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云南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出发,沿着从原始森林中穿过的盘山公路向西蜿蜒而行,一边是高山,一边是小溪。一路上云南松、柏树、大叶杜鹃、小叶杜鹃、栗树杂相交错,在正午的暖阳下怡然挺立。这条曲径通幽的小路伸向巴珠村。
巴珠村是一个纯藏族居住的村寨,藏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9%左右,非藏族人口仅是几位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嫁入本村的纳西族妇女。
藏语“巴珠”的“巴”是四川巴塘之地,“珠”是逃亡、逃走之意。“巴珠”意即从四川巴塘逃来之人。传说八百多年前,四川巴塘有位藏族头人,带领13名童男和13名童女逃离巴塘,向东而行,来到现在的巴珠村所在地,看到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如画,便决定在此定居。这是关于巴珠人祖先的最早传说。
到过巴珠村的人都会惊叹于巴珠茂密和广阔的森林。在巴珠村约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竟达到惊人的98.2%。
在复杂的社会生态中,偏居一隅的巴珠村,成为如世外桃源般的所在。
2002年,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学会(下简称香格里拉学会)会长刘蕴华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僧人南珠堪布的引荐下,到巴珠村考察。在巴珠村,她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清晨,村里的妇女代表都会背上背篓,轮流巡查数百亩山林,监督举报乱砍滥伐的行为,她们被亲切地称作“妇女巡山队”,而这全是由致力于生态保护的村民自发组建的。
民间自发组成的环境保护做得如此之好,令刘蕴华深感意外。之后她为巴珠村的妇女巡山队申请到了10500元的补助款项,作为妇女巡山队的鼓励资金,并分别发给21个小组妇女巡山队以表示鼓励。
从那以后,香格里拉学会在巴珠村开始了持续性的服务。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作为云南省最大的林区,迪庆州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于木材,不少群众也靠砍伐、加工和运输木料为生,原始森林遭到“掠夺式”采伐。过度的毁林开荒也加剧了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而巴珠作为维西县塔城镇森林植被最好的地方之一,曾经也差点难以幸免。在巴珠村的一间小卖部,一位老人告诉我们说,当年塔城地区政府曾引进伐木企业要采伐巴珠所辖的很珍贵的原始森林,与村民协商,帮助巴珠修路,并给予经济和农业技术上的援助,被巴珠村民严词拒绝了。后来,伐木队曾试探性地进来采伐,巴珠村民集体抗议并表示如要强制采伐,将到州和省里反映情况。在村民的联合抵制下,伐木企业最终无功而返,巴珠的这一片森林得以保存。
在刘蕴华看来,巴珠森林得以很好保护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巴珠拥有良好的结合了传统宗教思想和现代管理方式的生态文化体系。
巴珠属于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教派(白教)来远寺的属民范围,“藏传佛教讲求众生平等、杀生造孽等思想,对巴珠的影响很大,信仰的力量是能直接指导和限制现实生活中人的各项活动的,”刘蕴华说,“巴珠村民把花草树木都当成与人平等的生命,因此不能随意杀生、剥夺他们的生命”。
和藏区的其他村寨一样,巴珠同样有神山信仰。巴珠周围一共有8座神山,不同的神山有自己的性别和特点,在其中一座被村民们誉为“男神”的神山脚下,一位煨桑祭拜的村民解释说,不能在神山下大声说话,也不能在这里捡柴火,更不能砍树,就是已经枯死的树也不能带走,要不然会惹怒山神的。
浓厚的神山信仰观念深植于几乎所有巴珠人的内心,人们对此毫不怀疑。因此,在这样严厉的基于宗教信仰的自我控制下,巴珠村民自主的保护山神、保护生态,以获得山神的庇护。
在巴珠村,木瓜是村民家家种植的經济果木。因为木瓜易于管理而且长满刺,又不像乔木一样高大,种在地边的木瓜便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围栏,牲畜无法穿过。当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点以后,便主动在田边地埂种上木瓜。目前,巴珠全村已经全部形成了生态围栏,完全取代了过去依靠木板做的栅栏。
村民相对安全的生产生活方式,无形当中也成为巴珠森林得以很好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蕴华认为,巴珠基于社区的自然保护已有了一些基础,但要达到自然资源高效的、可持续的管理,还需在社区个人和集体的层面系统地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并建立起一个更有效的长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机制。他们将包括8座神山、托克拉小组和说主角小组所管辖的林地划分为社区核心保护地,面积超过了9平方公里。
2013年,巴珠社区保护地被纳入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项目。国际国内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项目资金、设施设备的注入,把巴珠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推上了历史的新高。
在GEF SGP的支持下,香格里拉学会在巴珠建起了民间自然保护区。刘蕴华表示,“巴珠民间自然保护区”这一机制,以支持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的提升为己任,探索社区如何在有效的保护巴珠生物多样性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文化传统的同时,帮助群众提高收入,改善生计,使之从生态保护中获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想做的,比如经费支持他们购买太阳能设备、建沼气、种植中草药、发展林下资源、做藏文培训、做妇女健康培训。”刘蕴华说。他们还成立了专业的合作社,有药材、玫瑰、木瓜种植,木瓜卖到了四川、广东,玫瑰卖到昆明制成鲜花饼,村子里常有外地商人来收购药材、水果、菌类。
