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几年前,我采访了几十名抗美援朝老战士,收集他们的战地老照片和照片背后的故事。我采访的一名志愿军老兵曲中一,原是27军《胜利报》社长。他特别自豪的是,当年和战友一起拍下了那段不同凡响的战事,以及在战火硝烟间隙的生活。他说,我们用的相机不错,是德国产的禄来。他和报社的战友,就用这个奇妙的玩意儿,拍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
我问曲老,这些照片分别是什么?曲老一一告诉我。有一张是新兴里的,有几张是柳潭里的。在新兴里,27军全歼了美军一个营。主战场是在柳潭里。后来我的好友邵志勇,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长津湖战役的专著,当他看到这几张我翻拍的照片时,兴奋地说:“曲老的这些照片可真了不起!要知道,许多所谓的‘战地照片’,其实是后来摆拍的,而曲老的这些照片,正是伴随着部队冲锋时拍下的,非常真实,而且可以同美军在长津湖拍的照片相对照。”曲老从未夸耀过这些照片有多了不起。他给我看了一张《胜利报》社的全家福,说入朝时有11人,到后来就剩下9人。说到这里时,曲老禁不住哽咽起来,后来竟泣不成声,说不下去了。他稳定了情绪后,感叹“太不容易,太不容易了!”“我亲眼看到我的战友赵科长就这样活生生地消失在眼前……”
他谈到,二次战役的一天,天亮时在一个山凹宿营。山凹里有一个朝鲜老乡的独立小屋,只有一个老爷爷带着一个小孙子住在茅屋里。在冰天雪地里有个小屋,仿佛到了天堂一样。于是一起来的三位科长,加上赵科长,以及他这个社长,就挤在老乡小小的家里。曲老躺的地方,恰逢小孙子拉稀在地,又臭又湿,没法睡下去,曲老于是独自出屋去找住的地方。
他和警卫员一起走到一个帐篷里,战士们在拥挤的空间为他让出了一处铺位。因为不想给战士们添麻烦,曲老带着警卫员出了帐篷。这时,一架美国鬼怪式飞机在山谷中出现,向小茅屋扔下燃烧弹,茅屋顷刻间燃起大火。曲老看到浑身着火的赵科长从窗户爬了出来,接着在地上痛苦地翻滚,却无法熄灭身上的火。曲老眼含泪水说:我眼睁睁地看着赵科长蜷缩着被烧成焦炭,却无法帮上忙。非常残酷!”“我一辈子也无法忘掉这个场景。”
然而,曲老还来不及为战友悲伤,飞机又冲着帐篷扔下了炸弹,帐篷中弹起火。美机又迎着曲老飞来,曲老和警卫员急忙向山上的树林跑去。他拼命地跑,躲开了美机的攻击,然而警卫员却被飞机射下的子弹击中牺牲。
曲老说,27軍长津湖的照片共有147张,都是他和战友阎维华拍摄的。阎维华在一次战斗中被美军的燃烧弹击中牺牲。
在曲老拍的战地照片中,有一张是被志愿军击落的飞机残骸照。我惊奇地发现,这居然是直升机。“抗美援朝时,美军就有直升机了吗?”曲老点点头。我原来还以为到越南战争时,美军才有直升机呢。稍后,我查战史资料才发现,原来在长津湖战役期间,美军陆战一师正是动用了包括直升机在内的300多架飞机,才将7000多名陷入困境的部队救出了包围圈。否则,陆战一师几乎会全部被志愿军的九兵团“包了饺子”。
长津湖本是朝鲜北部咸镜南道境内,长津江上游的一座人工湖。湖水通过隧道,穿过赴战岭山脉,南流入城川江,后注入咸兴湾。就在这个并不起眼的湖畔,1950年11月,志愿军进行第二次战役的东线作战,将侵入这一地区的美军悉数清除出去。
通常人们都知道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的西线作战,一则因作家魏巍描写过的松骨峰阻击战,二则因38军获得“万岁军”称号,可是对同样战果辉煌的东线作战知之甚少。
长津湖战役是被一般史书低估的一次大战。在这次作战中,志愿军九兵团抓住美军兵力分散、分兵冒进之机,于1950年11月27日黄昏发起攻击,迅速完成了对长津湖美军的分割包围。30日晚,第27军对新兴里美军发起进攻,战至12月1日拂晓,美军拼死夺路南逃。志愿军攻击部队立即转入尾追堵击,战斗至12日结束。此战给予美军陆战第1师、第7师以歼灭性打击,共毙伤俘敌1万余人。
