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充分研究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和研究,论述了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内涵、必要性、依据和目的以及高中实施“分层教学”模式的方案设计、操作方法等问题,为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此外,教学中还存在教材衔接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试行“分层次教学”的教改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按教学大纲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每个内容的讲授思路是由教师事先备好的,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主,通常采用教师讲解、举例、学生模仿记忆,练习作业、分析错误、改正错误、总结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方式,每堂课都按计划完成,没有将教学效果放在第一位,造成了学生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缺少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环境、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造成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只管教不管懂的“灌”与“练”中受到压抑,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自觉性较差,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所学的知识也不会扎实,慢慢地学生就对数学产生厌倦。因此,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有机会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缺乏深入研究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没有充分尊重学生有要求按照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育的权利,没有把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发掘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作为教学的起点。所以,只有积极开展教改实验,研究“分层教学”模式的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才能使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是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
二、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创造良好的环境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后进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是在完成《大纲》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学生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2.分层教学
在实际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发展目标这两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数学基础的差异,结合教材的要求和学习可能性水平,将每个班的学生依次分为I、II两个层次。I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使他们能听懂新课,最后达到在教师的提示下能完成教材中I组的习题,为他们学好其它课程做必要的准备。II层是基础较好的学生,要能掌握教学内容,独立完成数学课本I组练习题及II组的部分习题;按常规方式授课,为他们学完基础课后,能参加考试升入大学继续学习做准备。
3.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在进行学生分层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为基本了解、深入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层次。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目标要求是不同的:I组学生应该达到基本了解、深入领会及简单应用,II层学生应该达到:基本了解、深入领会、简单应用及综合应用等全部目标要求。
(2)课堂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互动活动,如何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分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关键所在。对于I层的学生来说,不仅知识基础较差,更重要的是缺乏责任心与自信心。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是要教会他们做能做的事,培养责任感和成功的自信心,二是要激发其学数学的兴趣,使得他们在学习中轻松、自在、快乐。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少指责,并注意了解其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对于I层的学生,始终把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长远目标,以此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对II层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选择自觉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向他们展示知识的发生发现、创新的方法,让他们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在课堂上,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概括性思维,利用实际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课堂教学流程是始终把能力培养作为对II层学生教学的长远目标。
(3)作业分层
课后布置多层作业是分层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环节,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水平,针对性布置不同难度的课后作业。I层的作业以基础性题目为主,尽量使I层学生在20~30分钟内独立完成作业,要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II层的作业是提高性、应用性作业为主,要布置那些体现灵活性、一般应用性的题目,使他们达到基础应用的水平。
三、结语
实践表明,分层教学在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绩明显提高,环境适应性明显增强,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老师对实验班级学生的表现比较满意,总体上看来,数学分层教学是成功的,但是还有很多问题要进一步探索。
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此外,教学中还存在教材衔接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试行“分层次教学”的教改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按教学大纲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每个内容的讲授思路是由教师事先备好的,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主,通常采用教师讲解、举例、学生模仿记忆,练习作业、分析错误、改正错误、总结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方式,每堂课都按计划完成,没有将教学效果放在第一位,造成了学生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缺少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环境、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造成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只管教不管懂的“灌”与“练”中受到压抑,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自觉性较差,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所学的知识也不会扎实,慢慢地学生就对数学产生厌倦。因此,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有机会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缺乏深入研究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没有充分尊重学生有要求按照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育的权利,没有把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发掘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作为教学的起点。所以,只有积极开展教改实验,研究“分层教学”模式的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才能使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是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
二、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创造良好的环境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后进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是在完成《大纲》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学生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2.分层教学
在实际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发展目标这两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数学基础的差异,结合教材的要求和学习可能性水平,将每个班的学生依次分为I、II两个层次。I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使他们能听懂新课,最后达到在教师的提示下能完成教材中I组的习题,为他们学好其它课程做必要的准备。II层是基础较好的学生,要能掌握教学内容,独立完成数学课本I组练习题及II组的部分习题;按常规方式授课,为他们学完基础课后,能参加考试升入大学继续学习做准备。
3.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在进行学生分层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为基本了解、深入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层次。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目标要求是不同的:I组学生应该达到基本了解、深入领会及简单应用,II层学生应该达到:基本了解、深入领会、简单应用及综合应用等全部目标要求。
(2)课堂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互动活动,如何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分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关键所在。对于I层的学生来说,不仅知识基础较差,更重要的是缺乏责任心与自信心。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是要教会他们做能做的事,培养责任感和成功的自信心,二是要激发其学数学的兴趣,使得他们在学习中轻松、自在、快乐。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少指责,并注意了解其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对于I层的学生,始终把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长远目标,以此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对II层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选择自觉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向他们展示知识的发生发现、创新的方法,让他们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在课堂上,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概括性思维,利用实际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课堂教学流程是始终把能力培养作为对II层学生教学的长远目标。
(3)作业分层
课后布置多层作业是分层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环节,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水平,针对性布置不同难度的课后作业。I层的作业以基础性题目为主,尽量使I层学生在20~30分钟内独立完成作业,要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II层的作业是提高性、应用性作业为主,要布置那些体现灵活性、一般应用性的题目,使他们达到基础应用的水平。
三、结语
实践表明,分层教学在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绩明显提高,环境适应性明显增强,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老师对实验班级学生的表现比较满意,总体上看来,数学分层教学是成功的,但是还有很多问题要进一步探索。