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主协商到协商民主: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

来源 :红河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yqyy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进行协商民主形式的探索、内涵的丰富、内容的实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形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不仅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特点和优势,而且深化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内涵与本质,对当今世界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有关李叔同—弘一大师的年谱资料,长期以来一直以已故学者林子青的《弘一法师年谱》(以下简称“林谱”)为依据.林子青对弘一大师研究贡献巨大,但“林谱”的“本谱”部分相对较为简约,全书30万字,但三分之二以上是注释和史料录存.又由于彼时学术界对谱主生平中某些历史事件缺乏深入研究,对各类史料的挖掘也不够,“林谱”中的许多条目仍不够准确,诸多书信年代考证也有失误,而被遗漏的资料更多.编撰形式上,“林谱”未采用规范的年谱编撰方式,即未按月、日逐条分述谱主事迹,而是采取按年依史之先后来概述的写作方式.这容易使读者在阅读
期刊
随着新观念、新媒介的发展,戏剧形态和戏剧文化不断更新,认识戏剧的方式和途径也发生了变化.为适应戏剧艺术的发展,回应戏剧教育教学之需,更好地普及戏剧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12月推出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顾春芳教授撰写的《戏剧学导论》一书.
期刊
从1921年宗白华在德国留学并开始受业于艺术学独立运动的主将马克斯·德索(Max Dessoir)等人至今,艺术学在中国经历了从准备到确立再到繁荣发展的不同阶段.20世纪20年代的宗白华、40年代的马采、80年代的吴火与李心峰等人以及50至60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当时的“一院两所”主持的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的艺术学项目等工作,为中国艺术学科的确立作了理论铺垫;90年代,通过张道一、于润洋、仲呈祥等人的努力,艺术学在中国学科建制上得以确立;2011年,艺术
期刊
李叔同是中国20世纪的传奇式人物,他在音乐、美术、文学、戏剧、佛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有着诸多开创性的功绩.在早年的留学生涯中,他专攻西画,在向日本油画大师黑田清辉学习的过程中,深受其印象派绘画技法的影响,并成为中国第一个画印象派油画的人.在1918年出家之前,他将自己的部分油画作品送给了当时的北京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但由于当时管理的疏忽,导致这批珍贵油画散失.到现今为止,李叔同存世的油画作品很少,这批作品的散失可谓是中国美术史和文化史上的一大缺憾.
期刊
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英语词组“ecological aesthetics”在国内被翻译为“生态美学”.但是在汉语中,“生态”是一个名词,而在英语中, ecological则是一个形容词.基于此,在《生态美学引论》一书中,程相占明确指出:“生态美学”就是“生态的美学”.这样一来,“生态”就不是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存在于生态美学的知识框架中,而是作为一种“生态的”哲学思维方式与美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期刊
《俄罗斯的形象——艺术体裁的修辞研究》是作者于润生在长期从事俄罗斯艺术史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以18至19世纪俄罗斯艺术作品为对象,系统分析俄罗斯艺术对本国国家形象塑造作用的艺术史研究新著.全书分为四章,前三章主要以历史画、风景画和肖像画三种艺术体裁为基础,从历史范畴、地域范围和身份认同等方面,重点考察各类体裁将绘画题材转化为视觉图像所使用的修辞手段,深入分析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俄罗斯国家形象;最后一章则结合艺术品收藏历史和展示方式展开讨论,形成对艺术作品的修辞学和符号学反思.
期刊
民族社会建构观认为,“民族”是在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政治等因素建构而成的用于标记文化的标签.这一标签超越了个体固有的生理属性,能够随着历史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在历史长河中所有民族由于各种原因共同建构而形成的.本研究从发展的视角总结了民族社会建构观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儿童民族社会建构观的水平及各学段的教育特点对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出了建议.在幼儿园阶段要教育幼儿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念,小学阶段帮助儿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逐步树立民族建构观;在中学阶段
中央民族大学建校70年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央民族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赓续红色基因,秉承办学初心和使命,紧扣时代脉搏,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范围内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在给民族高等教育提供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必须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本科教育放在办学治校的核心地位去认识去推进,清醒认识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质增效,打造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一流本科教育,切实提升民族高校对国家战略需求的贡献度、支撑度和引领力.
文化心理场是社会中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多层次具有共同价值倾向的心理结构.民族文化心理场是基于共同历史经历和相似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族群依存的心理生活空间,场域的疆界在时间的延续性中流变,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生发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心理场以身份认同和族群认同为基础,文化认同为动力,是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形态.从文化心理场视角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和价值转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具有长期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场域中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心理和主体间文化互动的关照,再现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