按照志愿军副统帅邓华的解释,战前,骄横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以为我兵力不大,复调美九军北上,以西线主力,于11月24日又发动总攻势,妄想在圣诞节前打到鸭绿江。我军于25日开始第二次战役,至12月1日为时一周,即将敌全线击溃,歼敌伪二军团七、八两师大部,美2师被歼过半,25师亦有三分之一损失。我军收复平壤及以北广大地区,逼迫美伪军向三八线以南撤退。东线伪一军团占元山、咸兴后,首都师东犯,伪3师向长津方面北攻,后来美10军登陆以陆一师向长津(伪3师东调)、美7师向惠山镇进犯,首先在黄土岭、古土水地区遭到我第42军有力的打击。第二次战役,该敌继续北犯,进入柳潭里、新兴里、古土水地区后,我第九兵团即发起攻击,经20多天的战斗,歼美陆1师及7师万余人,敌由海上南逃。”
长津湖战役的胜利可真是太来之不易了!一则因天气酷寒太难熬了,一则因敌我军力悬殊太大了。我想,通常的史书不愿提长津湖之战,也许是因为此战志愿军在严寒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非战斗减员相当多。
9兵团为何缺棉衣
今天有人提到九兵团的伤亡时,质疑志愿军冻死冻伤不值。其间固然有后勤上的疏忽,而更主要的原因却是因投入战斗太快,以及后勤遭到美军空中绞杀所致。
第九兵团原来的任务,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渡海登陆作战训练,准备执行解放台湾的任务。朝鲜战争爆发后,才奉军委命令北移。1950年9月5日,华东军区向军委发了电报,说明即将发给第九兵团的冬服是按江南气候缝制的,恐不耐寒,华东不知道缝制寒区被服的标准,请示可否请东北军区帮助准备御寒衣被。10月12日,毛泽东和军委向华东军区发出电报,令“宋部提前开东北”。陈毅鉴于“宋部部队中尚未进行动员,尤其装备尚待调整,冬衣未发”情况,回电请示延期出发,以11月中旬直开东北为好”。然而时不我待,10月19日志愿军出兵朝鲜,23日,毛泽东又给华东军区发电,要求“宋兵团须从速进行政治动员和军事训练,并准备先开一个军去东北”。31日,毛泽东和军委又电令九兵团立即开始行动:“第九兵团全部着于11月1日开始,先开一个军,其余两个军接着开动,不要间断。”宋时轮率兵团部北上经沈阳时,特别向东北军区领导汇报防寒装备上的严重困难。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得知这一问题,即命军区后勤部将库存的军大衣悉数调拨给第九兵团使用。但因数量有限等原因,仅勉强解决了兵团部分人员的冬装问题。 “由于我军入朝仓促,一切冬季物资未能补充齐全,如我军棉鞋、棉帽、棉背心、大衣,除一个师大部领有棉帽外,其余均未能穿上,弹药和手榴弹全军平均每人只有二个,兵站未能及时设立,所以粮食未能运上。”“各部队有三天没吃到粮,弹药不能及时供给,加上冬季物资未能补充,在零下20余度的雪冰冻地上作战,对我战力影响很大,减低参战部队之战力百分之五十”。(《20军长津湖战役简报》)
九兵团20军11月15日到达战役集结地域,27军17日到达战役集结地域,26军则迟至22日23时才到达指定位置。美军23日已经到达长津湖地区,占领柳潭里了。兵贵神速,如果志愿军九兵团要等冬装配齐,补充好汽车弹药再出动,那战机错过,就没胜仗可打了。
据宋时轮女儿宋崇实介绍,1952年9月,第九兵团从朝鲜回国,车行鸭绿江边,宋时轮要司机停车,下车后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当他抬起头来时,警卫员发现,这位满头花白的将军泪流满面,不能自持。
其实,由于天气酷寒,且不说志愿军转战快、条件差,造成了大批非战斗减员,即使是吃着营养餐、盖着鸭绒被、后勤保障远超出志愿军的美陆战一师同样出现了大量非战斗减员。据统计,陆战一师有2700个非战斗伤亡的伤患,其中大约2000人属于冻伤伤患,在这之中,95%是足部冻伤。(《美军陆战第一师在古土里、下碣隅里、柳潭里区域作战之研究》)