在巴珠村,最有人气的地方是由香格里拉学会与巴珠村共同建立的巴珠社区学习中心。这是一座两层藏式楼房,设有议事室、学习室、活动室等,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亩。社区学习中心的管理人员由社区村民自己选举产生,“能人带村”,对社区个人和集体的学习和能力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巴珠村是一个纯藏族居住的村寨,藏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9%左右,非藏族人口仅是几位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嫁入本村的纳西族妇女。
藏语“巴珠”的“巴”是四川巴塘之地,“珠”是逃亡、逃走之意。“巴珠”意即从四川巴塘逃来之人。传说八百多年前,四川巴塘有位藏族头人,带领13名童男和13名童女逃离巴塘,向东而行,来到现在的巴珠村所在地,看到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如画,便决定在此定居。这是关于巴珠人祖先的最早传说。
到过巴珠村的人都会惊叹于巴珠茂密和广阔的森林。在巴珠村约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竟达到惊人的98.2%。
在复杂的社会生态中,偏居一隅的巴珠村,成为如世外桃源般的所在。
2002年,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学会(下简称香格里拉学会)会长刘蕴华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僧人南珠堪布的引荐下,到巴珠村考察。在巴珠村,她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清晨,村里的妇女代表都会背上背篓,轮流巡查数百亩山林,监督举报乱砍滥伐的行为,她们被亲切地称作“妇女巡山队”,而这全是由致力于生态保护的村民自发组建的。
民间自发组成的环境保护做得如此之好,令刘蕴华深感意外。之后她为巴珠村的妇女巡山队申请到了10500元的补助款项,作为妇女巡山队的鼓励资金,并分别发给21个小组妇女巡山队以表示鼓励。
从那以后,香格里拉学会在巴珠村开始了持续性的服务。
传统的力量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作为云南省最大的林区,迪庆州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于木材,不少群众也靠砍伐、加工和运输木料为生,原始森林遭到“掠夺式”采伐。过度的毁林开荒也加剧了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而巴珠作为维西县塔城镇森林植被最好的地方之一,曾经也差点难以幸免。在巴珠村的一间小卖部,一位老人告诉我们说,当年塔城地区政府曾引进伐木企业要采伐巴珠所辖的很珍贵的原始森林,与村民协商,帮助巴珠修路,并给予经济和农业技术上的援助,被巴珠村民严词拒绝了。后来,伐木队曾试探性地进来采伐,巴珠村民集体抗议并表示如要强制采伐,将到州和省里反映情况。在村民的联合抵制下,伐木企业最终无功而返,巴珠的这一片森林得以保存。
在刘蕴华看来,巴珠森林得以很好保护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巴珠拥有良好的结合了传统宗教思想和现代管理方式的生态文化体系。
巴珠属于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教派(白教)来远寺的属民范围,“藏传佛教讲求众生平等、杀生造孽等思想,对巴珠的影响很大,信仰的力量是能直接指导和限制现实生活中人的各项活动的,”刘蕴华说,“巴珠村民把花草树木都当成与人平等的生命,因此不能随意杀生、剥夺他们的生命”。
和藏区的其他村寨一样,巴珠同样有神山信仰。巴珠周围一共有8座神山,不同的神山有自己的性别和特点,在其中一座被村民们誉为“男神”的神山脚下,一位煨桑祭拜的村民解释说,不能在神山下大声说话,也不能在这里捡柴火,更不能砍树,就是已经枯死的树也不能带走,要不然会惹怒山神的。
浓厚的神山信仰观念深植于几乎所有巴珠人的内心,人们对此毫不怀疑。因此,在这样严厉的基于宗教信仰的自我控制下,巴珠村民自主的保护山神、保护生态,以获得山神的庇护。
在巴珠村,木瓜是村民家家种植的經济果木。因为木瓜易于管理而且长满刺,又不像乔木一样高大,种在地边的木瓜便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围栏,牲畜无法穿过。当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点以后,便主动在田边地埂种上木瓜。目前,巴珠全村已经全部形成了生态围栏,完全取代了过去依靠木板做的栅栏。
村民相对安全的生产生活方式,无形当中也成为巴珠森林得以很好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棵树的生命力有多大
刘蕴华认为,巴珠基于社区的自然保护已有了一些基础,但要达到自然资源高效的、可持续的管理,还需在社区个人和集体的层面系统地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并建立起一个更有效的长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机制。他们将包括8座神山、托克拉小组和说主角小组所管辖的林地划分为社区核心保护地,面积超过了9平方公里。
2013年,巴珠社区保护地被纳入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项目。国际国内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项目资金、设施设备的注入,把巴珠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推上了历史的新高。
在GEF SGP的支持下,香格里拉学会在巴珠建起了民间自然保护区。刘蕴华表示,“巴珠民间自然保护区”这一机制,以支持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的提升为己任,探索社区如何在有效的保护巴珠生物多样性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文化传统的同时,帮助群众提高收入,改善生计,使之从生态保护中获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想做的,比如经费支持他们购买太阳能设备、建沼气、种植中草药、发展林下资源、做藏文培训、做妇女健康培训。”刘蕴华说。他们还成立了专业的合作社,有药材、玫瑰、木瓜种植,木瓜卖到了四川、广东,玫瑰卖到昆明制成鲜花饼,村子里常有外地商人来收购药材、水果、菌类。
在巴珠村,最有人气的地方是由香格里拉学会与巴珠村共同建立的巴珠社区学习中心。这是一座两层藏式楼房,设有议事室、学习室、活动室等,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亩。社区学习中心的管理人员由社区村民自己选举产生,“能人带村”,对社区个人和集体的学习和能力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