,但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不过,前后两个故事也有不同:贵妇人扔出枯树枝,不管有意无意,对非常敏感的少年——“我”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使“我”感到悲哀与愤怒;而成年的“我”向捕鱼少年扔出的名片,则充满善意与关爱,带给他的,也必然是希望和期待。
最后请思考一个问题。“一个贵妇人笑着扔下了一截干枯的树枝,那树枝轻轻落在我的肩头,却像火一样炽烈地灼烧着我的神经”,你如何理解这一句话?
(秦俑)H
我们撒网的地方是轮船的主航道,客船货轮往来不断,这给我们艰辛的捕鱼生活蒙上了阴影。为安全起见,每当夜色浓重的时候,我们就点亮一组红灯,以使迎面开来的轮船及时避让。我因为是新手,所以担当着监视轮船往来、举灯告急的任务。
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我特意多穿了几件衣服,但它们吸收了海上的潮气,穿上反而感觉更加沉重冰凉。
小船吃力地在波峰浪谷里跃动。
父亲去睡了。我继续监视着海面。倦怠中,突然发现涌动的海面泛起粼粼波光,定睛一看,一艘彩灯闪烁、装饰豪华的客船迎面开来,它看见了我举起的红灯,似乎在躲避着我们。
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来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彩灯映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穿戴时髦,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珠光宝气。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一个贵妇人笑着扔下了一截干枯的树枝,那树枝轻轻落在我的肩头,却像火一样炽烈地灼烧着我的神经。
我仰视客船上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向他们传达着愤懑与烦躁,可他们看不见我的表情,他们无动于衷。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种冷艳冷酷的形象。
客船远去了,但它蓄意制造的小山一样的怒涛经久不息地向我们袭来。
我目送着这艘豪华客船消失在黑暗中,不知道它要驶向何方……哦!我想起来了:前面有一座繁华大都市呢!那是一座多么辉煌灿烂的都市啊!
刹那间,我感到一阵悲哀,悲哀得想哭。
我是一个有着古铜色粗糙皮肤的贫穷渔夫的后代,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干枯树枝靠近了我,我感到无限的悲哀。
20年后,我奇迹般地在那座辉煌灿烂的都市——东京居住下来了,我当上了作家。
我是海的儿子。每天晚上,我都要沿着妙正寺河散步,然后带一身水的气息回家。河水流速很慢,两岸璀璨的灯光悠悠地落在河面上,好似闪烁的银带随风起伏。它唤起了我少年时代的回忆,拽住我的脚步让我伫立岸边久久地凝望。
我觉得,粼粼波光的河面竟和20年前我故乡的河面毫无二致,而其中的一部分似乎还吐露着鲜明的濑户内海以往的气息。
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
当我惊异于冷风的肆虐时,蓦地瞥见河面上漂着一条小渔船。渔船上,渔夫正在撒网。和20年前不同的是,渔夫的儿子并没有从事我少年时代的工作,他正在为父亲撒网搭着手,他们合力探寻着妙正寺河对城市的奉献。
过了一会儿,那少年开始仰视我了,使我蓦然间处于20年前那艘豪华大客船上红男绿女的位置。我看不见少年细致的表情,却可以揣摩出他面对岸上的“西装革履”是如何地感到卑微和不安。一时间,我以作家的身份深深地体味出底层人民的悲哀是怎样沉重地浸润着从濑户内海到东京妙正寺河的每一段航线。
我掏出以作家的身份印制的名片向少年扔去。我想会有那么一天,少年循着名片上的地址找到一个渔民出身的作家。我看见,那张名片在昏黄的夜空中飞舞了一会儿随即落到了少年瘦削的肩头。
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20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干枯的树枝一样。
(选自《小小说选刊》,张年军/译,略有改动)
【读与思】
《少年哀歌》代表了小小说的一种典型写法。
作品巧妙地设置了两个近乎相同的场景(濑户内海和妙正寺河,两处的水散发的气息甚至都是一样的),两次不期而遇的碰撞(贵妇人将枯树枝扔到了少年时代的“我”的肩头,而成年的“我”则将一张作家身份的名片扔给了一个捕鱼的少年),这样两段几乎可以叠合的故事,在两代人身上重复上演,类似于修辞手法中的“回环”或“反复”。这也像是一个“怪圈”,故事不停地朝前行进,但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不过,前后两个故事也有不同:贵妇人扔出枯树枝,不管有意无意,对非常敏感的少年——“我”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使“我”感到悲哀与愤怒;而成年的“我”向捕鱼少年扔出的名片,则充满善意与关爱,带给他的,也必然是希望和期待。
最后请思考一个问题。“一个贵妇人笑着扔下了一截干枯的树枝,那树枝轻轻落在我的肩头,却像火一样炽烈地灼烧着我的神经”,你如何理解这一句话?
(秦俑)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