此战役中的伤亡,也因美军的武器装备与志愿军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敌炮兵对我危害很大,有些战斗(如防御或白天攻擊)的炮伤竟占80%。据20军战役简报,“由于下雪冰冻和地形条件限制,全军炮兵除步兵运上82迫击炮及一部分重迫击炮和59师有一部平射炮参战外,其余平射炮均未运上,更由于高山雪地牲口不能行走,已运上的炮均用人力运输,因此在战斗中缺少制压敌炮兵之武器来大量杀伤敌人。”
冰雕的英雄连
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虽然有高度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但新兵多,缺乏战斗经验(大多是1948年以后入伍),怕苦恋家,士气低,无牺牲斗志。有些部队曾遭受过朝鲜人民军的打击,如美144师、骑1师。邓华谈到“敌人步兵的战斗力除黑人外一般是弱的,这是它致命的弱点。美军的战术弱点主要是攻击力弱、怕近战夜战、怕被断后。”进攻时,程式化的“三板斧”,先以飞机、大炮轰击,尔后坦克引导步兵冲锋,并以小部队迂回。遇到志愿军抵抗即龟缩不前,复以飞机、大炮轰击,如此再三,直至摧毁我阵地为止。更怕志愿军反击,只要我有小部队从侧后迂回,必退回阵地。所以有的志愿军战士说:“只要沉着,工事做好,敌人是上不来的。”如黄草岭、飞虎山战斗,志愿军竟创造了用石头打垮过敌人冲锋的战例。
美军怕近战夜战。他们干脆声称夜间是志愿军的天下。所以志愿军往往利用夜间发起攻击,突入敌阵地进行近战肉搏,就能将敌打垮。
美军怕切断后路,因为装备重、消耗大是现代化军队的基本弱点。同时,美军生活好,怕苦,不会爬山,不能离开公路,尤需不断补充装备、弹药、燃料和食品,所以最害怕切断后路和破坏交通,对其侧背异常敏感。两次战役,敌都因我实行战役切断而全线退却。战术切断,敌尚可增援反击,而战役切断,则敌因第二线兵力薄弱,不能不回转头来。
这些弱点,正如毛泽东形象的比喻,是“钢多气少”,与之相反,志愿军则可谓“钢少气多”。尽管装备不占优势,然而志愿军在长津湖却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神话。
据《中华武术》杂志记载,九兵团进入长津湖战区时,因气温陡降至摄氏零下40度,战士们只得想方设法御寒。行军中有的头裹毛巾,有的身披毛毯,穿上一切能御寒的东西。一位朝鲜人民军联络官目睹此景,感到失望,连说:这样的部队,非得全军覆没不可。宋时轮纠正道:“我们的部队是有战斗力的。”人民军联络官说:“别说是美国人,就是土匪也能赤手空拳把他们打倒。”宋时轮火了:“那你就先打倒我试试,看看我们有没有战斗力?”宋时轮甩掉外衣,猛冲过来,瞅准机会,一拳击中对方前胸。人民军联络官倒退两步,摔倒在地上。人民军联络官心悦诚服地说:“从你的身上,我看到了志愿军的战斗力!”志愿军因棉衣问题,受到了严冬袭击,损失很大,但士气仍然旺盛,战斗力令敌胆寒。
尽管衣着寒酸,也远未解决抗寒问题,但至11月21日,第九兵团全部秘密完成了战役开进行动。侵朝美军“空中战役”期间,每天平均出动各种飞机达1000余架次,也未发现第九兵团的集结行动。战后,西方一些军事历史学家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的开进行动,是“当代战争史上的奇迹之一”。
美军人大卫·哈伯斯塔姆在其所著《最寒冷的冬天》一书谈志愿军的战斗作风时,充满了敬意。他写道:“中国军人身穿白色风衣,在雪地里,你根本就注意不到他们的存在。其实,他们偶尔也会从中国人的头顶飞过,此时,他们马上全部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以至于飞机里的侦察员无法注意到他们。”因而,当美军第10军在东线向鸭绿江冒进时,他们的空中侦察从未发现过中国军队的痕迹。“中国30个师组成的伏击大军埋伏得天衣无缝,敌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军事史学家斯拉姆·马歇尔对此形容得再恰当不过了:‘犹如没有身影的幽灵’。试想9兵团的15万将士,缺衣少粮,潜伏在冰天雪地中,又不能让美军发现,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多高的组织纪律性!”
正因如此,当9兵团在发起对美军的攻势时,才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效果,美军第10军被打得狼狈不堪。
进攻死鹰岭的美军,突然发现志愿军阵地沉寂下来,等他们包围上去后,发现整连129个志愿军官兵被冻成了冰雕,枪口冲着敌人来的方向,依旧保持着战斗的姿势。后来,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向毛泽东报告战况,电报中写道:“战斗打响后,该连无一人站起,到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查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志愿军的英勇,连美军也感到肃然起敬。
冰雪中的英雄儿女
9兵团政治部保卫部长丁公量回忆说:“20军张翼翔军长说到他的体会是这一仗的艰苦要超过长征的时候。廖政国副军长表示同感,他说从这么多天的冻饿来说,长征没有这样冷,饿得没有这么久。”尽管是这样的物质条件,也未能妨碍他们打胜仗。11月29日,古土里、堡后庄、真兴里地区的美陆战队第一师第一团1个步兵营和1个坦克营,以及英国皇家陆战队和韩军陆战队一部1000余人,在50余架飞机的掩护下,向志愿军第20军第60师富盛里、小民泰里一线阵地猛烈进攻,企图打通与被包围的下碣隅里、新兴里、柳潭里美军部队之间的联系。这支特遣队就被称作“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对于火力薄弱的志愿军来说,离开袋形阵地运动的美军部队比固守的美军好对付得多。守卫富盛里的第20军第179团这下终于逮住了机会,奋力狙击这支美军。
179团提出最后通牒,限敌在5分钟内投降。5分钟时间到,179团立刻发起攻击,遭到猛烈攻击后,仅存的240人的特遣队残部抵抗决心和待援希望全部瓦解,于是在麦克劳林少校率领下全体投降。其中美军中校1名,少校2名,英、美、土耳其军士兵179名,韩军53名,日本人3名,国民党特工人员2名。在这个被美军称为“活地狱溪谷”的谷地,志愿军迫使美军一个建制部队投降。
在20军坚守的战场上,涌现了著名英雄杨根思。28岁的杨根思是新四军出身的老兵,参加过淮海战役等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多次荣立战功,长津湖战役前他已经是著名的战斗模范和爆破英雄。当29日上午10时,美陆战第1师发起八次冲击后,阵地上活着的人只剩下楊根思和两名伤员,所有的弹药已经打光了。增援部队尚在途中,美军又发起了第九次冲锋。这些身经百战的志愿军士兵对死亡和战斗已经习以为常,无所谓恐惧和紧张。当面临人员伤亡殆尽,不可能再次守住阵地的时候,杨根思最惦记的是将那挺贵重的重机枪带走交给后面的部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两名快耗尽体力的伤员受命带着重机枪离开时,只是冒着炮火站直了冻饿数天的身子,给连长行了个军礼作为永别。当美军再次冲上阵地时,杨根思引爆了炸药。随后不久,志愿军步兵们又顶着美军铺天盖地的炮火,向那个阵地发动了第十次反击。
当我采访一对志愿军夫妇时,他们给我翻看那时的老照片,那时的军功章。谈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我唐突地问:“难道您们不怕死吗?”回答很果断:“没想过这个问题。”“不怕爸妈担心,为您哭泣么?”老阿姨奇怪地看我一眼:怎么会?我的爸妈要是知道我牺牲的话,一定会为我自豪的!”说得是那么淡然,这就是当年年轻的志愿军士兵的回答。其实,我遇到过的每一个志愿军都是这样想、这样做的。
长津湖战役发生在一个豪情满怀的时代,一个新中国刚刚诞生,一切都是那么朝气勃勃、令人欣喜的年代。而长津湖的胜利,更鼓舞了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迈向建设新社会的宏伟蓝图之中。“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博士《和钢铁较量的意志——清长之战》)
长津湖畔的“钢锯岭”
在抗美援朝战争二次战役的史海中看资料,翻阅《第20军卫生志》时,看到志愿军医护人员在冰天雪地的战场,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抢救受伤的战友时,我想起二战影片《钢锯岭》在日军炮火中奋力救战友的主人公多斯。其实,像多斯这样的事情在二次战役中俯拾皆是,所不同的是,志愿军的医护人员面临的炮火更加猛烈,战场条件更加险恶,他们抢救的战友数字也远远超出多斯的75人。志愿军卫生员几乎人人都不亚于多斯,他们也不是单兵奋斗,而是齐心协力,创造的英雄壮举赛过一个又一个的“钢锯岭”。
黄草岭战斗中,20军后勤部车书琴和另两个卫生员去执行集中伤员的任务。在又陡又滑的大山上,满山都是深过膝盖的大雪,无法辨认道路,她们三人为防止跌倒摔坏伤员,两人将担架放在腿上,坐在冰冷的山坡上,手把住担架杆,另一个人在前面向下拖,从山顶滑至山脚,棉裤和棉鞋都湿透冻成了冰块,仍然坚持向前滑行,就这样从凌晨3点钟一直搬运到深夜11多钟,才把18名伤员集中起来。每天起早摸黑为伤员烧水、做饭,凌晨还要敲开冰河为伤员洗血衣,手冻麻了,用嘴里的热气呵呵继续洗。为解决没有房子的困难,医疗队的全体人员一齐动手为伤员挖了防空洞,洞内有热炕,既解决了无房子住的困难又能御寒。
打出来的尊严
长津湖战役,美军陆战1师和第7师遭到重创,被迫从空中、海上狼狈撤走。陆战1师师长对记者说:“我们不是撤退,而是换一个方向进攻。”这不过是掩人耳目的说法。美军第31团遭到重大损失,按美军的说法,号称“北极熊团”的31团损失一半。然而,不管怎么说,其团旗被志愿军缴获,证据确凿,说是对“北极熊团”形成歼灭性打击,也并不夸张。毛泽东致电彭德怀、邓华及宋时轮:“庆祝我九兵团的两次歼敌大胜利。”
“尽管如此,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是在战役中取得了战略性胜利。这支没有机械化装备的部队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国家——美国赶出了朝鲜,而且他们的对手是美国最卓越的将军之一——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大国与将军》)“之前一直不被承认的中国,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引起了整个世界的轰动。”这段经典的点评,是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海军陆战队情报军官帕特里克·罗所说。尽管美国官方一直不愿承认在长津湖败给了志愿军,但在许多坦率的军人那里,他们承认败给装备比他们差得多的志愿军,而且对志愿军充满了敬意。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中最大的一次胜仗,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理由铭记长津湖边的中国军人。
习主席如是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美军没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但战场上我军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令美国人也不得不佩服。基辛格两次同我谈到抗美援朝战争,说中国军人令他非常佩服,他说中国军队缺乏后勤保障、空中保障、装备是如此之差,但是居然没有打输,我告诉他,我们靠的是一种革命的战斗精神。”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